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尹全海、余纪珍、 乔清忠 九州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尹全海,等 编  页数:429  

前言

  纪念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综述(代前言)  1981年4月22日厦门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在《河南日报》发表《寻根母语到中原》,揭开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之序幕,至今30年。30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为此,由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河南省台办、信阳师范学院、固始县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原与闽台渊源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9日在“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河南固始隆重召开。研讨会以“寻根、记忆、认同”为主题,纪念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30年。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50多人,就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之缘起、现状及趋势,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之学术人物、学术会议、关键事件、特色成果,以及30年来豫闽台在“两岸三地”“两岸三地”一般是指海峡两岸和香港,即大陆、台湾与香港,但在本书中,“两岸三地”特指豫闽台,即河南、福建、台湾。官方、民间、学界寻根活动等中原与闽台关系之相关议题,交流思想、切磋学术,颇有精进。特别是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教授、福建省社科院徐晓望教授莅临,大大提高了本次会议的学术层级和学术影响。  从总体上看,本次研讨会在承继和坚持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这一主题之同时,将30年来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之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即研究之研究),由此呈现出新的取向和新的境界,具体表现在:  一、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不仅是历史事实,更是文化现象。与会学者认为,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一文化现象表现为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汹涌的寻根活动,在台湾同胞积极推动之下,1977年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1989年福建姓氏源流研究会相继成立1995年11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在福州举办“首届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在林瑶棋理事长带领下应邀与会。,特别是1981年4月22日《河南日报》发表黄典诚教授《寻根母语到中原》,提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中原”,拉开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之序幕。进入九十年代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之研究表现为旨在为寻根活动提供史实依据的学术研究,比如1991年12月4-7日在福建漳州召开的陈元光国际学术讨论会和1996年9月18-20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的首届闽台姓氏源流研究会,研究议题都集中在移民史,会议组织者希望通过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和唐末王审知兄弟王闽治闽,以及中原姓氏、家族之迁移史之研究,完成中原移民入闽迁台之史实重建。进入世纪之末,这一文化现象表现为海峡两岸的血缘、文化和国家认同,2008年10月20-22日首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和2009年10月25-27日“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举办为其标志。30年来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走过了寻根、记忆、认同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不仅前后相继,而且互有重叠,比如寻根不因记忆出现而退出;记忆也不因认同成为主体而淡化,相反,三者之间通过叠加、强化,固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二、历史上中原移民入闽迁台,无论作为历史事件还是历史记忆,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同等价值。大家认为,唐代以来福建民间盛行的陈元光祭祀与传说、闽台族谱上记载的“祖上来自光州固始”,以及当下开展的寻根谒祖、根亲文化和学术研究等,分别通过口头传说、史料记载和文化仪式的形式呈现和强化了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之客观性。口头传说、史料记载和文化仪式,就历史记忆而言所传达的信息及其价值同样重要,正所谓“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但不见诸史,惟详于谱牒”。因此,本次会议收到林寒生《黄典诚与中原寻根之缘起》、欧潭生《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两教授回忆文章林寒生1981年随黄典诚教授来固始调研时为黄典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张新斌提交的《中原寻根中的“信阳现象”解读》、唐金培提交的《欧潭生“三探”与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等,或以当事人回忆或以后学者再现1981年黄典诚教授发表《寻根母语到中原》(《河南日报》1981年4月22日)、1983年欧潭生教授发表《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中州今古》1983年第5期),其叙述的是历史事件,重现的是历史记忆,传达的是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  三、新史料的发现是学术进步的动力。傅斯年在《史学方法导论》讲义中说过:“史料的发现,足以促进史学之进步,而史学之进步,最赖史料之增加”,只有“得到前人得不到的史料,然后可以超越前人”。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徐晓望研究员的论文《范祖禹及闽国史料的新发现》,从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范太史集》中发现长达4600多字的《王延嗣传》,成为研究固始王氏、王延嗣本人,以及王审知重大决策等闽国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厦门大学杨际平教授的论文《应该重视宋人对闽人皆称固始人的评价》,通过引证宋代学人郑樵、方大琮、陈振孙等对“闽祖光州固始”的质疑,以及史籍与方志中关于陈元光籍贯的几种记载,认为许多从中原入闽者的后裔因羡慕中原先进文化而自称来自光州固始,这一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很值得研究。漳州师范学院闽台文化研究所汤漳平教授的论文《从族谱资料看开漳》,通过对漳州现有703种姓氏入闽、肇漳的调查,从中发现唐初中原民众入闽的起因、过程、结局,以及陈政、陈元光率领中原府兵及58姓民众入闽,不仅成为开发建设闽南粤东的主力,还对福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族群融合,闽南区域文化的形成、台湾的开发和海外的拓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以上三篇论文,都是从史料出发,通过发现新史料,或运用别人忽视的史料,促进学术进步与创新,其用心、用力、用功之勤,值得我们尊重,也是本次研讨会的新收获。  四、文化认同成为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的基本取向。大家认为,发现新史料需要机遇,学术进步完全依靠新史料的发现恐有落空的危险,况且求真与致用是学术追求之两翼,以求真为基础、致用为依归,当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之研究完成史实重建之后,解释就变得意义重大了。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的论文《从历史向文化的演进——闽台家族溯源与中原意识》就提出中国南方家族溯源史中存在的“从历史事实向文化意识方向演进的趋势”是一种文化认同,从而倡导历史意蕴的文化解释和历史的人类学研究,既研究过去的建构如何用来解释现在,也研究过去是如何在现在被创造出来的。陈支平教授强调,尽管在闽台地区民间家族的溯源过程中“历史的真实性与文本显示表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若“过于执著于历史文献的记述和所谓历史记忆的真实性,恐怕都将不知不觉地被引入到比较偏颇的学术困境”。他说:“正是由于这种超越历史真实感的文化意识的自我追寻与文化的自我认同,才促成了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延续”,“我们只有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一道认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包容性,才能从无限广阔的空间来继承和弘扬我们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教授也在《关于“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的若干思考——与戴吉强书》中建议本次研讨会以“闽人称祖多曰中原”为研究对象,以“中原与闽台关系”为选题,应该说,汪教授说的中原和闽台都是指其文化含义,即文化中原,闽台一体,关注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台湾“中研院”民族所高致华研究员的论文《从信仰文化论中原与闽台渊源》,则是以闽南地区的“詹敦仁信仰”为例,“从文化信仰串连中原与闽台的渊源,让全世界的中国人共同体会同是炎黄子孙的感动”。  五、如何引领学术方向的问题。开展学术研究除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赓续文脉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领学术方向,那么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之研究,应如何发展呢?与会学者们认为:第一,要在整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两岸交流平台,以学术交流推动学术研究,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研究队伍中来。在此方面信阳师范学院已开展积极尝试,2010年与河南省台办联合组建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一方面与固始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开展学术研究;同时积极推动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并把交流重点放在两岸大学生的交流,在2011年暑期与台湾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东亚儒学研习营基础上,准备适时邀请台湾大学生来中原参加中原文化研习营,加深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识,这样,我们所说的文化符号将得以强化。第二,中原学者和福建学者,都要展现大气魄、大视野和大区域观,比如就“闽祖光州固始”问题上,中原学者应抛开萦绕学术发展的所谓“根在河洛”、“根在河南”、还是“根在固始”等地域概念;福建学者亦无需执著于是“皆曰固始”、“多曰固始”,还是“或曰固始”的问题,都应以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之认同为主轴开展研究。

内容概要

  为纪念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搜集整理了近30年来海峡两岸学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40余篇,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学术取向,归纳为“寻根、记忆、认同”三个主题,从而揭示了学术研究背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两岸关系的变迁,折射出30年两岸关系的基本走向:从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书籍目录

序 纪念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 综述(代前言) 关于“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的若干思考——与戴吉强书 在首届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首届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关于“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的几个问题——在2010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上的讲话 寻根母语到中原 缅怀中原(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的开拓者黄典诚教授——兼论寻根之旅的缘起 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 台闽豫祖根渊源再探——兼论何处是郑成功之墓 三探台闽豫祖根渊源——方言民俗探微 台闽豫祖根渊源研究的缘起 欧潭生“三探”与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 论固始寻根 中原姓氏寻根概述 开漳史事与云霄节俗 陈元光后裔迁台族谱资料及其初步考察 关于陈元光人闽的几点看法 陈元光与闽台民俗 客家与中原关系刍论 从中原人口南迁看闽台姓氏源流 从固始到福建再到台湾和海外——黄敦、黄膺兄弟移民南下个案研究 从族谱资料看开漳 关于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几个问题 陈元光籍贯考辨 陈、林、黄、郑四姓的人闽及其在闽台的兴盛 李姓的起源及其向闽台地区的播迁与壮大 古代河南的四次政治性外迁移民及其影响 关于唐代固始移民史的研究取向 豫闽方志中所见之陈元光籍贯及相关问题再探讨 关于陈元光与闽南开发研究的几个问题 范祖禹《王延嗣传》及闽国史料的新发现 应该重视宋人对闽人皆称固始人的评析——兼论陈政、陈元光自粤入闽说 从开漳圣王探索固始原乡 论固始移民对闽南文化形成及传播的影响 “光州固始”的历史文化解读 分蘖与聚合 ——闽南对中原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从历史向文化的演进——闽台家族溯源与中原意识 从信仰文化论中原与闽台渊源——以詹敦仁信仰为例 开漳圣王与台湾文化地理 论中原闽营人及其妈祖信仰 固始移民与两岸三地寻根资源之整合 豫闽台两岸三地寻根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河南涉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附 大事记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通过这几年的寻根活动,台胞已确认他们的祖根在福建一带,因而发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慨叹!但是,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五百年仅是短暂的一瞬。台湾和福建更早的祖根在哪里?在纷纭繁杂的历史现象中,在古朴独特的方言土语里,在似曾相识的地名风俗方面,我们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奉献出来,求教于各方人士。 一、四次人口大交流 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协助诸侯灭秦,后来又帮助刘邦消灭楚霸王项羽。因此,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就册封无诸为闽越王。到了汉武帝建元年问(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闽越不服管辖,曾经多次叛乱。至今,在闽北一带还残留着闽越对抗汉朝所修筑的古城遗址。后来汉武帝派兵镇压并采用迁徙政策,“尽徙其民于江淮间,以虚其地”(以上材料见《史记》和《福建通志》)。这是历史上福建与中原人口第一次大交流。说明早在汉武帝时,江淮间已有大批福建人居住。 晋代永嘉之乱,中原一代“衣冠如(入)闽者八族”(见《三山志》)。这八大族人家就是从河南避乱南迁至福建的官僚地主。大批中原人定居福建,在今天的地名上还保留着历史痕迹。福州有晋安河,泉州有晋江,这都是晋代中原人到福建后命名的。这是历史上中原与福建人口第二次大交流。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福建南部蛮獠叛乱,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五十八姓军校前去镇压,并开辟漳州郡(见福建《漳州志》和河南《光州志》)。这是历史上中原与福建人口的第三次大交流,也是对闽南和台湾影响最大的一次。至今,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台湾各地的漳州移民,一直奉开漳圣王为守护神,当做菩萨顶礼膜拜。据调查,台湾现有五十三所陈圣王庙,备受台湾同胞的崇敬。 又据《五代史》记载,唐末五代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领数万人起义,转战安徽、浙江、福建。最后在福建建立了“闽国”。闽王王审知经营福建五十多年,使福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这是历史上中原与福建人口的第四次大交流。闽王王审知及其数万起义部队对福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综上所述,中原与福建人口的四次大交流都与河南有关,特别是唐朝的两次南迁人口最多、影响最大。因此,台湾、福建和海外侨胞称自己为“唐人”,把故乡说成“唐山”,把聚居的地方命名为“唐人街”,这是有历史根据的。民间传说唐朝军队打进福建后,把闽越土著男子杀光。剩下的闽越土著姑娘与唐朝士兵结合,就地屯居,繁衍后代。所以,今天福建方言仍然通称男子为“唐部人”、“唐部仔”,通称女子为“诸人人”、“诸人仔”(诸,就是闽越王无诸)。这种特殊称谓,是寻找福建祖先的有力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中叶开辟漳州的圣王陈元光是河南光卅『固始人。唐末五代开发福建的闽王王审知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甚至连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其先祖也是“自光州固始县人闽”(见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拓片《郑氏附葬祖父墓志》)。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吗?不,树有根,水有源,寻根念祖渊源长。

编辑推荐

《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30年(1981-2011)》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