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光在哪里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濮存昕,童道明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老象的眼睛低垂着从车边走过,四条腿每踏一步我都有震感。我觉得特别美。我知道,老象在离去的时候,就是这样离开象群慢慢走,最后连遗骸都找不着。还有老子,是骑着青牛出关而逝。最后的告别都应该是这样的,慢慢歇息——属于你的会议结束了,属于你的酒席也散了,该放弃的就放弃。如果我们愿意做智者,还是像头老象那样在大自然中慢慢走,慢慢地隐去……——濮存昕。

作者简介

濮存昕,1953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受父亲,著名演员、导演苏民的影响,对表演产生浓厚的兴趣。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赴黑龙江参加生产建设兵团。1977年“文革”结束回到北京,考入空政话剧团。1987年正式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至今。
几十年来濮存昕参演了数十部话剧,塑造了《雷雨》《李白》《哈姆雷特》《茶馆》《建筑大师》里形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曾分别两度获得文华奖和梅花奖。他还在《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鲁迅》《英雄无悔》等多部影视剧中担任主角,并凭借《一轮明月》《光荣之旅》中的角色获得电影华表奖以及电视金鹰奖。濮存昕热心于公益事业,不仅担当卫生部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也是无偿献血的形象大使。他还设立了濮存昕爱心基金并与社会各界合作,积极地参与各项慈善、公益事业。2008年,濮存昕被分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书籍目录

独白 好汉总提当年“勇”对白 演员——被角色提升旁白 我知道光在哪里后记

章节摘录

  独白 好汉总提当年“勇”  我儿时的那点事儿  一、内务部街,最初的记忆  有人说,当你发觉自己爱回想往事了,说明你已经老了。爱参加同学聚会了,爱对下代人摆老资格,经常把“我们当年如何如何”挂在嘴边,或者像我这样,想出一本自己的书了,就真到了一把年纪。行走匆忙的人生,当你驻足思量:咦,我怎么就走到这了。眼瞧着镜中的自己:“我当年可不这样。”  我童年最初的记忆是东单附近的内务部街,打从记事儿起,我家就在那儿。内务部街,顾名思义,是北洋政府的内务部所在,不过,说是街,并不走公交车,只是个胡同。这条胡同有著名的北京二中,有时车水马龙,是因为巴基斯坦大使馆在胡同的中间儿。姜文拍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的总政五号大院就在胡同东口。我家在胡同西口第一个门,日式的两层小楼,是我妈妈所在的中国人民银行宿舍。二楼我家住,楼下还有两家。那时,我爷爷还健在,他个儿很高、人很清瘦,还留着一撮胡子。他曾是光绪年间山东大学堂早期毕业生,在北洋军阀时期出任过江西财政厅长,后来到东北做过两任赈灾县长,“九一八”日本人来了,他来到北平。1942年辞职,赋闲在家,以变卖字画为生。爷爷从政期间的记录一直都很清廉,个人生活中,也从不置房产,意在不给儿女后辈留下不孝孽债。现在我父亲的书桌抽屉里还有祖上传下的一方印章,刻着五个字“清白吏子孙”。看着它,便会想到我爷爷。我们濮家祖上的事儿我知道的不多,但知道有一方玉玺,是皇上赐的。同治年间,我们濮家出了双榜进士,皇上做表彰,就赐了这方玉玺,后来被我爷爷在1951年抗美援朝时捐给了政府。  内务部街邻着史家胡同,以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家的祠堂命名。我上的史家胡同小学就在这座祠堂的遗址上,北京人艺的宿舍院儿也在这条胡同。人艺子弟全在这里上学。谁的爸爸、妈妈演哪出戏,扮什么角色,学校老师都门儿清。学校还经常请人艺演员到学校作报告,我父亲也是受邀的演员之一。  父亲来学校作报告那一次,我大概正上三四年级,是个夏天,正在操场上玩,就看到校长引着我爸走向礼堂。他那时刚刚在广播电台朗诵过长篇小说《红岩》,一段时间每天中午十二点半的电台小说连续广播节目中,都能传出我父亲朗朗的播音。我也是在那会儿知道了江姐、许云峰这些英雄的名字。学校请他来,自是作革命烈士的主题报告,听讲的都是老师和高年级同学。我在礼堂外,听到了他在台上讲,台下是一片片的掌声。第二天很多同学问:昨天作报告的是你爸爸吗?我表面装得没什么,心里却乐开了花——作为演员的儿子,那种被关注的荣耀。  对于父亲是个演员的记忆,最早缘于他带我去人艺。20世纪60年代初,各家生活都挺困难,干什么都得精打细算。我喜欢跟父亲到人艺食堂吃饭,觉得那儿的饭好吃,比家里的好吃,一顿下来还花不到两毛钱。去了就有人跟我父亲打招呼:你好。哦,这是昕昕,又长高了啊。小时候做孩子的总是免不了被要求有礼貌地叫人,慢慢地就认识了许许多多做演员的叔叔阿姨。再有就是到剧院洗澡。那个年代家里没条件,就借父亲演出的机会去剧院洗。这当然算走后门,按规定是不许的,但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一点头也就过去了。后台有个姚大大,人特别好,再平凡的事都认真对待,干得特别的细心周到,人艺有许多这样了不起的工作人员。姚大大特别喜欢孩子,看你来了,胡噜一下你的脑袋,笑呵呵的,我也就进去了。  父亲洗完澡就上台,我则赖在后台化妆间玩。后台有许多道具特别好玩儿,尤其是排战争戏时,有各种各样的道具枪。人艺的道具枪可都是真的,只是没撞针。玩多了,看会了,就特想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枪,于是就在学校的犄角旮旯找,找到一块大小差不多的木头,硬是抠出一把枪,还用锉刀把弹槽锉出来,手柄那儿再刮出些鱼尾纹,还用墨汁刷黑。总之弄得像那么回事儿,挺得意。慢慢地一点点发现,和戏有关的东西实在太神奇了。就说我父亲吧,演个八路军,就会到部队体验生活,穿着一身军装,没衔儿没星地往外走,胡同里的人看了就问:怎么,当兵啦?他回答一句:体验生活去。就坐上人艺的大车走了,牵走许多羡慕的眼光。  还有一次,父亲从剧院回来,带了一盒油彩给我们化戏妆。先给我弟弟化上一个孙悟空,完全是京剧勾脸那种画法;给我姐姐化了个花旦;我呢,被化成小生妆。第一次上妆,心里那叫兴奋。趴在二楼窗前,惹得胡同的人都仰脸看。美了一天,直到睡觉前才舍得把妆卸掉。  父亲当时有一身西装,天蓝色,还有顶礼帽,出席活动,都是这一身。我们就围着他左看右看,都说他穿上这身西装,像电影《红色娘子军》中乔装打扮的洪常青。即使作为孩子旁观,我也隐隐能感到,父亲在剧院是个受尊重的人。他说话大家都会竖耳去听,即使是在一些亲戚聚会的场合,大家也都愿意听他讲演戏的事情。  还记得父亲曾参与过一次剧本创作。是为支持布拉柴维尔刚果(布)人民革命斗争,一个世界革命题材戏。我父亲是编剧之一,其他两位是英若诚、梁秉堃。三个人常在我们家聊剧本,那个没黑没白地聊啊,还抽着烟,喝着小酒。我在一旁东串串西跑跑,听不懂他们在谈什么,但他们那种对戏痴迷、费心琢磨的样子,印象特别的深。戏排练时,我看了,记住了一些好玩儿的事儿,比如跳非洲舞。那时谁知道非洲舞怎么跳?跳着跳着就有人把腰扭了,或者把胯伤了……  你如果是个演员的孩子,这种乐子真是看也看不完。看《三块钱国币》,最有趣儿的是朱旭老师卒瓦花瓶,演一场就碎一个。我坐在台下就想,这么好的花瓶,得碎多少个啊?还有《祖国万岁》里的大炮那真叫个像,《南方来信》中刘骏阿姨演一个潜伏在南越傀儡军内部的女兵,穿丝袜筒裙、戴船形帽,烫着头发,涂着眼圈。生活中哪见得着这个?就觉得好看,怎么那么好看!还有一些,你不用去看,乐子也会自动灌到你的耳朵眼儿里。有一回,演《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父亲演男主角,演完戏回家,一进门就哈哈笑个不停。笑什么呢?原来吕齐叔叔演男爵将军,到他演戏时,吊杆上一只灯泡突然碎了,吓得他一激灵,后半段台词吭哧半天才接上,惹得台下观众一阵笑,甚至到他下次再上场,有些观众的笑还没止住。我父亲就是在剧院没笑够,回来又跟我妈学,学着学着又开始笑。这就是演员家庭的生活。  戏看多了,自然会模仿。还是看这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引起的,其中有个情节,是王公贵族向小姐求婚,有个单膝跪地的动作。我正上小学四年级,这个年龄正是男孩儿又皮又淘的时候。课间休息,也不知怎么了,就想来那么一下,右手画俩圈,再往前一伸,就给一个女同学单膝跪下了。同学们一下子哗然了,“臭流氓”“臭流氓”的一通大叫。老实说,这个恶名难受了我好一段时间,我也懊悔,没有什么恶劣动机啊,不就有点儿人来疯吗?  这就是戏的影响。在你不知不觉中,戏剧这些幻化的东西,已经一点点浸入你的血液与肌体里了,连同一些感官记忆。你看我现在经常坐在新装修的人艺化妆室里化妆,但要让我说起儿时的记忆,我还能说出那时化妆室的感觉,就是一种老化妆品的味道,大概是用食用油调出来的。老年间卸妆用的是香油,香味弥漫着整个后台,现在的后台早没这味儿了。  二、两岁上镜,曾经被叫做“濮瘸子”  虽然是人艺演员的孩子,演员梦却不是从小就有的。因为我曾经是个瘸子。两岁时,我上托儿所,一个小女孩发烧了,大夫拿她当感冒治,结果患的是小儿麻痹症,很快就瘫痪了。一个星期后厄运找上了我,开始的迹象也像感冒,老师就预感不那么简单,赶紧送医院检查是不是小儿麻痹,因为发现及时治疗还来得及。那会儿,还没有普及这种病的疫苗,好在儿童医院正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我算走运,治了四十天,病情算是给控制住了。我还作为成功案例,上了新闻电影制片厂拍的新闻纪录片,就是我们小时候看电影,故事片上映前加演的那种“新闻简报”。两岁就上镜头了,是不是这辈子当演员的兆头?可惜现在胶片找不到了。  没就此瘫痪下去,但也不算全治好,留下一只后脚跟着不了地的缺陷。出院时医生说,等孩子发育发育再做整形手术。所以在幼儿园阶段,我是踮着脚走路的。上的是宣外大街西侧的人民银行康乐里幼儿园,一上就是全托,很少能回家,偶尔被剧院叔叔带出去吃顿饭,我就会特别高兴。我对幼儿园记忆不多,只记得有个女老师挺漂亮,她对我很照顾,还老带着我晒太阳。  一般外号都是小学叫开的,我的外号叫“濮瘸子”。作为剧院孩子,我还不算最惨,有两个孩子情况不如我,常看到我父亲和他们交流情况,表情都很焦虑。我倒没大人那么忧心,因为心思都在玩上了。当然你说我完全不在意吗?也不是,比如上体育课,人家就不带你玩儿啊。我生气,也伤心,还经常在意念中报复他们。小学三年级时我做了整形手术,拆完线,脚慢慢能放平了。打那以后我就拼命校正自己,走路时尽量把步子走稳,好让别人看不出来。但一跑还是露馅儿,所以就更刻苦地练那条病腿,让它变得有劲儿。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的注意力就在那条腿上,骑自行车也好,跳皮筋也好,还有打篮球、跑步……为了练腿,各种运动都参加。你不让我加入,我就在边上等着,总会缺人,逮着机会我就上。跳皮筋也是,男孩子一般不玩儿这个,可女生们欢迎我参加。我个儿高、腿长还软,“大举”时别人够不着,我一跷腿就够着了,一叫我就去。总之就是想多参与,因为不行,所以特别想显自己行,这就是我那时的心态。  我还敢跳房呢!那时我们家小楼伸出一个阳台,阳台下面一边是楼下李奶奶家住的屋子,另一边是小学校的后院。一次上学要迟到,我就从阳台上翻到学校平房的屋檐上往下跳,下巴磕到了膝盖上,差点没把舌头咬下来。太悬了,一想都后怕。骑自行车也出过好几档子事。之所以常骑车还撒野,就是想模仿《平原游击队》里的肖飞买药,想象自己骑三枪牌单车、腰问别着二十响驳壳枪,还戴着礼帽,整个一孤胆英雄。我骑的是妈妈的女车,倒轮闸,闸灵极了,小孩子手小,捏不好手闸,正好倒脚蹬子来刹车,倍儿管用。如此的苦练车技,就是为了和胡同里的孩子比试比试。人骑在自行车上,腿瘸看不出来。你腿好,论骑车,你还未必比得过我。刚学会骑车那阵子,瘾大,我都骑疯了,后来还敢手撒把地骑,兜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顺着原来环行4路汽车线兜一圈北京城都没问题!这样疯骑出事也就难免,有一次因为骑得太猛,人和车追尾,撞到卡车拉的脚手架上,险些送命。回来也不敢跟家里人说,暗自胸口疼了好几天。  这都是小时候的淘气事儿。也亏着淘,自卑心反而没那么强烈,即使体育课跑接力赛,人家不要我参加,恨得我牙根痒痒,可睡一觉,又没心没肺地玩开了。  三、第一次,以角色的名义念念有词。“文革”来了  毕竟是演员的孩子,在学校里,各种小节目的演出机会还是有,被推举到台上,背个革命诗词之类也是常有的事儿。再比如艺术院校招生之类,也自然先被想到。有一年音乐学院附中招生,分摊给我们学校一个名额,老师说:“你去考吧。”姐姐就带着我,坐着7路车去中央音乐学院。考试要考节奏、考乐器,问我会什么,我说就会唱歌。人家现场给了四句歌词,当场得学会唱,结果没考上。  不过,学校还是把我当做文艺骨干。有一年年底,班主任曹老师让我帮助发放小奖品,把我扮成了圣诞老人,穿上她的红大衣,用棉花粘上胡子眉毛。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有装扮的表演,第一次以角色的名义念念有词。  因为我的腿病,我能觉出父母对我有歉疚之心。看我当演员似乎无望,父亲希望我能掌握些其他的艺术特长。我父亲是国立艺专学中国画出身,后来到学生剧团参加了革命,才演上话剧的,但是画画仍是他的终生爱好。他去探望自己老师时,会带着我去。为了让我学画,父亲还请了专门的老师。心里有希冀,就会给我创造条件,但并不像现在有的家长那样,漠视孩子的好恶,按照自己意愿,逼着孩子一条道走到黑。只要我喜欢什么,父亲看出点苗头,就帮着我找老师。我学打快板,就是他领我去剧院,跟着李光复老师学会的。我现在演戏总是自己化妆,也跟小时候喜欢绘画分不开。只不过这些,在小孩子阶段,都是有一搭无一搭的。  1966年“文革”,正好是我小学六年级,没考试就毕业了,毕业后晃荡了一年多,也加入了红卫兵组织。大串联的后期常参加北京火车站清理外地人的行动。几天不着家,乐得自在。第一次晃荡了几天之后,半夜回家,担心父母发火,没想到我爸开了床头灯问明原由,只说了一句:“没关系,经风雨见世面。”就把我放过了。悬着的心一落下,我倒头就睡着了。还有一次在北京火车站遣送一个藏族宣传队,我们几个红卫兵孩子,哪抵得过人家人高马大,一被推搡就后退好几步,根本不是个儿。但这样的生活新鲜啊,后来有一阵子还住到景山公园里的北京少年宫。我参加的组织叫首都红卫兵第三司令部红色造反团115师战斗队,这番号可是林彪大战平型关的队伍啊,想想就特别来劲。加上我们的红卫兵袖标做得很宽,红色绸面,黑或白绸的里子,戴起来特威风,人就怎么张狂怎么来。一伙年轻人常几十辆自行车前行,根本不管路口红绿灯是红是绿,高呼着打倒谁谁谁就冲过去了。想想也够无法无天的。  后来红卫兵的热乎劲儿过去了,就有些闲得发慌。父亲看我没事儿,就到剧院给我借小说看。我看书的速度非常快,完全是凭兴趣速读,隔十天读完一堆再换回一堆。小说也读,科幻也读,也看了好多俄罗斯文学作品。这对我后来的人生影响不小。  我父亲是人艺的党委委员,那时被划到黑党委走资派。和曹禺他们一块都被隔离着不能回家,但每日的饭由我爸爸骑自行车到人艺饭堂打上,送到史家胡同的“牛棚”去。  有一次,父亲趁着送饭回了趟家,一进门就挨个跟家里人握手:我妈、我姐还有我。我姐就不跟他握,意思是要划清界限。我父亲本来火就没处发,气得一巴掌打过去。可我姐也委屈啊,本来红卫兵当得好好的,我爸的走资派身份传到学校里,就被红卫兵组织开除了,她能高兴吗?我爸这一打,我姐就往外跑,这下我家就乱了套。我妈说,哎哟嗬,这是干吗呀。赶紧追出去。我们找了老半天,才把她从同学家里劝回来。我想我爸心里也肯定不是滋味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知道光在哪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8条)

 
 

  •   当代中国一线男星中,没有绯闻,没离过婚,热心公益又演技了得,充满文化气质的人,有没有?我说有,只有濮存昕一个!为这,我高度赞赏他!濮存昕长相潇洒,演技高超,做人厚道,就是写书也写得那么好。这本书我看了两遍,对于他这样一个初中毕业,没有正规学历的演员来说,能在人艺这座艺术殿堂站住脚已属不易,还能让那么多的中外艺术大家欣赏,不知道私底下得付出多少努力呢!这本书写得很朴实,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认真的态度,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令人感喟不已!我觉得老一辈艺术家们追求的“德艺双馨”是时下这些所谓的明星们必须好好补上的一课,像濮存昕这样的艺术家,不知道还会出现吗?我心存疑虑!最后,我衷心地祝福濮存昕先生永葆艺术青春,继续创造出更多经典角色!
  •   喜欢濮存昕,是因为他的干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男人,被冠以“干净”的名号,这个世界有几人能担当?我所知道的人中,濮存昕算一个吧。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例子:一位风情万种、冰雪聪明的女记者去采访濮存昕,原本以为,像他这样的异性,至少是要对她流露出好感的,竟然没有,多少有些不甘。回来后,女记者写了篇印象记《濮存昕枉落红尘》。看到这里,我不禁大笑。这,就是濮存昕啊!
    他不喜欢被一帮人当偶像膜拜,不希望自己和观众的交流扩展到创作之外。他要的,只是和观众间“淡淡的交情”,并因此“感怀于心”。

    做演员,最幸福的一点是:可以过几辈子的人生,可以过不同人的人生。濮存昕也不例外。在他的演员生涯中,他很幸运的碰上了两个重要角色:一个鲁迅,一个弘一法师。这让他不由得感叹缘分的神奇。在一点点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的时候,濮存昕也一步步向大师靠近,所以才有了“演戏和人生一样,一定要往简单里做。简单才多义、简单才多元。”“能够放得下、能够从容、能够踏实,像孩子一样放得下,就会和很多很多人能融在一起,和环境和群体融在一起”。“心里的丰富是能超越技巧的。”等参悟。
  •   宁静,从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个很让人喜欢的演员。套用其中一个影迷的话,每年还是会到人艺看演出,看见濮存昕还在演,就够了。
  •   从《最后的贵族》开始就很关注濮存昕了。这本书的整个结构很特别:独白、对白、旁白,从外在上就和濮存昕主要从事的话剧演出的语言方式结合在一起。从内容上来说,因为是在这样的年纪写这样的书,就将演出和生活经历融合在一起,有很多的生命感悟,如果看过他出演的相关剧目,感触会更深。“扮演弘一,我明白一个道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站得高看得远,你的思维判断空间大,就不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困扰,才可能放得下。用今天的价值观,它还意味着要把自己放得低一些,要退后,要谦卑,还要懂得宽谅。”李叔同本人就曾经是春柳社的发起者之一,由濮存昕来演这个角色也很恰当。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某个人,读某一本书,更在意的也许是他(它)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给自己的某些启迪。所以,读这本书,感觉很静,很舒适。对于喜欢话剧的朋友来说,也会有很多启发。
  •   一直很喜欢濮存昕,因为他演的话剧形象,因为他内在儒雅的气质,还因为他神似某人呵呵总之很兴奋,很喜欢!
  •   我在高中毕业时第一次看濮存昕演的电视剧《英雄无悔》,非常喜欢濮存昕的风格,从书中了解了偶像的小时经历、演艺之路是件愉快的事
  •   做人、演戏都是一门修行,坚持、放弃都是一种境界!都是北京话的自述,很有意思!55年的人生积淀,淡定,明朗...
  •   濮存昕,是一位我喜欢和尊重的演员。通过阅读此书,使我对他的人生阅历和表演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好的影视作品。我会一直支持他。
  •   喜欢濮存昕的艺术角色,喜欢濮存昕的人,更喜欢他的人生观,喜欢他的书是必须的了.可惜被我的外甥在书上做了记号了,哈哈.
  •   濮存昕一直是自己比较喜欢的演员,偶尔看到,果断买下
  •   觉得濮存昕 真的是个不错的男人
  •   喜欢濮存昕,一直都喜欢。。。喜欢他的人品,喜欢他的演技,喜欢他塑造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所以他的书,必须的喜欢。。。
  •   妈妈比较喜欢濮存昕,超级正派,读他的故事是一种享受!
  •   非常喜欢濮存昕,但对他的了解仅仅是他主演的几部电视剧。出于对他的喜欢,我买了这部书,很值得,这让我对他了解更多,也让我更加喜欢他,呵呵
  •   这本书是送给妈妈的,因为濮存昕是妈妈的偶像。第一眼看到就决定买下了,妈妈看到书的时候很是高兴,书的包装、质量也都很好
  •   阅读的地点是在火车上,高速运行的列车让阅读的速度也快起来了!真的很喜欢濮存昕这样对自己的生命有追求的艺人!
  •   在电视上看了濮存昕关于这本书的访谈,x而优则书,算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吧。不过濮存昕,确实是娱乐圈中认认真真做事的人,不张扬,不孤僻,不结党,不阴暗。书中记录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更记录了曲折经历中的生活财富,濮存昕不仅是个人艺的艺人,也是人文中的文人。
  •   终于拿到书了,比我预想的要快。虽然没有细读,但总体感觉比上一本书更为真实、更加生活化,让我们能更多的了解一个生活中的濮存昕,而不是在舞台上、荧幕上那个带着光环的明星!这本书值得一看!
  •   濮存昕老师的这本书前半部分比较通俗易懂,后半部分是比较有思想高度的。个人感觉不错,很划算
  •   这本书简单介绍了濮存昕过去的时光,一直很喜欢他的为人。
  •   冲着濮存昕买的
  •   还未看,但一直很喜欢濮存昕,值得一看。
  •   一直就很喜欢濮存昕,这本书展示了濮老师舞台上和舞台外的生活图景,很真诚,喜欢!
  •   很喜欢濮存昕,喜欢他的戏,喜欢他的人,更喜欢分享他平凡而又感动的日子。
  •   非常高兴能和这部书有缘见面 读后受益匪浅 还有幸让濮存昕老师在扉页提了字 心灵的珍藏
  •   今年,濮存昕大叔已经57了,自认为“还有进步的空间”。
    有的人不到50已经老了;
    有的人老了,但灵魂还在拍手作歌。
  •   因为喜欢濮存昕的表演,而买了这本书,还不错,印刷和图片都比较精致。
  •   非常喜欢濮存昕,非常喜欢他的书。很质朴。
  •   喜欢濮存昕老师的那份踏实的劲儿喜欢他的执着喜欢他对生活的不同解读
  •   主要是喜欢濮存昕,写的不错。
  •   读濮存昕的书就像跟高尚的人谈话!
  •   很平实的语言,文如其人,踏实又亲切,让我对濮存昕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尊重。个人的成功,也许不是偶然,是内心不断执着的必然。
  •   打小就看过他主演的电视剧,话剧倒是很少看,不过最近几年的公益广告让人觉得他很亲近。看过这书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名人风光的背后还有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
  •   这是一位不装的演员,对本职工作非常专著,没有一点明星架子还侧面介绍了一下北京人艺和林兆华,以及一些朴素的人生道理
  •   应该很好很好吧,不知道他看完了找到光没有。。。。
  •   看了这本书,让我更了解艺人了,原来只知道他们光鲜的一面,背后的付出的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原来一直认为文艺界都没有什么真本事的,这本书让我转变了对这个职业的看法,谢谢作者,这个职业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可能是年令的关系,年轻时不觉得怎样,上了年纪,更需要人文关怀,我更在意这些了,这可能是我的进步还是一种老年的标记?总之,谢谢作者和出版社,出了这样好的书
  •   青涩时代,老演员的故事,很怀旧
  •   因为喜欢他演的戏,偶尔看到一些访谈节目,觉得他很成熟,有城府,谈问题比较客观、理智,也很喜欢他演的戏。看了他的书,更加佩服他能在众目之中保持清醒、低调。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   一直喜欢他,不是因为师奶杀手。一个人不管红到啥样,始终脚踏实地。知道盐是打哪咸的,糖是打哪甜的。不容易
  •   书中的文字让我感动,看过书后特意又买了他演过的<一轮明月>。
  •   看过很多名人自传,这是一本最平实最生活化的自传了。照片不多,有一张骑自行车的照片很贴近生活,文字不多,却都字字珠玑,充满禅意,推荐在旅途上带上这本书,会很有启发和释然。
  •   濮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演员,一直想看他的这本书。
  •   男朋友喜欢的演员买给他的他很喜欢
  •   可以更清楚的看清演员的不易,和演员的努力,虽文化程度不高,但内涵深厚,有着挖不尽的丰富的底蕴。值得一看。
  •   书的质量挺好的。找了这本书好久,终于买到了!而且纸质都很好的!
  •   还没看,大致看了两眼,应该就是一些道路上的坎、坡、经验什么的
  •   这本书别人推荐的,应该很不错。
  •   好书!给人知识、思想、价值,引导人思考自己,也审视社会。
  •   我是冲着这本书的书名买的。我相信它很好看。
  •   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很有启发性。
  •   今天刚收到书,比预计的快了一天,很开心!书的质量也非常不错。还没有开始看,只是随便翻看了几页,感觉很不错。有看头。
  •   还没有仔细读,略略翻过已经有些感觉了
  •   这个商品不错,物流有待提高。
  •   推荐购买。很喜欢,有内容。
  •   写得很感动,全家人都一起看
  •   耳顺之年,感悟如细水长流!
  •   内容很好,当当发货也很好很快,推荐。
  •   很感人,真诚
  •   书是挺不错的,只是我足足等了12天才到,可能是物流出了点问题吧,希望卖方可以加以改进,谢谢!书真的挺好看!
  •   包装与排版都很好,很喜欢
  •   我拿着梦想,看到希望
  •   推介大家看看吧,写得太好了
  •   书刚买到,还没来得及看,也就谈不上心得。但当当网的服务令我非常满意!一是快捷。昨晚8点40定购的书,今早8点40就收到了!二是方便。付款选择性多,现金或刷卡或网上支付都行!比有些网购强多了。三是周到。送货人上门前电话联系,约好时间,准时上门,很有诚信,也防止了无人而返。建议:一是进一步增多书籍,增加选择性。二是有些书籍最好能给些更多的优惠。三是有条件的话可增加预订图书的服务项目,特书特价,有高有低。再次感谢你们!周末快乐!
  •   收获不少 对热爱戏剧的人来说 值得品读!
  •   光和希望,难道你不被这题目所吸引么。
  •   朋友推荐的书 还没看 不过大概翻了翻 书的质量还不错。
  •   我很喜欢这部书。
  •   还不错吧,茶余饭后休闲看看
  •   内容很好,看过之后感悟很深
  •   haohaohao好哈哈哈哈哈哈哈
  •   书拿到以后就看了几页,感觉不是很喜欢,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可能适合年龄大一点的人看。
  •   穿越生命的黑暗长廊,我们寻找光源的所在。也许最终能解决问题的,并非找到光源,而是让自己能够发光发热。
  •   还是不错的,很好玩,最起码他的为人很正派!支持他!
  •   这是一本随笔式的传记,对于想了解更多的人来说,绝对值得一读,如果是粉丝,那更是值得拥有!!
  •   内容写一个明星的成长经历,朴实无华............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冲着人买的,书内容未细读
  •   书的质量非常的好,推荐购买
  •   这是一本濮存昕的自传,推荐给想对濮存昕这个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以及对表演和戏剧感兴趣的朋友。比较特别地是书分为三个部分:独白,对白和旁白。独白——濮存昕以有些京味儿的语言对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做了一个回顾;对白——是濮存昕与一位前辈师长童道明之间关于表演的对话,主要谈论了这些年濮的一些代表影视作品和戏剧作品,从中反映出濮对表演的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内心精神的追求;旁白——是从童道明先生和孙小宁编辑两位本书的主要参与者之旁观角度,谈对濮存昕的印象。濮存昕在公众的眼中,是一位形象良好、和蔼可亲的代言人,是标准版的模范丈夫,好男人。可我一直觉得在他平易近人的亲切背后,他的眉宇之间总是透着一股子傲然之气,有些距离感。读完本书证实了我的感受,这是一个在内心和精神境界里有追求的人,他的做人准则正应了那句——“外化而内不化”。作为一个演员很幸福,他可以经由角色来净化和提升自己,体验不同的人生境况。最后,令我有些意外的是,他和夫人的关系,呵呵。。真是意料之外:)下面是书中比较中意的片段,摘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你能体味这种状态吗?就是干什么都是快乐的,四处充满了阳光。真心诚意地肯干。那个时候再苦的活儿也不觉得苦,再平凡的角色也想演好,每天都像笑着生活,不知道忧愁为何物。”——这样的时光多么令人怀念呀!~“他不顾一切,舍身般地走上了寓意自由的天梯去寻找只属于个人的真正精神上的快乐,他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所有人曾建立起的世间伦理、规范、准则,他当然要死的,要摔下来。但死的是他的过去,死的是他抛弃的旧我,他做到了自己要做的也是任何人做不到的事情。”——濮演出林兆华话剧《建筑大师》时的感受,本剧将于2010年1月22~24日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演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其实,我这个人很简单。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过什么样的生活,不刻意,不强求,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坦坦然然地过日子。这个社会财富太多,机会太多,欲望太多,人不可能占其所有满足自己的愿望,留一点遗憾,也许正是力量。”“他认为诗的境界是表演艺术的最高境。艺术的灵魂都与诗相同,理解表达艺术作品最美妙的瞬间都应该是诗的体验。”“戏剧是可以在精神上净化人的。戏剧是对艺术、对文化有饥渴感,对灵魂有渴望的人走进剧场来寻找的一种紧紧存在于台上台下之间的交流。”——这亦是很多演员更喜欢现场表演的原因,因为可以和观众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台上台下,各自沉醉。“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濮扮演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中弘一大师圆寂时的偈语。
  •   实话说:我是觉得濮存昕的人品挺好,所以才买这本书的。我觉得作为一个艺人,尤其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艺人,要注意自己在观众的形象。也许一个完美的形象难以去塑造,但艺人们的这种影响力是很强的。尤其在年轻的一代中,会造成很深的影响。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颗善良的心。祝福好人一生平安。说到这本书,我觉得还好,如果你想去了解他的话,就去读读,在书中你能得到“濮存昕的哲学观”,豁达,开朗,勤奋,认真。
  •   独白部分,看濮存昕的人生经历,活了50多年,又赶上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还是很曲折很精彩的,是人生一笔谁都抢不走的财富。对白部分,专业性太强,毕竟不是人人都懂那些戏剧名字的。旁白部分,文笔优美,视角独特,不知孙小宁是哪里的记者,笔下文字值得一看,值得思考。
  •   濮存昕其人不喧不张,文章同样。如清泉,静静流淌。让人不觉随他的文字走回那个年代。
  •   比较喜欢濮存昕,比起一般演员的传记好像更有深度些。
  •   濮存昕一直都是我们一家喜欢的演员,这本书他用平实的语言,把心路历程娓娓道来。真诚而质朴
  •   对于喜爱濮存昕的影迷来说,这本书不容错过。其中的一些心理感悟也颇值得品味,只是觉得用此造句方面,能更完美一些就好了。
  •   爱屋及乌了吧明星写的书也就这样本来就没什么期待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失落只是因为喜欢濮存昕所以想多了解下他罢了同理:喜欢濮存昕的人应该选择其他人路过就好
  •   喜欢濮存昕,喜欢他对人生的看法,不错的书,就是图片多了一些。
  •   濮存昕的生活心得,值得一看
  •   在同学那,还没来得及看,一向很喜欢濮存昕的
  •   对于自传,最想看到的是真真正正自己写的一些感想或感知。没有探究过濮存昕此书里到底有多少是自己写得,有多少是旁人代替,至少完整的概述了主题,写出了灵魂。全书还没读完,但至少还有很多理由吸引我继续读下去,前提是抛开对他的个人崇拜。值得看!
  •   一起买了好几本书,以前大都没有看过,冲书名和作者买的,希望不会让我失望。慢慢看。。。对书的质量很满意,以后有需要的话还会再来的。
  •   读了濮哥的书,十分感动谈不上。但值得人思考。濮哥演过《英雄无悔》,也演过《来来往往》。在书中他没有拿这些“成绩”来炫耀。只是总不忘他工作过的文工团与人艺大舞台。这是一个演员可贵的。濮哥是个好演员,书中写得很实在。不过濮哥书中写过的“董行佶”,偶是七零后,但偶是有印象的,当年的《大众电影》上他上过封面或封底。演过廖仲恺。这本书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北京人艺。。。。
  •   因为喜欢蒲存熙才买的,书到手上还没多读就知道姥爷病了,送给他读了,希望可以减少他在病榻上的烦躁,可姥爷还是走了,书也随他去了。我知道光在哪里,我知道姥爷在哪里。
  •   很喜欢这个演员,以前对他的认识只是电视里的角色和媒体的报道,从书里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演员,做到了尊重自己,尊重艺术,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   充满了理性的思维和平民化语言。通过读这本书,看到了演戏与做人一样,都需要真实。挺好的一本书!
  •   读一读,对陌生的舞台演艺者的生活会了解一些,虽然我从来没看过话剧,那一定很有意思。书写得还行,非常诚实,没有让我失望,
  •   一个艺人想要成功,真的就是从黑暗中一步一步走过来,才看得到光亮的,但是即便在黑暗中,心中也明确光亮的位置。
  •   书的内容不多,其中很多剧照,三两下就翻完了。中间部分的访谈比较专业,篇幅也显得比较冗长。从书中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成长过来的不易,特别是写到演完《英雄无悔》之后成了红人,却还是住在旧胡同里的宿舍,与那些爷们冲凉,蹲茅厕,感受着别人的眼光和指指点点,蛮感慨的...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公众人物在平常生活的另一面,喜欢的可以买来翻翻。
  •   很喜欢读这样感性的文字,总让人觉得可以吸取到很多的人生体悟,不错!
  •   一直很喜欢他,所以才买了他的书。书的结构很好,尤其中间对白部分,虽然对话剧不是很了解,但通过大师间的对话能感受到人的情怀。喜欢书中透出的人生哲学,读完之后有一种豁达的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