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百丑脸谱集萃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傅学斌  页数:37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京剧百丑脸谱集萃》收录了京剧传统剧目的120个丑角脸谱的经典谱式,并精绘了盔头髯口;生动规范,神采盎然。并配以当年俞振飞、许姬传、胡絜青、翁偶虹、李万春、吴祖光、朱家溍、黄苗子、刘曾复、欧阳中石等名流大家为之题签题词,文学大家汪曾祺为之作序,书法家王之鏻先生为每幅图谱书写的注释,使这部著作尤为珍贵可藏。

作者简介

出生于梨园世家的脸谱画家傅学斌,从1961年开始在梅兰芳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并拜翁偶虹为师,一生从事脸谱的收集、研究和绘制。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新近出版的《京剧百丑脸谱集萃》,傅学斌收录了京剧传统剧目的120个丑角脸谱的经典谱式,并绘制了盔头髯口,生动规范,神采盎然。

书籍目录

一 题词 一 汪曾祺先生手书序言 前言寓美于丑写忠奸 车步青 邱小义 抓地虎 花嘴仙狐 油流鬼 苟阴阳 金松 金祥瑞 店家 胡车 胡里 胡伦 胡来 胡进 胡杰 哈咪蚩 草鸡大王 兔奶奶 侯花嘴 秋水 家郎 夏侯杰 夏侯恩 夏侯尚 华歆 高力士 班方腊 陶洪 陆谦 海阁黎 了空 二混子 二国舅 刁七郎 小二 山阳县 大老爷 王老好 王龙 王英 王四香 王伯彦 中军 少傧相 不掉储 白吃猴 石文 老军 老傧相 朱焕然 朱光祖 朱光祖 阮小七 伍福 州官 地葫芦 色空 皂吏 杜宝 沈燕林 时迁 秦仁 陈琳 陈贵 徐良 徐九经 徐瑛 娄阿鼠 黄飞刚 探子 猪八戒 崔顺 崔八 崔老爷 郓哥 教师爷 崇公道 贾华 贾桂 贾珍 乔福 报子 张文远 张别古 张驴儿 张义 冯洪 冯茂 汤勤 程雪雁 程咬金 愣儿 杨衙内 杨香武 艄翁 旗牌 蒋干 蒋平 刘利华 刘利华 刘禄景 刘公道 刘二混 刘高手 刽子手 卫律 穆瓜 樵夫 鲇鱼姥姥 魏虎 韩臣 蟹精 严侠 卢掌柜 窦氏 钟无盐 罗喉 龟帅 驿卒 栾布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寓美于丑写忠奸——写在《京剧百丑脸谱集萃》前面 张景山 江洵 【插科打诨,粉墨登场。】京剧丑角的艺术功能,王要是作为剧中的辅弼角色,配合其他各行当的表演,起到梳理剧情、调节气氛的作用。因此,丑角的正戏远远少于其他各行。即使丑角为主的戏码,也多为【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戏幅不长,情节简单;在过去,多作开场戏、垫戏,以便为、王戏营造氛围。因此,世人以【生旦净丑】排序,丑行例居四行之末。但是,这并不表示丑角的地位低于其他几个行当。相反,丑角在剧中,如果设置恰当、发挥充分,可以最大程度地为全剧画龙点睛、增姿生色,能够起到【戏胆】的作用。另外,丑角所表演角色的涵盖面也大大地超越了其他行当,无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无论男女老幼、三教九流,均可由丑角饰演,在绝大部分剧目中,我们都能看到丑角的身影,所谓【无丑不成戏】,这也是其他几个行当都无法替代和比拟的。 丑角扮演的角色虽然广而且杂,但是不论扮演什么角色,都应以美为原则,寓美于丑,使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产生美的体验,留下美的印象。有人认为,丑角之所以以【丑】为名,是因为丑角所扮演的角色,大都面貌丑陋、行为乖张,代表了戏曲中丑恶低俗的一面。这恐怕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从戏曲艺术的发生学来看,丑角的【丑】字是由【爨】字省、又而来,与丑陋的【魄】字无甚干系。丑角的前身最早可溯源至先秦的优伶和俳优,历经唐时的参军与苍鹘,至宋杂剧、金院本盛行时已具雏形,到明代才正式形成。据王国维考证,丑或由宋、金院本的【五花爨弄】而来。他在《古剧脚色考》中引据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院本又谓之【五花爨弄】,或日宋徽宗见爨国人来朝,衣装鞋履巾裹,傅粉墨,举动皆如此,使优人效之以为戏。而宋官本杂剧、金院本名目之以【爨】名者不可胜数, 【爨】与【丑】本双声字,又【爨】字比画甚繁,故省作【丑】,亦意中事。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观看丑角的表演,往往会产生愉悦快乐的心情,而不是厌恶嫌弃的心情了,这正是丑角艺术美的程式为观剧者们带来的感观。 丑角之美,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美,其中不仅包括表演之美、念白之美、声腔之美,也包括扮相之美、脸谱之美。丑角的脸谱,虽然比不得净角脸谱那样富丽多姿、气象万千,但是,丑角脸谱那方寸粉墨之问,春秋尽写,忠奸凸显,也能展现出不同于净角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发挥出不逊于净角的卓然的艺术功用。

编辑推荐

《京剧百丑脸谱集萃》还为脸谱爱好者,设计印制了120幅宣纸丑角脸谱,附于书内,便于观赏和临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京剧百丑脸谱集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做的很精致,包装也不错,适合收藏,是难得的好的京剧书。。。
  •   寓美于丑写忠奸         ——写在《京剧百丑脸谱集萃》前面             张景山 江洵“插科打诨,粉墨登场。”京剧丑角的艺术功能,主要是作为剧中的辅弼角色,配合其他各行当的表演,起到梳理剧情、调节气氛的作用。因此,丑角的正戏远远少于其他各行。即使丑角为主的戏码,也多为“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戏幅不长,情节简单;在过去,多作开场戏、垫戏,以便为主戏营造氛围、铺垫时间。因此,世人以“生旦净丑”排序,丑行例居四行之末。但是,这并不表示丑角的地位低于其他几个行当。相反,丑角在剧中,如果设置恰当、发挥充分,可以最大程度地为全剧画龙点睛、增姿生色,能够起到“戏胆”的作用。另外,丑角所表演角色的涵盖面也大大也超越了其他行当,无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无论男女老幼、三教九流,均可由丑角饰演,在绝大部分剧目中,我们都能看到丑角的身影,所谓“无丑不成戏”,这也是其他几个行当都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丑角扮演的角色虽然广而且杂,但是不论扮演什么角色,都应以美为原则,寓美于丑,使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产生美的体验,留下美的印象。有人认为,丑角之所以以“丑”为名,是因为丑角所扮演的角色,大都面貌丑陋、行为乖张,代表了戏曲中丑恶低俗的一面。这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从发源来讲,丑角的“丑”字是由“爨”字省文而来,与丑陋的“醜”字无甚干系。丑角的前身最早...可溯源至先秦的优伶和俳优,历经唐时的参军与苍鹘,至宋杂剧、金院本盛行时已具雏形,到明代才正式形成。据王国维考证,丑或由宋、金院本的“五花爨弄”而来。他在《古剧脚色考》中引据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院本又谓之“五花爨弄”,或曰宋徽宗见爨国人来朝,衣装鞋履巾里傅粉墨,举动皆如此,使优人效之以为戏。而宋官本杂剧、金院本名目之以“爨”名者不可胜数,“爨”与“丑”本双声字,又“爨”字比画甚繁,故省作“丑”,亦意中事。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观看丑角的表演,往往会产生愉悦快乐的心情,而不是厌恶嫌弃的心情了,这正是丑角艺术的美的程式为观剧者们带来的感观。丑角之美,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美,其中不仅包括表演之美、念白之美、声腔之美,也包括扮相之美、脸谱之美。丑角的脸谱,虽然比不得净角脸谱那样富丽多姿、气象万千,但是,丑角脸谱那方寸粉墨之间,春秋尽写,忠奸凸显,也能展现出不同于净角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发挥出不逊于净角的卓然的艺术功用。(一)丑角脸谱的起源与发展应该说,丑角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戏曲的发展轨迹,翁偶虹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远在两千余年前周、秦时代的优孟、优施、优旃,‘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焕发了‘优谏’的作用,孕育了戏曲的种子。”而彼时的“优言”、“优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也更接近于今天丑角的插科打诨。巧合的是,今天普及于各个剧种的脸谱化妆,也是最先应用于丑角的。脸谱的最初形态是“粉墨涂面”,如今我们习惯将登台演戏说做“粉墨登台”,这一“粉”一“墨”,正是戏曲脸谱的两种基本色彩,也是丑角脸谱的主要色彩。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提到,宋代“五花爨弄”即已使伶人面傅粉墨(在此之前的许多舞台艺术门类也偶有面部化妆,但大多不属于戏曲范畴);王国维认为“其傅粉墨一事亦恰与丑合。”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曾提到:“丑以粉墨涂面,其形甚爨。”南戏《张协状元》中也曾提到,丑角的化妆形式为“粉面乌嘴”,这都证明了早期戏剧的化妆与当今丑角化妆的一致性,即仅以黑白二色为基础,不过分敷施其他色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古时演剧的图像资料,最早出现脸谱的,应是山西侯马出土的金墓杂剧砖雕,其中右侧第一人,面部敷施的粉墨隐约可见,其左手置于小腹处,右手拢于口际,作呼哨状,无论化妆,还是动作、表情,都滑稽可掬,他的化妆,应该算是今天丑角化妆的雏形。另外,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元代杂剧壁画《大行散乐中都秀在此作场图》,前排左侧第二人,亦用白粉勾画大眼圈,画锯齿形眉毛,戴(或粘)露嘴的假络腮胡须,穿黄袍而袒胸,形容诙谐;他的右后方一人,也进行了面部化妆,勾画粗壮而上翘的柳叶眉,眉下以粗白粉条勒边,也戴黑胡须(形似今天京剧净角使用的满髯而短、薄),相对于前者,这个角色的化妆更显庄严。从化妆形式来看,前者的表演可能更接近于今天的丑,而后者则可能更接近于今天的净。在此之后,我们所能见到的戏出图画资料便越来越多,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叶后,文人戏画、民间戏画、宫廷戏画更是如春催桃李、千枝竞秀。通过这些戏画,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戏曲行当分工已基本明确,各行当的化妆手法也已臻成熟,净角已发展为“五彩涂面”的大扮形式,而丑角依然保留了“粉墨涂面”的小扮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至今。从绘制比较严谨规范的清宫戏画来看,当时的丑角,大部分以鼻梁为中心,勾画圆形粉团,粉团向外扩散,高齐双眉、低侪鼻翼,旁不过眼梢,与时下丑角并无二致。不过彼时的丑角脸谱形式相对单一,除了《玉堂春》的老医生、《三岔口》的刘利华、《二龙山》的大眼和尚、《恶虎庄》的黄飞刚、《西游记》的猪八戒、《双沙河》的魏小生、《南华堂》的扇坟小鬼等不能通过正常化妆手段表现的,其他丑角一律用圆形粉团勾画,至多眉眼两颊稍有出入而已。至清末民初,丑角脸谱又有发展,一方面,丑角的脸谱逐渐从单一的圆形图案分化出馒头形、方形、窝头形、螃蟹形、蝠形、风筝型等丰富多彩的图案形式,以表现不同性格、不同行业的丑角人物。另外,作为丑角脸谱的又一分支——武丑脸谱,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由于武丑较之文丑,又平添许多英豪气概,于是,在脸谱化妆方面,武丑便不能因循一般的丑角脸谱勾画规律,而是尽力向生行靠拢。因此,武丑将面部粉团进一步缩小,有的甚至只占据鼻梁一线,虽然具体而微,小于一般丑角,却另开生面,同样神采奕奕。(二)丑角脸谱的构图与分类前文说到,至清末民初,丑角脸谱的形式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其构图式样,仍以“豆腐块”式的白粉团为基础,“豆腐块”也就成了丑角脸谱的代名词。丑角脸谱的常规结构,可以概括为“眉间两颊三片红,一块粉白七笔黑。”所谓“三片红”,指的是丑角粉团脸的眉间、两颊处要润染红色,兜住中间的粉团;“一块粉白”即丑角的“豆腐块”;“七笔黑”指的是双眉、两个眼窝、两颊处粉团的黑边、眉心的小蝠,都要用黑笔勾勒。当然,这只是丑角脸谱构图的一般法则和规律,具体到粉团的大小、眉眼的形状、小蝠的走势,还要因演员而异、因角色而异。如果要将丑角脸谱进行详细类分,则可以通过白粉团形状的不同,将其分成以下几种:1、馒头形粉团脸:粉团上部微隆,下部圆展,形状类似于馒头。勾画这种脸谱的角色,多是正面人物,如《玉堂春》的崇公道、《乌盆记》的张别古、《龙凤呈祥》的乔福等。2、方形粉团脸:这种脸谱的粉团要见棱见角,呈四方形。一般用于官吏、公人,如《乌龙院》的张文远、《连环套》的索奈、《小上坟》的刘禄敬等。3、窝头形粉团脸:粉团顶端较馒头形粉团更加隆起,底部上凹,呈窝头形状。一般用于穷人、社会地位地下的人,也常用于反面角色,如《大名府》的李固、《九更天》的侯花嘴、《蓝关雪》的穷神等。4、腰子形粉团脸:粉团上端呈圆形,底部随上端走势,露出鼻头,呈腰子状。一般用于反面角色或滑稽角色,如《十三妹》的黄沙狗、《瞎子逛灯》的二和尚、《打面缸》的大老爷等。5、圆形粉团脸:这种粉团,又可分为有小圆形和大圆形。小圆形尺幅较小,上微过眉,下不过鼻,两边不过眼梢,多用于儿童,如《御碑亭》的德禄、《打樱桃》的秋水、《钓金龟》的张义等;大圆形则扩大尺幅,上至额,下过鼻,造型夸张,因此又叫“大饼脸”,适宜于思想不端的上流人物或行为怪诞的一般人物,如《凤还巢》的朱焕然、《一匹布》的驴夫等。6、螃蟹形粉团脸:这种粉团,多用作老丑,因其满面皱纹,形如蟹爪而得名。《选元戎》的程咬金、《审陶大》的陶大、《问樵闹府》的樵夫均可算作这种类型。7、倒元宝形粉团脸:粉团形如倒置元宝,上端较平,底部圆展,多用于副脸(翁偶虹先生曾说:“京剧丑角表演的人物,有的人属于副行的范畴”),《群英会》的蒋干、《浣纱记》的伯嚭等均勾这种脸谱,《审头刺汤》的汤勤也可勾这种脸谱。8、枣核形粉团脸:粉团仅覆盖鼻梁,尖而细长,状如枣核,主要用于武丑,如《连环套》朱光祖、《铜网阵》的蒋平、《艳阳楼》的秦仁等。9、蘑菇形粉团脸:类似于枣核形粉团脸,只是上端易尖为圆,较枣核形短而粗壮,一般用于年纪偏大的武丑角色,表示人物马齿既增、锐气削减,《三盗九龙杯》的杨香武、《溪皇庄》的贾亮均勾此类脸谱。10、风筝形粉团脸:粉团的形象类似于纸鸢,一般用于武丑或武将。用于武丑时,可象征角色身轻如燕、行动迅捷,《巧连环》的时迁、《连环套》的大报子、《战宛城》的胡车儿属于这种类型;用于武将时,多象征角色无能早丧,有“飞得高、摔得重”之意。《长坂坡》的夏侯恩、《雅观楼》的班翻浪、《定军山》的夏侯尚都可算作这种类型。11、象形粉团脸:有的丑角角色,为了突出某些个性,可以在脸上勾画动物、器物等象形粉团。如《十五贯》的娄阿鼠,因其名中有“鼠”字,又以偷窃杀人而犯事,因此要在鼻梁上要画下窜之鼠;《红梅山》的杜保,因是黄鼠狼幻化而成,因此要将粉团勾画成黄鼠狼的面部形状;《打面缸》的王书吏,因为胸无点墨而附庸风雅,因此在鼻梁上要画一卷书以示讽刺;《蟠桃会》的铁拐李,因其以葫芦为法宝,因此鼻梁上要画葫芦形。12、歪粉团脸:净角中的歪脸,既可以表示面部伤残丑陋,也可以表示内心凶残龌龊。丑角也是如此,通常来讲,丑角的歪脸,是将白粉团勾得歪斜扭曲,然后在脸上点缀鼻涕、伤疤、麻点、太阳膏等,这种脸谱,并不符合丑角“美”的原则,但是,却如实还原了人物的本来面貌。例如,《下河南》的胡伦、《望湖亭》的颜大麻子、《奈何天》的阕里侯,都是因为面目残疾而勾歪粉团脸,这些角色属于形象性歪脸;而《野猪林》的薛霸、《恶虎村》的丁三把,虽也勾歪粉团脸,但剧中并未强调其面貌丑陋,这些就属于心理性歪脸。至于《骆马湖》的秃子于亮,则是既面貌丑陋、又内心凶残,二者兼而有之。除了以上十二种主要谱式,丑角的粉团脸谱还有元宝形(《绒花计》崔华)、三角形(《剑锋山》邱明月)、菱形(《阳平关》焦炳)、桃形(《翠屏山》海和尚)、一字形(《瞎子逛灯》白先生)、蝠形(《风月亭》偷香和尚)、酒坛子形(《五花洞》胡大炮)……这些形式丰富的丑角粉团脸,都属于丑角脸谱的常规勾法,不出于丑角脸谱“豆腐块”的基本形式,也不背离丑角勾脸的基本法则。当然,哪些角色适用哪种粉团脸,只是约定俗成,并没有严格规定,有的演员结合自己的脸型,偏重于勾画某种形式的脸谱,都无可厚非。例如,萧长华先生比较喜欢勾画倒元宝形粉团脸,他的蒋干、汤勤、崇公道、贾桂都采用了这种勾法,对后世影响极大;而马富禄先生、茹富蕙先生则倾向于勾画窝头形粉团脸,也俱都别立宗派、各有所传。所以说,脸谱要善于活用,才能产生应有的舞台效果,也才能延长艺术寿命。在常规的粉团脸谱之外,丑角的脸谱化妆还有几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可以算作常态以外的“异态”。第一种是开大脸。这种丑角脸谱摒弃了“豆腐块”的基本形式,而向净角脸谱靠拢,有的甚至完全参照净角脸谱来勾画。例如《龙潭鲍骆》的胡里、老派《三岔口》的刘利华、《盗阴瓶》的冯茂、《扈家庄》的王英、《闹昆阳》的郅君章等,他们的脸谱,均以硬彩涂面,与净角脸谱几乎一般无二,如果不是根据他们的表演风格来判断,相信很多人会误把他们归入净行。第二种是揉脸。这种脸谱也基本脱离了丑角脸谱的原貌,以某种色彩揉满全脸,作为底色,在此基础上勾画其他装饰性纹理。丑角的揉脸与净角的揉脸比较相似。如《藏珍楼》的徐良,要以赭红色揉脸,然后画黑白眼圈和白嘴岔;《五人义》的地葫芦、《双沙河》的魏小生,则都满面揉黑,再点缀葫芦图案;《扈家庄》的王英,近年来也逐渐由开大脸改为揉黄脸,至多在脸上勾画几笔虎纹,以呼应其“矮脚虎”的绰号。第三种是浓妆怪粉脸。这种脸谱,要在脸上涂满厚厚的白粉,形象怪诞,使人望而生笑,一般用于剧中的“无厘头”角色和彩旦。如《盗银壶》的看壶人,满面涂白,画向上矗起的大尖眼窝,表示聚精会神,看守银壶;李盛佐先生在《百鸟朝凤》中扮演东厕司,更是将白粉涂满头皮、脖颈,仿佛一个小雪人,很能引人瞩目;《大劈棺》的二百五,本是做白事用的纸扎人,也要勾怪粉脸,双颊还要画腮红,极肖其真。彩旦的“浓妆怪粉脸”则主要暗讽丑妇浓妆作态,例如《凤还巢》的雪雁、《能仁寺》的赛西施、《九更天》的柳氏等。第四种是俊扮。丑角俊扮因性别而分为两种,男性俊扮多用于武丑,女性俊扮则多用于彩旦。武丑是丑行中最接近于生行的分支,因此,在化妆过程中,武丑中的部分角色就呈现出向武生靠拢的倾向。最早实现武丑化妆武生化的角色可能是《五人义》的周文元,这个角色本身就是武丑武生两门抱。武丑名家德子杰、王长林、王福山、叶盛章演来均称拿手,而武生名家杨小楼、李洪春、李盛斌也擅演此剧。而这个角色的化妆,也逐步实现了由丑扮到俊扮的跨越。在此之后,随着武丑这一行当的独立壮大,丑角俊扮的化妆形式也逐渐扩大范围,例如,武丑名家叶盛章先生所扮演的《文天祥》杜浒、《白泰官》白泰官、《酒丐》范大杯,以及张春华先生扮演的《三打祝家庄》乐和,都采取了俊扮的手法,使人物在武丑的表演风格中平添了几分英气和正气。彩旦主要以浓妆怪粉脸的化妆形式为主,但是,个别角色如果没有必要刻意刻画其丑,还是应该采取俊扮的形式进行化妆,如《锁麟囊》的梅香,虽说是个蠢丫头,但不能使用浓妆怪粉脸,一方面为了避免与该剧的另一个丑丫鬟碧玉相互区别(碧玉可勾浓妆怪粉脸);另一方面,在与薛湘灵同场时,也不至怪态过盛而产生哗众取宠之弊。第五种是缩仄脸。这种脸谱非常独特,既符合净角脸谱硬彩涂面的法则,又保持了丑角脸缩小尺幅的特征。所谓“缩脸”,是指将净角的大花脸进行“浓缩”,使之挤在丑角的“豆腐块”范围中。这类脸谱不含创新成分,只需借用某些现成的净角脸谱,稍加改造即可使用。而勾画这种脸谱的角色,也都与谱式被参照的净角角色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过巴州》的徐大汉,因是张飞替身而勾画小张飞脸,在面部正中以简明之笔勾画出具体而微的张飞脸谱;同样的道理,博望坡》的夏侯兰,则缩小使用了夏侯惇的脸谱;《李家店》的野骡子孙立,则缩小使用了黄三太的脸谱;《竹林计》的搬不倒,则缩小使用了赵匡胤的脸谱。所谓“仄脸”,是指介乎净角的元宝脸与丑角的粉团脸之间的一种脸谱样式。这种脸谱,一般上部留较低的肉色脑门,下部填满水白,较净角的元宝脸低仄,故名。一般情况下,勾画这种脸谱的角色,性格都奸诈阴险,而且地位不高。在表演上,这些角色更接近于架子花脸(也可由架子花脸扮演),应当是由古剧的“副”并入丑行的。《逍遥津》的华歆、《走麦城》的孟达、《野猪林》的董超,都算此类。第六种是本色脸。这种丑角脸谱,基本保留演员的面貌本色,不必勾画过多图案花饰,只需轻描眉眼、胡须,有的稍加太阳膏、伤疤、痦子作为点缀即可。如《青石山》的王半仙、《打渔杀家》的大教师、《四进士》的刘二混。均属此类。另外,丑婆子也多用本色脸,如《探亲相骂》的乡下妈妈、《孔雀东南飞》的焦母、《锁麟囊》的胡婆等,《清风亭》的贺氏,归丑扮时,也用本色脸,只是需要用赭黄打底子,还要加画皱纹、眼袋、老人斑,画出病苦之相,因此贺氏的脸谱又可称为“病态脸”。(三)丑角脸谱的集绘与研究丑角脸谱,虽然勾画相对简单,但是,却仍值得认真研究和传承。许多学者、画家、演员都在搜集、绘制、研究丑角脸谱和扮相方面颇费心思,并有所建树。清代的戏画中,出现了大量丑角形象,但是却不够系统,不能算所研究丑角脸谱、扮相的专著。民国以来,以丑角脸谱、扮相为研究方向的资料才开始逐渐增多。仅就所知,翁偶虹先生早年曾绘制过一本《偶虹室藏花雅五十丑扮象谱》册页,收录雅部、花部丑角50个,俱都采取半身肖像的形式,精绘脸谱、盔髯、行头、道具,是研究丑角扮相的珍贵资料,只是目前收藏于某机构,从未公开面世。黎朔先生以“金狐室藏升平署扮相谱”为号召,也曾在《立言画刊》、《三六九画报》发表了不少介绍丑角扮相的文章,图文并茂、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张笑侠先生编印出版的《脸谱大全》及《丑角脸谱挂屏》,均出自脸谱画家张地山之手,其中收录了大量昆腔、皮黄、秦腔丑角脸谱。此外,华成烟公司出版了《百丑图》、《续百丑图》两套火花,请内行绘制全身丑角人物近200个,扮相精准、造型生动,可以作为研究丑角脸谱及扮相的信史资料。解放后,翁偶虹先生的弟子、丑角名家张金梁先生于1996年出版了《中国戏曲脸谱•百丑图》,收录他所绘制的半身丑角人物115个,这些丑角人物,张先生大多亲身演过、亲眼见过,足以真实地反映丑角的舞台标准扮相。另外,齐如山、刘曾复、阎世喜、郭元祥、钮骠等脸谱研究家、京剧名家也都对丑角脸谱进行过研究和阐述,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发扬传承丑角脸谱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此次出版的《京剧百丑脸谱集萃》,是著名脸谱画家、研究家傅学斌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精心绘制的一函五册脸谱画册,凡120谱,每幅都加画盔头、髯口,不但谱式标准可信,而且取相生动传神,既可以看作京剧史料,又可以作为艺术珍品,对于研究丑角脸谱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尤为难得的是,当年俞振飞、许姬传、胡絜青、翁偶虹、吴祖光、朱家溍、刘曾复、黄苗子、欧阳中石等名流大家为之题签题词,文学大家汪曾祺为之作序,并请书法家王之鏻先生为每幅图谱书写注释,更为这套脸谱增色添光。今天,中央编译出版社独具慧眼,编辑出版,必将为戏曲丑角脸谱的研究推广搭建起新的桥梁,也必将为脸谱文化遗产的发扬传承书写出新的篇章! 2011年10月16日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