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察信息化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海洋  页数:334  

前言

  信息化是人类文明的表达,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之一。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政府实行的全局性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它是各级环境监察单位硬实力和软实力即综合能力的表征,也是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应该抓紧、抓好、抓实。通过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达到提升环境监察工作效能,降低监察执法成本等基础管理目标;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规范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促进环境监察管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合理化和现代化,推动环境监察行政管理的不断创新。  本书作者是一位年轻人,十年来,他将扎实的信息化基础知识运用到我国环境监察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根据多年亲身实践,对我国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走过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监察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技术路线、应用技术、操作规程、操作方法、典型案例等理论、方法,以及应用方面的知识。同时,从作者自身角度出发,展望了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发展趋势,提出建立公众监督环境制度、社会化的环境监理制度、实现企业自律的环境总监制度等。尽管这些建议还不成熟,但是,能够站在信息化建设和一个行业管理的高度,提出环境监察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是值得肯定的。应该说,在现阶段,本书对于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实实在在的参考价值。

内容概要

  《环境监察信息化》是作者10年来参与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的体会加以整理而成,旨在提升各级环境监察干部的能力。全书体系较为完整,围绕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工作,从理论、政策、技术、方法,实践等多个层面详细介绍。环境监察信息系统建设中包括环境监察GIS平台、现场执法信息管理系统,行政处罚信息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环境监察信息化》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环境应急、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全国环境监察人员持证上岗培训、考试的参考教材:或作为从事环境管理工作的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环境监察信息化概论第1章 信息化概述1.1 信息相关概念1.2 信息化1.3 我国信息化发展概况1.4 国外信息化发展概况第2章 环境监察信息化2.1 环境监察概述2.2 环境监察信息化概念2.3 环境监察信息化的意义2.4 环境监察信息化的业务目标2.5 环境监察信息化的发展阶段2.6 环境监察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2.7 环境监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第3章 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规划3.1 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3.2 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规划3.3 信息化规划指导思想3.4 信息化规划原则3.5 总体目标规划3.6 总体框架规划3.7 技术路线规划3.8 信息化人才队伍规划第4章 环境监察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4.1 建设意义4.2 现状4.3 建设原则4.4 标准规范体系框架4.5 标准规范建设步骤第5章 环境监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5.1 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概况5.2 我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现状5.3 环境监察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5.4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原则5.5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内容5.6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第二篇 环境监察信息系统建设第6章 环境监察信息系统概述6.1 系统6.2 信息系统6.3 环境监察信息系统6.4 环境监察信息系统类型6.5 环境监察信息系统框架6.6 环境监察信息系统现状6.7 环境监察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第7章 环境监察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7.1 设计基本原则7.2 设计开发模式7.3 系统开发核心过程7.4 项目设计主要文档第8章 监察执法类信息系统8.1 环境监察GIS平台8.2 现场执法信息管理系统8.3 行政处罚信息管理系统8.4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信息系统第9章 环境监控类信息系统9.1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9.2 流域环境污染源监控三维GIS9.3 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第10章 环境应急类信息系统10.1 12369环保热线信息管理系统10.2 环境应急管理平台第11章 申报收费类信息系统11.1 排污申报收费信息管理系统11.2 污染源数据综合应用概述第12章 能力建设类信息系统12.1 环境监察队伍管理系统12.2 环境监察网站建设12.3 行风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简介第三篇 附录第13章 环境应急演习总体设计13.1 演练目的和意义13.2 应急演习的常态管理13.3 应急演练总体设计13.4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第14章 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14.1 项目规划14.2 项目实施14.3 项目审计14.4 日常管理和升级14.5 项目经费预算14.6 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步骤列表第15章 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主要技术简介15.1 运行平台技术15.2 网络基础技术15.3 数据处理技术15.4 数据存储技术15.5 应用技术15.6 开发技术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我们还可以从信息的形态、构成对信息加以理解。如从信息的形态看,现代信息通常存在五种基本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图像和视频,而且这些形态可以互相转换,例如照片被传送到计算机,就把图像转化成了数字。而从构成上看,信息主要由信息源、内容、载体、传输、接收者五个部分构成,即信息接收者通过载体接收信息源,这其实也是对信息过程的充分描述。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信息的特征对信息加以理解。关于信息的特征,人们普遍从以下八个方面加以认识。  ①客观性。信息是事物变化过程和存在状态的客观反映,它和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一样,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特性。  ②价值性。信息是一种资源,是和材料、能源并举的三大资源之一。信息的价值性表现为信息的效用性,即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信息文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显著标志。  ③依赖性。信息必须以文字、图像等工具或某种物质作为载体,才能够得以表现和存在,并被人感知,体现出信息的价值,否则就不成为信息。  ④时效性。信息有自己特定的生命周期,信息的使用价值往往与其所提供的时间成反比,时间的延误,会使信息的使用价值衰减甚至完全消失。  ⑤有偿共享性。相对于物质的独占消费特征而言,信息具有可分享性和共用性,这也是信息交流与物质交流的本质区别。当然,信息也是有价的,对信息的使用需要支付成本。  ⑥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传输渠道进行传递,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使信息传递和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  ⑦可存储性。这是由信息的客观性和信息与载体的不可分割性派生出来的基本特性。正是借助这一基本特性,人类文明得以继承和发扬,人类智慧财富得以延续和传承。  ⑧累积性、延续性和继承性。人类知识宝库的不断丰富和扩充过程,就是信息经过系统化、抽象化和规律化而形成知识的长期积累过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环境监察信息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