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在13亿人中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柯立思  页数:242  字数:190000  译者:龚迎新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一位神秘的垃圾工的启发下,我们的主人公产生了在中国旅行的灵感。但这个决定是否正确还有待考验。其实这个主意是那个运垃圾的替我想出来的。我每天经过小区大院儿时他都十分警惕地打量我然后大嗓门儿地质问一句:“你在中国是干什么的?”具体地说,他每天不只问一次。在北京收垃圾可不是开着大卡车一天来一次,而是由每个垃圾工骑着比自行车大不了多少的改装成小垃圾斗的三轮车一车一车来运的,所以他一早到晚都在院儿里。开始的时候他用中文问我,过了没几个星期却忽然改口用英语来问了。他一定是为了我而特意去学了英语,因为我在他的眼里是个不解之谜。他一定是发现了我好像从来不去上班,也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出发去什么地方。这让他很困惑,由此他见天儿来烦我。问题其实是:连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我在中国干什么。两年前我的中国太太也不能完全说是连拉带扯地把家从新加坡搬到北京时,我就想好了,我愿意生活在中国人中间,我愿意学中文,我想知道关于中国的一切,对,就这么定了。然后我还想把自己也变成一个中国人,至少有那么一点儿也行。这么想的原因有好几条,我也是过了好一阵子才敢于承认的。第一点很简单,我想能更好地理解我的太太,第二点是我一直想暗地里把我容易紧张的毛病给改掉,学习像个中国人那么酷。

内容概要

  其实这个主意是那个运垃圾的替我想出来的。我每天经过小区大院儿时他都十分警惕地打量我然后大嗓门儿地质问一句:“你在中国是干什么的?”具体地说,他每天不只问一次。在北京收垃圾可不是开着大卡车一天来一次,而是由每个垃圾工骑着比自行车大不了多少的改装成小垃圾斗的三轮车一车一车来运的,所以他一早到晚都在院儿里。开始的时候他用中文问我,过了没几个星期却忽然改口用英语来问了。他一定是为了我而特意去学了英语,因为我在他的眼里是个不解之谜。他一定是发现了我好像从来不去上班,也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出发去什么地方。

作者简介

  柯立思,德国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曾在《泰坦尼克号》杂志做过编辑,是著名德文博客网站“ZIA”和“巨型机器”的创立人之一。1990年出版《根舍人》,1994年出版《红色的仙鹤》(同格瑞斯和子泼合著)。1998年出版的德国前外长费舍尔的长篇传记《我们是疯子》曾在德国政界和文化界引起很大反响。2009年的新书《来自中国的信(Bliefe yon Dlueben)》,在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倍受欢迎,一面世就成为德语国家中国题材书籍的畅销书。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老外的沼泽地第二章 《碟中谍4》第三章 保时捷菩萨第四章 爱的军队第五章 相扑小姐第六章 德中购物游第七章 官僚木乃伊第八章 大坝上的轻骑第九章 恐怖!恐怖!第十章 在万州的安静日子第十一章 在地狱里的日子第十二章 站立迪斯科3000第十三章 四川好人第十四章 霸子和杜甫第十五章 从毛到道第十六章 第一次看见牦牛第十七章 西部荒地第十八章 非法入境者第十九章 拉萨七日第二十章 因为它就在那儿——珠穆朗玛峰第二十一章 毛的大胡子

章节摘录

  我决定去香啡缤咖啡馆。到的时候里面已经坐满了老外。“老外”是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总称,字面意思应该是“外国来的老家伙”。我的中文教材里说这个词有表示尊重的含义,但我不是很确切是不是真的。我环视了一下四周。一个穿方格子衬衫加短裤的美国人站在门口的过道上正对着手机说他的位置,“对,在香啡缤。就是像星巴克那样的一个咖啡连锁店。”他一边说一边用另一只手不停地抓提他的裤裆。很奇怪的是中国男人很少有这个习惯动作。他们更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胡噜他们光着的肚子、抠脚丫子或是剔牙什么的,但是从来不去抓裤裆。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科学家们有空儿的话可以来研究一下。其实在香啡缤用早餐我心里有点儿不安。我觉得要做一次中国式的旅行应该从吃中国早餐开始,可是我对此还不太适应。虽然我吃东西没什么忌口的,可中国的早餐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首先是一碗没什么味道的粥,一根油乎乎的像香肠一样的油条,配菜不是腌制的咸菜丝儿,一坨黑咕隆咚的咸疙瘩,就是其他一些不好消化的小菜,最后还有一个硬邦邦的茶叶蛋。没有咖啡,通常连茶也没有,可以喝的只是甜豆浆,而且还不热。我的第一堂真正的中国课是在一份金枪鱼三明治和一杯热牛奶咖啡下肚后才开始的——具体地说是在富莱德的房子里。我回去时房子里已经来了不少中国工人,彼得手里拿着水平仪和尺子很激动地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刚送来的一楼花园门,”彼得看到我之后大声地说,“真他妈的狗屁。锁的位置没有装对,门侧的插销忘了带来,铁皮焊得也太粗制滥造了。”二楼阳台的铸铁栏杆也有问题,不仅太小,而且是歪的,装上以后晃来晃去。“这些你们都得统统拿回去,”彼得说,他的中国朋友泽普帮着给翻成中文。工人们认为栏杆还能修修,可以先在这儿拧拧然后在那儿再磨磨。“改改不就得了。差不多能用。”“差不多”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词,它代表了一种世界观:不要说过分的完美主义对中国人来说是种折磨。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围着世界跑的作家柯立思这次一个人在中国穿越了5000多公里。在《独自在13亿人中》一书中他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描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身临其境。  ——安德利亚斯·提曼(Andreas Thiemnn),《西德意志汇报》,2008年7月  柯立思的书用最精彩的口语写成。他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同时也不怕去印证某些偏见:不管是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傲慢的外国人,还是对于那些有时拥有无比的耐心,但又经常绝对务实而且待人冷漠的中国人——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源于真实生活的书。  ——阿利安娜·崴策(Ariane Waelzer),北德国电台,2008年8月  柯立思的《独自在13亿人中》是一本非常幽默的书。光怪离奇的故事层出不穷。一离开大城市,中国看上去真像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格哈特·瞢瑞亭(Gerhard Pretting),奥地利广播电台,2008年8月  微笑之国中形态各异的面孔在作者的笔下汇成一幅表现这个泱泱大国的印象派画卷……语言十分流畅。作者用简洁的句子描述他旅途的种种经历,时常让人忍俊不禁。不管柯立思最终是否成了一个中国人,对读者来讲,能和他一起分享这个过程实在很令人欣慰。  ——安德利亚斯·克瑞穆拉(Andreas Kremla),《维也纳人》杂志,2008年8月  毫无疑问这是近年来出版的最好的游记类书籍之一。  ——帝特·格闰灵(Dieter Croehling),《德国日报》,2008年8月

编辑推荐

  《独自在13亿人中:一次横跨中国的旅行》: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多家西方媒体鼎力推荐。现代版的《马可波罗游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独自在13亿人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听几个住在德国的朋友推荐买了这本书,一直在上下班的时候看,经常会莫名其妙地笑出来。

    是一本很幽默的书,但又时常发人深思。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体会中国确实能给我们的认知提供很好的补充,就连我们习惯的旅游是什么含义都值得探讨。

    如果作者能多说几句中文,多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有多一些的了解,他也许能写出318过道的另一番景象。毕竟318是很多爱旅游人的向往啊!
  •   不错,让人从另外的视角了解中国。和德国人的思维
  •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别样,真实
  •   这真的只是一本个人游记,语言还蛮幽默,给人很真实的感觉,是少有能让我读得下去的一本旅游书。
    很是佩服作者不认识中文不会说中文,竟敢独自穿越中国那么多个省市。
    可是看完以后心里并不舒服,书中更多的是描写中国各地的脏、乱、差,虽然作者打着要做中国人,是毛主义分子的旗号,但实事上是内心是十分看不起中国的,有很多讽刺的意味在里面。比如“我是不介意中国人随地吐痰,但我介意他总是吐在我的裤子上”,虽然他说的那些都是事实,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但被一个外国人说出来还是觉得难堪。
  •   等这本书很久了,一直想买。收到书,感觉非常好,全新。
  •   只有走过川藏线的人才会读出感受吧
  •   这是朋友介绍的,报着比较大的希望看,不过好像没有预期的那么好。翻译水平及其一般,还有不通顺的句子。没事好玩可以看看,尤其是可以理解到一些老外对中国事务的看法和想法。
  •   许多的事情看起来简单,但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看一看,会有许多启示。不错。
  •   送人的,他没怎么看!我很失望!书的样子我看了,很不错,觉得内容应该也不错的,有时间我要回来自己看看。
  •   题目哗众取宠,内容了无新意,像流水账,没什么可读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