从“休克”到重建

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法) 巴富瓦尔,François Bafoil  页数:338  译者:陆象淦,王淑英  
Tag标签:无  

前言

自2004年以来,随着原来属于苏联圈的8个国家的加入,欧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8个国家是3个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4个中欧国家——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以及原来属于南斯拉夫联盟的1个共和国——斯洛文尼亚。2007年,2个巴尔干国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我们首先要强调指出这次东扩的巨大的积极成果,那就是赢得了约占欧洲人口1/3的1亿多新公民(现在欧盟总计有4.5亿居民),增加了同样约为1/3的领土。另一个积极成果则是通过共同体内部的贸易,加强了地区一体化。诚然,地区一体化早在1990年代已经实现,但东扩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特点:70%多的贸易是在欧盟内部进行的,而对于10个新成员国来说,这个数字上升到接近80%。这说明以前牢牢依附于苏联类型市场——“经互会”(COMECON)——的这些国家,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经济方向发生了惊人变化。最后,东扩的积极成果还表现为对于共同体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强大刺激,在2004~2008年期间,出现了西方久违的值得夸耀的高增长率:波罗的海国家超过10%,而在其他国家平均为5%(波兰2008年公布的增长率依然为6%)。在2008年秋季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专家们预期在2007~2013年的规划化阶段,将达到5%~15%的增长率,并创造200万个新就业岗位。在这样的条件下,“赶超”(即所谓“catchup”,这是所有边缘地区和国家的著名策略)对于一些国家(主要是中欧国家)来说将是只需不到10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巴尔干国家来说,也可谓胜券在握。然而,不幸的是,紧随这些估计之后,爆发了2008年秋的全球危机,这大大地减弱了迅速赶超的希望,十分沉重地冲击着波罗的海国家、匈牙利和巴尔干国家,它们不得不大规模地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现在,据预测,这些国家将在近几年内出现负增长率,而且从2009年开始重新深陷于超过10%的惊人失业率。不过,从反面来说,即使在2008年秋季之前,许多阴影已经笼罩着这些新成员国的毋庸置疑的经济成功的画面。这样的阴影主要集中于东扩在政治层面上,严重损害了欧洲认同性和团结概念。首先一个震荡,就是在美国出兵伊拉克问题上出现的原欧盟15国多数成员与“新”入盟国之间的分歧。新成员国大力支持美国的政策,从而无异于认可了美国国防部长罗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所说的代表未来(应理解为世界的大西洋主义未来)的“新成员国”与同支持独裁制度的反动派为伍的“老成员国”之间令人痛心的分道扬镳。其实,波兰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早在2002年就宣称:“乔治?布什的政策也就是我的政策!”听到这样的言论,对于西欧的内阁成员来说,即使不说愤怒,也是莫名惊诧。欧洲预算基金主要出资者强烈地感受到的这种苦涩,在2004年由于新成员国刚一入盟就宣布购买美式军事装备而越发加剧。新成员国的安全转归美国保护,这类一再重复的言论越发牢牢深入人心,其原因在于欧盟认为这样的观点只属于经济发展的层面,而无论如何不属于政治层面。于是,我们看到这些新成员国极其广泛地赞同英-美型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主张没有政治约束的大市场,与法-德所代表的突出政治和社会制约的欧洲经济治理计划背道而驰。随着2009年第一季度捷克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这种状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个轮值主席国,在因美国无控制地放任其主要金融机构而造成的经济危机扩大到欧洲的当口,大肆鼓吹一个极端自由主义的保护市场计划。看来,捷克轮值主席是欧盟内部前所未见的最不称职之辈。它背靠形同虚设的欧盟委员会主席(胡塞?马努埃尔?巴罗佐其人),无疑加剧了2009年6月欧洲大选所反映出来的不信任情绪。像在2004年一样,2009年的大选揭示了双方分歧之大。新成员国每次都显示出极低的参与率,斯洛伐克和波兰在2004年实现了大约20%的投票率,而在2009年,前者的投票率为17%,后者勉强达到27%。诸如此类的政治行为加剧了西欧一些人的强烈感觉,认为新成员国至多也只是忘恩负义的伙伴,或者更加糟糕,是执迷不悟的“大西洋主义”主权论者。在这种情况下,可否因而得出结论说东扩是一种失败?或者更加糟糕,可否认为这些国家在从共同体的“吗哪”(或曰天赐礼物)——2007~2013年阶段拨付给它们将近300万亿欧元的结构基金,外加共同体农业政策基金——中得到好处之后,露出了自己并不与欧盟一条心的真面目?是否应该设想这些国家在欧盟东扩以前阶段进行的调整只是一种障眼法,因此归根结底没有过欧洲化进程?欧盟委员会2008年12月采取的取消保加利亚2.5亿欧元结构基金援助,以惩罚这个国家反腐败斗争不力的决定,岂非这种心态的一个证明?应该在2011年展开的关于2014~2020年阶段共同体预算的讨论,看来已经障碍重重。许多国家,特别是英国,还有北欧各国和德国,不仅坚持共同体预算不能超过欧洲GDP的1%(欧盟委员会设定的界限为至少1.27%),而且要求就这个预算的主要项目进行重新谈判。但是,这些主要项目无不以新入盟国从中受益为主:耗费共同体支出将近40%的共同农业政策,以及占预算份额超过35%的地区政策。

内容概要

  1989年苏联类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东欧的陨落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它开辟了欧洲大陆重新统一和新成员国几经长期丧失的主权巩固之路。  确认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独立,是后共产主义变革的基础。它可以使我们理解东欧国家怎样在全球化和欧盟的不同影响下投入重建。  全球化不等于推行一种无节制的自由主义。有时在欧盟帮助下重构的历史轨迹在许多案例中发挥了压倒一切的作用.确保了社会的团结。欧洲化进程不等于简单地将西欧的制度搬用到东欧.而是意味着中央和地方的各种角色进行多元化学习的过程。  本书作为中东欧历史和前景的一个概览,是以多元的综合视角分析近15年来东欧转制和欧洲一体化影响的首部著作.深入研讨了这些国家的不同部门的各种公共政策,中肯地评述了诸如所有制变革、社会保障制度和工业企业中的公共管理改革、农业、工会、公民社会和政党等的演化和现状。

书籍目录

关注东欧(译者的话)陆象淦中文版序言 弗朗索瓦•巴富瓦尔致谢前言三个板块,四类国家本书结构导论 一个理论框架——现代化—欧洲化与路径依存  现代化——回归韦伯  欧洲化——国家主权与欧洲调节  一个理论范型——路径依存上编 苏联类型制度的遗产及其终结 第一章 苏联类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  集中化与自给自足  企业的实际运行与经济危机  苏联类型的社会保障型国家  公民社会  政治统治的形式  结 论 第二章 研究苏联类型制度危机的两条社会学进路  第一条 进路——不可实现的极权主义  第二条 进路——通过公民社会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结 论 第三章 1989年东欧剧变:精英反对民众?  一个理论模式  一个模式的应用——历史上的动员  走出苏联类型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  协议概念批判  结  第四章 政治舞台的规则与稳定性  规则的选择  政治舞台如何巩固?  结 论中编 中央国家的形成 第五章 初始的变革理念  缺失的方向标  一种公共管理的形式及其局限  结 论 第六章 所有制变革  利益集团的进退  国家的独立性与公共机构  作为再分配者的国家  结 论 第七章 社会保障型国家的改革——就业、医疗卫生和养老社会政策  政治背景  角色  改革的实施  模式和国情的多样性  结 论 第八章 公共行动的地方分权与结构基金  历史症结与理论进路  苏联类型制度的集权化终结与地方分权的困难  地方分权与地区化  行政现代化  结 论 第九章 社会结构和社会身份的演变  各个经济部门与就业的演变  社会身份的演变  结 论下编 社会与市场 第十章 工人与经理人员  形式产权与对企业的实际控制  企业中的各种角色  结 论 第十一章 农民问题  1989年以前的各种农业经营形式与社会和解  1990年后社会变革的政治理念  各种角色的运动态势  不同的转制案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欧洲的挑战  结 论 第十二章 工会  社会伙伴  社会冲突的微弱  什么样的职业关系体系?  错失的机遇——结构基金与社会对话  结 论 第十三章 公民社会  争论的焦点  社团与扩大的合作  结 论 第十四章 东—西欧比较——党派的抉择  分裂理论有何价值?  结 论 第十五章 总结——东欧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学  后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  欧洲化与国家主权附录参考文献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人们常说“历史在发生作用”,但究竟怎样理解这个表述?是什么在发生作用?是什么从一个阶段延续到另一个阶段?在下述几章研讨变革如何能在1989年以后的中东欧国家和社会中实施之前,必须澄清是什么从过去延续了下来。第一章的对象是阐明保障苏联类型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的三个基本动力——企业、社会保障型国家和日常文化。追溯这三个基本动力,可以使我们理解即使在一般所说的“苏联类型制度”那样的铁板一块的单一体制内部,一些国家也可能开辟自己的特殊的道路。而且,一些角色集团拥有后来能够开发的十分重要的资源。第一个动力是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结构。苏联类型的社会以控制极严的经济自给自足为特点。这样的经济建立在本土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端集中化的基础上。诚然,经济结构的集中化组织在1989年之后业已消失。不过,对于集中化结构的追溯,使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无论对于本国政府还是对于来自国外的投资者来说,引入外部的变革困难重重。第二个因素与社会保障型国家的社会本质相关。这些国家的苏联类型的社会主义政权能够用来标榜的正当性,建立在宣传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就业方面。这种正当性同样还建立在强大的工人文化和广泛的分配体系的基础上。在苏联类型社会主义制度时期,建设了以家庭和邻里网络为依托的某些复杂的社会组织。在这方面,社会共识往往得到苏联类型社会主义制度多少能够接受而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被破坏的历史传统的滋养。正因为如此,1989年之后,新的政治精英们能够保证将社会共识建立在进一步扩大的社会基础上,直接对各种不同的民族遗产进行重新评价和开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休克”到重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本书是法国学者在全球化和欧洲化的大背景下对苏联东欧的社会大转型给出的系统性分析。本书首先分析了解释大转型的若干理路,继而分析了转型过程的若干重要维度。本书尤其重视这一大转型过程中社会方面,如社会保障体系、工会、社会结构等。
  •   很系统很严谨地描述了东欧及其社会这20年的巨变!
  •   让人不得不了解的历史时期。
  •   改革须彻底,不可只修补.粉饰。
  •   最好是不休克一点一点的改建
  •   上世纪90年达初,是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动荡的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系列原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倒向西方世界,对全球政治及经济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对于这场大地震的“震中”,也就是各个中东欧国家的具体情况,它们在之后的政治经济改革成果,乃至欧盟试图将其纳入自身体系的努力是否实现初衷,我们的认识却是模糊和生疏的。大概仅限于“休克疗法”造成的经济衰退以及将之与本国经济增长相比较之后自我满足式的庆幸。巴富瓦尔的这本《从休克到重建》,可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东欧国家在变革前的社会状况,变革后的政治转型和经济情况等一系列问题的机会。

    全书立足于多元角度,发展脉络和比较视野,依次对崩溃前的苏联类型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变革中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轨迹造成的不同进路及其对政治经济改革的影响,欧盟对于东欧社会变革的外部影响力,以及社会剧变对身处其中的各个阶层的不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书中有社会学的体系构建和模式分析,但也并未脱离现实,而是辅以历史视角,用实证主义的观念对社会学进路假设进行验证。作者固然是站在西方立场,但他对于苏联类型社会主义也并未采取意识形态式的批判,而是以一种客观中肯的态度来加以分析,其观点基本令人信服。对于欧盟的外部作用,虽不免强调,但也对其有限性有充分的认识。整体看来,全书结构清晰,资料翔实,引证丰富,态度客观,是一本了解89年前后东欧不同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不错选择。但是,本书是一本学术性著作,语言难免晦涩,引证的各种学术观点对于一般读者过于高深。而且其对东欧社会主义的崩溃,基于写作需要而采取了一种“事后追认”式的叙述,这对于对那段历史尚欠了解的读者来说,就难免觉得力不从心。因此,本书更多的作为一本学术参考书籍而体现其价值,对于想要对东欧剧变有所了解的普通读者来说,选择时仍应慎重。

    当然,读过本书,还是能给你不少收获的。东欧苏联类型社会主义的全面崩溃,绝非偶然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全书第一部分,正是对计划经济不可持续性的客观证明。作者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类型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源于它深刻烙印在政治、经济、社会秩序上的混乱,这是由一个单一的角色—苏联类型执政党—凌驾于一切组织活动领域之上的霸权造成的”无论宣扬何种崇高的价值观,诸如共产主义,博爱和利他主义,都无法最终取代经济活动本身的明确目的性,从而都只能成为欺骗性的存在。历史早已经为计划经济盖棺定论,事到如今,如果看了此书还要念及“计划经济的好处”“又爱又恨的态度”,那只能说根本是不得要领了。

    但是,困惑依然是存在的,恐怕这也是“逝去制度的怀念”这种无谓情感得以存在的原因。那就是在东欧社会转型过程中,代表西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解决办法的“休克疗法”所遭到的挫折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为什么休克疗法失败了?这也是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为我本人也是一个自由市场的信奉者,怀有“政府最小化”“反对国家干预,而代之以市场自我调节和自发秩序”这样的信念。可以说我也是一个新自由主义者。所以,为何芝加哥学派所开出的药方在东欧失灵?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这是我最想找出答案的问题。不过,本书的主要目的其实并不在于揭示休克疗法的问题,而是考察东欧各国在欧洲化进程之中的得失,对欧盟东扩提供理论依据。不过,得益于其全面论述,我们仍能够从中找出一些答案。

    首先,我们还是应该明确市场经济是必然趋势。苏联的失败已经证明了计划经济的不可行和回归市场的必然,但是,这一过程并非“移除障碍,自由发展”那么简单。因为以自由市场为视点的“障碍”,对于当时的东欧社会,却仍有其作用。我们当然肯定健康的人是不需要任何辅助器械的,这是最自然的状态。但是对于一个奄奄一息的重病患者,输液管,心脏起搏器,氧气瓶等设备就不是障碍,而是必备的设施了。东欧社会,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病人。想要让其恢复健康,就把所有的设备撤走,然后将他扔到操场上跑圈,这显然不是合理的治疗方法。然而,这却是休克疗法在采用的。新自由主义的追随者在此犯了过于理论化而脱离实际,摆脱一个意识形态而陷入另一个的巨大错误。事实证明,社会的转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有其历史轨迹。没有循序渐进,而一下子放手,结果就如同许多东欧国家那样,旧制度下掌握资源的利益集团仍旧有压倒性的力量,并成为改革的巨大障碍。即使主观上并非如此,新自由主义的药方也在客观上给了特权阶级和外国资本浑水摸鱼的机会。也让看不清形势者和在改革中受到伤害者开始缅怀以往的制度,并回到“国家干预经济”的老路上。

    其次,在制定转型路线的过程中,犯了过度照搬西欧发展模式,而罔顾东欧自身国情和历史背景的错误。每个社会都有其自己的发展轨迹,并不完全相同。然而,新自由主义者在对东欧进行政治经济改造时,却忽视了社会的多元性,忽视了东欧社会本身的结构和历史特点,单纯视西欧为先进,视东欧为落后,将前者的发展模式生搬硬套到后者身上。其结果就是水土不服,南橘北枳。非但没有促进东欧国家的发展,反而在工业和农业等领域造成了更深刻的割裂。更有甚者,试图“回拨时间机器”,让东欧退回到苏联社会主义之前的状态,却忘了社会的发展从来不可能走回头路,或者轻易“抹去一段”。一棵树长歪了,难道将它从歪掉的树干处砍掉,就能让它长得更好吗?正是因为漠视各国具体国情,使得欧盟的干预和援助无法落到实处。反而给了民族化和主权化的支持者更多的口实。

    东欧社会转型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改革道路,才是更加合理的?不少人目睹东欧的动荡,发出了“幸好中国有个邓小平”的感叹。的确,中国走了一条巩固上层建筑而从基层开始市场化的道路,避免了政治动荡,并促成了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这条进路的弊端:底层的市场化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继续深入;国家及政府仍然占有大多数生产资料,并影响到了整个体系效率的提高;计划经济模式,官僚主义作风和指标考核仍然没有清除,从而造成经济发展片面追求宏观数量而忽视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上层意识形态和底层社会价值观难以调和的背离所造成的社会整体观念混乱和失调;市场监督的不完善和官员权力的不受制约,造成了广泛的腐败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可以说,这条进路看似平坦,实则却也是荆棘密布。时至今日,如果还不能看到现实的严峻问题,而只知歌颂改革开放的成就,歌颂领导人的英明,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则恐怕泰极否来,前途难测。与东欧的对比,绝不是为了营造自我满足的意向,而是借此认识自身的问题,这才是阅读本书的意义所在。
  •   仅供研究
  •   身边许多人张口闭口喜欢谈论苏联和东欧的所谓教训,但真正对东欧历史和现状有点了解得几乎没有。仅凭这从CCTV看到的只鳞片爪就夸夸其谈,十分好笑。这本书学术性重一些,金雁教授的“从东欧到新欧洲”更加生动一些,可读性更强。
  •   内容太学术了
  •   这本书不错,介绍了东欧社会在苏东剧变后出现的问题,还有改革措施。
  •   深度思维的产物,国内难有如此深邃的理论研究成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