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挑战

出版时间:2013-6-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日】杉山正明  译者:周俊宇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的前线上,皇弟忽必烈突然有了争夺大汗位的机会,同时忽必烈也面临着威胁与挑战。他面临着什么挑战?他不只要击败竞争者登上大汗之位,还得创造不世之功与巨大财富才能给蒙古共同体带来繁荣与安定。忽必烈不只要克服地形天险才能在军事上打败南宋,还要尽可能减少双方损伤,才能顺利达成接收江南财富的目标。而且,忽必烈面临如何建构世界国家和经济体系——地跨欧亚陆上海上的军事与通商帝国的难题。
杉山正明这部1995年SUNTORY学艺奖获奖作品,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主体的观点,描绘出别开生面的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将蒙古的“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莫卧儿帝国、明清帝国这几个在近代西欧列强兴起之前的世界强国,在杉山正明看来,也与蒙古帝国有着内在的联系。

作者简介

作者:(日)杉山正明 译者:周俊宇杉山正明(1952-)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日本著名蒙古史专家,2003年获第六届司马辽太郎奖:2007年因《蒙古帝国与元朝》等书获日本学士院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 追寻世界史的新面貌  1 蒙古及其时代     蒙古的出现∕眼目所及的欧亚世界∕世人对蒙古时代的印象  2 蒙古是中国文明的破坏者吗?     耐人寻味的解读∕杭州入城的实际情况∕没有「政治」的繁荣  3 中亚及伊朗被破坏了吗?     成吉思汗的西征与「破坏」∕中亚的「大屠杀」∕中亚并未荒废  4 俄罗斯的不幸是真的吗?    「鞑靼人桎梏」∕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评价∕迈向俄罗斯帝国的道路  5 元代中国是悲惨的吗?    压抑、搾取、人种歧视存在吗?∕科举与能力主义的夹缝∕元曲述说的事务  6 责难与称赞     以文明为名的偏见∕反作用下的「极端美化」  7 世界史与蒙古时代     不确切的体系论∕展望世界史的视角第二部 世界史的大转向  8 改变世界史的那一年     阿音札鲁特战役∕战役之后∕两个蒙古汗国的对立∕蒙哥的猝死  9 忽必烈营帐     忽必烈的课题∕混沌的东方∕为何是金莲川∕一种印象  10 忽必烈与他的策士     蒙古的左翼集团∕谜样的忽必烈∕决策集团与实务部属∕对中国的战略  11 夺权的过程     鄂州之役∕忽必烈之乱∕世界史的大转向第三部 忽必烈的军事与通商帝国  12大建设时代     以何为国家之范∕第二次创业∕「首都圈」出现∕巨大的首都∕与海洋相连的都城∕运河与海运,以及陆运  13系统化的战争     令人惊叹的襄阳包围战∕南宋作战的难处∕经略战争的思维∕蒙古水师的出现∕新武器「曼札尼克」∕令人讶异的骨牌效应∕一统中国  14跃居海上霸权     南宋的遗产∕世界史上最早的海洋舰队∕海洋与内陆衔接  15重商主义与自由经济     忽必烈政权的经营战略∕国家收入来自商业利润∕白银流通∕通行欧亚的重量单位∕纸币是万能的吗?∕「高面额纸币」是盐引∕欧亚世界通商圈  16为什么未尽全功?     蒙古体系∕过早的时代∕作为记忆的体系∕该是回首时

章节摘录

科举与能力主义的夹缝    在蒙古的统治之下,只要与蒙古政权有裙带关系或是实力,谁都能被晋用。是一种能力主义、实务主义的人才选拔。    这一点会让中国自古以来的士大夫、读书人感到疏离.或许也是莫可奈何的。在中国,士大夫和压倒性多数的农民及庶民相较,本来就只是一小撮的社会、文化精英阶层。    他们只要应试科举顺利地突破种种考试关卡,就能出仕成为官僚。然后,在推戴、奉仕王朝国家支配与统治的同时,作为支配者一方,其政治精英的地位也能获得保证。他们是在与此种国家权力的一种双务契约为惯例的前提中生存发展的。因此,当然也会自以为是地深信此一前提会趣脱王朝、政权的更迭受到保证.会无条件地持续下去。    其门户就是科举。但是,在蒙古政权统治下,过去以来中华王朝视作人才选拔第一标准的古典和文学素养等不再被视作万能。人才的第一要件,是要有对现实有助益的能力、有从事实务处理的执行力。    当然会有人觉得愤慨。这些不满就留在记录或文献中。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现实的元代中国就算没有科举。也有相当人数的汉人官僚为蒙古政权服务。既有相当人数的高级官僚,升至宰相、大臣等级者,也绝不在少数。他们几乎都是以“推荐制”来获得晋用的。    在“一般见解”中,蒙古无知蒙昧,无法理解高度的中国文化,但事实上只要是中华文化的教养人士,他们皆以三顾之礼来造访厚遇。即便是旧南宋国的学者、文化人,只要是优秀人才几乎都受到招聘。蒙古对于人才选拔其实相当敏感且热心。这一点一直以来都受到误解。    表露出不满者,都是那些凭靠着在采取科举形式的王朝及社会文化精英阶层的奉仕而出人头地等来自我实现的士大夫与读书人。    但是,好好想想,就算是在被赞美为科举全盛时代的宋代,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官僚是透过科举以外的手段及路径来出仕的。如果祖先是高阶官员,利用被赋予的特权“恩荫”者也颇多。透过军事功绩回报的。武功”与献上现金及物资,正可说是用钱求名的“买官”也相当多。一直以来,“科举”都被看得比实际情况还要重要、绝对而得到过度评价了。    当然,科举在中国文化传统及文明意识所拥有的象征意义是不能轻视的。但就算如此,我们成为“中华意识”的俘虏,把科举的停止及低落视作中国文明的不幸来感叹或是过度强调也是很奇怪的。    元曲述说的事物    关于支撑元代社会负面印象的另一个庶民文化的评价又是如何呢?    在“一般说法”中,“元曲”是一个发展因素直接来自于蒙古对士大夫冷遇者的代表事例。但是。根据最近的研究.元曲不是首次出现在元代中国,而是元代以前老早就存在的。也就是说,元曲正是因为蒙古统治下汉族士大夫、文化人受到压抑的特殊状况才产生的这种奇妙说法并不能成立。当然,将之解释成士大夫、读书人抑郁的能量产物也没道理。    不仅是出现的时期,在其实际状况方面。是否能够单纯下结论说元曲是个只以庶民为对象,是有些低级与鄙俗面向的大众艺能?这也是一个疑问。在漫长语文世界的中国文学大流之中,出现以口语来书写脚本并演出的文学,过去曾经单纯地受到感动。但是研究者为了使解释迎合于“异民族王朝”蒙古统治下传统汉族文化人士不得不感到踌躇彷徨,才绞尽脑汁想出解释来理解。那是研究发展的一个阶段,无可奈何。但是,这个设定与无理已经没有存在必要。    如果能够对于元曲的相关状况不持先入为主观念,平心静气来看的话,可以得到一个观察,就是在那以前已经存在的口语体舞台戏剧.经过了蒙古时代,变得更加活泼且灿烂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并流行。事实就是如此而已。    只要不带有色眼光来看蒙古时代的中国,应该都会发现其经济、文化、社会整体的活化是很显著的。围绕着中国的国境之壁完全消失,长期隔阂着中国本土南北的政治对立所带来的紧张也已经消失。    拘束、制约人们活动与意识的种种“框架”被除去了。人们沉浸在解放惑中.较以前更能接触到自由、阔达的风气。作为其结果,社会全体应该可以不问上下,享受相同的娱乐,兴致与范围都更加扩大。本来兴盛于中国北方,在接收江南后,也以杭州为中心在南方急速流行,因而被称为“南曲”者,这正是因为南北的围篱被除去所致。《水浒传》亦根源于此。日后成为《三国演义》底本的《三国平话》,也在此时大大流行。文化和学艺岂能说是衰退?反而是在质量上都更加活络了。P45-18

编辑推荐

杉山正明编著的这部《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主体的观点,描绘出别开生面的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将蒙古的“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莫卧儿帝国、明清帝国这几个在近代西欧列强兴起之前的世界强国,在杉山正明看来,也与蒙古帝国有着内在的联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忽必烈的挑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对于大元帝国的认识, 一直停留在游牧民族骑兵,金戈铁马,横扫欧亚,杀戮,掠夺,破坏文明的浅薄上。感谢杉山正明先生带来的一场狂风骤雨式的思维革新。透过《忽必烈的挑战》,领略到作为世界帝都-大都的风采,见识到庞大的蒙古帝国接近“近代式”的国家运营模式。世界史开端,确实该从蒙古帝国算起。
  •   书是很好的书,但翻译的很差!很多地方读不通。不知是中国日语翻译界学术水准太差,还是何故。读的日本学者的书,没有基本翻译的好的。
  •   翻译是日本人吧?这本是我见过的翻译日版书里第二差的!夹着大量的日本汉语,乍一看懂了,仔细一看还是不明白。。。翻译可给1分,辛苦了;两分给作者,每一页都要说上一句“这是对蒙古的无端污蔑”之类,其实作者举出的反例也很贫乏,再说了,难道忽必烈时代的国家化“蒙古”的“文明”行为就能抹杀前几代游牧君主的暴行?!如果没有耶律楚材的汉人财富论,恐怕中原早就变成牧场了,天苍苍,野茫茫。。。只能说日本人对草原有着一种热情,要么怎么他们幻想着成吉思汗就是流浪到草原的源义经呢。。。
  •   历史的吸引力在于真相无法还原,但却可以无限接近。80后的一代获得了这样的初等教育,蒙古就是对文明的破坏,对外族的歧视,对西方的的征伐。真的是这样吗?这本书给了我另一种认识,元代不一定是悲惨的,曾经的责难也许是文明之下的偏见。值得一看的小册子。
  •   这本书不是在忽必烈作为一个英雄的传记,而是在讲如何看待忽必烈和他建造帝国、发展帝国的过程,是研究,也是叙事,不晦涩,读起来很容易很亲切。“不知何时开始,蒙古的形象被创造出来,且在人们的心中固定下来。形象过于强烈,真正的样貌反而看不见。”是啊,蒙古是蛮荒的代表还是英雄的代表?您可以自己读一读。
  •   写得很有理性,很客观,不象某些脑子发热的人随意写的,至少他在很多层面回复了历史的真面貌。可是最后两章的翻译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   年龄大了喜欢读史,后来在读史中有些感觉历史有时是作者基于各种怀想的个人解读。这本书也许因为是日本研究者写的,视角的确别于以往的东西,我们无妨用一种广阔的胸怀去看待它。本书的翻译有点差强人意。
  •   不知道是日本人说话就这样,还是翻译成这样的,语言读起来有点拗口。
  •   主要围绕忽必烈登上可汗大位前后对蒙古帝国的重新改造及其历史功绩展开。分为“追寻世界史的新面貌”、“世界史的大转向”、“忽必烈的军事与通商帝国”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世界史上的“蒙古时代”这一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问题;第二部分写忽必烈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给世界史带来的大转向;第三部分主要写忽必烈执政以来的情况和举措,包括行政架构、技术与文化革新、构建蒙古帝国税收体系、促进白银流通、以运河串连海运和陆运系统等重大工程建设,等等
  •   《忽必烈的挑战》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些与我们熟悉的历史不同的一些线索,对一些近乎常识性的问题提出了质疑,呈现了一幅与我们熟悉的情形不同的历史图景,值得阅读思考。
  •   虽然觉得很多地方出处不够严密不过因其视角不同给我了一个印象中不同的蒙古帝国所以还是觉得是本好书 值得一读
  •   无疑,该书观点很新颖,但是观点新颖的未必都是好书,原因如下:1. 作者引用观点,没有注释。不知该观点出自何典,这是史学书籍大忌,因为历史讲究无征不信。2. 作者反驳的观点极为单薄,杭州的繁荣、坎儿井的完整就能说明蒙古族没有破坏文明,史学讲究孤证不立,这是该书第二大忌!3. 阅读更多
  •   怎么说这书的内容呢,看完会让你觉得元朝实在是个文明开明重视文化,善待文人,重视建设和发展的好王朝,几十年就灭亡实在是太可惜太悲剧了。至于翻译,可能是用谷歌直接翻译的吧,不提也罢
  •   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历史和世界,但翻译语言较为生硬。
  •   我觉得观点上有很多不怎么认同,有水份。
  •   书还可以,质量也好,就是内容不喜欢,小日本的倾向性有点问题,对元的历史观个人不认同
  •   又是一本民族自豪感的书。。。
  •   翻译可以再打磨,不过仍可见原著之精彩。对蒙古的偏见古今中外皆不乏其人,国内类似情况更糟,蒙元史对语文要求又极高,鲜有大家是不难想象的。首先作者对自己从事的领域相当热爱,视野之宽积累之厚又为一些同行名家所不及。其思维也不一般,与其说是忽必烈的挑战,不如说是作者对程式化研究的挑战——蒙元是全球化的开端。
  •   翻译太糟糕了,很多语句根本不是中文的语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