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识论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吴瑾菁  页数:330  
Tag标签:无  

前言

伦理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科学,是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最为重要的科学。伦理学的功能,绝不仅仅在于使人们获得伦理学的理论知识和传播伦理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教育、改造和升华人的道德人格的力量。在这一总的要求下,我们可以说,伦理学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要培育和决定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即关涉到一个人的“人生观”或者“人生目的”这一重要问题;二是寻求实现和达到人生目的的方式和手段,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达到理想的人生目标。总之一句话,伦理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德性”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其他一切思想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可以说是作为辅助的学科与伦理学联系着。因此,怎样才能使人们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又如何使人们所掌握的道德认识能够付诸实践?这两个方面,是所有思想家们都特别注意的重要问题。道德认识问题既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更是伦理学研究方面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认识理论,是时代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吴瑾菁同志的《道德认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从中国与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有关“道德认识”的资料对比中,对道德认识的历史进行了归纳,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到“道德认识”的历史发展线索及其轨迹。在整个论述中,作者力求运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对道德认识的概念、特性、本质、过程、基础、悖论和道德良知诸问题,逐一展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对有关道德认识的不同环节,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初步勾勒出道德认识理论的基本轮廓。

内容概要

道德认识问题既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更是伦理学研究方面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认识理论,是时代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作者力求运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对道德认识的概念、特性、本质、过程、基础、悖论和道德良知诸问题,逐一展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对有关道德认识的不同环节,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初步勾勒出道德认识理论的基本轮廓。

作者简介

吴瑾菁,哲学博士、教授,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青年伦理学会理事。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第一章 导言 一 对本书书名的说明 二 道德认识问题研究的历史源流 三 为什么研究道德认识问题第二章 道德认识的概念 一 概念的梳理 二 道德认识的主体 三 道德认识的客体第三章 道德认识的特性 一 认识过程的自为性 二 认识基础的知行统一性 三 认识形式的规范性第四章 道德认识的本质 一 道德认识的价值性 二 道德认识价值的普遍性 三 道德认识的应当性第五章 道德认识的过程 一 道德体认阶段 二 道德认同阶段 三 道德觉悟阶段第六章 道德认识的基础 一 道德认识的心理基础 二 道德认识的实践基础 三 道德认识的社会基础第七章 道德认识的悖论 一 道德认识悖论的形式 二 道德认识悖论产生的原因 三 道德认识悖论的效应第八章 道德良知 一 道德良知的历史溯源 二 道德良知的内涵 三 道德良知的形成第九章 余论:从道德之知到道德之行 一 道德行为的社会困境 二 伦理行为的个体动因 三 知行转化的必要条件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最后,道德认识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直观,而是统一了知、情、意的能动的发展过程。道德认识究竟是何种过程?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道德认识过程是理智过程阶段与道德价值判断阶段,认同过程才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道德价值判断与选择相统一的阶段。“认识的阶段,既属于理智活动的阶段,没有掺入主体自身的意志力,又属于价值判断的阶段,目的是为以后的意志活动、价值选择奠定基础。因此,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应在对道德规范他律性进行认识的基础上再升华一步,进入认同领域。认同意味着主体既认识了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又自觉服从这种他律性的约束。……因而,主体的认同阶段,是理智活动与意志活动相统一的阶段,是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价值选择相统一的阶段。”将认识与认同视为两个不同的过程,既看到了两种认识过程的不同点,亦涉及对于认识概念的理解是在何种范围内的理解。明显地,此处的认识概念是狭义的认识,仅将道德认识理解为理智过程阶段显然是有问题的。可以看出,如何理解认识的概念是解释道德认识概念的出发点。认识的概念一般有如下的理解:一是从词性方面。“认识”既可以作为动词来理解,亦可以作为名词来理解。作为动词理解的“认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发展的、无限的过程。作为名词理解的“认识”则是对这一过程的标示。动词的“认识”往往与“了解”、“知道”、“反映”等词联系在一起;名词的“认识”往往与“知识”、“观念”、“印象”等联系在一起。一般地,动词的“认识”与名词的“认识”无法截然分开,将认识理解为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反映,既表达了思维活动过程的存在,也是这一存在过程的标示。本文理解的“认识”既是一个反映的过程,也是标示这一过程的存在。二是从内容方面。对于认识的理解既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认识客观上包括有认知与评价两个环节。

后记

在我写完最后一章最后一个字交付出版社时,安慰、欢欣、感谢、内疚等百般滋味即刻涌上心头。回顾往昔,从开始着笔到完稿,六个年头过去了,小女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了。时间总是在不经意中悄然而逝,岁月给我们的感怀确是难忘,虽说在后记中致谢是俗套,仍想借此机会对那些支持我、鼓励我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前进的师长亲朋致以感谢与感恩。落入窠臼之中,成为我无怨无悔的选择。感谢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人们说,人生就是一个圆圈,在经过若干年之后,时间的长河又将你带回到起点。这恐怕也是对我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再回中国人民大学深造,我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而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七年时间,跨越了我的少年、青年。这是一个人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一个人思想成熟最为关键的阶段。因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我都要感谢我的母校、我的母系。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培养了我,塑造了我,假若今后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任何成绩,那都是与母校、母系的培养分不开的。感谢我的恩师——罗国杰先生。本成果的基础来自我的博士学习成果,其中蕴涵了恩师的不少心血。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期间,罗先生年届耄耋、体弱多病,但对我的成长倾入了不少的时间与心血。在恩师这里,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伦理学学术研究方法,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老师的为人、风范对我心灵产生的震撼与感动,已然是我最为宝贵的人生财富。在此我也要感谢焦国成教授。焦国成教授是我的副导师,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给予了我大量的帮助和指导。恩师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对我影响极大。在这个物质至上、喧嚣躁动的时代,学术已然成为名利的跳板和附庸,可恩师能安于书斋,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潜心学问,这给予了我莫大的启发和支持!陈寅恪先生曾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为座右铭。然要达此境界,必须有淡泊名利的态度,才能安于学术研究的艰辛与枯燥,才能担负起一个知识分子所应尽的社会责任。

编辑推荐

《道德认识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道德认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