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大传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朱洪  页数:451  字数:50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个个子不高,身体有些驼背,但眼睛明亮、满头银发的老人。他那炯炯的目光充盈了高于常人的智慧,满头的银发写满了一个人不平凡的付出,高隆的鼻子镌刻了丰厚的家学渊源,微笑的面孔烙上了大风恶浪后的平静。    他讲一口安徽桐城方言,语音低沉、亲切,讲话慢条斯理。与朋友、亲人讲话,他听的多,说的少,而说一句,则入木三分。课堂上,他喜欢仰望上方,娓娓而谈,把自己沉浸在述说的语境中,忘却了周围的繁杂。    几百年前,其祖上自婺源迁至桐城。作为朱熹的26世孙,他身上饱含了宋代程朱理学的信息;祖父朱海门是桐城派殿军吴汝纶的朋友,其未出世即流淌了桐城派的血脉。他追求传统的道德与思想的自由;在各种环境中,他以打太极拳的方式,左推右挡,下提上压,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视为当然。    老人一生坎坷,内心的伤疤如松树皮,斑驳重叠。父子感情的破裂,第一段婚姻的曲折,大女儿的夭折,小女儿的残疾,50年代到“文革”时期漫长的被批斗和违心的检讨,被管制和关牛棚,美学大讨论中单枪匹马作战,亲人的离散或受罚等,均没有将他打垮。在中外书海中,他汲取到了生命的营养。靠勤奋、锻炼和中规中矩的生活方式,活到了90岁,且为后人留下了700万字的丰厚遗产。    他将桐城派散文化笔法与柏拉图对话文体结合起来,为白话文另辟蹊径。他在欧洲撰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举成名,不仅在文体上张扬了对话体和白话文的文体形式,也为后来无数留学生如何度过留学生活树立了楷模。    他把西方美学思想引进了中国美学界,开始了两大美学思维方式的对接。经过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国的美学终于在80年代粗具规模。叔本华的散文式的笔法和诗意的哲学描述,陶渊明田园诗一样的理想,明清桐城派的清新笔调,以及道家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在他的著作和人生中,被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读他的著作,我们见不到白话文运动所批评的套话和陈词滥调,只有流自一个人心田的默默的诉说。    朱光潜的人生是20世纪的缩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他交往的文化名人,灿若星辰,章伯钧、丰子恺、弘一、夏丐尊、匡互生,叶圣陶、胡愈之、沈从文、郑振铎、粱宗岱、胡适、鲁迅、徐中舒、何其芳、刘半农、李则刚、朱自清、曹禺、老舍、梁实秋、废名、钱钟书、戴望舒、师陀、周作人,卞之琳、方东美、冯友兰、王抚五、凌叔华、周新民、田汉、贺麟、李泽厚、胡风、钱伟长、冯友兰、翦伯赞、谢冰心、冯至、马寅初、徐悲鸿、袁昌英、顾颉刚等,或是其朋友、或是其学生、或是他的同事、或为“论敌”。因为朱光潜,我们换了个角度,看到了这些名人鲜为人知的一个侧面。    自桐城派和程朱理学出发,经西方文化的育化,晚年的朱光潜经克罗齐走向了维柯。这个曾得到马克思赞赏的意大利思想家,被欧洲众多明星的光芒遮蔽了几百年,终于在朱光潜晚年被重光。老人感受到了这个西方哲人不亚于达尔文的价值,而惋惜其长期被幽蔽,以最后的心血全力向世人介绍他。老人用心处,足见其历史眼光和东方人传统的美德!而老人一生曲折的经历,也促使他晚年思考人类的根本性问题。正是在人类航船的起锚处,埋藏了解决人类全部问题的锁钥。老人以心理学始、历史学终的治学足迹,折射了一个思想家由关心个体到关心人类的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先生曾言:“我这一辈子,什么事都遇上了。”让我们一起走近朱光潜,为自己加一份中西合璧的文化大餐,感受一只羽毛受损的海鸥拼搏时的心灵震颤,体味一个默默奉献的至性哲人的无言之美!

内容概要

  朱洪编著的《朱光潜大传》内容介绍:自桐城派和程朱理学出发,经西方文化的育化,晚年的朱光潜经克罗齐走向了维柯。这个曾得到马克思赞赏的意大利思想家,被欧洲众多明星的光芒遮蔽了几百年,终于在朱光潜晚年被重光。老人感受到了这个西方哲人不亚于达尔文的价值,而惋惜其长期被幽蔽,以最后的心血全力向世人介绍他。老人用心处,足见其历史眼光和东方人传统的美德!而老人一生曲折的经历,也促使他晚年思考人类的根本性问题。正是在人类航船的起锚处,埋藏了解决人类全部问题的锁钥。老人以心理学始、历史学终的治学足迹,折射了一个思想家由关心个体到关心人类的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先生曾言:“我这一辈子,什么事都遇上了。”让我们一起走近朱光潜,为自己加一份中西合璧的文化大餐,感受一只羽毛受损的海鸥拼搏时的心灵震颤,体味一个默默奉献的至性哲人的无言之美!

作者简介

  朱洪,1957年出生,安庆人,安庆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从领袖到平民——陈独秀沉浮录》、《陈独秀与中国名人》、《陈独秀传》、《陈独秀哲学思想研究》、《黄镇传》、《胡适大传》(上、下)、《胡适与韦莲司》、《陈独秀与第三国际人物论》、《陈独秀风雨人生》、《赵朴初传》、《赵朴初因缘人生》、《陈独秀父子仨》、《将军、外交家黄镇》、《陈独秀与胡适》、《赵朴初说佛》、《重话大革命》、《胡适与北大文友》、《刘半农传》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书香子弟
 朱熹二十六世孙
 父亲的鞭挞
 说理文的训练
 无书不读
 踏进“洋学堂”
 桐中读书
 大关小学堂老师
 武昌高等师范读书
第二章 就读香港大学
 “北京学生”
 哲人
 “我也跟着咒骂过”
 忧虑中国民族不肯自救
 儿子出生
第三章 沪浙教书
 中国公学教师
 萌动轻生的念头
 白马湖舂晖中学老师
 丰子恺的画
 处女作《无言之美》
 离开白马湖
 创办立达学园
 办开明书店
第四章 欧洲留学
 人读爱丁堡大学
 选修文学
 试验心理学
 喜欢上了美学
 恋爱的苦恼
 一个学生的自杀
 欣赏《蒙娜?丽莎》
第五章 执鞭北大
 读周作人《雨天的书》
 逛湖滨浴场
 与杜亚泉的争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与奚今吾的师生恋
 居住巴黎郊区玫瑰村
 与吴宓在伦敦的交往
 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
 移情与《谈美》
 回国
 北大教授
第二次萌动轻生念头
 粱宗岱离婚谈判代表
 季羡林眼中的朱光潜
 悼念刘半农
 发起读书会
 到日本看望朱光澄
 责备学生罢课是胡闹
 鲁迅的批评
 “朱光潸”并非朱光潜
 与陈寅恪的论争
 建议曹禺将《日出》删为独幕剧
 巴金的“忠告”
 曹禺的“冤枉”
 与梁实秋讨论文学的美
 粱宗岱:从滥用名词说起
 答复巴金的“忠告”
 戴望舒诗的优劣
 《文学杂志》主编
 粱实秋:看不懂的新文艺
 沈从文观察“更冷静深刻”
 废名的小说《桥》
第六章 川大任教
 与沈从文逃难
 担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
 不醉无归
 “古文”不可做
 周作人事件
 朱世嘉出生
 拒绝程天放任四川大学校长
 反驳国民政府教育部
 致电蒋介石
 打算去延安
第七章 执教武大
 朱光澄自日本归来
 “动”是人生的基本特性
 批评胡适“做诗如说话”
 无暇为朱光澄主持婚礼
 功令和学风
 方东美:鸣鞭怕近望乡台
 鲁迅的批评未局限于文学
 朱光泽冒死还乡
 朱自清:但恨此宵难再得
 与丰子恺看望陈源夫妇
 任武汉大学教务长
 被拉进了国民党
 生命从四十岁开始
 开设英诗课
 与朱自清讨论大学国文教材
 与郭沫若“咬文嚼字”
 散文的声音节奏
 奚今吾:谁叫你白天瞎忙
 和夏丐尊、叶圣陶诗
 乐调影响人的情绪
 得到朱光潜80分是无上荣耀
 熊十力来信
 给人民言论自由
 齐邦媛眼中的朱光潜
 与梁宗岱愈打愈成交
 凌叔华的《小哥儿俩》
 诗写景宜显、写情宜隐
 不就安徽大学校长
 推荐吴宓到武汉大学
第八章 命运转折
 回到桐城看望母亲
 住进中老胡同
 淘书与文学选本
 抗议沈崇被美国兵奸污
 朱世乐的小伙伴
 朱世嘉的少年生活
 谈学英文与翻译
 恢复出版《文学杂志》
 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北大文学院代理院长
 反对禁舞
 抢救旧书
 想写陶渊明传记
 郭沫若:朱光潜是“蓝色”作家
 邵荃麟:俨然以戈培尔的姿态出现
 谈书牍
 敬悼朱自清先生
 接受记者采访
第九章 思想改造
 学术团体染上了衙门风气
 蔡仪:《论朱光潜》
 中国的出路
 母亲去世
 选择了留下来
 沈从文自杀未遂前后
 真是换了一个世界
 心里还有些不服
 批判胡适
 毛泽东的赞扬
 澄清对胡适的看法
 思想改造运动的典型
 马寅初:朱先生的检讨有进步
 亚太会议翻译顾问
 不愿教书
 胡风:这不是挑战是什么
 自恃和老舍多年相识
 批判自己的文艺思想
 贺麟:朱光潜文艺思想的哲学根源
 西北行吟
 与蔡仪打擂台
 从自身经验谈百家争鸣
 积极投入美学论争
 “这次大概把我漏了吧”
 批判章伯钧
 反驳李泽厚
 不能先打毒针而后医治
第十章 美学大讨论
 评吕荧的美学观点
 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
 美学讨论应实事求是
 为“人性论”辩护
 与蔡仪的观点针锋相对
 批评姚文元的美学观点
 讲授《西方美学史》
 林枫帮他配备了助手
 吴铭右去世
 与田汉的一次论辩
 撰写《西方美学史》
 同胡乔木第一次见面
 写文章要有情感
 嘱朱光泽重新做人
 柳鸣九:开始有些不自在
 招收第一个美学研究生
 批评周谷城
 不同意朱光泽来京
 不该否定形象思维
第十一章 “文革”磨难
 被押上“斗鬼台”批斗
 朱式庆看望朱陈母亲
 朱世乐到山西接受再教育
 翦伯赞夫妇自杀
 搬到燕南园66号
 偷译《美学》第二卷
 正式“解放”
 受命选辑国外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
 与孙子们游颐和园
 出版《美学》译著
 拒绝进“粱效”写作班子
 寄语台湾朋友
 老来照旧忙中过
第十二章 亲历拨乱反正
 老友北京聚会
 只争朝夕敢偷闲
 大学者与高中生
 朱光澄去世
 不注骄杨该万死
 出席全国政协五届会议
 希望编一部译名词典
 撰写《谈美书简》
 研究美学的必备条件
 纵浪大化中
 朱光泽做了教师
 文艺属于意识形态
 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
 缅怀丰子恺
 谈经典著作的翻译
 他在国外比国内有名
 编选论文选集
 脑子这东西越用越活
 暮年心血的经营
 剩下的时候不多了
 当选中国美学会会长
 重见朱自清的信
 翻译《新科学》
 不通一艺莫谈艺
 《美学拾穗集》出版
第十三章 不平凡的晚年
 旧体诗词郁达夫写得最好
 无意做克罗齐的信徒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什么落后
 伍蠡甫画扇面
 情亲何可言
 《艺文杂谈》出版
 双喜临门
 其实自己是尼采式的信徒
 叶圣陶来访
 宪法保障学术自由
 “对沈从文难免阿其所好”
 茅以升和宗白华来访
 与台湾亲人通了音信
 庐山避暑写作
 北戴河消夏
 与周扬40年真情难忘
 胡乔木登门祝贺执教年
第十四章 最后岁月
 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与台湾的亲人见面
 深感我们的学风有问题
 多学科学术讲座
 朱式蓉帮助整理《新科学》
 评价沈从文风波
 拟回答一百个问题
 《新科学》:划时代的著作
 胡乔木来信
 喜欢吃一点卤菜
 春蚕到死丝方尽
 可怜君子花,衰来亦如此
 老而不僵
 给胡乔术的信
 与世长辞
 送别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不久,朱光潜换了一家旅社租住,费用少些,每礼拜给宿膳费两英镑左右。和汤姆逊分开后,朱光潜并没有离开对克罗齐和美学的嗜好。受克罗齐的影响,朱光潜选修了《美术史》这门课。 爱丁堡大学的哲学教授侃普·斯密斯(Kamp Smith),是一位研究康德的专家,列宁曾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里提到过他。侃普·斯密斯教授不赞成朱光潜搞美学,说:“美学是一潭泥,玄得很,不容易搞。” 朱光潜没有受他的影响,而是继续受克罗齐的影响,醉心于美学。导师布朗老教授上课时,用幻灯片做辅助工具,拿西方历史上的一幅幅具体的艺术杰作,说明艺术的发展史。上他的课,增加了朱光潜对西方美术史的知识。 课程结束那一天早晨,布朗老教授按习惯,请全班的学生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这顿早餐吃了什么,朱光潜后来忘记了。但他到晚年仍记得,这是他一生最难忘的西式早餐。因为,老教授的举止包含了一个西方学者对年轻人的尊重。 从前喜欢文学、心理学和哲学所积累的知识,现在全汇集到了美学这一门学科上了,美学最终成了朱光潜所喜欢的几种学问的焦点。他从前分散的精力,终于集中到了一处。现在,朱光潜开始关注美学自身的貌似不切实用的问题,如“什么叫做美?”“什么叫做艺术?”之类。 朱光潜后来想,一个人如果对于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等学科没有广泛的兴趣,他对美学就不会有兴趣,而且,也就缺少研究美学的基础。 五 恋爱的苦恼 在爱登堡大学,朱光潜收到桐城中学的一位老同学来信,说他恋爱了一个女子,可家庭反对,不知道怎么办? 当时,朱光潜虽然有一个农村中的妻子,有一个3岁的儿子了,但他却不满意父母的包办婚姻,不顾一切地冲破旧式婚姻。他写回信说:“你既然爱她,便毅然不顾一切去爱她就是了。”朱光潜的话,正是他自己婚姻的写照。 这个老同学写回信说:“家庭骨肉的恩爱就能够这样恝然置之么?”那意思是,家里的意见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也是朱光潜曾经遇到的问题。去年秋天,自己也面临了与旧式家庭的决裂。

后记

每天早上,我坐在红楼南窗下,眼折绿波,耳人鸟鸣,一杯贾母所不喜欢的六安瓜片,让我精神抖擞。庶几,我已忘却其他,万念归一,与朱光潜先生作默默的心灵交流了。伴随朱先生的人生脚印,我那沉睡多年的美的零碎记忆,渐渐地复活了。当人类美的元素以朱先生的故事为构架,一天天悄然绘制时,那种如溪水一般不断的、甜美的、活活流淌于心田的感觉,真的是一种无言之美!    同乡因素,影响到许多人的学术兴趣。如胡适研究戴震,克罗齐研究维柯等。我研究朱光潜,与写陈独秀、黄镇、赵朴初、戴名世,方苞一样,均系同乡之缘。    清人姚范说,贫困之人常借当世“达人”以荣先人。刘大櫆云,名人该由史官立传。小子不敏,以无资格之身写了20年传,糊涂其时矣!若早闻刘大櫆语,不知何处择路?    一个人的故事只是沧海一粟,倘只写传记,难免蜂趋蚁附。多年来,我何曾不想攀上高山,俯瞰一下人类历史长河。或沿几个西方大家的心路,做一两次域外之游?但现实中,余如猴子掰苞谷,延宕时光。前辈戴名世,朱书云,心中想写之书尚未开始,余有同感焉!但写先生,余不悔也!    十年前,我购《朱光潜全集》,束之橱中。几年前,当我看到朱先生暮年为修改书稿,足不能支,欲爬上楼时,深受震动,启橱观书。即此一事,也足以传先生于不朽矣!而几年来写先生的收获,更是超出余预想之外。    先生富于历史感,生前曾与人谈及写自己的评传。遗憾的是,我写本书时,先生已谢世25年。余与先生并世30年,却无缘一面,每念至此,戚容生焉!而传主的亲人朱光泽、奚今吾、朱陈、朱世嘉、朱世乐,也一一谢世了。看到朱世嘉暮年注视着镜头的眼神,余心头一阵惶恐。倘早几年写,那该多好啊!值得欣慰的是,奚今吾听了谢冰心的意见,写了回忆材料,朱光泽、朱世嘉、朱世乐及先生的一些过世的朋友或多或少留下了宝贵的回忆文字。    在写先生的日子里,其亲人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先生福深泽远。先生的侄子朱式蓉先生放弃了去海南度岁,十多次热情接受我的采访,提供了许多建议和史料;侄子朱式庆先生提供了照片、信件,专门写了回忆文字;先生在台侄女朱颖立女士提供了许多自己及在台北的姐姐朱晓角女士珍藏的照片,不厌其烦地回答了我的许多问题。此外,先生的孙子宛小平、外孙姚昕、世侄朱世清、朱福生、朱世全、亲戚吴德舜(成都)等,或接受采访,或提供照片,或回答我的琐屑的问题,在此深表谢意!本课题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在此向安徽省教育厅一并致谢!    先生喜欢静穆,“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他喜欢抽一袋烟,喝一杯酒;而视上一次澡堂、吃一回卤菜为享受;先生喜欢陶渊明的超脱、维柯的深邃;他一边自由散步,一边思考不自由的问题;他安静地写作,身上却流着不平静的血液;他向往浪漫,行止于严肃。站在石林前,先生是高山一峰;伫立海涛旁,先生是大海一隅;先生带着许多遗憾、痛楚和期盼,离开了这个还不美的世界,却将美的意念、美的范式留在了人间。    壬辰除夕的爆竹响了,灌木丛中的积雪还未化尽,为先生作传,赫然已跨三个年头。兔去龙来,忽悟先生属鸡,丁酉年生,比余整整大一甲子。呵,原来是一只小鸡在画一只高卢雄鸡了。    先生曾言,他这一生,什么事都遇到了。走笔至此,扪心自问:先生心脉,余号及乎?    2012年春节于安庆师范学院红楼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的句子,译名,译文都痛痛快快的,不扭捏一下子,也不尽绕弯儿。这种“能近取譬”, “深入显出”的本领是孟实先生的特长。  ——朱自清    他是位真正的学者!  ——冰心    孟实先生一生是大节不亏的。他走的道路是一切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走的道路。  ——季羡林    他所翻译的著作我也读了大部分,但是没有读完,这是我常引以为憾的。他在解放以后年龄已经不小,能用这样大的精力来翻译这些多数是难译的巨著一尤其是在经历十年浩劫以后晚年所译的维柯的《新科学》,这是使我极为敬佩的。  这表示他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祖同文化界的热爱,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热爱。我想,在这个领域,我实在说不出第二个人来。  ——胡乔木

编辑推荐

《朱光潜大传》编辑推荐:他是中国现当代美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贏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他追求西方文化,心仪叔本华、尼采,却从克罗齐走向了维柯,从教育学、心理学走向了美学,成为一代美学大师。

名人推荐

他的句子,译名,译文都痛痛快快的,不扭捏一下子,也不尽绕弯儿。这种“能近取譬”,“深入显出”的本领是孟实先生的特长。 ——朱自清 他是位真正的学者! ——冰心 孟实先生一生是大节不亏的。他走的道路是一切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走的道路。 ——季羡林 他所翻译的著作我也读了大部分,但是没有读完,这是我常引以为憾的。他在解放以后年龄已经不小,能用这样大的精力来翻译这些多数是难译的巨著一尤其是在经历十年浩劫以后晚年所译的维柯的《新科学》,这是使我极为敬佩的。 这表示他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祖同文化界的热爱,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热爱。我想,在这个领域,我实在说不出第二个人来。 ——胡乔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朱光潜大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妈妈还未看,质量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