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戏箭杆王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王文章 主编  页数:219  

前言

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时代性的课题应当怎样正确解答,人们的答案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的根源,主要是源自推动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单纯的经济资源,在保护的名义下扭曲其本质特性过度开发,如把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歌舞改变为肤浅时尚的刻板表演服务于旅游场所,或把传统手工技艺视作不具经济潜力的项目而任其式微,等等。近年来,我们还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在城市特别是农村建设中,以新的建筑或新的环境形态将承载某个特定区域人们世代相传文化技艺的物质载体(如某些文化空间)彻底改变。这种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情况,已经并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伤害。我们应该正视并改变这种现象。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确的保护不是使它凝固和停止发展。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证其按照自身内在规律去自然衍变,在自然的衍变中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相并行,我们既不要人为地去中断它自然衍变的进程,也不要人为地去使它突变。我想,这应是保护工作最根本的意义,也是保护工作最艰难、最核心的用力点。

内容概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衍变发展中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应当是一种恰当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这些技艺的持有者将自己本身的技艺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获得劳动的报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艺传承,并在自己的作品与使用者的对应中,使技艺的继续与创新具有激发创造智慧的基础。这套“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记录了这些传承人技艺传承的历程,他们的技艺如何精湛,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如何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技艺在传统的浸润中也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们也因此具有了持续传承的经济基础。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和人口被纳入到世界变化的总体格局之中。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的。而保护各个民族具有独特创造个性和蓬勃生命活力的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态不成为博物馆化和标本式存在表象,而永具生生不息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想,读者会从“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中体会到这些。

作者简介

王文章,男,1951年3月生,山东寿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曾发表60余万字艺术理论、评论文章,主编《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京剧大师程砚秋》、《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非物质文

书籍目录

总序
口述人齐永衡简介
记述人访谈序
第一章 影戏世家与多师传授
第二章 影戏班社的生涯
第三章 回忆旧影班的习俗
第四章 皮影雕刻制作技艺
第五章 传统演唱技艺的演变
第六章 操纵技艺之路
第七章 大地震后的演出
第八章 走出国门的“箭秆王”
第九章 对影戏传承的思考
第十章 亲人眼里的齐永衡
齐永衡年谱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魏:我记得你们家一直是在二街的新甸那边。齐:开始是在二街的西关正街上,后来才搬到新甸去了。新甸那儿的房子又宽敞又好,我二弟、我三弟都是在那儿出生的。我父亲叫齐殿相,号秉勋,人称“齐老秉”。我叔父叫齐殿梁,号璧臣,又称“齐老璧”,他们都是当地著名的皮影艺人。因为我父亲那时候念了6年私塾来着,喜好书法,毛笔字写得好。我奶的娘家有我父亲的舅舅,他在东北安东,也就是现在的丹东,开有两家当铺,分别叫“和顺当”和“三河当”。舅爷爷把我父亲招那儿去了,就培养我父亲跑关东做买卖啥的。开始是给二两份子,还是几个份子吧,以后还当了这两个当铺的经理,据说当时在那就挺好,所以就是一年一年的干上了,那时候都往东北做买卖不是嘛。后来,当我父亲回老家探亲时,赶上我们老家耿庄就有一个皮影箱子,村里还不少人会唱影。我父亲回来一看,心想这个忒好呀,正赶上他还有唱“大儿”,的嗓子,我父亲以前就唱过黑头,嗓子挺冲,声音也挺好,他就说啥也不回去了,从这开始就唱影了,还唱得不错。魏:这是哪年的事?齐:不知道,我父亲那时二十几岁。魏:您能记起他的出生年月吗?齐:属牛的。我父亲说他30多岁有的我。魏:那他是跟谁学的?齐:我不知道他的老师是谁,都在一个庄里头,我父亲的记忆力非常强,古书里边的那些东西,哪篇哪篇他全记得,可能在一块儿有朋友或老艺人的指导,就这样慢慢越来越深入。我父亲在外边唱影挺好,到了秋天天冷了,我奶让我叔父给我父亲送衣裳去,他到那儿一看这个生活,挺好挺美呀,我叔也不回去了,也加入进去唱影了。我叔是“唱髯儿”的嗓子,他唱老生非常好听,观众说:“齐老璧那嗓子跟风琴一个味儿啊!”一个演员没好嗓子怎么会出名啊。我父亲和我叔父开始从事皮影以来,为了维持全家6口人的生活,到处演唱皮影。我父亲曾为抚宁县桃园岳新华的影箱和昌黎县马大少的“乾利堂”影班领过影,到各地演唱皮影,颇受群众欢迎。而我叔父则跑到东北去唱了,以后他在东北的名气比较大。我父亲在东北和咱们家乡这一段名气都比较大。

后记

因为自幼就与“箭秆王”齐永衡非常熟悉,因为他的皮影表演技艺出神入化,因为他这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记载,因为有许多搞皮影工作的朋友想要看到关于他的介绍,也因为我一直在做中国皮影戏的研究工作,或许还有许多个因为,所以我一直想把他的艺术经历写成一本书,或者帮他的弟子把他操纵的画面和相关文字搞成一个完整资料。总之,一个大师为世人所留下的艺术经历与经验是祢足珍贵的。作为传统技艺的保存倒还不难去做,但是基本功的磨炼、艺术修养的内功,却是只能意会而难于言传了。用齐先生的话说:“这个得基本功再加上悟性,心里想哪儿,手做到哪儿。你的手到了,心到不了也不中,心到了,手到不了也不中。”记得在前几年,我策划了唐山传统皮影戏经典剧目抢救性拍摄的一项工程,而且亲自做主编、文字校对和后台摄像,当时也曾经与齐兄商量搞一个关于他的表演。专辑,但他以节目还不成熟为由推却了。看着其他许多皮影艺人的嗓子逐渐老化已一经不能再演唱,我心里很着急,希望在齐兄身体状况尚好的情况下,能给社会保留下他那“闪电般、魔术般的技艺”。在2004年7月5日,我与制片人张洪起再次到唐山商谈拍摄《唐山皮影著名老艺人唱腔精粹》和《皮影艺术大师齐永衡表演艺术专辑》的事情,这次邀请到的皮影表演艺术家有齐永衡、丁振耀、邱连贺、武义山、申凤兰、齐永清、彭佐臣,同时还有开滦矿艺术团的皮影戏新秀张桂凤等人。这次拍摄主要目的是抢救性拍摄老艺术家们的艺术资料,这些当年在皮影戏舞台上显赫一时的著名艺术家,有些人已经是风烛之年了:当时已经85岁(1920年生人)的武义山是唐山皮影戏非常著名的生角演员;84岁(1921年生人)的邱连贺是乐亭老一辈艺术家孙品卿的传人,在小旦行当中有着独特艺术建树;丁振耀(1938年生人)是著名的皮影戏净行演员,素有影戏界“裘盛戎”之美誉;而皮影表演艺术大师齐永衡那年也已经72岁了。我们现在能够把他们的艺术表演录制保留下来,也就是我们保护民间皮影戏的基础性工作。在拍摄期间,我有机会再次在齐兄的身后仔细观看到他的表演艺术,这是在操纵表演《五锋会》刺杀乔步清一段时蓝素艳藏宝剑的细节。

编辑推荐

《影戏箭杆王:皮影戏表演大师齐永衡口述史》: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影戏箭杆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开始喜欢皮影戏是从《大明宫词》那部电视剧,昏暗的烛光里演绎着一段段或凄美、或逗趣的故事。可惜了没有见过真正的皮影,只能看着这本书中的彩图来聊以慰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