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常存库,张成博 主编  页数:210  字数:315000  

内容概要

常存库等编著的《中国医学史》是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基础上编写而成,介绍了中医学自古及今的发展历史,通过历史陈述,理清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展示中医学的历史成就.阐明中医学术特点,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中国医学史》的教学对象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五年制学生。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源流,理解中医学的特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巩固中医专业思想,为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一、原始医药经验积累
二、中医学术体系形成
三、实用经验扩张发展
四、学术理论总结探索
五、中医学鼎盛与创新
六、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第二节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一、周代至三国时期的医药成就
二、晋代至唐代的医药成就
三、宋代至元代的医药成就
四、明代至清代的医药成就
第三节 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一、中医学的观念系统及其特点
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特点
三、中医学的技术系统及其特点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 考古与神话传说
一、考古发现
二、神话与传说
第二节 卫生保健
一、居处
二、衣着
三、食物与用火
四、导引
五、婚配
第三节 医药知识
一、药物
二、针灸
三、外治法
第四节 多种医药起源论
一、医源于圣人
二、医源于巫
三、医源于动物本能
四、医食同源
第五节 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一、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因素
二、中医学起源的人文因素
第二章 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前21世纪前476年)
第~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二、对疾病的诊治
第二节 药物知识
一、药物数量与种类
二、酒与汤液的意义
第三节 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一、卫生保健活动
二、医事制度建设
第四节 医学理论的萌芽
一、相关的哲学思想
二、病因学
三、预防思想
四、中医学术的历史方向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前475~265年)
第一节 诸汉墓出土医书
一、内容概述
二、出土医书分析
第二节 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
一、《黄帝内经》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
三、《神农本草经》
四、《伤寒杂病论》
第三节 理法方药体系和辩证论治原则
一、理、法、方、药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二、辨证论治原则的基本精神
第四章 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两晋~五代,265~960年)
第一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一、《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
二、《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第二节 脉学与病源证候学的总结
一、脉学的总结与普及
二、病源证候学的探索
第三节 综合方书的编撰
一、《肘后救卒方》的特点与成就
二、《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医学成就
三、《外台秘要》的成就与价值
第四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药物学著作的出现
二、药物种类的丰富
三、分类方法的进步
四、药物炮制规范的建立
五、炼丹术与制药化学
六、国家药典的出现
第五节 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
一、针灸
二、外科
三、伤科
四、妇产科
五、儿科
六、按摩科
七、五官科
八、内科
第六节 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
一、医学教育
二、医政制度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
一、中朝医药交流
二、中日医药交流
三、中印医药交流
四、中越医药交流
五、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宋~元,960~1368年)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
一、改进医事管理
二、开设国家药局
三、发展医学教育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方书成就
一、医籍的整理与刊行
二、方书的编著与发展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综合性本草学成就
二、本草学的专题研究与发挥
第四节 医学各科的成就
一、病因病机的发挥
二、诊断学的进展
三、解剖学与法医学
四、针灸学
五、内科
六、外科
七、伤科
八、妇产科
九、儿科
第五节 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
一、刘完素与火热论
二、张元素与脏腑辨证论
三、张从正与攻邪论
四、李果与脾胃论
五、朱震亨与滋阴论
六、王好古与阴证论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一、中朝医药交流
二、中日医药交流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
四、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医药交流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
第一节 中医学的成熟与昌盛
一、医学著述、医学杂志、学术团体
二、临证各科的发展
三、方剂学的成熟与发展
四、医事制度与卫生预防
第二节 医学的创新趋势
一、药物学的发展与探索
二、传染病研究的方向与成就
三、解剖生理学的探索
第三节 经典医籍注释
一、儒学对中医经典研究的影响
二、《内经》的注释及分类研究
三、《伤寒论》的研究
四、《神农本草经》辑复研究的高潮
第四节 中外医药交流
一、中国与朝鲜、日本的医药交流
二、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
三、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医药交流
第七章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鸦片战争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40—1949年)
第一节 中医学的一般状况
一、文献整理研究与一般医学著述
二、药物学与方剂学成就
三、临证各科成就
四、中医学校、学会与杂志的创办
第二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
二、西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与中医科学化思潮
一、中西医汇通派及主要代表医家
二、中医科学化思潮
三、中西医关系的科学与文化分析
第八章 中医学的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后)
第一节 中医事业的方针、政策
第二节 中医事业的繁荣
一、中医医疗
二、中医教育
三、中医科研
四、新闻出版与学术团体
五、中药生产与科研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兴起
第四节 中医学在国外
一、国外中医学术团体
二、国外的中医医疗
三、国外的中医科研
四、国际中医教育
第五节 中医现代化的前景与展望
一、学术思想活跃,学术视野开阔
二、科研水平不断升级
三、科研成果日益丰硕
附录一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附录二中国医学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其二,内治法和外治法、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针对同一患者究竟该用何种方法,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选择。因为对诊断信息的认定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诊断辨证结论,从而影响治则的确定。即使治则相同,究竟采用哪种具体治疗方法,使用什么具体方药,不同的医生也会有差别,没有统一标准保证医生的是操作相同的。 其三,在具体治疗技术方法的执行中更是依靠个人经验,没有标准保证操作齐同。比如针刺哪些穴位及施行何种刺灸法、治疗施术时间和次数,按摩推拿的部位和手法、施加的力度,刮痧的部位和施术强度,配方中的药物组成、药物的用量、每天服药的次数及间隔时间、药物煎煮的温度和时间等等,对这些技术的操作,不同医生之间的差别会更细微而复杂,缺少保证操作相同的标准。 2.导致中医技术非标准性的原因 中医技术之所以表现出普遍的非标准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技术指标质和量的规律认识问题。 比如在诊断中,患者各种症状和体征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互相联系的症状、体征有其确定的原因和生理、病理实质,只有准确揭示出这种客观的原因和实质,才能使不同的医生对这些诊断指标的意义有一致的认识和把握。但中医学对疾病现象的描述多用比喻,如牙齿白如贝玉或白如枯骨、面色晦暗如烟熏、面赤斑斑如锦纹、身重如带五千钱、翕翕发热、蒸蒸发热、骨蒸潮热、身痛如被杖、耳鸣如蝉、耳鸣如潮、浮脉如水之漂木、弦脉如按弓弦、紧脉形如转绳等等。虽然这种对形态和功能改变的描述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但这不是准确的表达,依这种表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不同人之间的理解误差。对其他的技术描述也大都如此。 在量化方面,中医用药中的某物少许、生姜几片、大枣几枚、胡椒几粒等,配方中对某种药物的酌情加减、煎煮药物的文火和武火,每日服药或两次、三次,或频频饮之,药物炮制的药物和辅料多少,炼制膏药的滴水成珠等等,没有重量、容量、温度、时间等严格的量化要求,也没有时效、量效、半衰期等量的内容。这样不同的医生便不可能同一操作。 (五)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技术不仅内容相对简单,而且技术在性能特点方面的专门性不突出,诊断、治疗、针刺、用药等技术,各科之间的通用性十分普遍。 1.技术通用性的多种表现 中医技术的通用性表现在诊断、辨证、治法、处方、用药、针灸、推拿、炮制等各个方面。虽然临床各科疾病存在客观差异,但是中医在诊断治疗和处方用药方面却很少有技术上的特殊性。相反,诊断治疗通用于各科疾病的现象却很普遍。 (1)在诊断和辨证方面 本来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各科的不同疾病存在客观差异,但要准确区分不同疾病的特点应该需要不同的诊断技术,也需要不同的分析方法。但是中医学除了对儿科三关指纹、妇科询问经带胎产情况、外伤五官病查看局部等情况外,对特殊疾病的特殊诊断技术很少。另一方面,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却无差别地通用于各种疾病。而且在对病情分析方法上,各种辨证也通用于各种疾病,基本没有出现不同疾病的特殊辨证方法。 (2)在治疗和用药方面 在治法治则上,中医很少对不同疾病表现出特殊的治法治则,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滋肝补肾、利水渗湿等对各科疾病都是通用的法则,不是针对特殊疾病的。在处方用药上,除用药形式在外科、五官等外用药方面有少许特殊之处外,总体的处方用药也多是各科疾病通用,很少有不同疾病的特殊方剂和药物。在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非药物疗法上也是通用性突出,针对特殊疾病的很少。 (3)在制药技术方面 药物的修合炮制方法,只针对如何改变药物性能,很少针对不同疾病发明特殊制药技术方法。依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殊性制定制药技术方法也其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医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选修课选了《中国医学史》,可是却没有教材,上课实在不方便,所以特地买了本书。 书是没啥可说的,因为是教材嘛! 大家知道的&;hellip;&;hellip;
  •   内容充实,讲解详细
  •   纸质不错,印刷很清晰,满意
  •   论读书之道,自困而学之起,以用为先则读书尤勤,否则读书难以持久。必由心之所想,意之所至,而后方可读书。读书在一勤字,只有以勤治惰方可自由航行于书海,方可读书以致用也!
  •   条理清晰!
  •   即将要开的课要求的书,书还在朋友那儿,还没拿到,看了、课程开始了再书评。另外,目录看着很乱,可不可以调整一下,不要连着连着写。这套中医药出版社的“十二五”教材,好多的目录介绍都乱,或者不全。
  •   教材,给别人用的,书质量还可以
  •   依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
  •   老师让买的书,应该不会错了吧
  •   学中医必须的 了解历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