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饮食经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作者:单守庆  页数:214  
Tag标签:无  

前言

最近,我看到了由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科普作家单守庆先生撰写的《名人饮食经》书稿。在如今人们普遍关心吃什么,怎么吃和如何吃出健康长寿的情况下,作者潜心治学,用近五年的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古今中外名人饮食的资料,著成本书。写名人饮食的书我看过一些,报刊上介绍名人饮食的文章我看得更多一些,可是浏览这本《名人饮食经》,感觉很有些与众不同:    一、这类书通常是多个作者写多个名人,然后汇集到一起,是“编”出来的。而这本《名人饮食经》,突出科普创作“看百样书,写千字文”的特点,注重科学性、可读性、实用性,写了刘翔、易中天、赵本山、成龙、袁隆平、金庸等当代的十八位名人,写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近现代的十二位名人,写了孔子、曹操、诸葛亮、孙思邈等古代的十位名人,还写了马克思、奥巴马、萨马兰奇、卡斯特罗等外国的九位名人。这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数十位名人,他们吃什么,怎么吃,能说出来就不容易,何况写出来,而且是出自一人之手。    二、写名人饮食,也就是写名人吃喝的事,和菜谱文字差不多,抄来转去,不易出新。可是这本《名人饮食经》,先是名人个性化的“饮食语录”,接着是名人与饮食的有趣之事、有益之事,然后对名人饮食进行点评,最后向读者传授名人喜欢的“这口儿”怎么制作或怎么吃。这就有别于常见的写法了,起码我未曾见过这种版块式的多角度的名人饮食研究,感觉新鲜、耐读又实用。    三、名人饮食的写作,往往从“猎奇”处落笔,以示名人饮食也“名贵”,原料是山珍海味,烹调是宫廷秘制,成品是名馔佳肴,使名人饮食更具神秘感。本书却体现了餐桌上的“名人其实就是个人名”,他们的吃吃喝喝,同样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与名人相伴的主食、副食、零食、荤食、素食,也就有了这本鲜见于书市的“名人菜谱”。    很多名人为什么能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长寿、吃出幽默、吃出文化,是很值得人们去研究和宣传的。单守庆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本书是成果之一。阅读本书,有利于读者走上一条“名人可以,我也可以”的健康长寿之路。难怪毛泽东的卫士周福明得知《名人饮食经》将要出版时,特意题词推荐:“单守庆同志是中国餐饮文化大师,坚持名人饮食研究,很下功夫,成果丰硕,成为研究名人饮食的名人。祝贺单守庆同志新著《名人饮食经》出版。希望再接再励,推出更多的研究成果。”这个提词,也表达了我的意思。    我喜欢读单守庆的文章,特别是他的美食写作,能写出历史,写出科技,写出文化,写出趣味。作为中国药膳研究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成员,他是名至实归的。    是为序。    翁维健    2011年8月2日

内容概要

  本书写了孔子、曹操、诸葛亮、孙思邈等古代的名人,写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近现代名人,写了易中天、金庸、袁隆平、赵本山、成龙、刘翔等当代名人,还写了马克思、奥巴马、萨马兰奇、卡斯特罗等外国名人。
  具体到每个人,先是个性化的“饮食语录”,然后名人与饮食的有趣之事、有益之事,之后对名人饮食进行点评,最后向读者传授名人喜欢的“这口儿”怎么制作或怎么吃。有别于常见写法,新鲜耐读。毛体书名分外引人注目。

作者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药膳研究会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餐饮文化大师。《中国烹饪文化大典》编委、《中华药膳与美食》编委。

书籍目录

一、当代名人
 1.刘翔:药膳助我重返赛场
 2.姚明:终于能够吃到酸菜鱼了
 3.李默然:我是回民,做牛羊肉没说的
 4.马季:待客首推“马家饼”
 5.成龙:最爱中国功夫中国菜
 6.赵本山:就爱吃小葱蘸大酱
 7.张学友:喜欢美食中的素食
 8.韦唯:钟情于咖啡
 9.范伟:离不开家常菜
 10.宋祖英:我对饮食没有什么忌讳
 11.金庸:民间称他“食博士”
 12.陆文夫:吃遍天下还是回家
 13.叶永烈:台北有地道的上海小笼包
 14.贾平凹:吃羊肉泡馍,为获奖助兴
 15.易中天: “品三国”,也“品萝”
 16.于丹:吃喝里面有哲理
 17.袁隆平:要多吃粮少吃肉
 18.李瑞芬:吃吃喝喝讲究“十大平衡”
二、近现代名人
 1.孙中山:与豆腐相伴一生
 2.毛泽东:吃红烧肉补脑子
 3.朱德:长征路上吃蹄筋
 4.周恩来: “三大外交策略”之“烤鸭外交”
 5.邓小平:食补不药补
 6.郭沫若:清真菜好吃
 7.于光远:呼吁“寿星菜泥”
 8.季羡林:不挑食,吃得进,拉得出
 9.张爱玲:无处不在的食文化
 10.梅兰芳:喝粥不喝酒
 11.常香玉:水煮青菜好通便
 12.张大千:自称烹技更在画艺之上
三、古代名人
 1.孔子:饮食生活中说“不”
 2.曹操:药补食疗“曹操鸡”
 3.诸葛亮:馒头源自蛮头
 4.孙思邈: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5.武则天:虫草萝卜都是好菜
 6.苏东坡:长盛不衰“东坡菜”
 7.陆游:补肾明目枸杞粥
 ……
四 外国名人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参观的人流中,有人说起“莫道君行早,还有早行人”,说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宋史专家、杭州市旅游研究会会长林正秋教授曾牵头操办过“东坡宴”。本次“东坡宴荟萃展”主办者登门向林正秋请教。林老先生闻听此事,甚为兴奋,还欣然应诺:尽快给媒体写一篇“东坡菜”的文章。此事也成了新闻,《都市快报》快速作出报道:“林教授已经率先在纸上做起‘东坡菜’来了!今天,快报将第一时间拿到他的手稿。”所谓“东坡菜”,不只是菜肴,也包括主食。苏东坡在主食方面的成功之作,“东坡饼”最具代表性。此饼并非苏东坡亲手制作,而是因为他吃过。“东坡饼”的出处和来历也各不相同:一处在湖北黄冈的安国寺。苏东坡与寺里年长的和尚参寥结为至交,参寥常以精致的“千层饼油酥”款待他。时间长了,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仰,把苏东坡喜欢吃的“千层油酥饼”,改称“东坡饼”。另一处在湖北武汉的灵泉寺。清代,湖广总督官文来到这里,吃过这里的一种“麦面饼”。此饼用灵泉水和面,再用油煎制而成,外酥而里嫩,油香加面香,非常适口。官文问起这饼的名字,灵泉寺的长老鸿儒虽然知道人称这饼“麦面饼”,可觉得过于平俗,顿时想起“诗翁”苏东坡爱吃这种饼,便脱口而出:“东坡饼”。这已是苏东坡身后的事了。

后记

一本书的从无到有,通常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并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当得知中国书店出版社就要将《名人饮食经》付梓的时候,我对此体会尤深。下面,就把《名人饮食经》的成书过程回顾一下。此番回顾,为了感谢多方面提供的方便和给予的支持,也让我珍惜5年来写作此书的这番经历。    2006年9月7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的《健康时报》刊登《毛泽东:吃红烧肉补脑子》,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名人饮食的文章。同时见报的《开栏语》写道:“名人也是人,和普通人一样要食人间烟火,但是由于名人的身份不同,所以名人和饮食之间便有了许多说不完道不尽的趣闻轶事。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名人的饮食习惯以及这种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为了给读者增添一点‘吃’的乐趣,健康饮食版从本期开始不定期开设《名人与饮食专栏》。”至2008年6月2日,将近两年时间里,我在这个专栏介绍了45位古今中外的名人,共计发表79篇“名人与饮食”的文章。这些文章,曾被《中国食品报》《中国老年报》《家庭保健》杂志等报刊转载。有的读者还将这些文章收集起来,订在一起传阅。此后,我又在《中国民族报》《健康报》《养生大世界》等报刊发表名人饮食的文章50多篇。    2010年9月18日,在新闻单位工作的李子木先生得知我有意将这些文章汇集成一本书,便热情推荐中国书店出版社。他说,这是一家承担国家重点图书项目、多次获奖的出版社。他还说,写名人的书,最好由比较有名的出版社出版。    很快,我将这本书的“选题报告”和几个样章发给中国书店出版社。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将书名改为《名人饮食经》。经,含有经验和典范的意思。随后,又共同策划了“名人饮食经”的“版块模式”:一个名人谈吃的语录、一个名人与吃的故事、一个关于名人之吃的小贴示,一个关于名人所吃食品的制作关键或吃的讲究。    这样一来,我原在报刊上发表的“千字文”,特别是仅有几百字的“豆腐块”,无法照搬到《名人饮食经》里来。“语录”需要查找和核对,“故事”需要挖掘和扩写,“小贴示”需要提炼,“制作关键或吃的讲究”则应避免与前面内容重复。很显然,原文中的“夹叙夹议”要“分档取料”,只能作为素材使用了。    收入本书的49篇“名人与饮食”,是从我发表的130多篇“名人与饮食”中选出来的,都进行了近乎于“重起炉灶”般的写作。策划编辑岂航说:“一个篇章分为四项:语录、故事、评论性的提示、技术性的提醒。这样给读者的印象比较直接,每一部分字数都不多,读起来更轻松一些。”责任编辑杭玫说:“即使设置了版块,终究是文气贯通的一个篇章”。他们对本书结构及写作的指导,我都很乐于接受。    一位名人,一个篇章。按照不同时代编排,从今到古,溯流而上:中国当代(1949年至今)、中国现代(1919年-1949年)、中国近代(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每个时代有10位名人,共记40位名人。再加上国外的9位名人,共记49位名人。考虑到名人不同时代的社会影响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最后编制目录时,将中国近现代名人合编在一起。    2011年1月16日,我完成了本书的写作。特别感谢《中国烹饪》杂志专业摄影师石朝虹先生为本书提供部分菜肴图片。    本书的缘起,与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不无关系。2001年12月27日,我参加了在河南洛阳召开的“首届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讨会”,随后参与了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的创建,并担任副秘书长。我多次与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毛泽东的秘书吴连登、卫士周福明、厨师程汝明、医生徐涛、护士长吴旭君等一起参加纪念毛泽东的活动,研讨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正因为这样,我写名人饮食的第一篇文章,便是《毛泽东:吃红烧肉补脑子》。毛泽东的卫士周福明曾将他口述的《毛泽东晚年生活琐记》一书赠送我,得知我写作《名人饮食经》,他欣然题词鼓励,还将此事转告给毛泽东司厨时间最长的程汝明,85岁的程老也挥笔题词:“祝贺单守庆同志新著《名人饮食经》出版。加强名人饮食研究,造福大众身体健康。”我向周福明、程汝明以及为我写作名人饮食提供帮助的师友表示深深的谢意!    关于本书的序言,我本想自己写篇“写在前面的话”。2011年8月初,在约见一位饮食考古专家的路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营养教研室翁维健教授对我说:“看了你的书和文章,想给你写篇文章。”78岁的翁维健老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著名药膳专家。他是中国第一代西医学习中医的大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创始人,1993年中国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4年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授予他“世界名人”称号。我说:“您是名人啊,哪敢让您写我啊!我的《名人饮食经》快要付印了,请您作序,不胜荣幸呢!”翁老爽快地说:“好啊,我写。”我连说“谢谢!谢谢!”当晚,我将《名人饮食经》书稿发至翁老的邮箱。很快便收到了名人翁维健为《名人饮食经》撰写的序言,内中对我的鼓励,让我不敢在学习和写作中怠慢。    名人饮食安全系数高,轶闻趣事多,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却常常“长在深闺人未识”。我将对此继续予以关注和研究,坚持名人与饮食的写作。通过阅读本书,能有助于读者朋友走近名人,借鉴名人饮食,提高生活质量,弘扬饮食文化,我就甚感欣慰了。    单守庆    2011年8月16日

编辑推荐

《名人饮食经》:中国餐饮文化大师、中国药膳研究会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单守庆。为您讲述名人饮食故事,解析其中人生真谛!领袖的厨师程汝明、卫士周福明,特别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人饮食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很好玩,看起很休息。
  •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荤有“瘦肉精”、素有“毒豆芽”、喝有“假酒”、“伪果汁”……“吃什么,怎么吃”,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甚至是担忧。总体来说,名人饮食安全系数高,而又“长在深闺人未识”。中国餐饮文化大师、著名科普作家单守庆在出版十余部食品科普著作的基础上,历时五年,倾心研究名人饮食,在公开发表的130多篇名人饮食文章中遴选49篇,经过内容增补和“名人饮食语录”、“名人饮食故事”、“评论性提示”、“技术性提醒”四个版块的设置,打造出这本别具一格的《名人饮食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代表性、实用性、可读性、趣味性。
      
      本人恰巧在王府井书店旁听过单守庆先生关于名人饮食的讲座,了解了《名人饮食经》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听作者畅谈名人饮食的写作体会,交流饮食文化和食品安全的研究成果,受益匪浅。
  •     以前听过一个笑话,讲几个乡下人在一起议论皇上爱吃什么饭。有人说皇上爱吃大饼,有人说爱吃饺子,最后一个年长者发言说:“据我所知,皇上平常最爱吃萝卜蘸酱,一口萝卜一口酱,要多美味有多美味。”当时笑得不可收拾。从内心里鄙夷这几个乡下人没有见识,又以己度人,封建社会的帝王富有四海,会吃这样粗鄙的饮食吗?而读了单先生《名人饮食经》后,才发现不值一哂的不是那几个乡下人,而是笔者这类自以为知道些什么的人。皇帝家就不吃萝卜吗?满汉全席菜谱里不仅有面饼、饽饽(饺子),也不缺少萝卜的身影。而且,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还特别爱吃萝卜,在她的眼中,虫草、萝卜都是好菜,因为嗜吃萝卜,还特赐给这道家常食材一个充满贵气的别名:假燕菜。
      
      古代帝王爱吃萝卜,当今名人也不乏萝卜的推崇。著名学者易中天不仅能品三国、还善品萝卜。早在上世纪70年代,身为新疆农垦战士的易中天就以一个白萝卜分切成丝、条、片、丁,再配以不同的佐料待客,竟然也能令食者酒足饭饱,尽兴而归。成名之后,他更做起了萝卜文章,在接受《人物》采访时他说:“我就是一个‘学术萝卜’。萝卜共有3个特点,第一草根,第二健康,第三怎么吃都行。他说,自己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目标,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易中天不愧是智者,吃萝卜都能品出思想价值来。
      
      综观《名人饮食经》所记载的49位中外名人的饮食,不难发现名人也是人,日常饮食也如你我一样。著名作家同时也是美食家的陆文夫,有着行万里尝百鲜的经历,最后却得出好吃还是家常菜的结论,因为“在饭店里吃三天就够了,在家里吃了一辈子还是没够”。在这里单先生意在通过陆文夫的嘴,告诉读者一个最朴素的药膳原理——吃遍天下不如回家。
      
  •     名人往往高寿,而且精力较常人更旺盛,很多人以为神异。不能不令人对名人是如何养生的发生兴趣,坊间也有很多传说。单先生也是吃出健康来的拥护者,但他的研究兴趣不在于名人吃什么,而是名人怎么吃。
      
      老单书中,关于名人饮食习惯的记载有很多,像《梅兰芳喝粥不喝酒》,《乾隆:少食杂食康而寿》、《李瑞芬:吃吃喝喝讲究“十大平衡”》等。其中他最推崇两位老人的饮食哲学,一位是季羡林、一位是袁隆平。
      
      季羡林是中国学人中的人瑞,98岁才魂归道山。其中的缘由:固与其一生淡泊自守的平常心有关,但科学的日常饮食所起到的辅助功效也不容低估。老单在书中透露,季老的饮食经颇为符合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讲究物不分东西,味不分南北,只要适口,就为我所用。他一生吃饭从不挑肥拣瘦,从不考虑什么胆固醇的问题,但直至去世,胆固醇也没高过。
      
      现代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副食摄取越来越多,主食日渐吃得少,喧宾夺主的结果就使很多人患上了“富贵病”、“现代文明病”。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饮食习惯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多年来坚持以粮为纲,每餐必食米饭,并佐以红薯、玉米等杂粮。由于坚持好好吃饭的习惯,所以虽已80岁高龄但仍然是排球场上的健将,还在单位举办的游泳比赛中夺得头筹。
      
      中国中医药大学教授翁维健老先生在谈到《名人饮食经》一书时说,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令人们重新认识到好好吃饭的必要性。现代人对食疗食补的认识显然存在误区,有把吃饭当成吃药的倾向,他以书中所记某大学化学系教授的饮食习惯为例,如果都像此君那样,吃饭前先算卡路里多少,再算维生素多少,靠数学公式养生,其结果只能是一餐之费高于常人几十倍,而人却瘦成了一只干巴鸡。这样的养生还有什么乐趣呢?
      
      
  •     国人讲究君子远庖厨,所以以此泱泱饮食大国,历史留下的关于饮食文化的记载真是凤毛麟角,偶有论述,则多是以随笔的方式散见于各朝各代的笔记小说中,正儿八经儿的著作几乎没有。近代以来,学术风气为之一变,学者关注的目光开始深入到人类生活的细部进行考察,衣、食、住、行均成为时代的显学,尤其是饮食史,更是成为研究者着墨最多的部分。
      
      然而做一个近庖厨的君子并不容易。研究饮食史,需有两个必备条件,广泛阅读与知行合一。广泛阅读,才能在各种书籍文献中发掘资料;知行合一,才能正确理解这些资料的价值和意义。单守庆就具备这两个条件。他是中国餐饮文化大师,中国药膳研究会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同时又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他左执炊,右秉笔,将在药膳食疗上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与洗练简洁的文字熔于一炉,先后烹制出“厨行天下”书系、《湖广会馆私房菜》等美食文化书,深得专家与读者的肯定。闲来无事,他还为《中国烹饪》、《中国食品报》、《中国穆斯林》等报刊撰写专栏,我是他的这些文章忠实拥趸,期期必读,深为他洗练的文笔、渊博的知识所吸引,每次难免要一口气读完,若问其中滋味如何,自然是读时食指大动,阅后齿颊留香。
      
      现在,单先生将他多年来的研究心得结集出版,对广大读者而言,真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这本书的篇幅不长,即使从书架上掉下来也不会砸伤人,然而知识含量却不容小觑,每一篇启人深思的名人饮食轶事背后,均附有单先生制作健康饮食小贴士以及他精心挑选的名人饮食菜谱制作关键,这无疑在知识性外,又为该书增添了休闲性和实用性的功能。必须要指出的是,《名人饮食经》在制作过程中秉承了孔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态度,披阅五载,增删数次,直到付梓之前,作者与编辑还就其中的部分章节进行了不厌其烦地修改,力求传达出中华药膳的真味。
  •     最近看到了中国餐饮文化大师、著名科普作家单守庆先生的新作《名人饮食经》,展卷之后得到了很多切实有益的教训。在我们这些平常人想来,那些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名字的政治名人、财经巨子、文体明星,由于经济条件绰有余裕,日常的饮馔不知该是怎样的一番水陆杂陈、奢侈享受的景象。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呢?在这本书里,单先生主动承担起类似餐厅领位员的角色,带我们走向各位名人的餐桌旁
      
      zz中国新闻出版报 李子木
  •     一个名人谈吃的语录,一个名人与吃的故事,一个关于名人之吃的小贴士,一个关于名人所吃食品的制作关键或吃的讲究。
      中国餐饮文化大师、中国药膳研究会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单受庆作耗时五年,厚积薄发,讲述名人饮食故事,解析其中人生真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营养教研室翁维健教授特地作序、撰写书评,领袖厨师程汝明、卫士周福明特别题词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