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析与文学研究-王建中文集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王建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王建中  页数:479  

内容概要

  《建中文集:理论探析与文学研究》是一部学术论文选,兼顾理论批评和作家作品研究。书稿主要以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丁玲、冯雪峰、钱钟书、巴人、叶紫、朱自清、沈从文等现代文坛上的大家为切入点,研究作家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此外,书中所收文章中有相当比例是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东北作家如萧红、萧军、周立波、梁山丁、罗麦、田贲的研究成果。这不但填补了该项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也体现出书稿的地方特色。

作者简介

王建中,满族,1931年12月生,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沈阳俄文专科学校,留校先后担任校团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主持工作的团委副书记。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随后在辽宁大学中文系任教。其间,于1960年、1961年担任辽宁大学校刊编辑室总编辑、辽宁大学基层党校负责人。1962年重返中文系从事教学,担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1984年调入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院文化水平考核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文学学科规划小组组长等职务。同时担任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受聘东北大学兼职教授、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此外还兼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和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历届理事、辽宁省文学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鲁迅学会、报告文学学会、散文学会、电影家协会、满族文学学会、儿童文学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以及辽宁省作家协会理论工作委员会委员、沈阳电视台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出版(含主编、合著)《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作品选讲》《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7部高校教材,《时代女性论稿》《东北解放区文学史》《鲁迅: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坐标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丁玲的莎菲系列小说诠释与解读》等10余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500余篇,获国家级、东北地区和省市级奖项40余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辽宁省文联、辽宁省电影家协会评为“辽宁省优秀电影评论家”。

书籍目录

理论探析 坚持毛主席制定的六条政治标准——兼驳“四人帮”对《创业》中华程形象的诬蔑 驳所谓“三突出”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唯一正确”的原则 《讲话》的基本原则与解放区文学的优良传统——兼驳《历史无可避讳》中某些谬说 “二为”方向与新时期小说审美视角的拓展 略论东北抗联时期的革命文学创作 苏区文化一枝花 花开朵朵遍天涯——略论继承苏区文化传统、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的巨大现实意义 鲁迅研究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试论鲁迅自觉学习马列著作的革命精神 略论《伤逝》的思想意义 鲁迅传记文学的新成果——评彭定安的新著《走向鲁迅世界》 郭沫若研究 浅谈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战斗主题 浅谈泛神论对郭沫若思想发展的影响 一曲爱祖国、爱人民的高亢颂歌——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赏析 茅盾研究 现实人生的剖露 巨变时代的折光——略论茅盾早期短篇小说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茅盾对文学批评建设的历史贡献 揽时代风云 促社会变革——从文化视角论茅盾散文的思想特色 杰出的历史贡献——茅盾对鲁迅的评价及革命情谊 茅盾的新性道德观及其当代意义 巴金、老舍、曹禺研究 时代的激流之歌——巴金的《家》赏析 人力车夫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老舍的《骆驼祥子》赏析 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悲剧——曹禺的《雷雨》赏析 丁玲研究 丁玲的文品与人品 从几个女性形象看丁玲创作时代性的特点 丁玲艺术个性的形成、淡化与扩张 一片艳红 几缕馨香——丁玲散文创作的突出特色 论丁玲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论丁玲在上海时期的思想与创作 周立波研究 时代·人物·风格——漫评《周立波短篇小说集》 《暴风骤雨》人物谈 浅谈《暴风骤雨》的艺术特色 萧红与萧军研究 论《呼兰河传》的思想艺术成就——兼谈萧红的后期思想发展 萧红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探源 《生死场》、《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创作观 萧红与鲁迅:从师承到个性张扬的文化略论 全民抗战的先声——重读《八月的乡村》  研究萧军学习萧军——纪念东北作家萧军诞辰100周年 其他现代作家作品研究 阶级抗争图 乡土风俗画——评梁山丁的长篇小说《绿色的谷》 有胆有识独辟蹊径——冯雪峰二三十年代的理论批评 试评钱钟书的短篇小说《猫》  女性文学的骄傲——评《长夜萤火》的思想艺术成就  五彩缤纷的女性世界与少儿世界——评女作家罗麦的《罗麦诗文集》 略论巴人的文品与人品 “文学是战斗的!”——略论战斗的文学家叶紫和他的小说创作 不朽的生命闪光的诗文——纪念田贲同志逝世47周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纪念朱自清诞辰100周年 一首爱与美的交响诗——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附录 “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一种声音——王建中文学批评综论 我所熟悉的王建中同志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无数史实说明,鲁迅在辛亥革命之前就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受到了它的积极影响,但也仅仅是“影响”而已。当时他所参加的毕竟是旧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他从西方资产阶级那里接受的思想武器,大多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的。但是,他在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唯物史观的思想因素毕竟在不断地增长,这为他以后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当时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副刊》等报刊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和文章日益增多。1918年,鲁迅亲自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与李大钊结成“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他当时的许多著作都是在这个刊物上发表的,可见他与《新青年》关系之密切。自然,《新青年》对他的思想影响也就十分巨大。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是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著。在这个“专号”上,同时发表了鲁迅的小说《药》和四篇《随感录》,而其中的两篇《随感录》是与十月革命有关的,《“来了”》一文曾两次提到列宁的名字。此后,这个刊物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和“俄罗斯研究”专栏,译载马列原著。从1920年到1921年问,《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列宁的《民族自决》《过渡时代的经济》《无产阶级政治》《伟大的创举》等著作摘译。此外,《每周评论》、改组后的《晨报副刊》(后改名为《晨报副镌》)也都致力于马列主义的宣传。鲁迅与这两个刊物同样有着良好关系。上述一切,都促进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的学习。 1920年5月(一说4月),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同年6月,陈望道写信并赠送这本经典著作给鲁迅。鲁迅如获至宝,称赞说:“这个工作做得很好。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什么‘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其实,这倒是当前最要紧的工作。望道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翻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鲁迅当即给陈望道回了信,并回赠了他自己翻译的《域外小说集》一书作为答谢。其实,鲁迅早在1918、1919年所写的《我之节烈观》《随感录五十六“来了”》《随感录五十九“圣武”》等文中就曾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他清醒地认识到:“时候已是二十世纪了;人类眼前,早已闪出曙光。”号召人们“抬起头”来,迎接这“新世纪的曙光”。他热情赞扬苏联人民为了“所信的主义”——自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亦即反动派所说的“过激主义”——怎样“牺牲了别的一切,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烟焰。”这种热情欢迎新社会的诞生和大力赞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思想,是同他称颂陈望道同志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的思想相一致的。

编辑推荐

《理论探析与文学研究:王建中文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理论探析与文学研究-王建中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