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孙广仁、 郑洪新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孙广仁,郑洪新 编  页数:3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基础理论》的编写指导思想仍然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写思路。依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制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几版教材所有优点的同时,适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成果,以反映中医学现代化的要求;以保持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重点阐述课程中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叙述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和概念的认知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对所涉中医术语尽量采用现有国家标准中的表述,便于中医学术的交流和发展;对所涉概念和理论体系注重逻辑建构,使其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式 一、天地一体思维方式 二、形象思维方式 三、辩证思维方式 四、类推思维方式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神 一、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神的生成 三、人体之神的分类 四、人体之神的作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脏腑分类与各自的生理特点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二、别络 三、经筋 四、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机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第二节 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第四节 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 二、过逸 第六节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七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诸虫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因素 …… 第七章 发病 第八章 病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附1 关键名词术语(key words) 附2 主要参考书目 附3 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地域环境与人体病理: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常与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发生与“饮沙水”有关,已认识到此病与地域水质的密切关系。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季节气候与疾病防治:在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病邪侵犯人体而发病。在治疗疾病时应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即所谓“因时制宜”。对于某些季节多发病,亦可“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如冬天由于素体阳虚阴盛而发病的咳喘、骨关节痛(寒痹)等,可在夏季培补阳气;夏天由于素体阴虚阳盛而发病的心悸、瘿病等,可在冬季滋养阴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昼夜时辰与疾病防治:根据人体气血随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盛衰而有相应的变化,并应时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的学术思路,古代医家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按日按时取穴针灸,可更有效地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以防治疾病。 地域环境与疾病防治: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故在养生防病中,要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采用适宜的防病治病原则和方法,即所谓“因地制宜”。中国的地理特点,是西北地势高而东南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凉干燥而东南偏于温热湿润,故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热之品。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人与社会环境既相互统一、又相互联系。人不单纯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人际关系、婚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与协调平衡。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人所在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不同,造就个人的心身功能与体质的差异。一般而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心身健康;而动荡的社会环境,纠结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焦虑,从而影响心身功能,危害心身健康。 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对人的心身功能也有重要影响。政治经济地位过高,养尊处优,易使人骄恣纵欲;政治、经济地位低下,易使人自卑颓丧。久之,可影响人体脏腑机能和气血运行。

编辑推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类专业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实用,很喜欢,基本概念。
  •   包括经络图在内,这本书都讲得很不错,排版既系统又有条理。不过由于篇幅,这本书对于诊断和药材讲的很少,建议补充药学、方剂学之类书籍来看。
  •   简略版本,想入门的可以看看
  •   书不错,如果自带教学光盘就更容易让初学者理解了!
  •   对中医有兴趣,想了解一下。一位中医建议读正统教材,不要读书店里的科普,良莠不齐。确实受益。教材系统又明确,可以正确全面地地了解中医的大义。
  •   要考试,就买这教材,很好的哦
  •   打算自学中医,翻了一下,感觉不错,比想象中好。
  •   还不错,书看着还行。
  •   学习一下中医理论还是可以的
  •   很好,价格便宜,种类很多
  •   内容不谈,有折损,还有点发霉
  •   书很不错,物流也很快,处于爱好买了这本书
  •   看完,大概算是懂一点中医吧,自我感觉别较真
  •   很实用,适合我这种初学者
  •   书本包装和质量都满意,内容还有待仔细阅读。
  •   书本身没问题,只是没有想象中的厚。
  •   书很好,但是快递太不小心了,呜呜呜,我的书的一角都脏了!!!全是泥巴
  •   物流很快,商品很好,我很喜欢,希望拥有此书的人能实现它的价值。。。
  •   很好的书籍.质量好.纸张也好.
  •   中医理论知道养生
  •   很好的书,还带赠品,理论讲的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