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与陈伯达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张希贤  页数:379  字数:36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中国政坛上,曾经有两位风云一时的知识分子问政,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这两位人物,一位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另一位是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的秘书陈布雷。    乍看起来,把两位具有不同背景和经历的秘书扯在一起,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究其实质,在两人的背后,有着一种历史的必然联系。    今天,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分析,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开放和谐的国度,是多么的不容易,经历了一条既漫长又短暂的路程。    西方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入中国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这样一个时代的主题。为实现这一主题,中国人民经历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百年战争”。当我们赶走了西方的侵略势力,着手认认真真搞建设的时候,中国又遇到了外部环境西方封锁、中苏关系“闹僵”,内部环境几种文化相互博弈与相互激荡的格局。看来,中国的建设走向和谐开放的格局,还需要一个“百年建设”时期。本书所叙述的两大秘书,就是生活与奋斗在从结束“百年战争”到探索“百年建设”的“四个”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风云人物。    结束“百年战争”,首先是谁来领导的问题。在这场百年战争中,中国社会各阶级“轮番上阵指挥”。晚清统治者,领导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结局是签约、败北、失地、丧权辱国;农民阶级,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北方的义和团和南方的反洋教斗争,结果是铩羽而归;资产阶级上层,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最后也是流产。进入20世纪,中国出现了政党政治,开始了政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篇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果被袁世凯篡夺了胜利果实。国民党的一些骨干力量,进入北洋政府系统执政后,立刻走向了腐化堕落,导致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相继败北。仰望茫茫的苍穹,俯瞰神州遍野的哀鸿,中国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依然如故。当孙中山先生处于绝望之际,遇到了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和前苏联的帮助,走出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格局。国民党搞革命,基础在华南和海外。从孙中山1905年组建同盟会到1924年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共有6个基层党支部。其中4个在海外,国内只有2个,一个是广州支部,另一个是上海支部。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帮助国民党在全国25个省中,建立了19个省市党部,把国民党的基础普及到了全国。前苏联和中共又帮助国民党建立了黄埔军校,组建起了国民革命军,进行了英勇的北伐战争。当北伐大军打到长江流域的时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集团,叛变了革命,建立了南京国民党政权。这一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陈布雷参加了国民党,陈伯达参加了共产党。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以所谓“正统”自居,打着“统一中国”的旗号进行国民党内部大小军阀的混战,及“围剿”中国共产党与红军。1933年到1936年底,国民党的“统一”确实出现了“眉目”,从南方赶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力,统一了大西南和两广地区,蒋介石进抵西安,准备最多再有三个月,彻底“剿灭”共产党,实现“蒋氏大一统”。没想到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出现了第二个历史转折点。先是中国共产党通过“遵义会议”、“川西北风云”和“三军大会师”,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到准备抗日战争的转变;后是蒋介石不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已是中国第一位政治的事实,一意孤行“剿共”,结果西安事变发生,蒋氏自己被“剿”。西安事变是蒋介石一生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陈伯达在华北地区经历艰难的地下斗争考验和艰苦的学术研究;陈布雷在江浙地区,先是心中凄惶,后是帮助蒋介石撰写西安事变的历史。政党政治和传统政治不一样,不在于人多枪多和有没有政权在握,而是在是否高高地举起了时代旗帜而引领时代潮流,西安事变之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逐步地转移到了中国共产党方面,领导人民结束“百年战争”的历史责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肩上。    结束“百年战争”,第二是用什么思想来指导的问题。中国是一个靠指导思想来治国的国度。这一点,既是中国的政治传统,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自西汉社会中期以来,无论是谁,无论哪个阶级,干大事者都寻找和运用指导思想。中国近代“百年战争”以来,寻找和运用指导思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国共产党接过了马克思主义,到延安以后,提出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蒋介石则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掺入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一些西方文化,形成了“蒋记三民主义”体系。陈布雷早年接受的是中国儒家文化和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近代新文化。加入国民党之后,他就为丰富和发展“蒋记三民主义”而努力,并积极协助蒋介石用“蒋记三民主义”大抓“干部培训”和“党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陈伯达早年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到延安之后,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积极协助毛泽东推进中国共产党九年大学习。同样是抓学习,抓“党建”,国民党是越抓越腐化堕落;共产党是九年大学习、“大党建”,结果使自己实现了历史性的升华。国民党在江西“剿共”时,高举“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旗帜,殊不知他就输在“七分政治”腐化堕落上了。抗日战争结束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兴起,中国革命又一次进入了历史转折点。陈布雷肩负起了国民党宣传战线“总指挥”的历史责任,陈伯达肩负起了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旗手”的责任。国共两党展开了军事、政治、文化、经济总决战,结果是国民党败北,陈布雷“自别人世”。    中国经历近代“百年战争”的历史沧桑,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由“百年战争”到“百年建设”的历史转变。一是在贫穷落后的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前无古人,曲折、挫折和错误在所难免;二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和平环境,促使“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阶级斗争文化”四种文化都要求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探索的曲折和“四种文化”的内在矛盾纠葛与日益激烈的矛盾斗争,终于导致了一场“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陈伯达高举“阶级斗争”的大旗,“拼命挥舞”,大张挞伐,结果他被大浪淘沙。    书生问政,靠的是知识、靠的是思想、靠的是文化。从1927年到1948年,陈布雷跟随蒋介石21年,国民党的政治、思想、文化宣传等建设,都有他的心血和付出。他用他的“软实力”,深深影响了国民党政治。国民党在大陆除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创始人外,也分三代。一是“元老派”,以蔡元培、于右任、戴季陶、林森、吴稚晖、胡汉民、谢持、邹鲁、张静江等人为代表;二是国民党“中生代”,以蒋介石、何应钦、钱大钧等保定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毕业生合成;三是国民党“新生代”,以蒋经国、陈诚、俞国华、沈昌焕、李惟果等人为代表,而陈布雷对俞国华、沈昌焕、李惟果等人的帮助、栽培,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工夫。同时,陈布雷在进入国民党阵营后,把20世纪20年代中国报业几个脱颖而出的人才,如潘公展、程沧波、张季鸾等人,都援引入国民党的思想宣传战线。当年在重庆抗战时期,正是这些人,给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思想文化宣传工作造成一定的麻烦和损失。从1939年到1970年,陈伯达跟随毛泽东31年,在这31年中,陈伯达也用他的知识、他的思想(包括“坏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政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也团结、培养和使用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如冼星海、艾思奇、范文澜、周扬、丁玲、陈伯达、艾青、柯仲平等人,也正是这一代进入延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经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创了延安和各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新天地。    本书以陈布雷、陈伯达两人一生的轨迹为主线,以国共两党的“四次历史转折点”为基本环节,叙述了国共两党相关人员的群体活动,勾勒了国共两党政治思想文化宣传建设的基本风貌与当年思想文化斗争的宏大场景。对陈布雷与陈伯达个人的人格人品、学养学风、情感与家庭生活、行为的是与非、优点缺点与错误、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与演变轨迹,及与各自政党领导人的交往、恩恩怨怨等,都有较为细致的叙述。本书虽是一部文化学性质的传记作品,但对于学术问题,也有一些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独到的见解。    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我逐篇逐卷地查阅了延安时期党的《解放》周刊和《群众》周刊,及《中国青年》、《共产党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等几家重要杂志。逐页查阅了延安1937年1月到1941年5月的《新中华报))和1941年5月16日至1947年3月23日2130天的延安《解放日报》;逐版翻看了1948年6月至1970年6月22年间的《人民日报》;逐目查阅了1958年至1969年春十一年中的《红旗》杂志,并做了一定的数字统计和分析测算。这种笨功夫使我初步弄清了从1938年到1969年31年间陈伯达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客观地把握了陈伯达发展演变的过程。对于陈布雷,我仔细阅读研究了《陈布雷回忆录》,及唐纵、蒋君章、陶希圣、左舜生、程沧波、张道藩和仆少夫等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留下的原始文字,佐之以我对蒋介石的研究,勾勒出了陈布雷一生的梗概。陈伯达赴延安之前的活动,资料甚少,我只得从叶永烈《陈伯达其人》一书中,转引了一部分。在此,也请叶先生原谅。    本书所述,除分量不够、为学不精外,尚有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恳望前辈、同仁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互相探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张希贤    初稿完稿于1992年10月底    1998年第二次修改    2009年秋至2010年春第三次修改于中央党校

内容概要

他和他在一起,就是一本文人从政与从政文人的必读书! 国共两文胆,浮尘一悲歌。
他们,一个以死来为旧王朝殉葬,一个在新时代把自己送入牢笼。他们,虽有纵横文字之才,却身不由己。他们,是政治与人性冲突中历史的人质。
请看由张希贤编写的《陈布雷与陈伯达——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秀才 ”》。
《陈布雷与陈伯达——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秀才”》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籍目录

序:写在篇头
第一章 不同的人生起步
一、陈布雷的早年与人生起步
1.县试第末,府试第一
2.被逼退学
3.浙高的五年
4.锋芒外露的《天铎报》记者
5.历尽磨难的七年
6.上海滩岁月
二、陈伯达的早年与人生起步
1.出身寒门
2.集美师范的文科高材生
3.奔波于上海厦门之间
4.参加北伐战争
第二章 人生分水岭上的不同抉择
一、陈布雷在国共对峙中的人生抉择
1.只愿当秘书,不愿做大官
2.在教育部副部长任上
3.出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4.蒋介石的首席秘书
5.杨永泰血染江汉关码头
二、陈伯达在统一战线破裂后的人生选择
1.入党与留学苏联
2.坐牢前后
3.吉鸿昌、张贞对陈伯达的帮助
4.辗转于平津两地与十年间的学术收获
第三章 大时代的转弯处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转折点
1.蒋介石运转南昌行营与侍从室
2.遵义会议报晓中共转折点
二、国共两党的“大西南作为”
1.陈布雷扶蒋办峨眉训练团与治理四川
2.统一云贵和处理两广事变
3.川西北中共夜奔陕甘
4.西北中共三军大会师
三、国民党的历史转折点
1.蒋介石一生的转折点
2.陈布雷与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与蒋家的“红白喜事”
4.陈布雷陪蒋介石华清池“怀旧”
第四章 战争流亡与心灵归宿
一、国民政府的流亡与陈布雷的归依
1.陈布雷跟随国民政府流亡武汉
2.从武汉辗转湘桂到重庆
3.重庆当局“唤醒党魂”
4.陈布雷协助蒋介石加强四川建设
二、知识群体的流亡与陈伯达的归宿
1.中国社会的流亡画卷与陈伯达进入延安
2.跋山涉水寻找进步的归宿
3.陈伯达和留苏同学在延安聚首
4.延安窑洞“三化归一”
第五章 陈布雷在沉沦中苦斗
一、国民党日益走向腐化堕落
1.陈布雷愤慨国民党走向腐化
2.处理中统、军统的矛盾和新疆事件
3.陈布雷无奈国民党走进腐败的深渊
二、参与处理复杂的外交关系
1.陈布雷参与“复线式”外交
2.参与处理1944年的中美关系
三、受降“接收”与侍从室要员的分化
1.受降“接收”与钱大钧的“钩大钱”
2.张治中、贺耀组弃蒋走向新生
3.徐道邻被逼辞职教书
4.晏道刚、王世和遭贬黜
5.周佛海当汉奸病死狱中
第六章 陈伯达在核心层展帆
一、毛泽东拉开中国共产党九年大学习的序幕
1.从学习与研究哲学开启全党大学习
2.陈伯达在学习与研究中初露锋芒
3.毛泽东的几任学习秘书
4.来到毛泽东身边
二、推进全党大学习
1.在研究抗日战争中扩大学习范围
2.陈伯达等全力协助毛泽东文字工作
3.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起学习运动
三、改革学习制度与学习方法
1.提出与稳步实施学习制度和学习方法改革
2.陈伯达参与“三文两报”问题处理
3.陈伯达协助毛泽东改革《解放日报》
四、九年大学习的胜利结束
1.陈伯达参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
2.毛泽东的秘书与“毛泽东主义”
3.九年大学习的胜利结束与陈伯达的收获
第七章 决战在宣传战线
一、陈布雷与陈伯达的第一次交锋
1.陶希圣、陈布雷“捉刀”《中国之命运》
2.陈伯达在延安奉命反击
3.国民党败北草草收场
二、陈布雷出任国民党宣传战线总指挥
1.陈布雷出任宣传战线“戡乱”总指挥
2.谈判桌上棋差一招
3.还都南京前后国民党的政治调整
4.宣传蒋介石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宣传攻势
三、宣传战线上的生死博弈
1.国民党向中共发起宣传攻势
2.中国共产党展开宣传“对攻”
3.毛泽东的“神来之笔”
四、陈布雷与陈伯达的“决战”
1.陈伯达投出“三把匕首”
2.陈伯达的犀利一刀
3.“芭蕉之心已萎,春蚕之腹已空”
4.自别人世
第八章 四种文化激流澎湃与陈伯达晚年命运
一、陈伯达与红色文化的繁荣和主导地位
1.新中国成立初的文化格局与时代要求
2.《毛泽东选集》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3.提出和实施文化“双百方针”
4.红色文化的崛起与繁荣
二、陈伯达与阶级斗争文化的抬头
1.陈伯达高举“三面红旗”冲在前头
2.阶级斗争理论介入社会主义文化
三、传统文化的回归与悲伤
1.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回归
2.三个《纪要》对传统文化的取舍
四、四种文化激荡博弈
1.阶级斗争文化泛滥成灾
2.陈伯达最后的兴衰
第九章 陈布雷与陈伯达的凄凉家事
一、陈布雷的家事
1.结发之妻杨宏农
2.举家迁往上海
3.辗转迁徙的家庭
4.人世茫茫情依依
5.女儿陈琏出走
6.陈琏的爱情悲剧
二、陈伯达的家事
1.莫斯科的初恋者诸有仁
2.延河岸边的余文菲
3.进京后的伴侣刘淑宴
4.陈伯达的两个儿子
5.陈伯达的后事
结束语:今宵酒醒何处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8岁那年,陈依仁请陈布雷一族父来家授学。时陈家兄弟姐妹六七人,全靠陈布雷母亲勤劳料理。其母对陈布雷关怀备至,并寄予厚望,每逢挑灯缝纫,必命陈布雷于其身旁坐下读书。9岁时,陈布雷父亲聘请他的同学同邑南乡人徐二沆来陈家授学。徐执教甚严,陈布雷先后读《礼记》、《春秋左氏传》、《唐诗》、《龙文鞭影》、《廿四史弹词》、《周易》、《昭明文选》、《舆地歌括》、《公羊彀梁传》等书。时值维新运动时期,废八股,改以策论取士之声日益高涨,陈布雷大哥陈屺怀力劝陈依仁和徐二沆免授八股,徐逐渐接受。维新变法之声,使陈布雷十分有意练习作文。闻当地叶经伯之子虎儿,与陈布雷同岁,能做出成篇论说文,陈布雷甚羡慕,遂坚请老师教授作文。始作史论(论述历史的论文),文思拙滞,其兄陈屺怀读后,加授《增广古今人物论》一册,教以如何写议论文的写法,自此稍有进步。儿童时代,陈布雷虽身体瘦弱,但颇顽皮,经常惹弟弟妹妹哭,其母常责之。然陈布雷屡改屡犯,气得其母常哭着责备说:“训恩天资虽佳,可如此顽劣,真使父母大失所望。”陈布雷幼小的心灵受到震动。从此,努力求学,以博其母欢心。 从10岁开始,陈布雷接触并学习数学知识。始时,对数学兴趣很浓,课余练习甚勤,学会加减乘除后,学习代数,对计算原理不怎么领会,只能依例题练习。刚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徐二沆即教几何,以《形学备旨》为课本,授以三角形、圆形诸原理。对这些毫无基础的陈布雷,此时茫然不解。然老师以为陈布雷懒惰。某日,值陈之族父懿炳伯生日,老师出一几何题命陈布雷作答,至傍晚尚未答出,遂受老师禁闭,说答不出不能走出教室一步,而老师则自顾自地赴宴去了。此事对陈布雷刺激很大,导致学业上甚为厌烦学数学。后来在数学上虽不落人后,然独对几何格格不入。究其原因,始于此事。 这期间,因课程时间太长,身体本来瘦弱的陈布雷,经常患头痛发热病,他不敢直告授课先生,因请假也无效。放学后又不敢告诉其母,因其母须照顾四弟一妹,已十分劳累,不可再劳。所以每次病发时,陈布雷悄悄登床自睡,次日早晨,发烧即退,又上学如常。

后记

本书从接触资料算起,前后断断续续的已经21年了。感谢中共党史出版社的王兵同志及其同仁,帮我再次出版此书。    我从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到15年后的硕士与博士,都是学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在河北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曾受教于苑书义、鲁振祥、马福英和黄存林教授。在清华大学读硕士的时候,师承杨树先教授门下。到中央党校读博士之后,跟着导师王渔和副导师朱乔森(已故)、王荣先、周养儒四位教授学习与研究。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从资料查询到观点的探讨,我都虚心地向我三个学校的导师进行了求教。感谢导师们对我的厚爱与培养。    张希贤    2012年2月19日

编辑推荐

《陈布雷与陈伯达: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秀才"》以陈布雷、陈伯达两人一生的轨迹为主线,以国共两党的“四次历史转折点”为基本环节,叙述了国共两党相关人员的群体活动,勾勒了国共两党政治思想文化宣传建设的基本风貌与当年思想文化斗争的宏大场景。对陈布雷与陈伯达个人的人格人品、学养学风、情感与家庭生活、行为的是与非、优点缺点与错误、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与演变轨迹,及与各自政党领导人的交往、恩恩怨怨等,都有较为细致的叙述。此书虽是一部文化学性质的传记作品,但对于学术问题,也有一些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独到的见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陈布雷与陈伯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历史书籍应当客观、公正,不是宣传政治倾向的渠道。
  •   写历史首先要了解历史,再能以客观公正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像这样的书不写也罢,像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书不看也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