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夏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夏秀  页数:285  

内容概要

  《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主要探讨原型理论及其在文学活动中的落实情况。作者认为由于原型概念留身的复杂性以及应用过程中的混乱,原型基本成了一个看似不言自明实则模糊不清、人言人殊的概念。因此,《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在重新阐释原型概念的基础上,对原型的产生、原型由隐性向显性转换的影响因素、原型的分类、原型对于创作和接受的影响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认为,原型理论是一种颇为丰富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化合”方式和“模式化”方式两种影响模式下,原型在根本上制约着创作想象的范围、方式和深度,并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原型预示对文学接受具有正、负两种效应,应采取适当策略扬长避短。

作者简介

夏秀,山东胶南人,生于1973年12月。文学博士,现为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基本理论、西方文论、文艺传播。在《河南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及有关书刊转载,多次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济南市优秀社科成果奖。在《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城市晚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现代教育》等发表散文、随笔等近10万字。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编、参编教材3部。

书籍目录

序 第一章原型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原型理论研究的历史 一哲学、宗教领域的“原型”概念 二心理学领域的“原型”概念 三文化人类学领域中与“原型”有关的思想 四文学领域的“原型”概念 五小结:原型概念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中西原型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原型理论在西方的研究现状 二原型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三原型理论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中西原型理论批评实践现状 一原型理论在西方批评实践领域的运用状况 二原型理论在中国批评实践领域的运用状况 三运用原型理论进行批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原型概念重释 第一节关于原型发生问题的多种看法 一荣格:原型“遗传论” 二弗莱:原型的起源与“初级关怀”密切相关 三李泽厚:文化—心理结构“积淀说” 第二节原型发生问题新解 一人类学阐释 二心理学阐释 三生理学阐释 四社会学阐释 五生态学阐释 第三节原型的承传 一关于原型能否承传的论争 二原型承传问题辨析 第四节原型的表现:由隐态向显态转化的条件 一文化、社会的塑造 二意识的激发 三特定的民族(种族)气质 第五节原型的分类 一荣格和弗莱的原型分类标准 二对原型分类问题的再认识 第六节原型的特征 一原型的集体性 二原型是人性的产物 三原型的“不确定性” 第七节原型相关概念辨析 一原型与神话 二原型与梦 三原型与象征 第八节原型的价值 一超越(精神)价值 二文化价值 第三章原型批评理论的特征 第一节原型批评理论与结构主义 一突出的结构主义特征 二重视文学主体的能动性和具体的文学经验 第二节原型批评理论与形式主义 一鲜明的形式主义特征 二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原型批评理论与浪漫主义 一显著的浪漫主义特征 二重视传统的力量 第四节原型批评理论的优点与缺陷 一原型理论的优点 二原型理论的缺陷 第四章原型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原型与想象 一原型制约想象的前提:对“想象”的界定 二原型制约想象的原因 三原型制约想象的不同情形 四结论 第二节原型制约与文学创新 一“置换”:文学在原型制约下的创作方式 二原型“置换”的方式 三影响原型“置换”的因素 第三节决定原型效应性质的因素 第四节原型对创作的正负效应 一原型对创作的正面效应 二原型对创作的负面效应及应对策略 第五节原型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一“继承”、“影响”与“创新” 二生存的“原生态”与创作的“普遍性” 三终极关怀与意识形态 四文化传统与批判意识 第五章原型接受 第一节原型接受的前提:接受主体与原型的文化对应 一原型接受的主体因素:主体具有与文本中的原型性因素相契合的“前理解” 二原型接受的客体因素:具有与原型相应的“社会情境” 第二节原型接受的方式:体验 一原型接受的方式:体验 二原型体验的本质和特征 三原型接受与心理仪式体验 第三节原型预示与接受效果 一原型预示的正面效应 二原型预示的负面效应 第六章原型理论的意义及未来发展取向 第一节原型理论对文学本质问题研究的启示 一原型显现与现实批判 二原型与艺术“预示” 三原型与“文学向神话回归”现象 第二节原型理论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一文学、自然与宇宙 二原型理论、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 三原型研究与文本阅读 四文学研究与文本语境的拓展 第三节原型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原型理论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流行的原因 二原型理论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未来发展 三原型理论未来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于是,为了使文学批评成为一门“具有科学体系的学科”,使文学研究走出仅仅拘泥于对具体、零碎的文学现象的探讨,原型批评理论在具体文学现象之上建构了文学整体结构(文学系统)。该理论对文学深层结构或文学整体系统的追求表现在两个方面:(1)把文学设想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弗莱提出,为了使文学批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系统的研究对象,这就是文学系统,这个系统只关注文学中不变的形式成分;(2)作品的意义依赖系统。也就是说,对作品意义的深入理解离不开整个文学系统。原型批评理论坚持认为,文学是一个统一体,每篇具体的作品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同类的作品之间存在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样,文学作为“一种辞章体系”,“构成每一部特定作品的首要背景”,因此,要理解一部作品就必须把握一个与之相关的整体文学系统。比如对《黎西达斯》的理解,若不了解相关牧歌的历史传统,以及“构成这首诗的背景的传统意念或观念的结构”;或者,若不了解“整个文学的系统内部,某些结构和文体的原理,某些叙述及形象的组合,以及某些传统手法及惯用语”的话,则《黎西达斯》就势必会被认为是“‘节外生枝’的离题描写太多”而沦为“支离破碎的东西”。由此,原型批评理论认为,具体的、单个文学作品的意义依赖于整体文学的“辞章体系”,只有在充分理解与特定原型有关的文化背景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地、完整地理解作品。 而关注文学的“深层结构”或“内在系统”恰恰是结构主义的目标之一。结构主义认为,文学的表层结构是资料性的、描述性的,相较而言,深层结构更为重要,因此,如果要使文学研究在最大限度上卓有成效就必须关注文学的深层结构。于是,在文学领域,俄国学者普洛普分析出了童话的31种功能(《民间故事形态学》);法国学者罗兰—巴特寻找到了一切叙事作品的共同结构模式,即三个描述层:“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另一位法国学者A.J.格雷马斯则认为叙事作品最为基本的深层结构是“语义方阵”(《结构语义学》);等等。这样,结构主义通过把文学文本看做一种语言符号的组合结构,为文学批评寻找到了严谨又普遍的模式,为文学研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同时结构主义也认为,作品的意义离不开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单位自身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其意义唯有参照“整体”才可能实现。因此,事物的意义只有当与系统中其他要素形成一种关系时才能表现出来。

编辑推荐

《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原型理论及其在文学活动中的落实情况进行研究,其创新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论文是对文学原型理论进行的整体研究,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尚属首例;其次,针对原型理论忽视对”原型”概念的阐释的现状,尝试对”原型”概念进行理论探讨和补充,是一种促使理论完善的努力;最后,对原型理论和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浪漫主义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概括出原型理论的特征,总结其优点与缺陷,这也是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尚未有过的尝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