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碎到完整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印度] 克里希那穆提  页数:358  字数:170000  译者:桑靖宇,程悦  
Tag标签:无  

前言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生于印度,13岁时被“通神学会”带到英国训导培养。“通神学会”由西方人士发起,以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为基础,而衍生为一个宣扬神灵救世的世界性组织,它相信“世界导师”将再度降临,并且认为克里希那穆提就是这个“世界导师”。而他自己在30岁时觉悟内心智慧,否定了“通神学会”的种种谬误。1929年,为了排除“救世主”的形象,他毅然解散专门为他设立的组织——世界明星社,宣布任何一种约束心灵解放的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和主张都无法进入真理的国度。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传播他的精神智慧。别人要加给他上师的尊位,他都一直拒绝。他的思想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但是他坚持宣布自己不是宗教权威。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与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他一直教人进行自我觉察,教人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狭隘性制约等等的弊害。

内容概要

这本书包含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中一些不同寻常的方面。第一部分探寻了人类数千年来都生活在混乱和痛苦之中的原因。克里希那穆提与著名物理学家大卫·博姆以及精神病医生大卫·西恩博格的讨论,为我们揭示出人类处千混乱和痛苦状态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各种限定,因此它是支离破碎的、不完整的。第二部分包括了克里希那穆提的几次公开谈话,他在谈话中指出,心灵几乎永无休止地为思想所充斥,以至于它丧失掉了自己最初那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的状态。第三部分则是对如下问题的解答:如何能够探明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道出了事实的真相。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生于印度。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以后成为彻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他的著述是由空性流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七篇对话 对话1 生命的完整(5月17曰) 对话2 心理的安全(5月18日上午) 对话3 改变生存之道(5月18日下午) 对话4 思想能否察觉到自身(5月19日上午) 对话5 终止形象的制造(5月19日下午) 对话6 建立正确的关系(5月20日上午) 对话7 探明死亡的含义(5月20日下午)第二部分 1.冥想便是清空意识内容 2.冲突的终结,便是作为智慧形式之一的最高能量的累积 3.被称为“爱”的肯定事物是从否定中来 4.死亡——一种伟大的净化行为 5.不执著于自我的技巧 6.单有理性和逻辑是无法发现真理的 7.智慧中有彻底的安全 8.肯定从否定中产生 9.因为存在着空间,于是便有虚空与彻底的寂静 10.拥有洞察力的心灵,其状态是彻底的空寂 11.当痛苦存在时,你便无法去爱 12.悲伤是时间与思想的结果 13.什么是死亡? 14.空无便是全部能量之和 15.“无我”之时,方有慈悲  16.观察者与所观之物之间的划分便是冲突的根源 17.当意识及其内容终结之时,便会有迥异之物出现 18.倘若没有澄明,技能就会变成一种最为危险的事物 19.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我?第三部分 两篇对话 对话1 教诲与实相的关系 对话2 教诲是否源自实相

章节摘录

  17.当意识及其内容终结之时,  便会有迥异之物出现  所谓整体性地观察,指的是去观察——或者聆听——某个事物的全部内容。通常,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背景或者某种观点来局部性地看待事物,我们对事物的察看总是不完整的。政治家大多只关心政治问题,经济学者、科学家、商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关注的那个方面。我们似乎从来不曾观察生命的全部运动——就像一条水量充足的河流,河水从始至终奔流不息,它或许会被污染,但如果给予它充分的空间,它便能够荡涤自身的污垢。所以,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将生命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认识到它从始至终运动不息,没有任何破碎、没有任何背离,没有任何虚幻。我们应当了解心灵是如何制造出了妄自尊大这一幻觉,如何制造出了其他各种形式的假象,让你误以为自己是舒适和安全的——至少暂时是如此。我们带着某种预先怀有的观念或信仰来看待事物,如此一来我们就永远无法真正地去察看它。  之所以会有幻觉,是因为我们在渴望中寻求满足。满足与狂喜是截然不同的。狂喜是一种存在状态,它处于自我以外,狂喜中不存在经验。有经验存在的时刻便会有自我及其过去的记忆和回想,而这会制造出幻觉。狂喜永远不会制造出幻觉,你无法保持狂喜,因为它位于自我之外。而满足则不同,正是对满足的渴望才制造出了幻觉。  我们大多数人都被困在某种幻觉之中——权力的幻觉、地位的幻觉,等等,而这所有的幻觉全都是由“我”这一中心投射出来的。幻觉意味着通过一个确定的结论、偏见或观念来感觉性地看待事物。  一个被困在幻觉之中的心灵是无法拥有秩序的。秩序只能整体性地出现。我们需要秩序,即使是一个狭小的房间,你也应将所有的东西都放置在其正确的位置上,否则屋子里就会乱成一团、丑陋不堪。我们以为心理上的秩序遵循着我们在过去建立起来的某种模式或常规。从心理层面来说,秩序是某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只有当你的内心处于清晰、澄明的状态时,它才会出现。澄明带来了秩序,而不是相反;试图去寻求秩序,只会变得机械化,去遵从某种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中是不可能会有澄明存在的。  秩序意味着日常生活的和谐。和谐不是一种理念。我们被困在理念的监狱里,在这座监狱中并无和谐可言。和谐与澄明意味着整体性地看待事物,把生命当作一种整体的运动来观察——而不是说,我在办公室里是个商人,在家里则是另外一个人;也不是说,我是名艺术家,所以可以做最荒唐、古怪的事情,还不是:把生命分裂或者打碎成许多个部分,分裂成精英分子和普通大众、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理性与感性,而这便是我们通常的生活方式。把生命当作一个完整的运动来对待是极为重要的,这种运动里包含了一切,没有任何分裂,没有诸如善与恶、天堂与地狱的划分。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察看,如此一来,当你观察你的朋友或配偶时,你便可以看到你与对方的关系的全貌,而非局部。  我们以为自由便是摆脱某种事物——摆脱悲伤、摆脱焦虑、摆脱辛劳的工作——实际上这种摆脱只是一种反应,因此根本就不是自由。当某个人声称“我摆脱了吸烟的习惯”,那么这只是一种对已经发生的状态所做的反应和逃离。但我们所谈论的自由,并不是指摆脱某事物,而是指整体性地观察事物。  在整体性的观察中,没有任何破碎,也没有任何方向,因为,当有某个方向存在时,便会有歪曲。只有当存在着彻底的自由时,你才能够整体性地观察。而在这种观察里不会有满足,因此也就不会有幻觉。

媒体关注与评论

  “纵观我的人生,是克里希那穆提深深影响了我并帮我解开了自缚的枷锁。”  ——狄巴克·乔布拉,医学博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破碎到完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看了很多克的书,有时候似乎有一点的零散的感觉,再看看这本书,可能会有一种整体觉察的状态的产生,强烈的推荐。看了克的书,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到这里来吧,500人的克里希那穆提学校QQ超级群21807598。专门进行克里希那穆提所说探讨。到这里来聊聊。
  •   以前喜欢奥修,才知道有克里希那穆提,很喜欢。奥修比较诗意,克氏思想更有条理,一语中的。
  •   克里希那穆提广州读书会QQ群50329137
    欢迎广州及周边的克友加入交流
  •   一次偶然的机会 认识了这位印度哲学家 之后一发不可收 渐渐爱上了他的文字 他的思想 感觉他和叔本华有些相似
  •   大师的作品,总能让你从残酷的现实和破碎的梦境中,找到勇气重新开始发现自我、悦纳自我并完善自我的全新旅程
  •   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觉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他一直指陈" 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这个广大的空间,或许是他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对这么多人产生了如许冲击的关键所在。
      因此,佛学家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吠檀多学者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禅"师。
  •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过程中会有很多变数
  •   这是克氏作品中的精品,对话特别耐读,品味是一种境界。
  •   这本书,克氏用大家都懂的语言,深入地剖析了内心问题的根源,引导读者发现自己的解决之道。展卷有益!
  •   很快就收到货啦 ~·
  •   很好,增强觉悟。
  •   看完无比的受益匪浅,值得你也翻阅。
  •   最好先看看克氏其他著作在看这本
  •   不错,翻译的也到位。建立当当网多销售克氏的中英文对照版的书。
  •   克里希那穆提的书我都喜欢看。夜深人静独自躺在床上,便开始了灵魂的升华。我们所有的苦恼,寂寞,孤独在他看来都是财富。他让你的灵魂能够和他一起超越宗教,超越烦扰。。。。。。
  •   对话录? 或许可以这么说,最重要的是其思想。
  •   但这本书翻译得很差。****://***.jkrishnamurti.org***/index.php克里希那穆提中文论坛,中英文资料非常全,还有很多克氏爱好者交流探讨,欢迎参与
  •   碎,限,残,羊是羊,狼是狼,羊转化狼?
  •   我是佛教徒,但没看进去。翻译的很有问题。
  •   书拿到手之后才知道是对话录 不太能理解里面的内容 有点失望
  •     先说一下书名的翻译吧,我认为“人生的转化”并不是很准确。“人生的转化”听起来很像实用的人生道路指导,貌似“人的转化”更合适一些,这个人既指个体,也指人类,跟一般意义上的人生貌似不是一回事,当然也不绝对。
      对此书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理性层面了,一开始看还各种很同意,后来越来越一头雾水,最后发现克里希那穆提所描述的那种超脱状态,这个世界上估计根本都没几个人能企及,也许其实有很多人达到了,不过他们达到了之后,也不会有教育世人的欲望了,因为根本就没有欲望了。
      这种状态,磨灭了自我,超越了所有的界限,不管是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意识形态的,视我与世界为一体,视生命为一个完整的运动,实现了爱和慈悲,以此为任何行动的出发点,但这种行动并没有任何动机。此外,实现了这种状态的人,不会沉溺于过去和将来,完完全全地活在当下,以一种漠然却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态度观察着万物,但万物并不会在他/她的心上留下多余的记忆和印象,不会造成任何纷扰。他/她的心灵里有充裕的空间,并且井井有条,超越了时间、语言、理性,充满了生命每时每刻的狂喜,但他/她其实已经死了。
      还有一些细碎的道理,印象比较深的:
      人类在融入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碎片化,你是医生,是丈夫,是美国人,是基督徒等等都阻碍了你的整体性。
      真理的获得不能仅仅依靠理性。
      “我”是人类最原始的分界,有了我和你这个概念之后,人进入了二元的世界,对立面之间总要斗争,而这种斗争只能带来混乱,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消灭这种二元对立。
      大多数人都过度沉溺于自我之中,而且没有认识自己的真实面目,而是为自己建立起了虚幻的形象,不仅如此,对他人也建立起了各种幻想。我们对他人的看法,是从自身出发的,而且充满了暴力。
      思想和语言有时候并不可靠,但是它们已经渗入几乎我们所有的感观当中了。
      
      
  •     这本书前部分是几位大家的对话,建议读者跳过这部分,先看完整文章部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思维的下潜,最后再回过头看最前面的对话。书很薄,但我还没看完,因为简短的话总暴露出很多问题和缺口,有一个感觉就是大师认为每一条规则其实都是对生命完整性的一次破碎。由此每每看到类似于真理的语句我就会在一定认同的基础上反思他的正确性,所以很多地方我都还没想透彻,但已经感悟良多。
  •     这本书一直放在床头,闲来便翻翻,同克氏其他的书一样,是看完或者看不完无法界定,好或坏的评断与心境有很大关系的一本书;但又同克氏其他的书不同,是国内出版的克氏唯一一本让你通过三个人的对话与讨论来触及内心的书,让你自己聆听自己判断,而不是试图告诉你什么。  还记得这本书同《爱与寂寞》一样,是我在无意中翻阅被深深打动,随后念念不忘买来阅读,却很难总是找到当时心境的书。今夜,睡意不浓,借着等头发干透的空当,想写下几个文字。记得最初阅读时随手记有读书笔记,想找来参阅,但翻遍了所有的本子也没有找到,也许只是记忆的谬误吧。就且翻书且凭记忆寥寥写下几个文字, 以表达对大师的尊敬吧。  书的扉页上还记着当时的买书心情:近几日心里颇不宁静 两月前曾在西图看到此书 觉甚佳 但愧于俗务缠身 一直未阅 遂从网上书城买来 希望借大师之灯 驱心头之雾。那么今夜,就希望它依然能驱散我心头之雾吧。    克氏的书,总结起来,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如何让心灵的碎片,整合为一个宁静之海。每个人都生活在痛苦、混乱的碎片中,我们渴望挣脱,通过种种努力,希望借助爱,借助他人,借助宗教来达到这个目的。克氏认为这一切都是无法达到目的的,真正获得宁静和完整,需要你抛开一切既定的、外来的约束和框框,直达自己内心,只有你自己——尊重其他每一个人的自己,才能真正获得爱,获得宁静,获得完整。看这本书,让我感觉最有意思的是三个大男人,而且都是堪称大师级的男人的论辩。思想这个东西,不是讲出来,另一个人就可以接收得到,它真的需要一种心灵上的同一高度,或者说共鸣、默契,才能够进行真正的沟通。通过这些对话,可以想见当时有趣的场景和三个人的表情,克是一个直率、略有点清高,还有点点倔强的小老头(没有经过考证,也可能当时克还很年轻,但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呵呵),对话一直由他主导,当他感觉对方无法了解自己的真实意思时,会直言不讳指出,或者对对方进行“屏蔽”处理。物理学家博姆是一个严谨、慎重、深沉、有内涵又略显拘束的中年男人,他和克之间能进行比较好的交流,但他明显把自己置于一个略低的位置,当得到克的认可时,会流露出微微的兴奋,当交流受阻时,会很认真的深究;而精神病学家西恩则是一个有点才气、有点自傲、急于表达、急于获得认可的男人,作为某一领域的学者,他的确有自己可以自傲的资本,他把这种资本自以为是的拿来用到别的地方、别人身上,而不懂得学习、不懂得聆听,他每次都是匆忙说出自己的理解,得到克的否定后,不假思索,又马上抛出另一种说法。后来,在克和博的对话中,他基本被忽视,于是他就着急地不停提出问题,以转移重心,引起重视。想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实在十分微妙,思想之间的沟通也着实困难,大人物尚且如此,何况我等泛泛之辈?
  •   唯一的點評。
  •   总觉得西恩被忽视的好严重....几乎是另外两个人在欢乐的交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