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斗随笔

出版时间:2011-12-20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日) 团伊玖磨  页数:384  译者:杨晶,李建华  
Tag标签:无  

前言

忆父亲(代序)    团纪彦    1956年我出生的家坐落在神奈川县叶山的一色,与海岸只隔一条国道,依山而建。这幢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日西合璧,很别致,外观是传统的日本农家的茅屋顶,内部却是洋式风格,反映出了原来的主人外公所好,院子里种的是异国情调的龙舌兰、蒲苇、加那利椰树。我对父亲的记忆是从这个家开始的。时常传来的钢琴声;父亲从下面海岸钓来的黑鲷鱼,和玄关挂的鱼篓、捞网、长筒靴等渔具;从沙滩拣来的贝壳、磨圆了角的玻璃碎片;我们一起在后山发现的贝化石的情景等等。这些记忆的碎片经过五十多年岁月的磨砺,孰先孰后已经模糊不清。后来我隐约得知:这个时期的父亲从东京老家出走,和母亲两人只带出一架钢琴搬到叶山这个家,也许母亲的左翼家庭环境,也是在当时的风潮下难以被周围接纳的理由吧。    总之,父亲这个时期好像在创作歌剧《夕鹤》、交响曲《丝绸之路》等。就我的记忆而言,我不知道这些原委,一直以为父亲是成天待在家里、喜欢钓鱼的人。    不久,我上了当地的小学,发现这所小学的校歌是父亲作曲。每周一到了上早会齐唱校歌时间,所有人都向我投来奇异的目光。上音乐课时,老师的神情也有点别扭。我意识到父亲已经是相当有名的作曲家了。    现在包括这首校歌在内,我认为是自己真心喜爱的校歌,但当时却因逆反心理渐渐开始讨厌音乐。音乐以外的成绩也不见得好,与同学又不合群,放学回家路上开始一个人到山野与蛇呀青蛙呀嬉戏。    今天不难想象,父亲也是孑然一身在作曲,基本上是面对孤独的人,他与同仁结伴集体行动的情况不多,所以对我的少年期似乎产生了共鸣。孤独的父子俩经常一块玩,下海或者上山,找些稀罕的动物或蛇。《烟斗随笔》也是从讲述父亲这些日常琐事和对它的思索开始的。我和母亲时而也出现在父亲笔下,我们对其中的对话经常联合向父亲提出抗议:“我没那么说啊”。当然大意是对的,所以谈不上是“严重抗议”。而父亲每次都面带“顽童”常见的笑,让我和母亲摸不着头脑。本来说好在《朝日画报》一年半载的连载,也持续了整整三十七年,直至父亲去世前一年这家豪华版的周刊杂志停刊。    对父亲工作场面的记忆,除了作曲时的钢琴声之外,又加上了他在书房为每周五截稿的《烟斗随笔》执笔的形象。印象深的是父亲常说:“音乐是我的看家本事,周围再吵再闹也无妨作曲,但是烟斗随笔却要静下心来写。”我想,也许父亲要通过烟斗随笔聆听与音乐不同的“心灵之声”吧。    到了父亲晚年,“心灵之声”化作对日本部分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的愤怒,也指向了对亚洲同朋各国没心没肺的日本政治导向,并日臻强烈。    我的家似乎原本就与中国、朝鲜渊源甚深。“团”姓在日本极为少见。我们经常和父亲谈论起祖先的由来。团家祖先是12世纪从宋朝来到日本的,此事在北九州宗像市的祖先墓碑上信而有证。祖先的故里在博多,从地理上看也与中国、朝鲜近在咫尺。据说我的曾祖父很小就被过继给了团家,其后明治维新时乘上“亚米利加号”被送到美国。抵达波士顿后,曾祖父进了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矿山学,回国后从事筑丰煤矿的开发。由于国营煤矿整体国转非,曾祖父连同矿山一起被卖给了三井财阀。后来由于作为技术人员业绩斐然受到高度评价,曾祖父被推举为三井财阀的掌门人。晚年他对日本侵略满洲深感忧虑,出任接待由国际联盟派来的李顿调查团的陪同团团长,同时要承受来自军方企图对日本侵华行为正当化的压力。曾祖父拒绝了军部的要求,在调查团尚未离开日本时遭到与日本军部沆瀣一气的右翼恐怖组织“血盟团”枪杀,于1932年倒在三井银行本部前。第二天日本便发动了对上海的空袭。父亲在七岁时遭遇了疼爱自己的祖父被暗杀的变故,伴随家境衰微,促使他萌生了走音乐之路的志向。    因为外公在一家船运公司的工作关系,母亲和大舅、外婆也都住在中国。母亲生在上海,长在香港。大舅因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的苦难,加上对日本军部猖獗不满加入了日本共产党。舅公也曾在茨城领导过农民运动,所以大舅和舅公是一起投身到运动中的,但由于当时日共受苏联的影响,他们被德田球一委员长以“激进派”罪名除名。没落遗属的父亲,和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被异化的左翼家庭的母亲,一时间得不到周围的认同,我反而得以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叶山长大。儿时父母很少提及这些事,然而两人对中国情感之深之强烈是毋庸置疑的。    父亲与中国邂逅要追溯到“文化大革命”以前。彻底研读了西方音乐的基础和技法后,父亲在日本战败后作为新时代作曲家登上乐坛。但其后与当初一起成立的三人会成员——芥川也寸志、黛敏郎也分道扬镳了,因为芥J1I与日共打得火热,而黛敏郎表现出浓厚的民族主义倾向。日本音乐评论也附庸盛极一时的现代音乐,与其顸格不入的父亲愈显孤立。这样的境遇,驱迫父亲向大河奔流的中国文明中寻觅音乐渊源——不受西方音乐、邦乐和现代音乐等狭隘分类束缚的音乐源流。    六十七次访华,让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宏伟历史的变迁,并有幸结识了李德伦先生、吴祖强先生等众多知己挚友。    我虽然走上与音乐另路的建筑设计,但每个周末从东大的宿舍回家必和父亲纵谈,音乐和建筑自不待言,无数次地谈到历史,特别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关的话题。晚年的父亲常说“自己的故乡在东亚的大海和蓝天”,一定是他对自己寻根的遐想,更是他对敬爱的中国和中国朋友们的真情袒露。我认为,这也是他对音乐与文学超越民族与国界连接人们的心灵、具有普遍意义的期冀。    (2010.8.17)

内容概要

《烟斗随笔》是团伊玖磨自1964 年至2000
年期间在《朝日画报》杂志连载的近两千篇随笔作品的统称,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日本文学史上确立了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日本散文名家,著名作曲家及指挥家,创作涉及歌剧、交响乐、声乐、电影音乐、戏剧音乐等众多领域并受到广泛好评。他终生致力于日中文化交流,曾在三十余年间访华六十七次。

书籍目录

烟斗随笔(上)
忆父亲(代序)团纪彦
坤包
钢笔
色盲
假牙
坠落
大蒜
暗杀
年龄
萌芽季节
手表
与那国纪行
殴打论
寿司
贺年片

一个记忆

三浦三崎
袜子
行旅匆匆
空中访问
元宝草
枸骨
朋朋
日本料理
日记
绯色研究
荨麻疹
麻烦

罗得斯的蝴蝶
烟斗随笔(下)

章节摘录

我想,包括日本的东方服装都不便于行动,所以全欧化了。在日本、新中国或者朝鲜、中东,男人的服装要么西服要么军装,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将本国传统服装进行现代化设计并成功的天才,就不能在哪个国家出现一位?正想着,我要的阿拉克烧酒来了。阿拉克烧酒是用椰子的果实酿制的。来伊朗之前,我在阿拉伯就领教了它。过去南蛮人带来了阿刺吉.珍陀酒。据说珍陀是红葡萄酒,那么阿刺吉一定是阿拉克烧酒吧,想着这个,再喝着酒就更带劲。我还想起了在巴格达相识、从埃及来的舞女,是她总想把我灌醉,说什么喝了这个酒凉快。酒楼中央的天穹形大吊灯下,表演开始了。舞起偃月刀、节奏激越的男子群舞和薄纱霓裳、翩翩起舞的女子的舞姿,博得阵阵喝彩。突然锣起,节目一变,搬出来各种道具,五人在紧绷的气氛中上场。看样子是欧洲来的艺人,以身着紧身背心的金发中年男子为中心,半裸的肤色浅黑的女人和为首约十岁左右的三个孩子,五个人手拉着手,站成一排,应着观众的掌声登场了。好像是一家子。送来另一杯阿拉克烧酒的服务生在我耳边说,这是德国人的表演,厉害!时间不早了,这个节目似乎是酒楼今晚的压轴戏。节目是从非常危险的飞镖术开始的。先让半裸的女人站在木板前,男人使出全力,掷出飞镖。嗖,嗖,声音可怖,飞镖毫不留情地扎在女人的耳旁、颈旁。女人微微叉开腿站着,在白白的大腿之间,也插着几把锋利的短剑。第一景就让人心惊肉跳了,紧接着在蒙住双眼的孩子头上放一只苹果,要用飞镖打掉这个苹果。一想到飞镖不小,万一失手掷到孩子脸上……我吓得无法正眼看。而且不是一个孩子,三个孩子依次在肩头、掌心放上苹果,站好了。每次飞镖银光一闪,不是苹果被打掉,就是被钉在墙上,技艺相当高超,然而让人看得心惊胆战,我一心期盼着表演赶快平安结束。表演历来如此,难度步步升级,女人的两手两腿分开固定在圆盘上,在圆盘不断旋转中将几十只飞镖掷向圆盘;最后男人蒙上双眼,向站在木板前的女人和三个孩子的空隙投掷飞镖,或掷飞镖把女人叼着的香烟劈成两截。随着难度的提高,观众又是吹口哨,又是跺脚、喝彩,但是我光害怕了,顾不上欣赏,而且对观众为这样危险的表演而欢呼雀跃,开始感到愤怒。我想,这个德国人带着妻小过如此危险的卖艺生活,他到底遭遇了什么命运,从欧洲远涉沙漠流落到中东小镇?这样流落下去,等着他们这一家的会是什么?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想着想着,心里一阵酸楚。

后记

前面译后记(一)是中文版《烟斗随笔》初版的译后记,之所以保留原文大部内容,主要为了让读者从中了解翻译出版《烟斗随笔》的经纬和过程。    迄今我们自己的诸多译作中,《烟斗随笔》是我们的最爱,而未能在团伊玖磨先生健在时出版又是我们最大的遗憾。尽管三干印量早已售罄,洛阳纸贵而久未再版,但《烟斗随笔》自出版以来一直好评延绵,2007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之一,令人欣慰。不少读者为团先生的人格魅力倾倒,也为他随意、平实、潇洒、诙谐的文字而痴迷,甚至有在医院边打点滴边看书,血管里的回血已经顺着管子淌出十几厘米却浑然不知的读者!有读者感叹:团先生的随笔像跳跃的音符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每一篇文字都是精心铺制而成,那些极其精细的描写,那种异常雅致的感受,俨然是在聆听一场春意迷离的音乐会,感官彻底敞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一一敏感起来;又有读者赞日:团先生写作《烟斗随笔》的漫长过程本身就是一条流淌着执著的美、感悟的美、友善的美、睿智的美、创造的美的河……    此次新星出版社重新出版《烟斗随笔》,时逢团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对读者来说若久旱逢甘霖,我们也倍感喜悦。由于作为“圆角途书馆——随身阅读的经典”出版,体例上要求整齐划一,且需要大量缩减字数篇幅,因此不仅团先生的散文不得不忍痛割爱约五分之二,从一百篇中删减了四十篇,而且中文原版辻井乔、吴祖强、余秋雨先生的序文以及附录篇章也不得不放弃。但是此次再版增加了初版里没有的三篇新译:《车站音乐会》、《今昔海岛》、《我会回来的》,同时团纪彦先生特意为新版撰写了《忆父亲》一文为序。    感谢新星出版社,并感谢刘雁女士、高微茗女士为编辑新版《烟斗随笔》付出的努力。    杨晶  李建华    2011年4月北京午未斋

媒体关注与评论

97875133027151944年10月1日,我应征入伍。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吃过母亲悉心准备的红米饭后,父亲把我叫到自己的书斋。 “我要走了。我不会忘记您的养育之恩。”我笔直地站着,话语由衷。 “别说这些了。你很快就会回来的。”父亲固执地打断我的话头。见我一言不发,便开口道:“战争不会持续多久了。不出半年,最迟明年六七月你就又会回来的。” 那天夜深人静以后,我打开收藏起来的鞋盒子。明天早晨,我要穿上寄托着父亲的祝福的这双鞋,走完从自己家门到营门之间这段对自己来说最后的自由距离。  ——《鞋》 书写《烟斗随笔》三十六年的时间实在不短,几乎等于我的半个人生,其间发生各种事件也不足为奇。在生老病死的大潮上,时时卷起爱别离苦的旋风,忍耐的悲苦教给我怎样做人,使我得以为人,于是产生了音乐和每周一篇短文。在流逝的岁月中,如果我说没想过作曲到何时,《烟斗随笔》写到何时,那是瞎话;别人也常常问起这件事,这样的时候,我总这样想、这样说:“直到我变成灰。” ——《再见了》

编辑推荐

《烟斗随笔(套装共2册)》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烟斗随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7条)

 
 

  •   大学的时候读过最早版的烟斗随笔,大学四年读过很多很多次,喜欢到差点偷出来(因为学校不卖),市面上已经再买不到最早一版的《烟斗随笔》了。团伊玖磨是作曲家,他的书读起来也有一种特别美的韵律,读起来很舒服,在此推荐,很值得一读。
  •   上大学的时候看过05版的,很好看。就想买来收藏。一篇篇随笔,作者文笔太给力了。
  •   还不错吧,日本作家的日常生活片段
  •   很有正义感的日本作家,很好的一本小书
  •   可能我境界不够,看了没什么感触。。。了解下文化。。
  •   只可惜不是第一版,内容又少了一些
  •   篇篇趣味昂然,好文字,虽然作者首先是音乐家。
  •   感觉很好看啊!!!!!!!
  •   因为有眼缘所以才买,买来读真的很宁静,怪不得有眼缘
  •   书的包装很好 内容有待确定
  •   文笔虽然并不华丽,但有一种淡然的美,很喜欢
  •   磅礴的大家气度,却又不拘泥于低级的愤青。人生之况味,好书。
  •   很清新 买给儿子看的 自己也看了
  •   圆角图书真的不错
  •   对于怎么写作,绝对有启迪。不要老想着写大文章,能把生活事写好就很好了。
  •   于细微之中品味生活,深深迷醉在那如陶如醉的曼妙书香。
  •   很优雅的文字,情感丰富,很有意味。非常好。
  •   安静的人写的安静的文章,值得阅读。
  •   每篇文章都不长,而且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能够感受到作者是一位对生活十分热爱,十分有情趣的一位老者。难得的是翻译的也很好,新星出版社的书籍的素质真是不错。赞个!
  •   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女儿爱不释手。
  •   这是一本适合闲暇时看的书。
  •   划算 正版
  •   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去书店买,已经卖完了,当时很遗憾。推荐大家读这本书,会受益匪浅。
  •   早就听说了,这次才买到。很好!
  •   在某报纸上看到这本书的书评,似乎很有趣,买来看看,很喜欢这种随笔。
  •   学习工作之于读上这些美美的散文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放松,刻意花时间来读的话会觉得无聊。
  •   感觉还行,有城市风情
  •   书很可爱,圆角不会折,不错不错。作者写的很朴实而真挚,比有些“大家”强多了。
  •   圆角这个系列多出点就更好了
  •   书内容很好,适合静心时读。只是下册有个书角严重破了,象被啃过一样,拜托配货时细心些好不好啊!
  •   随便看看,特别在地铁上读读不错
  •   无意间看到有关中,日以及西方关于烹调的文字,觉得非常有趣,原来是出自这本书,之前对作者毫不了解,书到后匆匆翻阅,不曾想这一读就放不下了,每篇文章篇幅不多,但所包含的内容,情感却非常丰富,最重要的是文笔幽默异常,也只有生活的智者才能写出如此饱含真挚感情的文章,下个月是我朋友的生日,决定再买一本送给他。唯一觉得遗憾的是书的装帧不精细,配不上这么好的文笔!这个作者的书不多啊,真是遗憾。
  •   一口气看了一册的一半,有点舍不得这么早看完的感觉,
  •   很新,价格什么的也不错
  •   很不错,包装很好,挺小巧的,让人有阅读的冲动
  •   买了很久了,文章很好很耐读,有段时间是一直带在身边的。推荐
  •   以前一直以为日本人比较温雅,看来错了,本书作者就是很爆的脾气。因为是为报纸写的约稿,而且作者本身是音乐家,所以内容和文笔都不是特别精彩,但也值得一看。看看日本人的生活侧面吧
  •   圆角的设计很特别,让很感觉很舒适,就如同书的内容一样
  •   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随笔,作者生动的记叙,能把人带回到事情发生的那个时代,那个氛围。。。
  •   读书是最佳的润滑剂
  •   烟斗随笔
  •   还没看过拉
  •   随笔挺好
  •   yandousuibi
  •   书本太小了,内容也很少
  •   烟斗随笔(套装全2册)
  •     本书是团伊玖磨这个颇有音乐建树的准文学家写了一本非常生活化很细碎的散文。说写了一本不太准确,因为本书是其几十年在纸媒上散文专栏的节选,也就是说,也就是说,本书是旁人据其几十年的专刊撷取部分装订成册。三十六年的专栏散文,想来也可以成为鸿篇巨著。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是多么的丰富。
      
      初识此书是某次蹲坑的时候看得一份《X X X X学院报》的副刊,某文里提到此书,说其激发了作者多么多么的人生感悟,真是一本难得可贵的好书如此云云。
      “烟斗随笔”,一个富有诗意而又非常小资化的名字。单以名字来说就引人入胜浮想联翩。团伊玖磨以一个富有生活阅历并且对生活充满激情的老男人的形象展现在一本厚达459页的散文中。透过其文,可以慢慢地浸淫在日本中上流生活文化中,书中穿插了大量团伊先生的私人照片。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散文里的自传,小说里的歌行体。透过本书读者读不到激烈的言辞,看不见千回百转的经历,却能了解一个日本音乐家所经历的人情世故。读罢此书,你会恍然回首,原来从第一次翻开此书的一刻起,面前就一直有一个叼着烟斗的老人,在你面前将其一生娓娓道来,其颜其貌在那袅袅升腾的薄烟中渐渐清晰。也许你会从中领略到一点人生的真谛,但大多只是与作者偶尔神通后的莞尔一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