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理想一点时间Ⅱ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李志题 编,韩寒,柴静,刘瑜,袁伟时,鄢烈山,闾丘露薇,加藤嘉一,章立凡  页数:323  字数:21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给理想一点时间2》是凤凰网博报博文选集(第二集)。书中精选两岸三地、海内外五十五位博主的佳作,是凤凰网博报编辑部从近万篇推荐博文中精选出,根据文章观点质量和网友点击量等因素综合考虑,优中选优。书中文章观点鲜明,可读性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博文选集。

作者简介

凤凰网博报频道秉承凤凰网的包容、进步精神,沿着全球视野、中华情怀,逐步成长为全球公共知识分子的意见平台。凤凰网博报频道以理性为宗旨,从全球角度解读中国。

书籍目录

教育?文化
 中国教育“死要面子” 李吉明
 我们最需要的是人的教育?叶开
 北大已无蔡元培?陈季冰
 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 杨佩昌
 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柴静
 残忍教育?野夫
 一个流传多年的谣言?韩寒
 我们怎么品尝食物的味道? 方舟子
 当求真遭遇为善:超越韩战?李亚
 素什么质?刘瑜
 文化兴国为何要“以日为师”? 林泉忠
 中国在哪里? 加藤嘉一
 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朱大可
 烟雨爱丁堡?一娴
 外来价值有那么可怕吗? 徐贲
 乡绅李仁愚?十年砍柴
 “纽约”在西单女孩与春晚之间?吴祚来
 被敏感词折腾至死的雍正皇帝?胡荣荣
 乔治?奥威尔在缅甸?张铁志
 特权的庄稼?张鸣
 “苦难”与“辉煌” 雷颐
 承先启后的火炬——致胡适之先生?袁伟时
社会?民生
 民工日记:我所生活的农村?张俊
 消逝中的乡村?姜北树
 生育政策应该平等?何亚福
 凭什么要限制富人移民? 信力建
 中国底层的人经常互相伤害着?许锡良
 没来的请举手?刘瑜
 凤凰西去二万米:文明解体的活标本?老愚
 心软能救世界?柴静
 烧钱的代价?陈平
 拼爹时代,看人家的爹在拼什么?邹振东
 拆了胡同建城楼?王晓阳
 内地人喜欢讲道德讲良心,不喜欢讲规矩?程鹤麟
 剩男为何躺着也中枪? 宋石男
 向“做美好自我”的江成博同学致敬?鄢烈山
 为何嘲笑“非常中国”的同胞?黎明
 政治?经济
 用赦免和赎买打破国企垄断?许小年
 不可复制的“南巡讲话” 章立凡
 中国人没有权威“管”就失魂落魄? 童大焕
 最富的国家,也是最穷的国家?叶檀
天?下
 德国民富国强的逻辑?杨佩昌
 “占领华尔街”运动说明了什么? 茅于轼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张铁志
 我眼中的朝鲜?闾丘露薇
 一百二十三岁的希特勒究竟在想什么? 叶匡政
 亚洲国家爱美国,还是爱中国? 王冲
 美国机长拒载中国乘客的原由?张起淮
 英国版《官场现形记》 周轶君
 两岸三地
 江山一水跨长虹?郭冠英
 青春台湾呼唤青春中国?邱立本
 在两岸互动中看到台湾价值?宫铃
 返乡记?武之璋
 文明做底盘才能遏制野蛮疯长?笑蜀
 倾听——台湾人丧失的能力?黄创夏
 什么是真正的香港危机? 李铁
 两岸需要高级翻译?石咏琦
 青年菁英
 爸爸妈妈一直活得战战兢兢?王海燕
 九亿分之一的张望?黄受才
 大陆公厕里为什么容不下一卷卫生纸?刘峰

章节摘录

  凤凰这只“烈鸟”  刘·爽  写这篇文字,我深感荣幸,也惴惴不安。  荣幸的是,书里的博主们,令我望文景仰。能为这些珠玑字句做个抛砖,幸莫大焉。  惴惴的是,于大师们面前撰文,属班门弄斧,未免忐忑。  准确说,这不是凤凰网的书,这是博主们与网友们的书。  我想在这里表达致敬的,也正是我们的博主与网友。你们的博文,让我读到了普世的经验,感知了中国的艰难。你们的跟帖、推荐,让我体会到你们的智慧与眼光。  没有你们,哪有我们。凤凰网博报这个平台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在中国的互联网界,我有一“名言”:微博是个屁。说法有当时局限,但这其中,的确有对于微博和博客的比较。  中国当下,事件、问题、话题层出不穷,在互联网的各角落里冲突、激荡,尤其是这一两年的微博。遗憾的是,现实之错综复杂,要用一百四十字概括,终是艰难。再加上几重@、评论,一个事件、争议往往要颇费一番功夫才能看清端倪。  博客,真正地以博主为核心,是典型的自媒体平台,文图空间大了N倍,可深入,可细致,可铺陈,也就有了纵横捭阖的空间。文章展示以博主为轴,或以话题分类,或以时间分类,虽然不如微博的热闹,但整体逻辑清晰、一目了然。所以,“7 · 23温州铁路事件”后,纵然“中国慢些走”的说法于微博广传,可万千个微博、转发,都最终指向童大焕老师的那一篇博文。可见,微博以喧闹夺目,博客以深沉与品质见长。  凤凰网的博客,自辟蹊径,叫做“博报”,slogan是“博采众家之言,报闻公民心声”,以强调自身的媒体属性与内容品质。  自创建来,凤凰网博报紧紧关注中国的当下,无论是对改革、法治,还是经济、民生,以及文化、思想,这个平台始终坚持风骨,尽力担当,胸怀温度,流露着真挚性情。  对这一切,我深深赞同。  也许因为凤凰网性情流露直率,难免招来不同意见。甚至有人赐凤凰网一些绰号。好吧,我们笑纳了。凤凰也罢,别的禽鸟也罢,都有羽翅,都有喉嗓,都可以打鸣,都可以高飞。  四周的意见,无论是否善意,我们会恭听、会思考、会辨析、会自省,以精进我们的业务,校正我们的路途与方向。  有一点不变:无论自称凤凰,还是被命名为其他的鸟类,我们都乐为中国的进步而欢鸣、飞翔!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给理想一点时间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给理想一点时间2
  •   我们最渴望的现实
  •   总是喜欢买书但是不喜欢看书
  •   理想要经得起等待
  •   理想 时间
  •   还没有来的及看,一时冲动买了好多书
  •     三个小时,基本上把第一本翻完了。我现在看书的节奏是看完合上书想想有什么在脑子里,好说服自己刚没白看。像这种集子很难归纳出什么中心来,所以合上书,脑子里就只出现了“社会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呼。我们大致也可以称这些在博客上“喷”“喷”“喷”的人为“社会公共知识分子”。
      但这个词很模糊,知识分子我知道但什么叫“社会公共知识分子”?
      百度一下,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南方人物周刊》提出,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这让我想起语文课本上一些作者的介绍:**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老人家之类的……好像一个人只能单纯作为一个“者”存在就少了些权威样的。他们在文章里或批判一种现象,或主张一种观念,大义凛然,指点江山。可能看一两篇还能随之“虎躯一震”,但一本看下来,实在有些审美疲劳,一方面小女子浅薄得很,对“社会”没深层的思考;另一方面这些“分子”的文字着实没啥文采可言。
      但这些都不妨碍这些“知识者”、“行动者”、“理想者”奋笔疾书,对,就算对社会的种种感到义愤填膺忍无可忍甚至咬牙切齿似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们的行动也只是“疾书”,他们和鲁迅鲁大爷一样,希望能用文字治好中国人的“病”。可事实证明,现在看书的大多是所谓的宅男宅女,如我,对现实不满却忍气吞声只好囿于一寸小小房间,希望从文字里获取些许安慰。的确,看到这些“公分”竟然也有如此多的牢骚,心有戚戚焉。可结果怎么样?大家也只是在文字里获取些共鸣罢了,合上书,喝喝茶,聊聊天,骂骂人,日子还是照常过。没变的还是没变。
      《给理想一点时间》,理想急不得,可也不是靠一张嘴皮子,一只笔杆子就实现得了的。
  •     微博上被推荐了很多次,而且这个系列最近已经出了第四本,想想应该不错的吧,于是前不久淘宝金币兑换电子书的时候发现有这本还有点惊喜地换了,可惜。犹豫了一下是不是要在标题前加个“远”字,后来还是算了。
      绝大多数文章都平淡如白开水,不是说作者的观点不正确、感情不真挚、态度不端正,而是好多字读下来,发现一篇到此就结束了,便想问作者:啊?你写了这么多就想说这些?没有更有价值的东西了么?我还以为是铺垫呢。不客气地说,记得高中时候报纸上读的不少杂文,虽然没有那么多现在时髦的词汇(什么词汇?基本都敏感吧),但角度之准确和剖析之深刻,基本都能超越这本书里大多数文章。
      所以,十几年来,知识分子们为什么反而退步了?料想大约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什么?大家懂的。内因?也不难想到。
      屈指可数的几篇有印象的文章里,个人最欣赏的是被当做整个系列标题的《给理想一点时间》。刘瑜的书一直没读过,不过最近看到一些她的文字发现共鸣不少。然而就这篇而言,虽然我赞同这个观点,即有些东西最好让它慢慢成长,妄想一蹴而就必然会矫枉过正,最后重新陷入轮回,但是,目前这个现状,这些已经播下的种子能不能赶在大地被烧成一片焦土之前生根发芽,我对此越来越没有希望。
  •      给理想一点时间,是我在图书馆不小心翻到的,首先是被这本书那矫情的名字吸引了,对中国的青年来说,理想永远是个吸引人的词语,我肤浅的思维以为是讲狗血的故事,结果翻看是讲民主 讲国家的制度 讲自由,看到讲这三点我是打心眼里面喜欢,这本书随身携带者,包里背着本书在地铁上 公交上 做质点运动。
      
       这两个月来我对它最好的总结是给理想一点时间,人生最后一个暑假,我献给了实习没有去青海,做任何选择我都有自己充足的理由,跑面试在想自己到底喜欢哪一行,找工作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难事,所以我辞掉工作也爽快,时间对我来说每一天每一个月的变化都太大了,我希望生活对我来说保持可控的疯狂,这一周跑面试,从最明亮的地方到最潮湿的地方,尽量让自己去见更多去跟自己讲It is life.不要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面。
      
       复试快结束的时候面试官问,你好朋友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现在有朋友没,为什么会没有朋友?是因为太忙了吗?这么优秀的一位女孩子。balaballa之类的,我答: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吗,这个问题太私人了。回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就这么被单着了,过着早起早睡的老年人的生活,想起三年前那时候的自己,想起18岁那年的梦想有人在演唱会上说要和我一辈子走下去,人潮涌动我就看了他一眼,当时我就暗暗跟自己说我要嫁个他,后来后来所有的东西都败给了时间,当然这只是我大学的一个插曲,但是这个插曲已经为我的生活定下一个祭奠,现在只是提醒自己不要太刻意去拒绝别人,因为我不再18岁,岁月对女人来说从来是把杀猪的刀,我已经没有资本再耗几年时间去喜欢一段年少时的梦想了。我必须长大,跑在时间的前面。
      
       太多话想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只是要表达而已,女孩子毕业要工作 要谈朋友 要成家 要生小孩,这些事情都推着你往前走,你无能为力改变,你再牛逼你也没法推翻世界的生物规律,而姐姐告诉我 ,女孩子在规定的年龄做该做的事情,突然这句话让我好后怕。我还有好多 To do list 没做,又怎么能甘心去为男人洗衣服 经历生育之痛,其实根本的问题在于我太爱自由了,不想被什么给绑着,怕自己喜欢的人过个十年二十年我不喜欢了不想委屈自己也不想伤害别人,怕自己没有责任去承担母亲 妻子的责任,我不想伤害任何一个人,家庭,因为家庭的破坏往往是给小孩带来最大的打击,理性和感性总是随意在我体内切换,成熟和幼稚在我体内作怪。
      
       我要做什么,要做的太多了,万卷书 万里路 万张碟 阅无数人 想用自己的方式活得深刻一点,证明我来过这个世界,时间不够了,我得抓紧时间了跑在时间前面,9月份的第一天,希望很多事情都顺顺利利,学校和工作的事情都OK.再折腾的人生我也能过.不怕了。
      
       生活其实是无聊的 不学点新的东西就更加无趣 所谓要体验各种生活 要保持学习的心态 本来想文艺说点事情的 可TM发现对待生活这种难题文艺解决不了事情 不能太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不然生活真的会粗糙下去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我还挺结实的。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数到“九”之前重新站起来,再看到眼前那个大海时,还是一样兴奋,欢天喜地地跳进去。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简直可以和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称兄道弟。
      
       因为这种幸运,我原谅自己经受的挫折、孤单、原谅自己的敏感、焦虑和神经质,原谅上帝他老人家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或者比我智慧,原谅他让我变老变胖。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刘瑜的文字一直是自己精神解药,可是当我发现这个不婚主义者现在都有小BB了,我突然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撞了,悟静已经植发治好秃头,有了论及婚嫁的女友,而我还在游荡。哈哈,体内的红毛怪又出来了。前两天看《败犬女王》把自己眼睛哭肿了,其实我是在预习自己以后的生活,只有预习好以后的生活我才不会它的到来,Bingo.我打算剩下来。因为我还不懂生活的意义,所以不想去害别人,也不想自己的小孩出来去被这个操蛋的世界改变自己性情,我已经深受其害,不想让这悲剧延续到下一代。我是个年轻人,我的心情不太好。
      
       9月份的第一天,人生中再也没有暑假了,希望一切顺顺利利,拔草计划:
       1.在职研究生继续深造,专业是心理学更好。
       2.学烘焙 买烤箱 利用现有资源找老大学烘焙 做西点
       3.Dance 跳舞让我觉得有存在感 想接着跳下去 JAZZ 继续学习 不以成品舞为目的 just for fun
       4.每个月的读书计划2本 坚持写书评 电影也一样 君不见你看完一部电影感觉体会了不一样的人生了么 这个习惯一直在坚持 也不是什么计划了
       5.关于语言方面的学习:
       英语:每天保持半个小时阅读和听力 流利的英文
       粤语:入乡随俗,粤语也要学好,方法不知道,慢慢摸索吧 至少听得懂吧
       日语:日语是心头痛,除了刚上大学那伙认真看了一个学期现在是完全放弃了,看动漫亲,语言不通怎么去日本 至少基本的沟通要懂
      
      大学毕业之前要拿到BECV以上的证书,这是大学最后一个愿望了。只有把BEC拿到才有力气考雅思 其实是不浪费报考费
      
      6.每天靠墙站 10min 站个五年试试看 换我大长腿
      7.每周一总结,包括电影.书.和学习到的东西
      8.学架子鼓 再不学我都老了
      9.EXCEL PPT你是骨灰级吗 不是就买书来学习
      10.毕业前的gapyear 国内转一转 东南亚的国家转一转
      
       暂时忙这个事情去了 小伙伴们 勿挂念 拔草种草
      
      
  •      《给理想一点时间》这几本书的确很好,现在发展中的中国正需要这些一针见血的文章,正如书中所说“在不危及社会稳定基础上的理性的,制度化,合法化的政治批判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保障”。每个国家的发展都肯定会经历不完善的时候,缩小到个人,每个人的成长必定有从懵懂到成熟的阶段,我们不能在那个人懵懂的时候来定义他,个人是这样,国家是有个体组成的,必定也是一步一步慢慢成熟。在社会问题层层出现时,当人们抱怨社会时,来爱护这个国家,社会在进步,也许很小,毕竟所有的成功都需要过程。
       在谈谈抱怨社会这事,抱怨社会群众分很多种,有真的很愤怒形,有只是跟风围观形,有哗众取宠形。不过是哪种形,只希望大家在抱怨时,不要一味地把责任推向社会,一件事的发生,即使社会的确有错,但难道所有错都是社会吗?太少人从自身找错误了,抱怨贪官多,但回想你自己难道没有因为帮人做事而收取红包吗?抱怨服务态度差,但你想想自己工作时是什么态度?抱怨无良商家的唯利是图,但你想想自己有没有因利益的驱使而做出对不起良心的事?国家很宏观,但每一个宏观的背后都是由每一个微观粒子组成,中国便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组成,虽然每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只要做好自己,在这个混浊的世界,保住自己本心,若能影响他人那便更好,若不能不被别人影响那就好了。
       最后说一句,我希望像《给理想一点时间》这样的书更多一点,所谓问题的暴露正是进步的开始,我也希望不单单只有知名评论员的文章能写出来,在社会的一些老百姓对社会的见解也许能更代表社会的声音。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最后引用我最喜欢的评论态度“认同者,引以为戒,不认同者,请好自为之,毕竟人各有志,不可强求。《烧钱的代价》陈平”
      
      
  •      2012年的媒体人,文化人,点评时事,精华博文的精彩文章,读起来很舒服,点评到位,令人叹服。
       一篇篇文章看下来,方觉得,2012年,自己伴随着这个社会,经历了如此之多的风风鱼鱼,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历史的沉淀。或许,若干年后,当我在看会2012这个时间标志时,某件事情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不过是只言片语一语带过,而他确实我自己曾经跟家人朋友促膝长谈的谈资,回首开来,除了历史的沉淀意义,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长印记…
  •     这本书买了有段时间一直放在书架上没读,今天拿来细读,给我的感触应该算是真诚的吧。在书中,我看到无数眼睛盯着这个社会的伤口,有些人撒盐,有些人伤感,有些人同情,也有些人试图在治疗,他们的各种表现让我看到社会的眼睛无时不刻的在搜寻这个不完整的社会,从他们眼中发出的光芒似乎可以感受到那穿透冰冷的温暖,我们大家都渴望理想变现实,只是它需要足够的时间。我们继续等待...
  •     葛剑雄、刘梦溪、桥本隆则、李银河、柴静、加藤嘉一、许锡良……真正的百家争鸣,就冲这些当代智者的名字,这本书也值得一看。其中不仅有国人自省之言,更有外国人看出的一些当代中国存在的问题。发人深思的同时,更能了解台湾、日本等其他地方与大陆文化的差异之处。除去极少的几篇借古讽今的文章,这本书的时效性很强,毕竟是博客集结成书的,都是当代人看当代的问题。也许众家之言未必可以跳出时代的局限性,但至少已经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审视问题。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话来——和谐不是一百个人说着同一句话,而是一百个人说着不同的一百句话,却又相互尊敬。
  •     其实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一本书,博文集,所以在结构上不是那么严密。书分为三部分,给理想一点时间、旮旯里坐的是总统、中国请你走慢点。其实这三部分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明显,我把他简单归结为,思想意识、政治还有民生三部分。
      我大概最懒的地方就是脑子了,不爱动脑子,总是急迫想知道答案,却不爱思辨的过程。而这本书,给了我理性的力量,让我发现思考是件乐事。
      谈谈印象最深的几点。一是关于中国文化的保存,作者说要看唐代的中国去日本,明代的中国去韩国,民国的中国去台湾。台湾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一直保存完好。其实台湾也是自己一直想去的地方,但是对他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不仅在政治上受到不小的阻碍,最关键的该是文化上的差异或者说是人思考方式的不同。若是人心所向,问题该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官方的压力也会减少。对于蒋介石,盖棺二十多年了,可是对他定论还是有难度,我也第一次开始对盖棺定论产生了怀疑,大陆有必要了解一个多元的蒋介石。因为在蒋介石身上,有太多的矛盾,既有儒家和基督教文化的碰撞,也有民主和专制的冲突,有欲望和道德的击撞,有权力与平等的对抗,有胜利的辉煌也有失败的凄凉。台湾的民主化不得不说是这些矛盾中的巧合。为了了解一个更全面的台湾,我从图书馆借了《我们台湾这些年》,希望有更深入的了解吧。
      第二个是关于时间的专制。时间真是最公平的事物,他可以证明真理,可以治疗伤感,可以产生惰性遗忘,也有蓄势待发的能力。慢即是快,这句话在这本书中又一次得到证实。在总结国民党大陆失败的原因中,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就是国民党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可是事实上,国民党是进行了的,只不过是和平土改。孙中山先生也一直强调“耕者有其田”。他们的和平土改是政府出钱收买地主的土地,然后低价卖给农民。地主有了资本发展其他的,农民也有了耕种的土地。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暴风骤雨”似的打土豪分田地来得激烈,一般的农民都是最先看到激进的革命所带来的利益,所以他们心向共产党。但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五十年代,集体化运动,一切又被收上去了。而当时的台湾,土改的成果正慢慢凸显。相比之下,我们却处于最糟糕的时候。制度可以一夜改写,但是意识却只能慢慢形成。小火慢炖是必经的阶段。快即是慢。
      第三点,是柴静又感动了我一次。卢安克说,不要把我们的认识弄成模式,因为模式只能让我们脱离生活。反而,只有对认识的感受,能带我们进入生活。对这样一个人的尊敬,我希望自己毕生都尽量不要陷入预期的模式中,用心去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我想起小学的一个快退休的老师,他和卢安克一样,我们那时候给他取绰号,在他身上乱窜。以前小时候只是不解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老师,现在的我是无比怀念。
      最后,我总结为是加强了公民精神、公民意识的观念。最近两会也在进行,每个人的一小步推动社会的一大步。
      
  •      看完了这本书,心里充斥着悲伤无力等负面情绪,犹如处在一间黑暗的牢房里,久久不能恢复。
       我不知道一本里面没有“希望”的书对于提高公众认知有什么作用,我也不知道书里面大量煽情的笔调是否与书中提倡的“理性认知”相冲突。难道就不能选一篇类似《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样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文章吗?
       凤凰网作为一家媒体应该客观的评价各种事件,而不是骂了社会人民以及政府将近整个篇幅后仅仅结尾提一下虽然某某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还是要叉叉叉叉,还有就是不要把《丑陋的中国人》上面的理论翻来覆去的拿来就用,我们要看的是作者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思维,不是照搬书袋。
       太短,还是太短(不要想歪)。140个字的微博算个屁,1400甚至14000个字就能做到详尽的介绍吗。不能,虽然凤凰网迎合了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讨好了很多不想看大部头的人,但是这样的篇幅依旧不够。
       我觉得有些作者在象牙塔里太久以至于太不了解现况了,比如高喊废除计划生育的那位仁兄,你真的觉得公交车里很宽敞,市中心从不堵车是吧。还有你把科技至上论看的太高了,科技没有那么神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还有思想不要太简单了,认为官僚腐败是大前提,政府放手就是金钥匙,市场经济是万能的,一人一票是最好的。我们自以为很懂这些,但是实际上不啃下几块大部头是无法理解这些名词的。这么非好即坏地简单思考下去,我们就真的变成了乌合之众了。
       做好一名专业的吐槽人员就可以了,不要去试图指挥别人怎么做,这种后果不可预知的责任一名博主可担待不起。
       吐槽完毕!谢谢大家
      
      
      
      
  •     《给理想一点时间3》:它真的只是一本书
      文/马庆云
      我没怎么写过书评。
      《给理想一点时间3》为凤凰博报的编辑李志题老师主编,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第三册。这个系列,专门收录凤凰博报的精华文章,算是凤凰博客上的优秀浓缩版。我连续近半个月,完整阅读了这个系列的三本书,总体的感觉是,这是一本有热度的书。因为《给理想一点时间3》中,我的文章入选,所以我对这一册的阅读最为精细。
      这本书,算是一种基本的科普读物。它不是一本深奥的哲学书,因为它里边,所写的,大多是我们身边刚刚发生的事情及其对这些事情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及其思考的方向,又是有作者自身的热度的,这种热度,很可以感染它的读者。我更愿意说,这本书是在科普大量的常识——某个社会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将进行何种合理的思考的常识。这些常识,很适合有志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但读书方面刚刚起步的读者。
      因为是凤凰博报2012年的优秀文章合集,所以有多家文章入选,这也便决定了该书的观点具备多家意识。如果每位入选的作家都是一个花朵的话,那该书最终无疑提供了一个百花蜜。这种百花蜜比只读一家要安全可靠一些。尤其在杂文方面,我一直坚持劝诫身边的人,读多家的杂文,免得被一种文风与思想所左右。该书入选的文章,各有各的思考模式,也各有各的行文方式,读者阅读起来,便能够遇到多种有营养的物质了。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悟还是,每一位作者都在用心写自己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中透露出一种相同的思考——对当下应将往何处去的思考。初涉深刻阅读范畴的读者,往往会遇到这种思考,自身将往何处去,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给理想一点时间3》便很好的面对了这些问题,它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但通过这些文章,无疑告诉读者,自身和国家、民族不应该往何处去。在没有找到对的之前,先排除出错误的,无疑也是难能可贵的。
      介于此,该书便有着浓烈的批判意识。若是刚刚接触社会时政类阅读的读者,可能会被该书的锋芒所伤,变得更善于批判现实而不善于融合于现实。我也是从这个阶段度过来的,深谙其中的门路。因此,阅读《给理想一点时间3》的读者,千万不要拿着该书中的几句经典的语段便挥舞起来,要学会领悟文章的思考形式,而非展现出来的各色的批判内容。我更愿意让读者怀着最大的平和来阅读这本书,因为我入选的文章中,并不平和,这是于青年阅读者来说,有毒的。
      无论该书中的作者如何思考这一时代,还请读者务必不要把该书当做第一阅读材料。这本书更像一本入门书,读者在阅读中会逐渐发现,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哲学母体是什么,要沿着该书的路子去寻找最原始的哲学母体,然后去阅读这个母体,从而重新回来比对这些文章是否说的在理。这样,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同时,其实是阅读了很多本书,且找到原始的哲学母体之后,便能使读者重新翻回来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了。这样,我们也便不会过分迷信《给理想一点时间3》。
      我们不能因为这本书具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思考热度,便唯一迷信该书。一定要拿这本书只当做一种入门书籍,以其为依托,寻找原始的哲学思考形式。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往往对具有批判性的东西给与很高的评价与推崇,或恐是因为我们从来便缺少与逆来顺受做斗争的奋起精神所导致的吧。读者一定不要给这本书带上过高的头衔,它仅仅只是一本书,一本思考一些社会问题,个人问题的书,这本书的观点亦切莫迷信,要以其为依托,扩散阅读出去最好。
      我说了,我不会写书评,写来写去,都是在跟大家交代一些关于阅读上的心得,而这种心得,重新读来,又很像废话。
      
      
      笔者聊天群号一个:254999648
      笔者微博:http://weibo.com/maqingyun1111
      我已经很少写时评了,我开始玩视频节目了,链接个正版的电影一周酣第四十六期的观看地址:
      http://v.ku6.com/show/swgVoVqLNqzLuFHDzJWAnQ...html?nv=1
      
  •     对“理想”这个词,射手座的人似乎都没有抵抗力,是因为我随遇而安,自由散漫惯了吗?当然,也冲着作者栏上的各大媒体名角,我读完了这本书。读过,才知道,这是剖析社会现状的文字,哪是给理想以时间啊,简直是把我这个整天活得屁颠屁颠的人逼进思想的死角嘛。是我无知还是冷漠,或者两者皆有,反正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我只能做好自己,别TM整天诱导我移民,老娘没钱。不过我倒是对台湾产生了兴趣,有机会得去看看这个GMD领导过的地方。
  •      书名很吸引人,相比较个人觉得内容还是略显单薄一些。文章多是针对时下一些社会现象进行的剖析以及在国计民生、教育等各方面对个别官场现象、民众行为的质疑与期待。这里不得不提到微博,它的出现在慢慢的改变着这个社会,也许会如潘总所言“一个无法比拟的伟大时代将要到来”,因为此时,我们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同时,微博在无形中左右着民众的情绪,事实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个人情感的宣泄,更多的是擦亮眼睛,看清事实,去思考,去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     虽然这本集结了2011年点击率较高的博文,也有我喜欢的闾丘露薇和柴静的文章。但因为平时很少看这一方面的文章,所以看下来也觉得新鲜,不是内容新鲜,而是观点。平日里听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现在从另一方面看下来也很有意思。
      
      1. 最近很火热的中日关系,应该说这个问题是一直就有的,就我来说,我还是客观地喜欢这个国家,在这本书中,就涉及较多的这个问题。从中国近代史来看,导致日本侵华全面开始的导火索应该是英国由鸦片引起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外强侵华的大门。清政府也曾和俄国签订过《瑷珲条约》等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英国也曾将香港作为殖民地,在1997年回归中国的时候,英国大使馆也从未向中国道歉,当然还有无人不知的八国联军侵华,使不少文物至今流失国外。那为什么国人就唯独不放过日本,而对英法德意俄等国宽大处理,或者压根儿就没处理呢。只是因为日本侵略而导致了八年抗战,比起抗击其他国家时间长?
      抛开这种民族成分不说,二战结束后日本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经济,你也可以说是因为美国的帮助,但是日本全体人民的素质能在别人的帮助下迅速提高吗?去年的日本特大级地震发生时,没有看到慌乱和无秩序,只是高效有序的救援。换件小事,如果平日里我们乘坐的地铁发生了意外,那我们亲爱的人民一定是先考虑自己第一个冲出去而不是有秩序的去想办法解决。
      所以这本书叫《给理想一点时间》,欧美国家用了几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秩序、开放和民主,中国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已经走到现在已经着实走得太快。经济快,却没有诸如欧洲国家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使思想文化跟随经济的步伐,势必要出现问题。
      
      2. 大多数人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及时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也知道生完孩子要坐月子。要命的是,在以前我还以为全世界人民都有“坐月子”这一说,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这也是“中国特色”。
      国外没有坐月子,那篇文章中是以日本为例。在日本,生孩子前,没有像中国传统中那样觉得孕妇要进补,不能运动,而是有专门的医生给你量体重、制食谱,而且要坚持运动,因为这样在临产前,孕妇不会出现中国孕妇才会有的脚脖子粗肿、走几步路就大喘特喘现象,在生产时才能更顺利,不会因为前期进补太多孩子大而难产,生下的孩子体重刚好而且营养均衡,产后也更有利于孕妇恢复身材。更要命的是,在中国坐月子一个月期间是不能洗头发,但这个传统只是因为过去中国落后、医疗以及卫生条件太差才会出现感染现象,但如今医疗卫生条件进补万倍,可还有那么多的人死守这个传统,好可怜也好可悲。
      
      3. 中国经济的确增长很快,但这个快也真的把很多人民都抛在了后面,因为之间GDP增不见人均的上涨。
      中国富人多不是因为富人真的就多,而是人口就有那么多,这样子如果算比例的话,中国还算是穷的。但中国的富人,很多都是我们说的“暴发户”,出国旅行最大的热门城市是巴黎,去了巴黎不去博物馆,不去慈善机构,只会买很多有着大logo的包包衣服香水。所以文章中就有个法国贵族说“中国人都是一下子暴富起来的,没有品位,没有文化,虽然买得起我们的东西,但是我们不会请他们到家里来赴宴”。
      
      4. 共产党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和土地改革有很大关系,土改共产党有所以胜利,国民党没有所以失败。但历史是国民党也有,只是方式不一样。当时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压迫剥削中需要的是共产党暴力的方式,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该杀杀,该分分。但国民党则是通过比较温和而且人民不能一下子就能从中收益,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拥有土地,这对当时的中国人民来说当然不痛快了。
      可这段历史过后,我们回看就会发现,50年代中期的集体化运动,正是对此的说明。“一个强大到可以给你一切的政府,一定也强大到可以拿走你的一切”,钻石捧在手里还没捂热,后来通通交到国家手里。到50年代末,台湾农民开始实现“耕者有其田”,大陆某些地方却出现天灾人祸。那些不幸死于饥荒的农民是否想到,他们忍饥挨饿的痛苦与当年打土豪分田地的痛快之间,有种隐秘的联系。
      
      
      相信时间,就意味着相信除了千千万万人日积月累的努力,历史没有进步的捷径。对于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人们,这的确令人扫兴。
      给国家一点时间,给民主一点时间。
      给理想一点时间,给爱情一点时间。
      
      
       读完这本书,立即想到了《茶馆》中“勿谈国事”四个字,我们的民主是在倒退还是在进步,如今也是一个“勿谈国事”的时代。
  •     一天逛着新浪微博的时候,偶然间发现有人在推荐这本书。一直以来这种简短的博文是我比较喜欢看的内容。
      
      拿到书后,断断续续看了几次,终于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当然以收录各家博文形式集成的一本书,并不是每篇文章都合你的口味。
      
      刚开始时,我是每篇文章都看,认为写的好的都会做个记号,后来看着看着就渐渐乏味了,只看那些标题更吸引我的。
      
      不可否认其中的几篇博文都写得不错,都引发人思考,每看完这种博文我总反问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自己是不是认同?这些博文引发了自己去思考?
      
      但遗憾的是,书中这样的内容太少,少到我认为,其中一部分的博主在无病呻吟,在喊口号,对于这种文章我只能,呵呵。
  •      从网上选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凤凰网和此书标题所吸引,买来断断续续的阅读,也被其中的很多好文章所吸引,《给理想一点时间》也只是其中一篇的题目而已,其实很多文章我都读不懂的,需要很多政治、经济知识,平时很少涉猎此类书籍,也只是翻翻看看罢了,看这一遍就把感兴趣的文章写写感想吧。
       信力建: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要看唐代的中国,就去日本。那里有唐代的建筑和歌舞,甚至日本天皇登基也是按照唐代礼仪。要看明代的中国,就去韩国。那里保存了明代的礼乐制度,据说曲阜孔庙曾派专人赴韩国学习中国早已失传的“文庙祭礼乐”。要看民国时的中国,就去台湾。那里保存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在大陆却无法看到真正的传统文化,大陆的文化,只是一个“四不象”。 对于西方文明,中国大陆只是吸收了浅层次的、表面的物质文明,而不是精神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大陆早已革了它的命。当大陆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蒋介石却在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并亲自担任总会长,全力推动文化复兴。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台湾。台湾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文化也造就了一批学术巨匠,其传统教育造就了台湾淳朴的民风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台湾也保持着传统的伦理秩序。台湾还继承了传统的宗教,佛教和道教也已经在大陆败落,而台湾信仰佛教的人口为550万,占台湾总人口的24%,掺杂佛教信仰的人口占全岛总人口的比例则高达80%,目前台湾共有五家佛教界的电视台。相信作者说的都是实情,不管怎么说,我们大陆人要努力,台湾人民也是炎黄子孙,中国传统文化能继承也应该感到欣慰。
       钟布:美国穷人的日子怎么过?
       在美国,收入多少才算是“穷人”,也就是说美国的贫困线如何划分?这主要是根据家庭人口和收入来计算。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不足2.2万美元即算生活在贫困线下。人口普查局在同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为五万美元(49777美元)。从美国各种族年收入来看,亚裔美国人的家庭年收入最高,其中位数达65469美元;其次为白人家庭。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54461美元;黑人家庭收入最低,年收入中位数为32584美元。但美国穷人还是得到了很多社会救助。这些来自政府、慈善机构的救助并没有计算在他们的年收入内。美国穷人得到的第一种看得见的福利是“食品券”。 四口之家每月可以得到668美元的食品券。食品券可以在各超市购买食品,但不能用来购买酒和香烟,也不能当钱去餐馆使用。凡是低收入的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都可以申请。穷人另外的福利包括房屋补贴、免费医疗服务,不用交收入所得税。此外,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家庭如果新增加了婴儿,除了生小孩的住院费全免外,婴儿配方奶、纸尿片等全部免费。更惊奇的是在美国,儿女的收入多少还不能作为父母是否得到政府补贴的依据。读完此文,让我们这些中国穷人情何以堪啊。
       杨恒均:儿子进入这样的大学,我放心了!
       作者说,儿子进了一所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这所大学不但传授你如何赚钱的知识与技巧,还允许一切思想——哪怕是最偏激的思想存在,真相在这里不会被隐藏,真理在这里是可以被质疑与拥有的对象,偏激的学生不会被“会商”,“特立独行”的人不但不会受到枉顾法律的对待,而且还会被鼓励,当然,你也不会因为传播思想与理念而感到孤独,更不会有危险……。的确,我很同意他的看法,这也是咱们国内大学所无法做到的。
       张铁志:台湾的公民素质来自何处?
       作者谈到在一个专制社会中,因为社会充满著意识形態与谎言,且规范社会秩序的规则不透明,充满了潜规则,所以社会信任度很低。社会信任低当然无法建立良好的公民素质。我觉得一语中的。
       郑若琳:当巴黎情节缠绕中国富翁的心头
       作者谈到,我们经年累月对海外文明有着一种畸形的视角:对其深层思想的内涵往往漠然,但对其物质上的有形硕果则欣赏之至,而且学得很快。中国高官的一些夫人来到巴黎,不去慈善机构、不访博物馆,却常常留恋于奢侈品厂商或高档品商家,令人暗暗感叹修养的缺乏。这些现象正好印证了托尔斯泰那句话,“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对于这些富二代、官二代他们可能富,但很难贵。
       刘瑜:给理想一点时间
       这篇文章不错,我也相信时间,现在无论干什么事,大家都急功近利了,从来没有看到长远的设想,有时候我们需要耐心的等,相信历史没有进步的捷径。
       柴静:因为如果是我
       读这篇文章有些动容,其实我们在真心关注、关心他人的时候,应该真正的走人他的内心,感受他所承受的东西,这样你会对一些人、一些事有了更合理的认识。
       十年砍柴:一个无良官府不配有良民
       文中所述的这个春秋故事的确很经典,作者最后总结说,“无良缺德的官府,单靠严刑峻法不可能拥有良民。官府和官员是百姓的表率。但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官员层贪渎成风,却要求老百姓廉洁简朴;官员层普遍残暴,却要求老百姓仁厚;官员层奢靡放荡,却要求老百姓行为检点;官府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却要求老百姓诚信。------这种自己都不遵守的律条,让老百姓严格地遵循,怎么可能有效果呢?其结果必然是:再完备的法律法条都是摆设,官府的宣传不管如何美妙动听,而现实必定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隳坏。”说的很透彻,我觉得其实任何一个单位也是如此,你只要允许一种不合理的现象称为合理,那么大家只会朝着不合理的方向去发展,道貌岸然的口头说教根本狗屁不是。
       王荣霖:日本大地震
       不得不说,在这次地震中日本国民展现的的确让人敬佩。日本国民惊而不乱、治安状况大致良好。媒体表现专业,防震设施稳固,政府危机处理井然有序,信息公开、不拒外援。最后作者总结说,天威尽管难测,但透过人类的有效努力,是可以把不幸与灾害降到最低。希望咱们国家也要多学习邻国此次所展现的东西。
       田一枫:利比亚战争对中国的战略警示
       文中有一段话不错,“当今世界远没有达成“和谐”的共识,强权当道是严峻的现实。在此情况下,用“钱”是换不来国际影响力的,加快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才是最根本的应对办法。”是啊,就像当年汉帝国打匈奴,和亲是不管用的,还是得打服了才好啊。
       蓝晨:旮旯里坐的是总统
       博文通过白宫决策捕杀本•拉登的现场照片,说明了很多问题,比如办公条件、高层会议的接待,更重要的是在对待领导这件事情上,奥巴马没把自己当回事,下属们也没把他当回事,都太没有规矩了。
       黎明:技术幸运的许宗衡
       作者揭示了贪官的技术因素。第一,贪官退赔容易。自身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另有许多作为巨富的亲友和同事,不像普通老百姓那样筹款艰难。第二,立功容易。知道许多贪腐内幕,推出几个不重要的同事或下属轻而易举。第三,隐瞒或事发后“抹掉”贪腐罪行也容易。谁都怕官场地震,交代什么和不交代什么,这就是最大的交换的筹码。
       章文:德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德国的财政支出。德国的财政支出,真的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佩昌兄形容为“有道德的政府支出”。从德国各届政府的财政支出来看,大体上是这样的结构:50%用于社会福利开支,20%用于教育,20%用于国防、内政安全和外交,只有不到10%用于政府公务员支出。而且有句话说的很好,在一个政府处处在人民着想的社会,和谐不用呼唤自然就来。是啊,这样的政府怎么会怕上访呢。
       其实看完这本书后总觉得,有时候事实如此,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也没法做什么,有时候就当发了一阵牢骚罢了。
      
      
      
      
  •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中时不时的会冒出一些灵感,但是没有办法全都记录下来。其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单独写读后感,最终还是写了个概括。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411895.html
      
      
  •      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刘瑜的名字吸引而来的,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刘瑜的文笔,她的思想再次涤荡了我的内心。可惜只有两篇,大呼不爽啊~~~
       《理想》从教育、政治等多个方面给我展现了书的“腰带”上的一长串人的思想看法,指出了当下我国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处,其中一些文章使人颇为受益。
       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一直在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来说,距离理想的距离是不是真的仅仅可以用“时间”就可以弥补?
       我不能辨出我们现在是否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不能辨出这一条路会将我们引向何方。我不清楚的太多了,甚至不清楚这一切是不是都只是源于我太消极了。。。。。
  •      时间总是验证一切正确与否的最有力的工具,可是时间却也是最漫长的,我们等得起吗?我们愿意等吗?还是,即使愿意等待时间的见证,可是,那时也没有了我们。
       信念总是很神奇的,一个信念就可以支撑一个人一辈子,一个时代的一代人,一个世纪的走向。我们精神力的强大是超出我的想象的,有时候我能理解,有时候,我却不能理解。不管我能不能理解,时间是一直在走的,不等待着任何人,似乎我们的期待,我们的苦恼,我们的追求都与它无关,它永远只是一个旁观者,站在最高点,一视同仁的俯视着我们,任我门怎么的闹,怎么的折腾,怎么的进步,怎么更替,它永远都是置之不理的,但是,我们谁都逃不过它的掌控,它却也无时无刻的存在着。
       有想法就是在思考,有思考就是在进步,或许每个人的一小步终成就未来的一大步。现在的我们缺少的就是一种思考,一种行动力,一种觉醒,决心,一种勇敢。得过且过不再是我们的现状。关于追求才是硬件!
      现在的我变得越来越懒,看书也不再经常写读书笔记,光看不思、不写,就永远停留在看上面,不能真正的促使自己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本书中有些文章写得很好,很有见地,能从很多不同的方面来看一个问题,不在仅仅局限于主角上,而是能够从配角上,从反面上来看问题。而我缺乏的也是这样的逆向思索。
       一本书给你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感官,更应该是思想方面的感官。正如现在的我们国家,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是否有正确的理解,不单单是简单,粗暴,类似于流氓恶霸的行为,真正的爱国情怀应该是从国人的自身,国家的实力上来比拼的,实力永远都是拥有话语权与否的关键,现在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像美国那样说我们想怎么就怎样,那是我们的实力不够!爱国行为不是这么简单的行为,当内部不够强大时,怎么去抵抗外部的困扰?
      
  •      毫无疑问,《给理想一点时间2》一书,秉承了凤凰媒体一贯饱满活跃的精神和犀利冷静的态度。虽然网上诸多类似于“这是值得一看的好书”和“这是一本极具冲击力的好书”等具有强烈推荐语调的评价让人一时难以判断是否客观及中肯,但通篇读毕后,却不得不承认,作为中国人,若错过这样的书,算是个不小的遗憾吧。
      
       全书收录了当下各大知名作家和评论家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的作家一直以来都是以犀利的文风闻名于世。逐级章读完此书,难免会有个小小的思考,全书并没有哪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什么是理想”,而是将笔墨倾重于批判现行制度的诸多不合理、悲叹当下社会现状的丑与乱以及揭示国民劣根性的泛滥等等。但只要再仔细深究,不难看到,在这些看似绝望、悲观、冷峻的笔锋背后,这众多的大家所力图勾画出来的理想其实是:公民性。
      
       透过国内外人们生活现状及思考心态的普遍差异,已让我们能够十分深刻地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公民性的匮乏,然而现实中人文教育的严重缺位和社会过激逐利价值导向的熏陶等等更多的不利外因,更使得公民性的普遍存在在当今成为了一个可望而难及的远大理想。毋庸置疑,要实现这样的理想,的确还是需要一些时间。
      
       幸运的是,如今已有不少人开始重视这样的问题且愿意为了这样的理想不懈地付出努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这难得的理想也必定能够坚强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以至于能够为每个人都带来凉意。
      
       既然这样的理想关乎每个人的未来,那么,给理想一点时间,也正是给自己一点时间,也是给每个人能够拥有应有的公民性多一点可能和机会。毕竟,当这样的理想成为现实的那一天,我们也许再不常看到孤独绝望的老者,再不常看到受伤无助的孩子,再看不到思行极度一统的教育,再看不到残人利己的无良企业,再不常看到更多更多,我们如今都不忍目睹的丑陋。
      
       现实中,每个人都在企盼着明天会更好,那么,何不,给理想一点时间。
      
      
  •      题记:理想不是梦想,而是行进在时间刻度之上的现实。给理想一点时间,如同给生命一个支点:一个照亮了现实,一个升华了思想。
       《给理想一点时间》代表着当今时代最前沿的思考和最鲜活的感触,它让我们在真知灼见碰撞的火花中看清这时代最微末的罅隙。在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最微末的角落里,生命保持着它最本原的摸样,顽强生长着。那里有真实的渴望,深沉的疑惑,莫名的感动,执着的追寻……当思想的光亮照进那里,生命的意义便得到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因此成就了《给理想一点时间》,一本理想与生命相互诠释的思想录。
       相信看过今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朋友们,都会难忘那独具匠心的圣火点燃仪式,纷繁灿烂的铜花瓣汇聚成锦簇圣火,何其绚丽壮观!《给理想一点时间》就是这样一本书,同样能让你为它所凝聚的每一簇思想火花而震撼,而感动!
       感谢不懈思索的心灵!
  •     说实话,就我个人的阅读而言,书中议论风生、可圈可点的文章可谓俯拾即是。像笑蜀所谓:“公民精神不是计划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只能从日常的公民生活中发育,从日常的公民生活中成长,潜移默化为每个公民的本能。”十年砍柴所谓:“无良缺德的官府,单靠严刑峻法不可能拥有良民。”都称得上是剀切明辩,切中肯綮之论。另外,书中还收有老愚《夜色深处有官人》这样揭露中国官场陋习丑态的文章,字里行间,极尽冷嘲热讽、嬉笑怒骂之能事。它们虽然很少会出现在传统纸媒上,却在网络博客中尽得风流,从中既能够听到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也不难看出一般读者的阅读喜好和民心所向。
      
      
  •     民工日记——读《给理想一点时间Ⅱ》
      
      来源:凤凰网博报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384726.html
      
      
      前段时间,凤凰网编辑告诉我文字要收录到书里时,我并不怎么相信,有可能是“忽悠”,所以就不怎么在意。写博客日记,是我自个儿的事,在不影响我打工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记录我的身心历程,没有为了什么目的而刻意地去写。
      上周,在收到寄来的《给理想一点时间Ⅱ》,翻看书页,豁然看到自己的名字也在其中,毫不害羞地说,我真有些高兴,还虚荣地告诉了很多朋友,几天里都兴奋。现在我已恢复平静,该干嘛干嘛。因为对于我工作是第一位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的期盼,不能因为我在业余时间的文字被收录,就让我欣喜若狂,处在亢奋之中失去自己的本真,这是要不得的,弄不好还会害了我自己。
      因静了心,就能看会书,从头到尾把《给理想一点时间Ⅱ》看完,就禁不住要写点。
      给理想一点时间,我喜欢这样的书名,概括了很多人的想法,朝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奋斗,但不能太急躁或激进,留点时间慢慢地前进。我在想,每个人心里都有理想,只是朝着理想所走的道路不同而已,有的坎坷,有的平坦,有的万丈深渊,有的一马平川,有的一路歌舞飞扬,有的却要付出血的代价,有的理想被实现,有的理想是悬念,有的理想是为己,有的理想可以惠及众人。记的十年前,我只有二十岁左右到深圳打工,在观澜镇我做过建筑工人,在龙华镇的工厂里上过班,在布吉镇的一家物业公司也做过事。为了省钱,可以春节不回家,为了多赚钱,愿意多加班,因为没有办理暂住证,为怕检查,可以不上街。如今,为改善生活,多赚钱的想法始终没变,我还需要努力,而希望上街时不再担惊受怕的想法,现在已实现,因为死去的孙志刚,解脱了我们打工在外没有办理暂住证的恐惧。再后来,我辗转多地,依然为生活苦苦挣扎,在工厂里上班发生工伤,得不到保障,被机器烫的伤疤始终留在我的手背上。现在打工,我和我的工友们买了保险,签订了劳动合同,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后,可以知道那扇门可以进,虽然整体的打工环境依然不尽人意,但与以往比较有所改善。
      时间转瞬即逝,我从二十几岁的毛头小伙,现在已步入中年,过去的理想有的已实现,有的还没有眉目,比如,担心自己打光棍,想娶个媳妇的愿望实现,想在老家盖楼房装修时墙上贴白色的瓷砖也实现,一个孩子孤单想要两个孩子的想法也实现,对于我,这些就是我的理想。没有实现的想法还有很多,比如,我想结束和家人两地分居的想法落空,我想有份稳定的工作或做点小本生意的想法还要继续努力,我想如果赚到钱就把老家村子门口三里长的土路铺成水泥路……这些理想,就是我的,要继续朝前走。
      在《给理想一点时间Ⅱ》这本书里,我看到别人的文字,有些是“响当当”的人物,让我从心里敬佩,他们为社会现状担忧,为中国的未来呐喊,为底层民众悲鸣,他们都是有良知的一群人,但我想,最起码这些人不坏,都在做着有益的事。在看到“北大已无蔡元培”的文章,对于我们这样打工的群体,“北大”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而这里能出产“精英”,这些精英们在得势以后,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骂纳税人的教授多了,应验了“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这样的话。在看到“残忍的教育”,自己有这样的经历,一直以来,不都是接受着残忍的教育吗?在读到“中国底层的人经常相互伤害着”,掩卷思考片刻,我不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是底层人的错吗?什么又是底层人呢?如我们样的人吗?那些”精英”们在做什么,没有承担“底层”人的教化的责任和义务吗?那些做官的监管人员又在干什么?良民和刁民,其实多数是整个社会风气造成的。在看到“德国民富国强的逻辑”真恨自己投错了胎,在看到“我眼中的朝鲜”,又幸运自己来到这个国度,在看到“爸爸妈妈一直活得战战兢兢”,我感同身受,眼睛被湿润……在看到这些文字时,或许有人会定位出什么派别来,只要是对的话,对的道理,与派别狗屁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在老家农村,我们把那些讲话公正,做事正派,吐口吐沫都能订钉子的人,叫做“明白人”,会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爱戴,声誉好,德高望重。我想,这书里的文字,这些人应该都讲的是真话,没有违心地写字,所以,值得我尊重,如果有违心的人写的文字,那早晚也会露出狐狸尾巴。
      打工要继续,是我养家糊口的根本。书也要看,是我认识这个社会,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的参照。博客日记还要记录,这是我活在这个世上,能够留下的痕迹。这个夏季,台风过后依然炎日,每天出一身臭汗,回到住的地方,用凉水冲洗后,浑身的舒坦,生活依然美好,哪怕离理想还很遥远。
      2012年8月15日记于中午
  •      如何给理想更多的空间?
      --评《给理想一点时间II》
      
      杨佩昌
      
      
      留德学者,经济史博士,凤凰网十大洞察力博主,著有:《为什么德国民富国强》、《德国式领导力》、《欧洲顶级大学传奇》等。
      
      
      
      2011年凤凰网将部分博文集结成书,取名《给理想一点时间》,今年再次出版,名为《给理想一点时间II》,我的两篇博文被收录其中,分别是《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和《德国民富国强的逻辑》。
      坦率地说,我对这个书名有点不同想法,主要是不太喜欢书名后面的“二”字。在这个够二的时代,我们还给自己的书标上“二”字,岂不有些滑稽?此书出版前我曾问过凤凰博报有关负责人,将会取个什么样的名字,他告诉我这个书名。看他的语气比较坚定,我就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很想建议他将此书改名为《给理想更多的空间》。
      为什么要做这样改动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已经给理想太多的机会和时间了。六十多年前,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立志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可笑的是,到了今天,我们这代人竟然还在为此奔走呼吁。而可悲的是,当我们为理想呐喊的时候,却不断遭遇敏感词、封杀和诸多的限制。这个时代给予理想的空间不是越来越多,而是相反。所以,如果这本书更名为《给理想更多的空间》,恐怕就更为贴切。
      那么,我这点可怜的理想是什么呢?
      首先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民富国强。请注意是民富国强,而不是国强民富。字都一样,但顺序改变,意思就相差十万八千里。民富是基础,民不富而国强,这个国家注定是纸老虎;民富是根本、是目的,如果民不富,这个国家的强大就失去了意义。
      如何才能做到民富国强呢?这个题目看似复杂,其实非常简单。我送给统治者两个词:一个是“放手”,另一个是“减私”。什么意思?“放手”就是放松管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去自由创造财富,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任何事都必须事必躬亲,这是典型的落后管理思想,和挖煤致富的企业家一个样。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就证明了这点:放开对农民的限制,让农民承包自己的土地,于是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就解决了;放松对经商的限制,城市商业就繁荣了。总之,统治者只要谦虚点,不要觉得自己万能,经济就会得到发展。“减私”就是减少私心的缩写。人都有私心,统治集团或统治者个人都不例外。只要私心减少了,社会就趋向公平了。你不能独自经营富得流油的企业,比如电力、石油、电信、金融、采煤、采金等,然后告诉老百姓:这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否则国家的安危就出现问题。对于这种话,10年前很多人会坚信不疑,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就成弥天大谎了。
      因此,“放手”会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为个人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就是经济的增长问题。而“减私”则是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如果做到了这两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保证。民富了,国能不强吗?
      话说到这里恐怕就快触及敏感墙,再往下说就不好办了。但是,话不说不痛快,还是要想方设法、尽量委婉地表达出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谈德国。德国民富国强有哪些因素?当真的宪法、稳健中间的经济政策、廉洁的政府官员等都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却是合理的政治体制。一个合理的政治体制会制约权力的泛滥,会制约当权者为个人捞好处的冲动。这两者归根结底还是“放手”和“减私”的问题。
      这两年多时间里,我为此写了两本有关德国的书《为什么德国民富国强》和《德国式领导力》以及上百篇有关德国的文章,被多名留德人士笑称为“德国狂”。我对他们说:你们以为我愿意这样吗?自己想说的话不能直接说,还必须绕到德国去。说多了,有人会讽刺:“难道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德国那么好,你干嘛回来呢?”更不友好的人还会骂:“滚回你们德国去!”这些误解或侮辱都不算什么,可怕的是统治者会认为你是“与境外势力相勾结”的人,甚至是“敌对分子”。为此我只好公开声明:“不接受境外任何机构的指使和资助”。但说这些有用吗?基本上没有用。统治者一旦想治你,你会莫名其妙地被安上“叛国、卖国”的罪名。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不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罪名是“叛徒、内奸、工贼”就是明证。如果刘少奇真那样,他干嘛煽动工人、市民和学生反对国民党?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少奇为我党取得政权是立了大功的。可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我的第二个理想是希望教育归位。现在的教育已经错位,出现问题了。错什么位?第一,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捞钱。从小学到初中,即使名为“义务教育”,但你还不得不交很多莫名其妙的费用:杂费、校服费、活动费、教辅费、课外培训费等,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点的学校,那么天文数字般的择校费或赞助费是必不可少的。到了大学,每年竟然还要交上万元的学费。这个GDP全世界第二的牛逼国家,教育经费仅占GDP的3%左右,目标竟然是2012年达到4%。这点可怜的经费当然无法解决学费问题,相比之下,德国的教育科研经费已经占GDP的10%,教育全免费,纳税人把教育的责任都丢给了政府。因此,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难道中国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事情?另外的96%都干嘛去了?第二个错位是,教育成了统一思想、培养良民的工具,这个话题就不多说了。
      由于出现错位的问题,所以教育完全失败。中国六十多年来,十几亿人口竟然没有出现过一个有技术含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要知道中国有几千所正规大学,而德国只有三百余所大学,仅仅一个哥廷根大学就有几十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多大的差距?难道是中国这个民族的素质问题?我个人对此表示否定。退一万步说,即使中国人素质再差,也不至于如此惨不忍睹。
      那原因是什么呢?还是走老套路:谈德国。德国的经验就是:办学独立、教学自由,即政党松手,行政远离。说去说来还是刚才的两个词:“放手”和“减私”。党政对教育放手,让教授和学生独立治校;政党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心。政党利益应该让位于民族的前途,别去教化学生忠于组织,而应该告诉学生忠于良知。
      如果目前的状况还继续下去,中国的前途令人堪忧。也许有人会问我:你凭什么下此结论?告诉你,我参观了几十所德国中小学,了解他们如何教育孩子。德国学校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学会思考、教会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然后才是传授知识。在德国,孩子也要参加考试,但应试教育却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见,中国和德国教育理念差距有多么大。
      虽然中国教育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但解决的办法却很简单:放手、减私,如此而已。
      我还有很多的理想,比如少一些对外援助,多把实惠留给国内人民。为此,我写了很多博文,例如《该到和朝鲜说再见的时候了》,点击量突破560万;《北极熊让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再吃一亏》,点击量将近230万。当然,朝鲜和俄罗斯再烂,和我没有多大关系,也犯不上仇恨这些国家。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是希望政府少点援助,少和坏蛋来往,在国际上做个体面的国家。我认为理想的政府是:对内柔情,对外霸道,如美国、英国和法国;再差点如欧洲多数国家:对内柔情,对外自私(如德国)。正如一个家庭,如果丈夫对自己的妻子温情脉脉,对孩子关爱备至,甚至还有些怕他们,但对外却腰板硬邦邦的,你说这样的人是不是理想的好丈夫?如果反过来呢?那只能用混蛋来形容。
      由于对理想的坚持,所以受到了很多的误解甚至谩骂,甚至可以用伤痕累累来形容,课程也被莫名其妙取消了几十次。于是偶尔反思: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如此坚持是不是有点二?突然意识到,这本书的名字带有个“二”字,或许有些道理。看看本书的其他作者,哪位没有受到过误解和委屈?哪位不是在坚持自己理想?
  •   说句实话,我也曾有过类似经历:收听了一个某知名报刊主编的微博,首先还为他的愤愤不平和“公义正道”而同样觉得同仇敌忾,但是久而久之,在我收听为数不多的首页永远看见的是他的吐槽和抨击,我就受不了了,感觉与你的第一句话太像。。。我还是得活下去的,所以为了留点时间和空间给我自己点希望和理想,果断删了。。。我没看过这书,但是凤凰把这几个我认为确实还不错的社会评论者搞到一块,把那些矛盾堆积,我估计我也受不了,可以想象。
  •   博文阐述各自观点没错 选编不力没有筛选这就是骗钱了
  •   中国人黑日本是因为有人教我们这么干的
    俄罗斯的作为也很过分
    中共取胜的原因和复杂
    压根就没有民主 谈何倒退 所以现在是进步了。
  •   一下子写了这么多,没有回过头看就发了,随便写写,勿谈国事……
    PS:你好迅速
  •   我们要这个世界,并且永远地要它
  •   给好评更多的掌声!只是LZ的观点太不河蟹,太不乐观,太不顺耳了。
      我们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去年已经到62%了,到20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百年的时候,我们将彻底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难道这个理想可怜、渺小吗?我们正在一笔一划的勾勒出这一宏伟蓝图,已经离大功告成不远了!再过8年我们就实现了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再过18年我们的经济总量就超越美国了。民富国强,而且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这个理想就要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家现在这么富裕,我们老百姓要是把自己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穷,那不是耻辱吗,给国家抹黑吗。所以说实话,我们老百姓生活在一个高收入、高素质、高福利的社会环境中,那叫一个其乐融融,幸福安康,牛鼻红红!收起那些小题大做、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无理取闹的话吧,我们坚持的理想就要实现了!
  •   中国要真正放掉我是大国的架子,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或许就是杨佩昌所言的“放手”和“减私”吧
  •   中国的问题说复杂是简直太多太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了。如果全面去解决,肯定解决不了,也不可能解决了。了解了点组织的习惯,借用里面的一个概念叫核心习惯,我想杨老师说的“放手”和“减私”应该算是核心习惯,如果中国能把这两点做好了,其他方面相应就好有很多改善和促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