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研究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林芊  页数:3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研究:以清水江为中心、历史地理的视角》以清水江流域为中心,以历史地理的视角,对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作了全方位研究,供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本项研究的对象 一、清水江流域——雾霭中的神秘境地 二、清水江流域——生界、生苗界、苗疆 三、本研究的地理区域 第二节本项研究的知识确定 一、历史地理学视角的社会发展 二、对历史文献征引的说明 第三节本研究的出发点及获得的主要认识 一、从历史行政地理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 二、从农业历史地理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 三、从历史人口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 四、从清水江水道航运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 第一章清江职方: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的社会发展 第一节清水江流域社会发展的新行政地理新图景 一、明代之前渐进到国家体系内的行政地理演化轨迹 二、明代清水江流域的社会发展——新行政建制的人文图景 三、清代以“经理苗疆”为中心的行政建制新图景 第二节清水江流域社会发展的新人文地理图景 一、屯田·村庄一体化进程 二、军民共处特殊现象之成因 第三节族际问交流织成社区新生活的人文地理图式 一、“夷多汉少”到“夷汉杂处”的社区新居民构成 二、两种社会组织、生产形态并存的二元社会生活 第四节族际交往构成的民族变化新图景 一、“夷变汉”形态的族际间交往 二、“汉变夷”形态的族际间交往 三、苗界,苗疆内部居民间族属差异的懵醒 第二章清江稼穑: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的农业发展 第一节清水江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 一、土地资源与自然环境 二、明清时期耕作农业的状况 第二节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的农业产生 一、耕地的扩大 二、农业产品的构成及其分布 三、新品种的引进及其历史变化 四、经济作物的构成与分布 第三节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化和生产工具的进步 一、耕作模式的演化 二、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工具的进步 三、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农田水利设施及技术的使用 第四节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政策对清水江流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由屯军/屯田带动的农业发展 二、中央政府政策对清水江流域农业发展的作用 三、中央政府派往流官对清水江流域农业发展的作用 第三章清江斯民: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的人口发展 第一节明朝时期清水江人口发展 一、军户人口 二、民户人口 三、“生苗”人口 第二节清代清水江流域人口 一、清代前期清水江流域的人口 二、康熙末年到乾隆初年清水江流域的人口 三、乾隆六年至道光年间清水江流域的人口 四、清末清水江流域的人口 五、附清代清水江流域的屯军 第三节影响清水江流域人口的因素 一、自然原因 二、社会原因 第四节人口变化对清水江流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清江远帆:明清时期清水江水道航运的发展 第一节贵州交通的困境 一、自然环境对发展交通的制约 二、陆路与水路 第二节明代以前清水江水道的利用 一、从些许史影中判断先秦以来清水江水道的利用 二、从清水江流域行政建制的设置探测水道的利用 三、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试探清水江水道的开通 第三节明代清水江水道的利用 一、从文献史料中判断清水江水道的利用 二、从明代清水江流域行政建制的设置探测水道的利用 三、通过历史事件再现清水江水道利用状况 第四节清朝时期的清水江水道利用 一、清水江全程得到正确的描述 二、全程开通清水江水道通航的实践 三、从清代清水江流域行政建制的设置探测水道的利用 第五节明清时期清水江水道航运发展的原因 一、明朝国家的“边政”对清水江水道利用的影响 二、清朝国家的“军政”对清水江水道利用的影响 三、商业经济发展加速了水道运输的建设 第六节水道开辟与清水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一、水道的开辟与利用促进社会政治的发展 二、水道的开辟与利用促进流域内新社区的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一、地方志 二、史书、文集、史料集 三、当代著作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由省外、流域外引进的主要新型农产品品种 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引进了哪些新型农产品,何时引入,理清这些问题是极其复杂和庞大的课题。就明清两朝对清水江流域的整体开发而言,明代的特征是着重于军事,清代前期持续明代的方略,后期则侧重于经济的开发上。由于不同时间政府行为的侧重点不同,影响自然有所不同。以此为出发点,明代在清水江流域所引进的品种数量显然不及清代,这可以从相关文献和明清地方志中得以佐证。 籼稻是清水江流域引进农作物品种中最重要的一种,也是在与本地品种糯禾的竞争中扩散栽种的新品种。籼稻的物种特性,前面已有较详尽的介绍,而何时引进,由何地引进?贵州历代史乘方志未有确切的记载。据明弘治《贵州图经志》载,都匀府“土宜糯”,未曾言及籼等物种,直到清代雍正以前,流域内水稻种植都还以糯稻为主。20世纪80年代新编《台江县志》引历史文献,认为自乾隆中期籼稻才由外地引入台江:“乾隆八年(1743年)榕山屯兵总旗李尚云(江西人)在生虎屯分得上等肥田十一亩,次年回家带来大麻谷、小麻谷、大白谷、小白谷等粘稻品种,先在望湖屯、榕山一带种植,产量比糯稻增产显著。”据此说明籼稻传人清水江流域的时间是乾隆八年即1743年,望湖屯、榕山是清水江北岸今天的黄平、施秉、台江一带地区。 这则史料虽然不能说明整个清水江流域的情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品种是伴随着屯兵而来的,屯卫制度亦兵亦农的特征,往往促进了进屯地区农业产生结构的变化,这似乎是明清时期贵州农业发展的共同现象,清水江流域则是典型地区。综合本地区的史志发现,自明代开始移民实边和大肆屯田后,清水江流域西部和北部地区就成为滇黔联系外界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中央力量进入西南的主要通道之一。驿站、卫所、交通等基础设施随即兴建起来,屯垦随之在清水江流域展开。屯田的推行,便把域外的籼稻引进到了清水江流域。据郭子章《黔记》,黄丝、重安、兴隆(黄平)、平越、都匀、麻哈(麻江)、偏桥(施秉)、黎平等地已是屯堡林立,再到乾隆《贵州通志》记载,黎平、古州、铜鼓、清浪、偏桥、清平等地卫所是屯田主要区域。上述地区皆在清水江上游和下游地区,或清水江北岸支流邛水(今三穗县)一线,籼稻在上述地区随屯田而栽种便有可能。其余中游地带或苗疆纵深腹地即鲜有栽种。如乾隆十四年(1749)贵州巡抚爱必达在《黔南识略》中讲道,丹江一带“苗民贫富皆食糯米”。

编辑推荐

《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研究:以清水江为中心、历史地理的视角》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