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解码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支宇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支宇  页数:301  

内容概要

  《术语解码:比较美学与艺术批评》以“关键词与术语解码”方式对美学与艺术诸领域中的30个术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释。其中,“当代美学”部分的术语包括“朦胧”、“仿像”、“符号自指”、“文学性”、“艺术生产”、“反本质主义”、“超美学”。“东方美学”部分的术语包括“东方美学”、“内游”、“神韵”、“格调”、“性灵”、“肌理”、“失语症”、“创造性遵从主义”。“比较美学”部分的,术语包括“第三次危机”、“双向阐发”、“异同比较”、“对话理论”、“话语融汇”、“话语变异”、“仿真叙事”。“艺术批评”部分的术语包括“灾难文学”、“巴金批评史”、“新纪实小说”、“后现代美求批评”、“漫画美学”、“后古典绘画”、“诗性空间绘画”、“超风景绘画”。

作者简介

支宇,1969年7月生,四川泸州人,四川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现任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教授,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比较诗学与当代艺术批评研究,著有《文学批评的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新批评:中国后现代性批评话语》,负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三项、省部级课题三项,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当代美学第一节 朦胧一、词源学追溯二、文本中心论三、文本语义结构的多重性四、朦胧:从隐喻、张力、悖论、反讽到多层结构第二节 仿像一、大背景解说二、“仿像”与“表征危机”三、“仿像”对“真实”的逼真再现和精确复制四、“仿像先行”与“超真实”五、“仿像”文化与“超美学”结语第三节 符号自指一、结构主义与新批评二、语言活动六因素与符号自指三、对“语言学帝国主义”的反抗第四节 文学性一、概说二、形象性三、情感性四、审美性五、符号性结语第五节 艺术生产一、背景解说二、艺术性质的变化及其表现三、艺术性质变化之因——后现代境遇第六节 反本质主义一、关于“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建构还是解构?二、关于中国文艺学知识生产的根本问题:“本质主义”还是“威权主义”?三、关于“知识社会学”方法:知识还是碎片?第二章 东方美学第一节 东方美学一、东方美学的概念及其文化学背景二、东西方文论与文化的根本差异三、东方美学话语的异质性特征与东方美学话语的重建第二节 内游一、概说二、“内游”作为审美体验的实质三、“内游”说的理论渊源及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第三节 神韵一、“含蓄蕴藉”的意境论二、“清远简淡”的风格论三、“伫兴而就”的创作论第四节 格调一、“温柔敦厚,斯为极则”的政教观二、气势恢宏、雄健浑厚的风格观三、注重格律声调的文学技巧观第五节 性灵一、“诗由情生”的抒情表现论二、“诗成于天”的天才与灵感的创作论第六节 肌理一、“言之有物”的义理内容二、“言有序”的诗歌文理方法第七节 失语症一、“失语症”的提出及其理论前提与两重内涵二、“失语症”的展开及其相关争论三、“失语症”理论背景及其所切中的深层次理论问题第八节 创造性遵从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文献的熟悉度:创造性遵从主义之一二、知识结构的体系性与系统化:创造性遵从主义之二三、文艺学知识生产的民族化:创造性遵从主义之三四、文艺学知识生产的世界感:创造性遵从主义之四第三章 比较美学第一节 第三次危机一、对比较文学进行的“系统性”限制二、对比较文学的“文学性”限制三、“跨文化”限制和“西方中心主义”、“新殖民主义”倾向第二节 双向阐发一、双向阐发的概念二、双向阐发的五种研究范式三、双向阐发的研究原则第三节 异同比较一、异同比较的特征二、异同比较的方法第四节 对话理论一、对话理论的两条基本原则二、不同话语与共同话题三、不同话语与共同语境四、话语互译中的对话五、范畴交错与杂语共生第五节 话语融汇一、话语融汇的内涵二、话语融汇的五种途径与具体方法第六节 话语变异一、语境变迁与功能变异二、结构本体与作家研究三、具体化与接受美学第七节 仿真叙事一、仿真叙事与中西语境二、表征危机:中国新时期文学“真实观”的历史变动三、“去现实主义”写作:仿真叙事的基本特征第四章 艺术批评第一节 灾难文学一、灾难写作的危机……后记

章节摘录

在新批评看来,文本由词构成,每个词汇都有确定不移的字面义,同时会引发许多闪烁不定的联想义,文学作品的本质就是词汇多种含义相互交织而形成的“语义结构”。与此同时,词与词相互联结,形成一种非常复杂的语义关系,这就是“语境”(context)。由于“语境”的存在,词的含义会产生更为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字面义会被扭曲、扩展、压缩和变形。这样,文学作品的“语义结构”就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丰富。新批评认为文学特性就是文本“语义结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多义性、丰富性既冲突又统一的独特性质。与其他文本比较,文本“语义结构”的特征是非常鲜明的。科学性文本的“语义结构”是透明和清晰的。为了避免误解,科学文本要求语言的意思必须精确,语言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具有确定不移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所传达的信息与文本字面约定俗成的意义完全吻合。韦勒克有一句简短的话精彩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语言的文学用法和科学用法之间的差别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文学语言深深地植根于语言的历史结构中,强调对符号本身的注意,并且具有表现情意和实用的一面,而科学语言总是尽可能地消除这两方面的影响。”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从现代语言学看来最大的不同就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上。科学语言趋向于使用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样的符号系统,其特征是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高度合一,能指尽量直接地指向所指。文学语言则完全不同,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不是如此的“透明”,能指不必与所指完全合一。因此,科学文本和其他实用性文本的语义结构是单一的、清晰的和透明的。而文学文本的“语义结构”则与此截然不同,它是复杂的、多义的和朦胧的。为了进一步分析文学文本的“语义结构”的独特性质,新批评创造了一系列术语和概念,并采用了“文本细读”的方法。布鲁克斯和沃伦合著的《理解诗歌》是新批评文学文本语义细读和分析最成功的范例。正如他们在分析艾略特的《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请歌》一诗中所说的:“我们只有细细观察,才能掌握本诗许多细节的全部意义并理解全诗的含意。”他们对文本语义的细腻分析表明,文本的文学特性主要就表现为文本语义的多重性和朦胧性。

后记

这本书的文字记录了10余年间我在比较美学与当代文艺批评领域中所留下的足迹。从成都四川大学锦江河畔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百花潭边,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到重庆四川外语学院歌乐山麓,本书的写作得益于我的家人、师长、朋友与同事。特致谢忱!短短5年间,父母相继病故。谨以此书纪念父亲支兴前、母亲韩忠淑。本书亦是四川外语学院2008年度后期课题的最终成果。

编辑推荐

《术语解码:比较美学与艺术批评》:光明学术文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术语解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