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仪平策  页数:317  字数:34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有那些主要特征?这些民族性特征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是什么?《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运用现代人类学的学术立场和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作者仪平策认为,中国审美文化具有讲中和、尚情意、倡温柔、重世俗、主内省等主要特征,而从人格气质上看,这些特征则明显偏于阴柔化,甚至女性化。在中国几千年的父权社会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阴柔化、女性化文化气质呢?作者提出了“母性崇拜”这一文化本体概念,并从历史叙事、想象世界、美学话语、社会进化、宗法结构、中西比较等角度,对中国审美文化偏于阴柔这一民族性特征的内在形成机制(路线图),进行了全面探讨和系统阐释。

作者简介

  仪平策,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美学和文化研究。已出版《中国美学文化阐释》、《美学与两性文化》、《中国审美文化史》(第2卷)等学术著作1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学术月刊》、《中国比较文学》、《文史哲》、《中国文化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联、华东地区及校级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10多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当代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的转型意味着什么
二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研究反思
三 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
(一)人类学的“古典”形态
(二)人类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过渡形态
(三)人类学的“现代”形态
四 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的凸显
五 学术目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精神”
一 持中致和的审美范型
(一)以“和”为美
(二)“中和”与“调和”
(三)“持中致和”:中国的和谐美理念
二 缘情尚意的艺术观念
三 守雌致柔的美学理想
四 讲人伦重世俗的文化风尚
五 主内省尚体悟的思维方式
(一)内省型思维方式
(二)体悟型思维方式
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的人格气质
一 阴柔理想与偏于女性化的文化气质
二 中和范型与女性化的大脑运作方式
三 以“情”为美与女性的心理功能特征
四 世俗审美精神与女性的人间化情怀
五 内省体悟思维与女性的直觉认知方式
第三章 中国的母性崇拜文化情结
一 问题的一个核心切入点
二 “母性崇拜”与“父性崇拜”
三 从历史演化进程中追根溯源
(一)“两种生产”的理论解析
(二)历史演化的另一种形式
(三)中国早期社会进化的独特性
第四章 历史叙事中的“母性”人格
一 宫廷中的“母性”人格叙事
(一)神圣人母
(二)人间母性
(三)女性干政
(四)则天称帝
二 历史中的“母性崇拜”礼俗
(一)三月三日上巳节
(二)祀高襟
(三)先蚕仪礼
(四)辽再生礼
第五章 想象世界中的母性形象
一 文学形态中的母亲形象
(一)现实层面对母亲养育之恩的赞美与讴歌
(二)潜意识中对母性权威的认同与崇拜
(三)普泛化的对母性人格的崇敬与追求
(四)“母性崇拜”情结对叙事风格的影响
二 神话传说中的母神崇拜
……
第六章 父权社会、母性崇拜与中国美学
第七章 审美文化民族性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同样,中国审美文化中的艺术观念重在一个“情”字,实际上就是不以二元分离和对立的态度,来看待和表述艺术中“欲”和“智”、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关系,而是着重于以一种中和不偏、和谐统一的眼光来处理和解释这些矛盾关系,于是便表现为对艺术中的“情感”因素的强调,表现为一种视情感为艺术的起点、核心和生命的美学观念。换言之,这个“情”或“情感”、“情志”、“情意”、“情性”、“情味”等中国文艺美学范畴,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包含着、整合着“理”和“意”、“欲”和“智”等丰富的审美因素的具体范畴。一方面,中国审美文化中的艺术美观念,并不绝对否定“欲”的因素,而是认为艺术就是发乎情欲的(中国古代所讲的“情”,在很多时候其意思实际上即相当于或接近于“欲”),清代钱谦益说:“佛言众生为有情,此世界为情世界。儒者之所谓五性,亦情也。性不能不动而为情,情不能不感而缘物,故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佛家和儒家在这里所讲的“情”接近“欲”的含义,尤其佛家所讲的“情”更与“欲”义大致相当。东汉《毛诗序》中有一句说:“发乎情,止乎礼义”,这里的“情”也近乎“欲”的意思。但另一方面,中国艺术观念虽以“情”为核心,重视人的自然情绪、生命欲求的艺术表达,但又反对无节制、极端化地表达情感,而是要求情与理的统一,或者说性与情的中和,即所谓古代讲的“性其情”《这里的性,抽象地说就是人性,具体说就是人固有的善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特别是孟子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孟子•告子上》)。所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尽心上》)“性”体现的是“天”即自然的法则,同时又是“心”的本体、本根,与“心”是体用关系,浑然不分。“情”作为“心”的表现,也就与“性”构成体用关系,即所谓“情”乃“性之所动”,即“性”的动态显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