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著,姜永仁 等编  页数:236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光阴荏苒,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不觉已经三年了。而今,季先生的身影仍然时常闪现在我们眼前,并且注定会长久地存留在我们的心中。常言道,善解吾师者莫如弟子也。不论季先生生前的名声有多大,荣誉有多高,弟子们总会觉得,如果褪去各类人为的光环,他就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普普通通的凡人,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学术品格则恰恰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在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为了将他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再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编选了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全书总共七集,即《问学论道》《人生感悟》《故人情深》《新纪新语》《学人箴言》《燕园偶寄》《病房客话》。书中所选文章均为季先生坦荡心怀、直抒胸臆、对百载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深刻体验。其中,有怀旧文稿、四海游记以及与新朋旧友交往的美好回忆;有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和耄耋之年黄钟大吕式的文化随笔;有对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和经验之谈。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季先生一生的最后十年,在病榻上依然难得糊涂,时刻承载着天下大事,守望着祖国人民,他的那支笔一直挥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堪称风流倜傥、可喜可贺的佳话。“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季羡林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上千万字的著述,其中不乏讲道德谈学问的精彩论述。或许,有的读者至今仍然百看不厌地读着他的书,俨然成了他的“粉丝”;有的读者虽然读过他的书,却觉得似懂非懂,不甚了了;有的读者甚至只是知道他的大名却未曾读过他的书;而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正好应时而生,在季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与读者喜相逢,它会让你一睹“世纪老人”的独特风采,听他讲述遥远而现实的娓娓动听的故事。由此,你会真的“识破庐山真面目”——看这些故事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主人公备尝多少艰辛、苦涩和欢愉;在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的字里行间,怎样透射出季先生对人情世事、学术道德的公正谨严、诙谐有趣的思考,闪耀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季羡林先生生前反复强调说:“我只有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那就是:写文章必须说真话,不说假话。上面提到的那三位师友(指冰心、巴金、萧乾——编者)之所以享有极高的威望,之所以让我佩服,不就在于他们敢说真话吗?我在这里用了一个‘敢’字,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因为,说真话是要有一点勇气的,有时甚至需要极大的勇气。古今中外,由于敢说真话而遭到厄运的作家或非作家的人数还算少吗?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为人所钦仰颂扬的作家或非作家无一不是敢说真话的人。说假话者其中也不能说没有,他们只能做反面教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书,即可还原季羡林先生的真情、真思、真美,而绝非偶像或符号式的人物。文章中的字字句句都是季先生发自肺腑的声音,而绝无任何矫揉造作。正如印度婆罗门教经典所言:“真实是至高无上的,至高无上的是真实。有了真实,人绝不会从天界堕落下来。”读了这套书,你会发现季先生并非是神话中顶天立地的英雄,而是大地上实实在在的人。读了这套书,你会感受到季先生灵魂中的真诚的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季羡林先生在生命的彼岸渐行渐远,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代际”之间存在的失忆、遗忘、模糊、隔膜,会使人们对他似曾相识终不认;而他又是“后五四优秀知识分子”中晚近谢世的一位,从此人们只能与他保持着象征性的联系,或若缥缈的春梦般的寻踪。然而,季先生毕竟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对20世纪我国学术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对青少年的心智生命成长将会长时间地起到教育、鼓舞和启迪作用。我们编选这套书的目的正在于通过重温季先生的道德文章,引起人们对其为人风范和为学精神的思考、探究、评断和阐示,以便直接或间接地受益,并希望其影响扎根于一代代人心中。总之,季羡林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永不倒的旗帜,他的道德文章为后人留下了无比丰厚的精神遗产,让我们伸开双手接受这份遗产吧!借此机会,我们感谢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先生亲自授权编辑出版此套文集。感谢资深出版人吴昌荣先生的鼎力相助,感谢世文图书为此套文集所付出的努力和创意以及承担的前期编校工作;感谢金城出版社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及为出版此套文集所付出的辛劳。同时,我们也感谢季先生的山东小老乡、原聊城大学本科生、现辽宁大学硕士生高源、靳庆柯两位先生,他们为收集整理季先生的文稿与图片做了大量的工作。本书采用季羡林先生的一些照片以及与其相关的图片,如他的一些师友的照片,左图右史,相映成趣,使读者产生直观的立体感,从而构成本书的一大特色。在此,我们向为季先生及其师友拍照的有关人士表示感谢。我们深感学殖之瘠薄,能力之不逮,编选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自然会存在不当和纰漏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赐教。

内容概要

   《人生感悟》收录季羡林先生论述和侃谈人生的杂文、小品、回忆录、序跋等各类文章百余篇,涵盖季先生对人生意义、价值取向的思考、对人情世事、伦理道德的评判、对青年一代成长的关注,对新世纪新千年的展望,等等。读了这些文章,老人家生前的音容笑貌、精辟之言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田,催人猛醒,激人奋进,“世纪老人”的非凡人生经历,宝贵的人生感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堪为真正的人生宝典

作者简介

  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书籍目录

人生哲思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世态炎凉
 走运与倒霉
 缘分与命运
 做人与处世
 牵就与适应
 谦虚与虚伪
 容忍
 三思而行
 尊师重道
 傻瓜
 毁誉
 论压力
 论恐惧
 漫谈撒谎
 爱情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人间第一爱
 谈孝
 中国的民族性
 谈中国精神
 文字之国
 文得学养
 芝兰之室
 老年
 长生不老
 长寿之道
人生寄语
 希望在你们身上
 对少年同学们说几句话
 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
 颂海晏堂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我和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的书斋
 我和北大图书馆
 我们面对的现实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谈中国的“学统”
 老马识途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一寸光阴不可轻
 我眼中的清华园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拿来和送去
 学人寄语
 获奖有感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人生回首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我的童年
 我的中学时代
 我提心吊胆的一年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我和北大(节选)
 我看北大
 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牛棚杂忆》自序、余思或反思、后记
 空谷足音
 百年回眸
 回眸五十年
 《罗摩衍那》全书译后记
 《家庭中的泰戈尔》中译本译者序言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人生展望
 八十述怀
 新年抒怀
 1995年元旦抒怀——求仁得仁,又何怨!
 虎年抒怀
 兔年万福
 千禧年我干了些什么
 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
 迎新怀旧——21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九十述怀
 新世纪开始时我想做些什么

章节摘录

人生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未可厚非的。而且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也并不难写。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多个春秋了。一天天面对人生,时时刻刻面对人生,让我这样一个世故老人来谈人生,还有什么困难呢?岂不是易如反掌吗?但是,稍微进一步一琢磨,立即出了疑问:什么叫人生呢?我并不清楚。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清楚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谈人生者众矣。什么人生意义,又是什么人生的价值,花样繁多,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然而他们说了些什么呢?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是越谈越糊涂。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哲学家的哲学,至矣高矣。但是,恕我大不敬,他们的哲学同吾辈凡人不搭界,让这些哲学,连同它们的“家”,坐在神圣的殿堂里去独现辉煌吧!像我这样一个凡人,吃饱了饭没事儿的时候,有时也会想到人生问题。我觉得,我们“人”的“生”,都绝对是被动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先制定一个诞生计划,然后再下生,一步步让计划实现。只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他住在天上,忽然想降生人寰,超度众生。先考虑要降生的国家,再考虑要降生的父母。考虑周详之后,才从容下降。但他是佛祖,不是吾辈凡人。吾辈凡人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一点主动也没有。我们糊里糊涂地降生,糊里糊涂地成长,有时也会糊里糊涂地夭折,当然也会糊里糊涂地寿登耄耋,像我这样。生的对立面是死。对于死,我们也基本上是被动的。我们只有那么一点主动权,那就是自杀。但是,这点主动权却是不能随便使用的。除非万不得已,是决不能使用的。我在上面讲了那么些被动,那么些糊里糊涂,是不是我个人真正欣赏这一套,赞扬这一套呢?否,否,我决不欣赏和赞扬。我只是说了一点实话而已。正相反,我倒是觉得,我们在被动中,在糊里糊涂中,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谓予不信,请尝试之。1996年11月9日再谈人生人生这样一个变化莫测的万花筒,用千把字来谈,是谈不清楚的。所以来一个“再谈”。这一回我想集中谈一下人性的问题。大家知道,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争论问题:人是性善,还是性恶?这两个提法都源于儒家。孟子主性善,而荀子主性恶。争论了几千年,也没有争论出一个名堂来。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记错了,由我负责)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精神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我看,这不仅仅是人的本性,而且是一切动植物的本性。试放眼观看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哪一个动植物不具备上述三个本能?动物姑且不谈,只拿距离人类更远的植物来说,“桃李无言”,它们不但不能行动,连发声也发不出来。然而,它们求生存和发展的欲望,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桃李等结甜果子的植物,为什么结甜果子呢?无非是想让人和其他能行动的动物吃了甜果子把核带到远的或近的其他地方,落在地上,生入土中,能发芽、开花、结果,达到发展,即传宗接代的目的。你再观察,一棵小草或其他植物,生在石头缝中,或者甚至压在石头块下,缺水少光,但是它们却以令人震惊得目瞪口呆的毅力,冲破了身上的重压,弯弯曲曲地、忍辱负重地长了出来,由细弱变为强硬,由一根细苗甚至变成一棵大树,再作为一个独立体,继续顽强地实现那三种本性。“下自成蹊”,就是“无言”的结果吧。你还可以观察,世界上任何动植物,如果放纵地任其发挥自己的本性,则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哪一种动植物也能长满塞满我们生存的这一个小小的星球地球。那些已绝种或现在濒临绝种的动植物,属于另一个范畴,另有其原因,我以后还会谈到。那么,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哪一种动植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内——能塞满了地球呢?在这里,我要引老子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造化小儿——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有没有?他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不信什么上帝,什么天老爷,什么大梵天,宇宙间没有他们存在的地方。但是,冥冥中似乎应该有这一类的东西,是他或它巧妙计算,不让动植物的本性一味得逞。1996年11月12日三论人生上一篇《再论》戛然而止,显然没有能把话说完,所以再来一篇《三论》。造化小儿对禽兽和人类似乎有点区别对待的意思。它给你生存的本能,同时又遏制这种本能,方法或者手法颇多。制造一个对立面似乎就是手法之一,比如制造了老鼠,又制造它的天敌——猫。对于人类,它似乎有点优待。它先赋予人类思想(动物有没有思想和言语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又赋予人类良知良能。关于人类本性,我在上面已经谈到。我不大相信什么良知,什么“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我又无反驳。古人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极少极少之谓也。即使是极少极少,总还是有的。我个人胡思乱想,我觉得,在对待生物的生存、温饱、发展的本能的态度上,就存在着一点点“几希”。我们观察,老虎、狮子等猛兽,饿了就要吃别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它们决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决没有什么良知。吃的时候,它们也决不会像人吃人的时候那样,有时还会捏造一些我必须吃你的道理,做好“思想工作”。它们只是吃开了,吃饱为止。人类则有所不同。人与人当然也不会完全一样。有的人确实能够遏制自己的求生的本能,表现出一定的良知和一定的恻隐之心。古往今来的许多仁人志士,都是这方面的好榜样。他们为什么能为国捐躯?为什么能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性命?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的人。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只有这样的人能有。禽兽中是决不会有什么“脊梁”,有什么“浩然之气”的,这就叫做“几希”。但是人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能够做到,有的人就做不到。像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怎能做到这一步呢? 说到这里,就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我没有研究过伦理学,不知道怎样给道德下定义。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的。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到了曹操那样,就算是坏到了顶。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说这话,有点泄气。无奈这是事实,我有什么办法?1996年11月13日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杂志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末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决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与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1995年不完满才是人生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1998年8月20日

编辑推荐

《人生感悟》编辑推荐:光阴荏苒,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不觉已经三年了。而今,季先生的身影仍然时常闪现在我们眼前,并且注定会长久地存留在我们的心中。常言道,善解吾师者莫如弟子也。不论季先生生前的名声有多大,荣誉有多高,弟子们总会觉得,如果褪去各类人为的光环,他就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普普通通的凡人,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学术品格则恰恰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在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为了将他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再次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编选了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全书总共七集,即《问学论道》《人生感悟》《故人情深》《新纪新语》《学人箴言》《燕园偶寄》《病房客话》。书中所选文章均为季先生坦荡心怀、直抒胸臆、对百载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深刻体验。其中,有怀旧文稿、四海游记以及与新朋旧友交往的美好回忆;有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和耄耋之年黄钟大吕式的文化随笔;有对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和经验之谈。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季先生一生的最后十年,在病榻上依然难得糊涂,时刻承载着天下大事,守望着祖国人民,他的那支笔一直挥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堪称风流倜傥、可喜可贺的佳话。“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季羡林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上千万字的著述,其中不乏讲道德谈学问的精彩论述。或许,有的读者至今仍然百看不厌地读着他的书,俨然成了他的“粉丝”;有的读者虽然读过他的书,却觉得似懂非懂,不甚了了;有的读者甚至只是知道他的大名却未曾读过他的书;而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正好应时而生,在季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与读者喜相逢,它会让你一睹“世纪老人”的独特风采,听他讲述遥远而现实的娓娓动听的故事。由此,你会真的“识破庐山真面目”——看这些故事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主人公备尝多少艰辛、苦涩和欢愉;在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胸怀兼具的字里行间,怎样透射出季先生对人情世事、学术道德的公正谨严、诙谐有趣的思考,闪耀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生感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老季德书
  •   纸张质量不错,内容更不错,推荐大家来看。
  •   平实、不华丽,但见大家,好书
  •   修身养性,感悟人生
  •   季老的书是不错的。当当的物流和价格没什么优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