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申鹏  页数:365  字数:410000  

内容概要

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形成一个新的收八分配模式,而且还要求创造一个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制度环境。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首先归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特征,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障碍分为“农村转出“和
“城市融入”两个层次。其次,以川黔渝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各制度变量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得出相关的政策启示。再次,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理论模型和制度创新变量各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模型。最后,本着“近期具体,远期抽象”原则提出了各项制度改革的近期对策建议和中长期政策框架。
申鹏专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适于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方面的相关学者及研究生阅读。

作者简介

  申鹏,1976年3月出生,男,贵州遵义人,博士。贵州大学管理学院教师,贵州大学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等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农业经济管理、人口经济学、劳动与人力资源经济学等。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农业部软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基金等项目16项,参与省部级以上6项、其他纵向项目10项;	在《农村经济》、《人口学刊》、《西北人口》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2部;并2次获得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排名第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和选题意义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选题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研究思路、研究
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 基本概念界定
二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调查区域概况与问卷调查说明
一 川黔渝地区概况
二川黔渝地区的调查情况介绍及其基本数据
第二章 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态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探讨
第一节 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态势及其“刘易斯转折点”
一 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态势分析
二 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转折点”
第二节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探讨
一 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分析
二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分析
第三节 本章 小结
第三章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特征与制度障碍层次分析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分析
一 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1949—1978年)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1978年12月至今)
第二节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其特征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两个差异:基于制度视角
二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人口学特征
第三节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其层次分析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障碍的内容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障碍的层次
第四节 本章 小结
第四章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农村转出”的相关制度分析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降低农村劳动力“农村转出”的土地保障功能
一 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与现状
二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产权的缺陷
三 农村土地产权、土地流转制度与农村劳动力“农村转出”的关系
第二节 金融制度改革与增加农村劳动力“农村转出”的金融资源供给
一 金融制度与农村土地的联结:农村土地金融机构
二 金融制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分析
第三节 本章 小结
第五章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城市融入”的相关制度分析
第一节 户籍制度改革与加快农村劳动力“城市融人”的身份转变
一 现代户籍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兼论户籍制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二 户籍制度与农村劳动力“城市融入”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与增加农村劳动力“城市融人”的经济收入
一 劳动力市场制度与农村劳动力“城市融入”的关系分析
二 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分析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解除农村劳动力“城市融入”的后顾之忧
一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二 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劳动力“城市融入”的关系分析
第四节 教育培训制度改革与增强农村劳动力“城市融入”的可持续性
一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特征分析
二 教育培训制度与农村劳动力“城市融入”的关系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的理论模型分析
第一节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的两个基本前提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的基本前提之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的基本前提之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创新理论
一 制度创新的供给与需求理论
二 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三 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节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理论
二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模型构建
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变量权重分析
第四节 本章 小结
第七章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路径及其政策分析
第一节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路径分析
一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的政府责任分析
二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路径的内在机制分析
第二节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改革的近期政策分析
一 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二 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三 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建议
四 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五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六 农地金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的中长期政策框架
一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中长期政策框架
二 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的中长期政策框架
三 户籍制度改革的中长期政策框架
四 教育培训制度改革的中长期政策框架
五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中长期政策框架
六 金融制度改革的中长期政策框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一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评价指标对比调查问卷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 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1.农村劳动力的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目前,关于农村劳动力的定义,有不同的界定方法。在本研究中,对农村劳动力的概念从户籍身份角度进行界定,即农村劳动力是指处于15-64岁年龄段的、具有劳动能力且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地区的人口。它既包括从事广义农业的农村劳动力,也包括从事农村第二、三产业及在本乡镇外务工的劳动力,但不包括其中的在校学生、服兵役人员以及因身体原因不能劳动的人等。在此,需要对以下几组概念进行说明。  (1)农村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广义农业生产活动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从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内涵和外延要大于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属于农村劳动力。因此,采用农村劳动力概念更恰当一些,因为今天进城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原来在农村是从事农业还是非农产业,而在于他们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来自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农村的劳动力。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需要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农村的人口。  (2)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并不一致。总体来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除了刘易斯(1954)“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负数的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这一经典定义之外,还有西方古典学派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零值说”、部分经济学家认定的“地一劳比率变动”说和综合前两种说法进行的描述,以及何景熙教授(2000,2001)重在区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两个概念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综合以上定义,笔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时期、特定农村区域内已有劳动数量超过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数量而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的农村劳动力,将他们从农村转移出去,并不会减少农业的现有产量,即其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内涵和外延要大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属于农村劳动力。  本研究没有使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概念,而是使用农村劳动力概念,是因为剩余是相对的,而且在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今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已经不是因为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更有尊严地活着;而且,真正能够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其实也是发展现代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其实当前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发展也需要这样高素质的劳动力。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