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讲义稿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王铭铭  页数:6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王铭铭教授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精华,可称得上是专为国内学习人类学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本土教材。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分析了西方人类学的类别和发展路径;中篇集王铭铭教授多年研究体会,针对西方人类学,提出其局限,并探究解决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其中,必须强调的是,于内容上讲,三篇虽无轻重,可是就篇幅上看,下篇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缕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又看到了中国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为中国人类学指出了一条自身特色与世界抱负相结合的道路。

作者简介

王铭铭,人类学家,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王铭铭作品宏富,其代表作包括田野志《溪村家族》,探讨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及其现代命运的《逝去的繁荣》《走在乡土上》《西方作为他者》,学术随笔《漂泊的洞察》《无处非中》《心与物游》,以及人类学导引作品《人类学是什么》(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同时主编有人类学专业期刊《中国人类学评论》。

书籍目录

说明
致谢
上篇
 第一章 人类学作为人文科学
 第二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类研究
 第三章 亲属制度:纵式、横式与观念
 第四章 《论礼物》:“物的社会生命”及其限度
 第五章 经济嵌入“非经济领域”的方式
 第六章 从“没有统治者的部落”到“剧场国家”
 第七章 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
 第八章 一篇讲稿透露出的人类学宗教观
 第九章 神话学与人类学
 第十章 符号人类学与“象”的理论
 第十一章 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
 第十二章 艺术人类学:艺术与艺术家的魅惑
 第十三章 文化会消失吗?
中篇
 第十四章 “自我与普遍同情之间的平衡”
 第十五章 说“文明”
 第十六章 从《癫狂与文明》看通常的人类学观
 第十七章 从“当地知识”到“世界思想”——对民族志知识的反思
 第十八章 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类学
 第十九章 超社会体系——文明人类学
下篇
参考文献
索引
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在分析文明的区域与形式时,莫斯也看到了综合地理学和历史学因素的民族学派的弱点及社会学的优势。文明的区域与特征的研究,要归功于一代德国民族学家,他们早已对文明作了文化圈(Kultur kreise)和文化层(Kulturs chichten)的区分,并以此为出发点,研究文明中占支配地位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年代。但在莫斯看来,这派民族学家犯了两个严重错误,其一,对文明中占支配地位的特征进行随意选择,其二,忽视文明中占支配地位的特征和其他特征之间存在的关系。莫斯认为,文明不是建立在一种特征而是一定数量的特征基础上的。对于研究由不同特征组合起来的文明形式,总体社会学的观点是有用的,它能为我们指出,特征之间是有结构关联性的。对于流行的文化形态学(Morphologie der kultur),尤其是其中的世界文明分布图说及流行哲学式的“文明命运论”,莫斯更是给予严厉批判,他指出,“文化形态学”不仅毫无用途且受制于“先验的文化概念”。  既然民族学与文化形态学都无助于研究文明的区域与形态,那么,民族志的研究方式是否适用?莫斯肯定美国文化人类学展开的扎实的“文化区”民族志研究的价值,但紧接着便指出,民族志的方法可以提供相对有用的材料,但单独使用是不够的。通过单独使用民族志方法和社会学“内部结构”的分析方法而得到的知识,时常需要在更广阔视野中--如语言学和考古学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民族志分立社会的研究,常常沦为“更准确定义中的一个不是太可靠的附注”。①例如,美国文化人类学中波亚士、威斯勒等曾从民族志研究中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某些事项有深入描绘,但直到萨皮尔(EdwardSapir,1884~1939)语言学研究出现之前,这些描绘一直未能论证北美语言与中藏缅语的源流关系。对莫斯而言,这意味着,特定区域或族群个案的民族志研究有助于表明历史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应关注更普遍的事实:文明赋予民族类型以特征,将人划分为层次,而与此同时,文明又有自己的特殊样貌,其产物有自身风格。  世界上之所以会存在多样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传播不是一个普遍历程而是有其限制的。如何理解文明波及范围的有限性?莫斯认为,文明的借用能力或扩展能力,及构成文明的社会对传播产生的阻力,是限制文明、使其有像国家的边界那样的界线的两大原因。对于解释文明传播的有限性,社会学对于集体意识的研究,及其对于社会事实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民族学启发更多。  莫斯说:  从集体表象和时间的这一特质看,自然可以认识到,文明拓展波及的地区必然是有限的和相对固定的--至少在全人类变成一个社会之日前是如此。原因是,特定的集体表象、实践及体现它们的物品,(姑且不考虑其阶段性)只能在可能和愿意采纳和借用它们的地方传播。这个任意的特征很明显只普遍存在于同血缘、同语支或长期有所接触的社会中,或者说,接触可以是友好的也可以是敌意的(战争,出于必要性,是一个很好的借用手段),换句话说,只存在于彼此之间有共同点的社会中。  ……

编辑推荐

  否思“东腔西调”学科史的人类学本土叙述  突破传统,漫溢自我思想:《大学堂·人类学讲义稿》打破了只是简单的罗列概念和事例的传统教材模式,在系统介绍人类学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治学与研究的方法,启发读者思考。书中各篇均为王铭铭教授教学体会之表达,以其对人类学的认识实践,让学生和爱好者感知学科的内在力量。  独特视角,重构人类学:作者概括性地叙述了西式人类学诸种类型的特征和内涵,人类学在分类与社会、亲属制度等方面研究的主要成就,集中反映了作者所理解的人类学面貌,进一步指出西式人类学的一般局限,并思考克服这一局限的“出路”。作者以“文明”作为关键词来重构人类学,在“他者观”和“文明论”这一综合体的人类学形式下,辩证地审视西方中心主义,抱持天下观,实现各文明之间的对话。  连贯百年,反思地继承:作者立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自身特色”,用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缕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借助对20世纪前期中国论述的回归,反观20世纪后期以来学科建制之乱的成因,并基于此,对人类学提出一种综合性的论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类学讲义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学人类学的同学或者对人类学、民族学有兴趣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收藏。可以称上大陆现在最全面的一本合集,对学科发展史上的各个流派都有提及。
  •   这本书真是很厚很大,难怪原价达88远。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作王铭铭的教学心得,同时感叹难怪PKU的硕士研究生会这么牛X。内容很丰富的一本书,承袭了王问题意识强、思辨能力突出、语言风格高雅而稍显拗口的风格。
  •   刚入手,准备仔细研究研究,喜欢王铭铭老师的书。
  •   王铭铭老师的著作非常精彩,不仅文笔流畅,思想深刻,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让人舒服。这本书是16开的大开本,并且相当厚,拿在手中说不出的厚重。世界知识出版公司的印刷业相当好,纸张很厚。总之让人一看就有阅读的欲望。
  •   就是喜欢王铭铭老师的书 很多思考
  •   王铭铭老师近年来的思考尽含其中,虽然有重复出现的文章,但串通起来看,便能知道他究竟想表述什么。很好~
  •   字典厚德一本书,又是16开的,字体就是五号字体的样子。的确很厚实也很实在。但毕竟是多年来的讲义、演讲稿、学术散文、论文的集结。重复反复的地方不可避免,收录之前出版过的作品里的文章充数也是人之常情。但多年来的积蓄一吐为快,还是值得一看的。行文方面,实在是太过于“婉转”了,有点绕山绕水的感觉。
  •   系统,丰富
  •   喜欢 相当好
  •   老师推荐的,刚买上,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大家”的著作
  •   非常全,就是重了些,携带不方便
  •   人类学民族学学习的好资料
  •   没想到书还挺厚的,不过看了内容觉得不错
  •   论文集,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   还没看,冲着主笔买的
  •   这本书很厚,但是看过之后的评价都不高。不过,作为人类学讲义,可以作为参考。
  •   订了两本书,但只收到了“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没有收到“人类学讲义稿”。这可能是工作人员工作繁忙,装包裹时没注意。我会重新订这本书。希望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   作者自己的体系在慢慢建立起来。
  •   王铭铭老师的书给力
  •   比较厚重
  •   相当厚实的一本书了
  •   人类学讲义
  •   人类学讲义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