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皮特·厄雷  页数:269  
Tag标签:无  

前言

两年前,我们全家在女儿的倡议下,从旧金山的东湾驱车到西雅图,再从那里乘邮轮到阿拉斯加作为期8天的海上旅游。开车北行,沿途有些风景虽很迷人,但长途跋涉难免感到单调疲乏。女儿给大家播放了一部名叫《卧底中情局》的有声读物,主人公是中情局的反苏谍报处处长奥尔德里奇·埃姆斯。他为了满足妻子的物质欲望,自愿充当克格勃卧底,使美方遭到严重损失,其中包括至少10名美国间谍被克格勃处决。书中讲的全是真人真事,描述又绘声绘色,我们都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一直把整个故事听完。后来我才知道作者名叫皮特·厄雷,是一位以纪实和调查性作品闻名的当代美国畅销书作家。我一直从事跨文化传播的工作,离休后也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到北京后,我先后从国内外得到作者的六部非虚构作品,看后感到的确名不虚传,由此萌生了把作品介绍到国内来的念头。    皮特·厄雷原是《华盛顿邮报》记者,他的第一部纪实作品《间谍之家》于1988年底出版后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职作家。此后的几年里,他又陆续出版了好几部成功之作。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在此期间几乎断绝了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因此他的名字和作品不为国人所熟悉。至今为止,他先后出版了12部书,其中大部分为纪实和调查性报道,曾获得众多奖项。他本人是《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评出的畅销书作家。    很快,新世界出版社和北京新知跨文化传播公司接受了我的倡议,与作者联系版权也十分顺利,于是决定共同推出“美国畅销书作家皮特·厄雷纪买和调查性作品系列990四部书中有两部是间谍题材:一部是本文开始提到的《卧底中情局》,另一部则是他的成名之作《间谍之家》,讲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约翰·沃克为首的间谍网出卖美国军事机密的大案。这两桩间谍大案案发时间都距今有20多年之久。在此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互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两者之间的间谍战如火如荼。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否缓和了呢?据厄雷引用俄国对外情报局(简称SVR,克格勃的继任机构)一名前特工的话说:“冲突并没有结束。除了名称,一切都没有变。只不过现在美国被称为主要目标。,,    2010年6月在维也纳闹得沸沸扬扬的、冷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换间谍。以及最近的事态发展似乎证明了这一说法。当时,美方用刚刚拘捕不久的10名通过非法移民长期潜伏在美国的俄国间谍,来交换4名在俄国服刑的西方间谍。在俄方间谍中有一个名叫安娜·查普曼的年轻性感女子特别受到西方媒体的青睐和渲染。这个被称为“能置人于死地的荡妇”不久前又成为这一间谍案后续报道中的新闻人物。就在今年6月底,莫斯科地区军事法庭开庭审判此案时证实,负责掌控安娜·查普曼等人组成的间谍网的俄国对外情报局上校亚历山大。波捷叶夫,实际上是一名为美国效力的双重间谍,正是他出卖了在美国的那个间谍网的全部成员,并在美国拘捕他们前夕逃离了俄国。法庭对他进行缺席审判时,安娜·查普曼是重要的证人之一。    看来,紧张的间谍战还在继续。间谍和爱情一样,都是作者们和各种媒体的水恒主题。读一些这方面的书,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也有助于感悟人生。    以间谍为主题的书很多,与作者主题完全相同而抢在他前面出版的书也有好几本。那么,皮特·厄雷的作品又有什么特色呢?首先,他的书没有任何虚构或想象的成分,完全是历史的真实。这一点读者看完他的书后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其次是他报道的深度。他不仅准确而生动地重现了曲折复杂的案情,而且深入到书中主要人物的灵魂深处,活灵活现地揭示了他们的贪婪和堕落,从而反映了人性的险恶。奥尔德里奇·埃姆斯可以在热情拥抱投奔美国的俄国好友之后,立即转过身去向克格勃告密。约翰·沃克为了延续和扩大自己的间谍“生意”,不惜用尽心机,针对各人不同的弱点,引诱和哄骗自己的好友、哥哥和儿子,把他们拉入自己为首的间谍网。    谈到作品的深度,不能不钦佩作者的认真和执著。他不是一名赶浪潮的作家,从不匆忙地把自己的书推出来,而是首先一门心思下工夫收集第一手材料。为了写《间谍一家》,他首先争取到对间谍网首犯约翰·沃克的独家采访权,先后共进行了23次采访,每次平均长达7小时。他还花了几百个小时对沃克的10名近亲进行了访问,花了更多的时间对87位其他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一切可能接触到的文件和资料,其中包括大量的庭审记录、约翰·沃克私人日记和来往信件,以及联邦调查局的报告和监听录音笔录。    最后的成果是一部叙事翔实深入,人物丰满逼真,文笔流畅生动的杰作。虽然《间谍之家》在案情公布后两年半才出版,但这并不妨碍它行销30万册,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接着又被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拍成电视连续剧。《出版周刊》称赞《间谍之家》为“同类书中之经典”,我个人也相信它将作为世界间谍史中的一部优秀著作流传于世。    皮特·厄雷以同样的力度来写《卧底中情局》。他是在狱中对该书主人公奥尔德里奇·埃姆斯单独采访的唯一作家,时间长达数周之久。这在埃姆斯刚被捕不久、案件还处于高度敏感期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该书的序言描述了他们第一次戏剧性的会见。开头的一句话就是埃姆斯问厄雷:“你是怎样闯进监狱的?”答案我可以冒昧用一句话来概括:作家的智慧战胜了司法部门的官僚主义。    总的来看,皮特·厄雷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信任和支持,除了高超的采访技巧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以外,他本人的诚实和公正也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华盛顿邮报》说,“厄雷是一位客观公正的报道者,他坚持不让自己的感情影响到故事,充分体现出了他对新闻纯洁性的坚守和对于追寻事实真相的读者的尊重。”另一位作者写道,厄雷的写作特色——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商标——是让书中的人物自己讲述他们的故事而不加评论。    这种做法听起来似乎不难,但做起来绝非易事。正如皮特·厄雷所说,对于一个作家而言,“重构”一个事件总是很难的。人们可能会说谎,记忆会不完整,偏见会起作用,错误会出现,对所说的话、达成的共识或协议、对所做的事,人们会由衷地持不同意见。在不同的时间里,厄雷选择让一个人来回忆书中的某个具体事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事件都至少被两个,通常是更多的其他渠道证实之后,才被收录书中。    皮特·厄雷在《致中国读者》中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和作家,他有两项任务。一是采访新闻人物。二是揭露社会不公。他的两部间谍书就是深入采访新闻人物的结果,而他的调查性报道《间接证据》和《疯狂》,则是他揭露社会不公的代表作。    《间接证据》讲述的是美国南方的一桩死囚冤案。在介绍他的这部书前,不能不提到在美国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今年已85岁高龄的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她毕生仅在1960年发表过一部题名为《杀死一只反舌鸟》的作品,但它却成为对美国社会影响最深远的小说之一。有一项社会调查甚至声称它对普通美国人一生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以20世纪30年代她的故乡南方小镇蒙罗维尔发生的事情为素材,描写了一个黑人如何被指控强奸了一名白人女子,在他的辩护律师证明他无辜以后,那个全部为白人组成的陪审团仍然判定他是强奸犯,最后一群愤怒的白人把他处死。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刻成为全美的畅销书,获得了1961年普利策奖,被拍成电影,几十年来被许多公立中学列为必读书,李本人2007年还获得了总统自由奖章。    20世纪80年代末,皮特·厄雷发现,就在哈珀·李描写的故事的同一南方小镇,发生了一桩与李的小说中讲述的故事极为类似的案件。一位名叫华特·麦克米利安的黑人被指控杀害了年轻貌美的姑娘朗达·莫里森。他还被指控杀害了邻近城市的另一位白人女子,他被判处死刑,当时已在死牢里待了一年多。之所以还没有被执行死刑是因为有一位新来的名叫布莱恩·史蒂文森的黑人律师,他在代表一个民办公助的法律援助中心查阅死刑案件的档案时,发现麦克米利安的案情存在许多疑点和不实之处,于是他接受了被告的委托,代表他上诉要求重审。    皮特·厄雷决定把这个案件作为他创作该书的主题。因为他想知道,从哈珀·李讲述的故事所处的20世纪30年代,到类似案件发生的20世纪80年代末,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小镇在种族关系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被指控杀害了两名白人女子的麦克米利安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审判?    经过采访当事人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皮特·厄雷写出了《间接证据》,一部被人称为“新版本的《杀死一只反舌鸟》”的作品。他的书表明,被告麦克米利安没有经过审判就被关入死牢,这首先是司法程序上的错误。麦克米利安无任何犯罪记录,而3名证人中最主要的证人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白人惯犯。证词更是互相矛盾,存在明显漏洞。法庭还蓄意扣押了有利于被告的证据。更为重要的是,至少有6名证人证明被告在案发时在家里参加当地教会组织的“炸鱼”义卖活动,根本不可能在现场作案,但仅仅因为他们都是“黑人”法庭便不予取信。幸运的是,史蒂文森律师坚持正义,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终于使亚拉巴马州刑事上诉法庭于2003年3月宣布,这是一桩因审理错误而造成的冤案。麦克米利安在死牢里待了6年后被宣告无罪释放。    《间接证据》出版后受到热烈欢迎,并获得了艾德加真实犯罪最佳报道奖和罗伯特·F.肯尼迪奖。《纽约时报》在它的书评栏写道:“厄雷先生巧妙地讲述了这个故事。他把采访材料、侦查员的报告和法庭上的证词编织在一起,表明这个体制如何慢慢地、但却又是无情地把套在麦克米利安先生脖子上的绞索收紧……《间接证据》让读者看完后感到义愤。”    如果说皮特-厄雷写《间接证据》是有准备、有计划的,那么他写《疯狂》却纯属偶然。一天,他突然获知他远在纽约上大学的儿子迈克,原来只是偶尔有些幻觉,已发展成严重的精神病,而回到家里后他又拒绝服药。按照美国当地的法律,已成年的精神病人,除非他对自己或别人构成“迫在眉睫的危险”,医生和家属是无权干预的。在厄雷眼看无法救助他儿子的情况下,迈克的病情日益严重,直到他有一天破窗闯入私人住宅,并毁坏了他人的财产。住宅里的警报器响了,来了一批警察把他铐走,接着他面临两项重罪的指控。    皮特·厄雷经过长达3年的采访和调查发现,迈克的不幸不过是被隐蔽起来的全国性大悲剧中极小的一部分:美国有35万精神病人被关在各级监狱里,还有50万精神病患者被判缓刑,其中不少人流浪和露宿街头。每年刑事司法系统要处理的精神病患者多达100万人。厄雷书中的大量生动故事说明,美国“疯狂”的精神卫生体制及相关立法和司法的缺失,已经给无数的家庭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疯狂》一书的出版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在过去5年里,作者已经应邀在全美50个州中的46个州作过演讲,他两次应邀到美国国会作证,他所居住的弗吉尼亚州还邀请他帮助重新起草该州有关精神卫生的法律。他还被邀请到巴西议会、冰岛精神病学会和葡萄牙最大的精神卫生维权组织做有关精神卫生的演讲。作为一部推动了精神卫生改革的全国畅销书,《疯狂》获得了美国精神病学会等组织颁发的各种声名显赫的奖项。它还是2007年普利策非虚构类奖的两项候选作品之一,该奖为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因为他的书,美国有好几个州在对待精神病人的方式上已经有所改变。美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训练项目来培训警察,教他们如何正确应对精神病人。其他社区也已经设立了一些项目,将那些关押在各级监狱里的精神病人尽可能转移到那些可以帮助他们康复的治疗项目中去。在一些城镇,法官们专门为那些被逮捕的精神病人设立了特别法庭。这种特别法庭让法官们能够将这些犯人送去治疗而不是关进监狱。至于作者的儿子迈克,在过去4年里,状况一直都很稳定。现在他的正式工作是到各级监狱里去给那些精神病患者提供咨询,帮助他们加入治疗项目。    《疯狂》一书中还表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精神病患者的漠视甚至歧视,也是使精神卫生领域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疯狂》中描写的少数人物,其中包括有献身精神的精神科医生、护士、法官、律师和社会工作者,他们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为精神病患者孜孜不倦地工作,关爱他们并力主进行重大改革。正像著名影星、奥斯卡奖、艾美奖的多次获得者蓓蒂·杜克所说:“《疯狂》一书是上帝送来的礼物。面对精神病患者,许多人要作出选择,而这部书将会打开他们的心扉。我们当中会有数不清的人对厄雷和他的儿子迈克充满感激之情。”这显然是她的肺腑之言,因为她自己也曾饱受精神病的折磨。    今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皮特-厄雷10月的日程表上,已经安排了在5个城市做6次演讲的活动。他已经成为美国精神卫生体制改革的热情鼓吹者和精神病患者权益的坚定捍卫者。    皮特·厄雷在《致中国读者》中说,“中国和美国差异很大。但我们都是国际社会的成员,通过共享我们的故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并成为朋友。”就我个人来说,他的四部书的确也加深了我对美国的了解。例如,关于美国的种族歧视,我过去通过读书和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有所体会。但《间接证据》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加深了我对这个问题的长期性、顽固性的认识。美国的立国思想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这是使美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疯狂》一书有力地说明,不问具体情况一味强调这种自由和权利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美国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国家,美国人也非常自信。《间谍之家》告诉我们,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在下意识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别的国家的人会背叛自己的国家,而美国人不会,因而即使在美国的一些军事和情报部门,人事和安检制度也是相当松懈的,这样才使像沃克和埃姆斯这样的人能长期进行间谍活动而不被发现。    为了出书一事我和皮特·厄雷先生经常通信,并互以朋友相待。我感到他是一位谦虚和善的人。前两天我刚收到他应邀写的《致中国读者》,信中他还说正在完成一部新书,要在月底交稿。我也不时在他的个人网站(www.peteearley.com)上看到他写的一些颇有意思的博客。可见他在百忙中并没有忘记笔耕。他从未来过中国,曾来信表示非常向往。鉴于他以纪实和调查性作品著称,马里兰州的高撤尔学院曾请他开过一门课,专门讲授这两种报道的写作。他还应邀到美国多所大学讲学。他在新闻学实践和教学两方面的经验,加上在精神病问题上的丰富阅历和研究,使我又有了通过有关单位邀请他来华访问的想法。这是我的希望,也可能是他的梦想。    汪有芬    2011年8月21日

内容概要

在美国,一些原本过着正常的生活的人们,在患精神病之后,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救助,还常常被关进监狱,甚至惨遭枪杀。通过《疯狂(美国精神病患者的遭遇)》,作者皮特·厄雷亲切地邀请我们跟他一起去接近和理解精神病人经历的双重折磨,目睹美国精神卫生体制及相关立法和司法的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所幸的是,《疯狂(美国精神病患者的遭遇)》出版后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好几个州在对待精神病人的方式上已有所改变,有的州还在修改相关立法,包括警务在内的一些政府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者简介

美国畅销书作家。曾为《华盛顿邮报》记者,1988年以《间谍之家》一举成名后,成为专职作家。他擅长深入挖掘现实题材,并用笔耕来帮助纠正社会不公。迄今已出版12部作品,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推荐的畅销书作家,其作品曾获得艾德加真实犯罪最佳报道奖、罗伯特·F.
肯尼迪奖,《疯狂:美国精神病患者的遭遇》为2007年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两项候选作品之一。《华盛顿人杂志》称他为“有能力引进新思想并使其广为流行的为数很少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主要人物
前言
迈克的故事一
迈克的故事二
一 九楼
二 灰飞烟灭
迈克的故事三
三 “一种残酷至极的病"
迈克的故事四
四 寻找安全的彼岸
迈克的故事五
五 似曾相识
迈克的故事六
后记
致谢
附录1:相关的组织机构
附录2: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迈克问我:“爸,如果你爱的某个人自杀了,你会怎么想?”    这不是一怒之下的威胁,相反,我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当时我正开车在95号州际公路上向南行驶,从纽约市去弗吉尼亚州。我们当时的位置大概是在巴尔的摩市以北2英里的地方。在前面的几个小时里,我一直都在央求迈克吃一种叫再普乐的抗精神病药。    迈克不耐烦地顶撞道:“药都是有毒的,那些医生根本就不知道他们自己在说什么。我只不过想问题跟别人不一样罢了。”    我是在那天早上得知迈克的情况有些不好的,当时他哥哥从曼哈顿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情况有些不对头”。接到电话后,我意识到早在几个星期前迈克的痴呆症状就已经很明显了。当时他正步行去时代广场附近的一个地铁站,在人行道上拣到了一盒录像带。那是奥利弗·斯通的一部电影叫《天堂与地球》,是一名越南妇女对越战及其后果的令人痛彻心扉的描述。这部电影迈克已看过三次,他坚信影片里有一个针对他的秘密信息。    他告诉我说:“一看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情节都合情合理,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我猛踩了一下油门,再一次建议他吃一片再普乐。    他终于宣布道:“行,我吃你那见鬼的药。”可是就在他把药片放进嘴里前的一刹那,他停顿了一下。    我默默地祈祷:上帝啊,请让他吞下去吧!    在我的注视下,他从我给他的一个塑料水瓶里喝了一口水,但当他用衣袖擦嘴时,我看到他的手垂到座位边,然后甩了甩。    “是那片药吗?”我问他。    他大声说:“没人会死,除非上帝要他死。”    “那么,帕迪的第一个丈夫是自己要死的吗?”我问道。    帕迪是我的妻子,迈克的继母。她的第一任丈夫得癌症死了,让她成了有4个孩子的寡妇。我的提问惹恼了他,所以他没理我。好一会儿,我们俩都没吱声。接着突然间他的思路像窜动的火苗,没有任何关联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    上帝,资本主义,撒旦,漫画书,性,不由自主的笑。    迈克看到我们前面一辆蓝色轿车的保险杠上的贴画写着:“相信上帝!”他告诉我,那是上帝的信号。上帝的信号到处都是,但只有他才能破译。    突然间,迈克开始哭起来。泪水从他的双眼涌出,他嚎叫着,就像是一头被车撞翻、滚进路边沟里受了伤的野兽。我上一次见他这么痛苦,还是他5岁的时候,当他跟小朋友们玩时被一根棍子敲了头。那次,他头上的伤口足有一英寸长,鲜血染红了他的金发,他是一路尖叫着来找我的。    如今他已23岁了。    “你哭什么?”    “我不能告诉你。”    “为什么不能告诉我?”    “因为你会永远恨我的。”    帕迪早已经通知了我们家附近的爱诺华一菲尔法克斯医院的急诊室。迈克的精神病第一次发作时,我们带他去过那里。就是在那里,我头一回听说了双向情感障碍这个词。它是一种情绪失常,能让病人的情绪在几秒钟内从异常欣快变成想要自杀。第一次我们把他带到那里时,医院的保安人员不得不把他按在地上。但我已顾不了那么多了,继续开车,速度计上显示的车速是每小时95英里。我想停车上厕所,但我更害怕的是,要是迈克跑掉了,我可怎么办?以前他妄想症发作时就曾从我身边逃跑过。    P5-6

后记

本书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还获得了美国精神病学会、美国关注精神病患者全国联盟、美国精神卫生协会和其他组织颁发的各种声名显赫的奖项。它还是2007年普利策非虚构类奖的两部候选作品之一,该奖为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我两次受邀到美国国会作证,还被邀请到巴西利亚的巴西议会、雷克雅未克的冰岛精神病学会和位于波尔多的葡萄牙最大的精神卫生维权组织作有关精神卫生的演讲。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全美50个州中的46个州作过演讲,并访问过100多个精神卫生治疗项目。我所居住的弗吉尼亚州还邀请我帮助重新撰写该州有关精神卫生的法律。    因为我的书,有好几个州在对待精神病人的方式上已经有所改变。在阅读了解了迈阿密戴德县拘留中心九楼的糟糕环境之后,佛罗里达州的居民决定将它关闭。他们同意花费2200万美元在远离拘留中心的一个地方建造一个新的设施。美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危机干预训练项目来培训警察该如何应对精神病人。其他社区也已经设立了监狱分流项目,将那些关押在各级监狱里的精神病人转移到那些可以帮助他们康复的治疗项目中去。    大多数政府领导都知道为精神病人提供帮助不仅在道义上是正确的,而且能够节省纳税人的钱。因为当我们只将某个病人从街上关进监狱,后来又将他释放,而这个病人几周后却因为疾病没有得到治疗而不得不重返监狱,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在一些城镇,法官专门为那些被逮捕的精神病人设立了特别法庭。这种特别法庭让法官能够命令将这些犯人送去治疗,而不是关进监狱。    对于本书能够在有无必要改革美国破烂不堪的精神卫生系统的问题上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辩论,我感到骄傲。事实证明,这本书的出版时机有一定的预示性。本书出版后不久,一个叫赵承辉的、患有精神病的枪手在弗吉尼亚科技大学校园内开枪杀害了32个人,然后自杀了。2011年1月在亚利桑那州图桑市,另一个精神错乱者杰雷德·拉夫纳杀了6个人,并重伤了在一个购物中心外会见选民的美国众议院议员加布里埃尔·吉福兹。这两次令人发指的枪击事件警醒美国人民:不为那些精神错乱的人提供帮助与治疗是危险的。    至于我们,我和迈克的情况时好时坏。这对于一个有精神病的人来说很正常。精神疾病不会简单地就自己消失了,它们会一直在后面徘徊。在本书出版后不久、迈克就停止服药了。他再次出现幻觉并变得偏执躁狂起来。    菲尔法克斯县有一个由一名精神科医生、一名护士和其他急救医务人员组成的机动急救小组,可当我打电话请求他们来看一下我儿子的情况时,他们告诉我除非我儿子会出“危险”,否则他们对此无能为力。    我告诉那个接听电话的调度员,迈克上次停止服药后被逮捕了,但调度员说这并不重要,还说教道:“你不能根据过去来评判他。”    我不得不再次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病得越来越重。    在他终于变得狂暴的那天晚上,我给同一个调度员打了电话,请求他派人来帮助迈克。    他问:“你儿子的行为是危险还是狂暴?”    我说:“他是狂暴。”    “噢,”他说,“如果他只是行为狂暴我们是不会来的,我们只在他危险时才来,你给警察打电话吧。”    我给警察打了电话,因为迈克威胁说要打我和我的妻子。他把我们从家里赶了出来。    警察来了,用电棒击了迈克两次,给他戴上手铐并带往监狱里去了。看到儿子被带走时我的心都碎了。    迈克再次康复后,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情况良好。可16个月后他又再次停止服药。这次他离家出走了,因为害怕我们会给警察打电话。他持续开车4个小时,直到汽车没了汽油。他用手机给我来了电话,告诉我说他听到了声音。他不敢走出车子,因为脑袋里的声音说只要脚一沾地,他就会马上死去。    他要我答应不叫警察,才会告诉我他在哪里。我安排人给他送了汽油,让他回了家。    迈克还是拒绝吃药,他不相信自己有病。他半夜起来脱光了自己的衣服,因为他觉得这样别人就看不见他了。他光着身子走了出去,一个警察发现了他。    而以下就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    这个警察曾接受过危机干预小组培训,他意识到迈克是个病人而且需要得到治疗。他将迈克带到一所医院的急诊室,还给一个精神卫生个案人员打了电话,让她到急诊室来见他们。这个个案人员坚持要迈克去住院。接着她又安排将迈克送进了一个治疗项目而不是监狱。她设法说服他重新开始服药,帮他住进了一间与另外两个精神病人合住的公寓。她还帮他找到了一份工作。    在过去的4年里,迈克的状况一直都很稳定。现在他的工作是到各级监狱里去给那些精神病患者提供建议,帮助他们加入治疗项目。    迈克的经历证明精神病人是可以康复的。只要能够得到战胜这些可怕疾病所必需的帮助与治疗,病人是能够好起来的。    那么,我从中学到了什么呢?我学到的是:自己必须与他合作、帮助他。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媒体关注与评论

  皮特·厄雷运用他的新闻写作技巧去跟踪精神病人在医院、法院和监狱之间不断穿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结果是一部非常独特的书,一部少有的优秀作品。人们在谈论“把精神病人罪犯化”时只是讲了一个概念,而他却用活生生的人和事把它表现出来,同时表达的还有他客观而痛苦的思考。  ——美国关注精神病全国联盟    精神病患者的父母应该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安慰和启发。  ——美国《出版周刊》    《疯狂》一书是上帝送来的礼物。面对精神病患者,许多人要作出选择,而这部书将会打开他们的心扉。我们当中会有数不清的人对皮特·厄雷和他的儿子迈克充满感激之情。  ——著名影星,奥斯卡奖、艾美奖的多次获得才 蓓蒂·杜克    本书把传统的“揭黑”和感同身受的真诚同情结合起来……它是一项重要的宣言。  ——美国《华盛顿邮报》    这是主张重大政策改革的申述书,……是一位父亲争取给成年儿子治病的令人心酸的经历的回顾。  ——美国《圣安东尼奥快讯报》    真了不起!  ——加拿大《国家邮报》    这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书,就其重要性来说,也是一部必读书。皮特·厄雷通过讲述他儿子的遭遇,把读者带上他那揪心的个人旅程。他揭露了美国的国家政策和法律如何使精神病患者的家属陷入困境,他们虽然很想帮助得了精神分裂、双向情感障碍等疾病的亲人,却发现这真是难上加难。他还揭露了现有的失败体制如何使那些并非本人过错而得病的人不仅得不到治疗,而且常常被关进各级监狱。这部书讲了两个故事:厄雷在试图帮助他得了严重精神病的儿子时令人沮丧的亲身经历;他在迈阿密戴德县监狱恐怖的“九楼”——专门用来关押精神病犯人的牢房——进行采访后所写的杰出新闻调查报告。他披露出来的许多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也许由于这部书的出版,这类悲剧能得以避免。  ——参议员皮特·朵门尼奇夫妇    2007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品两项提名作品之一  如果这个故事能发生在我们家,它也可能发生在你们家。  ——皮特·厄雷

编辑推荐

《疯狂(美国精神病患者的遭遇)》由皮特·厄雷所著,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杨甫德倾情推荐!    一部改变美国精神卫生立法的作品!一本有灵魂的书!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推荐畅销书作家,皮特·厄雷首次登陆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疯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闲暇放松心情观之
  •   对了解此病的流行病学有帮助,了解社会学亦有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