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读本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作者:阮青  页数:199  字数:180000  

前言

  后 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力图按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原则,紧紧围绕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执政党建设三大规律的认识成就,充分体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依照理论构建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组织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撰写了这个读本。  这个读本是集体研究、精诚合作的结晶。阮青同志拟定写作大纲,并负责写作的组织、任务的安排、稿件的收集及最后的修改、统稿工作。各章撰写人员如下:阮青:总论、第一章;牟笛:第二章;李海清:第三、六、七章;徐化影:第四、八章;王宁:第五章;蒋来:第九章。  当然,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初步的,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书稿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理论界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同时,书稿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由于篇幅限制没有一一标出,在此表示感谢!  作 者  2012年11月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论、国情论、科学发展论、五大建设论、对外开放与和平外交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论、祖国统一论、人民主体论、执政党建设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生动、论证深入浅出。本书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辅助教材,也可作为理论工作者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参考。

书籍目录

总 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时代背景和深厚实践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发展和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论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论
一、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五、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论
一、建设强大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二、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论
一、始终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丰富发展
三、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则发展两岸关系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外交论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主体论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三、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论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后 记

章节摘录

  总 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历史盛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回答了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共产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前进的问题。这就使十八大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而载入历史史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所取得的全部伟大成果的高度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水平。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时代背景和深厚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如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开创、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任务是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又一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绩,但也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犯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条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个课题,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艰巨任务。  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开创、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基础。历史经验证明,能否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决定着我们党能否确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决定着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抛弃各种脱离中国国情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确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围绕着如何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丰富和发展的实践依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便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国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特色。可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是开创、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进行了许多成功探索,总结了许多新鲜经验;同样,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冲破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挠,成功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积极探索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而发展起来的。  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科学总结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丰富和发展的精神宝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这种变动和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引发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政治多极化成为一种现实。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已蔚然成势;文化的相互交流,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更加激烈。面对这样一种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肯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并根据国际局势发展的新特点适时提出,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各国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要看到,世界发展并不平衡,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由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问题引发的争端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这一切说明,人类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是摆在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和东欧的曲折经历、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发展和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中国人民苦苦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旗帜、方向和道路的历史。先进的中国人高举“师夷长技”的旗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进行了英勇悲壮的戊戌变法,举行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但是,这一切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未能完成中国人民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这个伟大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经过火与血的洗礼而深深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和革命的特殊性,要求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集中了全党和全民族的智慧,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任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任务是很困难、很特殊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又一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许多宝贵的思想,取得许多重大的成绩,但也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切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也提供了借鉴。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承担起探索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艰巨的时代性课题的使命。邓小平同志分析当今时代的特点,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决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十五大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经受“两大历史关头”考验的重要概括。第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当时,“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冤假错案堆积如山,政治、思想极其混乱,党和国家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对外关系也十分紧张。人们急切地盼望着我们党能够纠正错误,重新选择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条是老路,就是继续搞“文化大革命”,沿着“左”的错误道路走下去;一条是邪路,就是借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彻底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有一条是新路,就是勇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总结“左”的路线错误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重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枷锁,拒绝了老路,否定了邪路,勇敢地走了新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开辟新路的决策会议,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十五大报告称之为“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人民,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我们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思考,到十二大召开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个重大历史关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外的政治风波。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也是三条路:老路、邪路、新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拒绝了走回头路,又拒绝了走垮台的邪路,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清醒的头脑,领导我们党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新路不动摇。他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没有错,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变。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党的十四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伟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会第一次用“邓小平”的名字对理论加以命名;党的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会明确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称谓,并作为指导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写进党章。报告强调,邓小平理论是旗帜、形象、方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丰富。  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又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这种全新的社会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为又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三个代表”最早是2000年2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出席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经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2月25日,江泽民同志专门作了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讲话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这是毛主席、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做到“四个紧密结合”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即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这次讲话第一次比较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  2000年5月8日至15日,江泽民同志考察了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党建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他全面阐述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并指出:“坚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根本宗旨、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三个代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坚持把“三个代表”要求一是落实到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二是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三是落实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中去;四是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此后,江泽民通过各地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全面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强调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号召全党继续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而奋斗。“七一”讲话,内容丰富,意义重大,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进入新世纪的政治宣言书。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会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会议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推进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同时,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立科学发展观。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已经形成。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他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全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三是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这样就把科学发展观上升到指导思想的层面,成为“重大战略思想”。  2004年5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谈话中又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发展。此后胡锦涛在各种会议和谈话中,都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三部分,专门阐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报告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号召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  总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不断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概括,总结新理论,开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  其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很长的历史阶段,是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其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确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其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确定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其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其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其它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其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其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新的实践,分析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  江泽民同志强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党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我国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要求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完整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贡献了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和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成为夺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则,而且成为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审时度势,是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与挫折的历史经验中,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勇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极“左”思潮的错误,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受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动摇,另一方面,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扎根现实,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实践意义;但是,它们又都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都是在共同的时代条件下围绕着共同的历史使命而进行的思想求索。这就决定着它们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之“脉”:从指导思想来看,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论主题来看,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理论品格来看,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理论基点来看,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理论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与时俱进的:积极探索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所没有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改革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并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从而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开拓创新,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一精辟论断,不仅从新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的内涵,而且明确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对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所谓实践特色,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书本理论的再现,不是外国社会主义模式的照搬,不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经验的硬套,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正确把握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从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抓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这个矛盾,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概括、丰富、发展起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而伟大的工程,一切要靠实践中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尊重实践、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日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更加完善、更加管用、更加有效的现实路径。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非常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历来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自身先进性、带领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大历史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认识和解决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上,更加深刻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理论体系上,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理论作用上,更加具有说服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理论形态上,更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日益获得新的升华。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色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不能生吞活剥照抄照转别国经验或模式;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继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培养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道德和民族精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契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复兴需要,充分展示出绚丽的民族色彩。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时代在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更加高扬时代主旋律,正视瞬息万变的世情、国情、党情,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充满时代气息。以此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世界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局面,能够不断获取新鲜经验和理论素养而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始终处于引领时代的先进状态;以此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吸取时代发展的各项最新成果,能够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此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面对严峻挑战和风浪考验时,能够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充满生机活力的机制体制,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驾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的航船乘风破浪永远向前。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