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神咒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美]安东尼·布彻  页数:340  译者:傅玉安  
Tag标签:无  

前言

1940年诞生的《九九神咒》注定会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其作者安东尼·布彻(Anthony Boucher·)是美国著名的横跨科幻、推理两界重要的评论家、编纂家和作家。安东尼·布彻安东尼·布彻(Anthony Boucher,1911—1968),美国科幻、推理小说作家及评论家,著名编纂家,1946、1950、1953年三届非小说类艾伦坡大奖,1958、1959年编辑类的雨果奖。布彻是侦探小说史上重要的启蒙者之一。布彻基本上确立了侦探小说乃至广义mystery中各个独立的流派划分,例如硬汉派,传统解谜派,警察程序派,悬疑派,间谍小说派,幽默推理派等等。所有的这些流派都是平等的,相对独立发展的。没有什么流派是高高在上的。布彻对于美国作家及作品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时代重要的评论家。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推理小说迷聚会被称为“布彻大会”(Boucher—con),现在((EQMM》(Ellery Queen Mystery Magazine,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的专栏评论家Joh LBreen的评论写作方式跟布彻几乎完全相同,比尔·普洛奇尼(Bill Pronzini)及夫人梅西亚·米勒(Murcia MiUar)编写的《1001夜》(1001 Mid—night)包含了大量的推理小说评论文章(大都是1941—1985期间的),这些文章的风格,推介等等,都和布彻的很类似。从20世纪40年代早期到1968年布彻逝世期间的二十多年,他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侦探小说评论作品。他的大量评论是那个时代侦探小说史的研究基础,也是有史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史上最重要的侦探小说评论家,编纂了《为娱乐谋杀》(《Murder For Pleasure》)的霍华德·海克拉夫曾这样评价布彻的评论:“布彻的评论确立了现代推理小说评论的基调。”布彻早期曾经推荐和评价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中相当一部分后来获得了艾伦坡奖。

内容概要

专门揭露宗教骗局的作家沃尔夫,被洛杉矶“光明之殿”的教主哈斯佛下了毒咒,就是著名的“九九神咒”。谁能想到,奇异的咒语竟然成真!沃尔夫在家里遭近距离枪击而死,现场门窗紧闭,是一桩不折不扣的密室犯罪。     正在警方的调查没有进展,案情扑朔迷离之际,乌秀拉修女却指示关键线索,怪异的案情开始露出真相……推理小说史上杰出的修女侦探走上舞台!     本书是向卡尔的密室推理名作《三口棺材》致敬的作品,亦是推理界德高望重的大师安东尼·布彻最经典的密室杰作。

作者简介

傅玉安,台湾政大新闻系毕业。曾任自由时报编译、电视节目企划撰稿、旅行社领队等。
  曾负笈意大利游学,喜爱旅行、烹饪、电影、音乐及阅读,目前为自由文字工作者。译有《聪明的瑞普利先生》、《迷途羔羊》等书。

章节摘录

九九神咒的威力被彻底摧毁了好长一段时间以后,麦特?邓肯正在查阅洛杉矶各报的档案资料,为一篇针对陆续实施又徒劳无益的低俗滑稽歌舞检查制度的特稿做笔记。这个主题很有卖点;可以加上正风小组临检的新闻照片……麦特越想越满意自己的工作,一时之间甚至忘了对图书馆的禁烟规定感到不悦。可是当他翻到一九四0年复活节周日的厚厚一大叠报纸时,他立即忘了低俗滑稽歌舞这回事。版面上浮现一则则编辑刻意编在一起的相关新闻。麦特记得当天早上他读过报纸。他一定读过;可是他不记得曾经看过这些小新闻。当时这些新闻一定毫无意义;他眼神呆滞地看着哈里根、马歇尔和哈斯佛等人的名字。但现在他明白了:这是那件案子的缩影——一篇预知记事。系列报道中的第一篇显然是出自将来想当专栏作家的年轻记者之手:复活节延迟一个星期一九三九年的感恩节也许早到一个星期,但今年有所补偿了。一扎四0年复活节延迟一个星期。但别让这件事影响你在总统初选的一票。这项传统上的震撼,并不是来自华盛顿。事实上。据光明之殿的领袖哈斯佛表示,这根本不是摇撼传统,这就是传统。哈斯佛知道,他当时就在现场。你知道,因为哈斯佛是永世流浪的犹太人,至少他是这么说的。而当你坐在光明之殿看着霓虹灯闪烁在他的黄袍上,不知怎的,你就是不想驳斥这样一个小小的论点。“福音都错了。”哈斯佛昨天向世人宣布,“真正的福音是我三年前在西藏某个喇嘛寺发现的亚利马太的《约瑟福音》;在福音中你们将读到基督在逾越节过后的那个礼拜五被钉在十字架上,我也记得是这样才对。“因此我们光明之殿将在洛杉矶小规模带头庆祝真正的复活节。迟早所有的基督教会都将加入我们。”记者对这第二一手证词佩服得五体投地,因而忘了问黄衣人,福音中是否提到复活节那只兔子。光明之子——麦特边看报纸边想——在当时的确可笑。正适合用打字机打笑话比思考还快的毛头小子。当后来全洛杉矶都在讨论哈斯佛时,麦特不知道这名记者是否写了任何相关报道,当时许多人都看到了光明,更多人对私刑议论纷纷——但是没有人笑得出来。接下来的一则新闻也许有其好笑之处,但是记者刻意忽略它:律师重新开始公共活动“沉默对一个人的灵魂有益。”这是洛杉矶名律师R.约瑟夫?哈里根.昨晚在他暂停政治活动四十天之后对大众的交代。“在国家目前的情况下,”哈里根在哥伦布市骑士团的后四旬斋戒宴上说,“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在公开演讲时不会掉入愤怒这个可怕的罪恶里。有鉴于此,我在斋戒期间停止所有的公开演说。“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灵魂有义务。对自己的国家也一样有义务。我很高兴我的沉默期已经结束。我乞求上帝保佑我,让我别发怒,也祈求他让我永远都不会丧失我的义愤之力。”如往常一样,哈里根的演讲行程表排得密密麻麻。这星期他将对女性选民联盟、青年共和党、农民联盟和圣名社发表演说。再来是一则藏在报尾的小新闻:礼拜堂捐赠典礼明天,复活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一,伯大尼玛莎修道院的新礼拜堂将由约翰?J.坎特维尔主教揭幕。礼拜堂为艾伦?哈里根捐赠,以兹纪念筚路蓝缕的鲁夫斯?哈里根。第三则有关哈里根的消息在出版情报栏上:《从我的绵羊身上剪毛》,A.沃尔夫?哈里根著,修订版,冒险屋出版。揭发宗教诈骗的新书,必读——特别是在洛杉矶。麦特猜想,在那个复活节周日,好事又善推理的人早就能将这四则新闻拼凑在一起。沃尔夫?哈里根的姓名可以和乐善好施的艾伦及四处演说的约瑟夫串连在一起;而他的著作主题显然和哈斯佛有些关系。但就算是平静休会中的第欧根尼俱乐部的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也无法将这四则新闻和第五则连在一起。尸体身份确认上周三在迪波工会附近的铁轨上发现的那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今天确认为J.J.麦迪森,五十一岁,退休标本师,家住巴勒摩路二二三四号。泰伦斯?马歇尔警官经由追踪死者身旁被压碎的眼镜编号,确认了死者的身份。 之前由于尸体无法确认而延宕的验尸程序,将在明天进行。 那项确认工作干得好,麦特心想;不过,当然,他现在对马歇尔的这种实力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他很好奇验尸报告怎么写,也想知道对于报纸将自己和所谓的“灵体杀人案”风马,牛不相及地扯在一起,那位退休标本师有何感想。对于接下来的新闻,也许凡事喜欢假设的迈克罗夫特很快就能进入状况:陪审团对“占卜师”意见分歧赫曼?萨斯默,也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印度宗师马侯帕达亚?维拉圣南达,在华伦?席尔法官解散无法针对他诈财做出一致判决的陪审团之后,昨天又开始自由地替人占卜。萨斯默被大陪审团以使用各色墨水替寂寞妇女算命的罪名起诉时,一名地方专栏作家替他取了“城市占卜师”这个绰号。据说墨水的颜色是根据妇人所付的金额多寡而有所不同。谣传陪审团收贿,结果十一票对一票做出无效的判决。 最后一则新闻,当然,和黄袍并无直接关联,只是将麦特扯进这件案子罢了。新闻内容很简洁:二十二名作家遭解聘工作计划局昨日宣布,为了节省开支,加上必要的地方性赞助难以募得,本月底将解聘地区“作家补助计划”中的二十二名作家。在复活节周曰早上的六则新闻中,这是麦特读得最仔细的一则。复活节之后的那个周一(当天伯大尼玛莎修道院的哈里根纪念礼拜堂揭幕),他是在办公室得知这项消息提早上报的。人事部尚未将解聘通知发出去,甚至将等到周末才宣布谁将收到解聘通知。大概是某个知道自己将被解聘的人在这段过渡时期草莽行事一这是投机分子才想得出来的事——不人道地忽略了此事对所有不知即将被砍头的同侪所造成的影响。倘若被解聘的人是——唉,他以前在私人企业服务时就常被解聘。资历最浅的人总是第一个被开除。也许你会再找到一份新工作。然后公司删减人事支出,你又成了新人。所以他又回到以前的生活模式:白天找工作,晚上写言情小说。有时候小说卖得出去,泰半的时候则否。麦特仍然非常年轻,但他现在已经对辞职有某种程度的痛恨。唯有想到从前那段日子他才笑得出来,那时他一有足够的钱就会带女孩子出去,女孩子则会滔滔不绝地说:“那么,你是作家哕!哇,那一定很好玩!”麦特试着不去想解聘之事。他振作精神认真地读着圣母教会史,仿佛打算留下来完成工作似的。但偶尔,在孜孜不倦的同时,他心中悄悄升起一股无助的希望,希望自己相信正在读的这些东西,这样他至少可以简短地祷告祈求别遭到解聘。借此缓和心中不安。这么做其实无济于事。就像乌秀拉修女后来经常告诉他的,对我们最有益处的祷告才会应验。而且倘若他不是那二十二个人之一,他就会(发表一份出色的低调陈述)失去一些有趣的经验。然而,谁要是在三月最后那个悲惨的星期五对他说这些话,可真是自讨苦吃。解聘通知正好在那时公布,麦特得知他是二十二人之中的一个。一星期前,就在耶稣受难日当天,他来到广场上的圣母教会——他的研究主题——勉为其难听了三小时布道。他一丝宗教上的感动也没有,却莫名其妙地对这悲伤的一天——从地球绕行太阳的周期中挑出的二十四小时,生命一片黑暗——印象深刻。这有点像精神上的日食。他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一个小时就是一个小时;那小时发生的事决定它的颜色,耐}由日期来决定。但如今,这个星期五的夜色更黑暗了,他走在浮华的缅因大街上,开始恍然大悟。他并不认为作家补助计划是铁饭碗。年轻气盛的他对计划中老一辈的成员——他称他们为职业作家——不大服气。他希望能自食其力——不接受补助,光靠自由撰稿维持生活。那并不轻松,在办公室或图书馆研究八小时,然后回家挤出一个可能卖钱的极短篇,或者(写起来较愉快但比较不卖钱)继续写一本写不完、偶尔才出现雏形的长篇小说。但是,作家补助计划却有某种程度的保障,无论抽屉里堆了多少退稿,仍然还有作家补助计划给付的支票。然而,现在呢……他以为看一场滑稽歌舞表演可以减轻痛苦。但现在,在无人预订的包厢里,他觉得让如此污秽的表演侵入他阴郁的情绪实在是种亵渎。台上的人正准备表演脱衣舞时。他走了出去,并找到了最近的酒吧。“想请我喝一杯吗?”穿着二手晚礼服的女孩问。“不想,”麦特说。“请我嘛。像你这么帅的男人不应该寂寞。”她将椅子拉近他。“我不能请你喝一杯,”麦特小心翼翼地说,“因为你是幽灵。市议会和州政府公平局已经宣布你们不存在。他们说缅因大街已经扫荡干净,再也没有吧女。所以就算我请你喝一杯,你又怎么能喝?你不在这儿。”“你可以试试看。” “不必。”“好吧。假如你这样想的话……”麦特注视着吧台后面的镜子。他想,只有吧女才会说他帅。基本上,或许他的脸不难看,可是那道疤也不会让他好看到哪儿去;疤痕从他的左太阳穴清楚地划过脸颊,几乎连到嘴角。以当时兄弟会入会仪式出状况之后,大伙匆匆采取的秘密措施而言,其实这道伤复原得不算坏,但确实留下了疤痕。而且他那头蓬松发丝中数不清的白发看起来既不惹眼,也不突出.只是让他看起来像个怪人。他对着镜子皱起眉头。这根本没让黑色星期五好过些,自怨自艾正是镜中人的写照。他喝干裸麦威士忌,把小玻璃杯推向吧台另一边,再放了一个一毛和一个五分镍币,不说一句废话。在等着酒保送酒来的这段空档,他从镜中看着吧女的新猎物。现在这个人她绝对可以说他帅,而且帅还不足以形容。

编辑推荐

按照我们最为习惯的叙述方式来评价《九九神咒》的话,它并非表现的如此符合我们的口味(情节进程缓慢,人物关系复杂,诡计并不是那么异想天开却又符合实际,对话减少了关于线索探索的意义,加大了谈情说爱或者是讽刺宗教政治上的种种事情,背景以蛊惑人心的教会、宗教政治上的丑恶问题为主,难以让东方人理解并且毫无怨言的接受……)但是,它确实是一部致敬的不可能犯罪作品,这个意义足以让它在黄金时代末期受人敬仰了。感受《九九神咒》字里行间所传达出布彻对于推理小说的热忱之后,我们也许会更加喜爱这样的小说和文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九九神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8条)

 
 

  •   美国侦探小说名家克莱顿.劳森的《死亡飞出大礼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密室犯罪和推理破案经典作品,在密室设计和犯罪手法构思方面有重大突破,成为不朽的侦探文学名著。
    有趣的是,整本小说几乎所有重要当事人都与魔术师有关,凶犯、被害人和破案者都是魔术师,所有情节都是围绕魔术师等奇异人士以及相关的魔术、幻术、杂技、灵媒、逃脱术、化装术、催眠术、心灵感应、腹语口技等多种特异技能展开的,警方人员的活动只起到陪衬作用。
    本书描述的两起谋杀案均发生在特定的密室中,与警方的百思不解形成反差,一位魔术师轻而易举就将一个密室窍门破解了,而对另一个密室却束手无策。最终破解该密室的是魔术师马里尼,他也是侦破这起连环谋杀案的关键人物。他运用自己在魔术领域的渊博知识和丰富经验以及精准观察力和严密逻辑推理能力,破解了凶犯制造的种种假象,揭示了作案手法,协助警方逮捕真凶。
    本案凶犯使用的犯罪手法正是魔术师最常用的障眼法和欺骗法。该凶犯聪明绝顶、技艺高超、心狠手辣,精通魔术等多种技能和犯罪心理学,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谋杀,并伪造犯罪现场,制造不在场证明,嫁祸他人,企图欺骗和误导探长和马里尼。这个角色既让人憎恶又让人叹服。阅读本书的读者与观赏魔术表演的观众一样,被魔术师(凶手)的纯熟和瞒骗手法转移了视线,被凶手布下的诡计和设下的圈套误导了自己的注意力和思路,忽略了凶手的真实意图和隐秘动作,让种种线索在自己眼皮底下遛走。
    阅读这本推理小说的过程充满了心智的交锋和搏弈。读者试图破解谜团战胜作者,最终却败下阵来。这个结果不是读者的失败,而是本书的成功,也符合读者的期望。
    劳森将这部作品视为向“密室之王”卡尔和他的的惊世作品《三口棺材》的致敬之作。将这两位大师的这两部伟大作品作比较,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两书都对密室犯罪作了精辟的论述和精妙的演示,对不可能犯罪手法的构思都达到极致境界,让读者大开眼界。
  •   世界十大密室之一,向卡尔的《三口棺材》致敬的推理名作
  •   不愧为十大密室之一,值得收藏。。。
  •   包装不好……好像是压箱底的,封面很脏……内容还没看,评论上都是说属于上流作品,但肯定不是一流的,所以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
  •   这本是好书,这套书的品质都不错
  •   不错,帮同学买的,谢谢当当
  •   找了很久.......很激动!!!
  •   慢慢看着呢
  •   实在来不及看,对不起大家,很无聊的评语
  •   与宣传的相符,不错
  •   这本书有关杀人密室的推理解谜内容很少,绝大部分都是些与侦探有关社会生活、感情发展故事。密室有新意,不愧在1981年评选的世界密室侦探小说排行第九。提醒一下想买此书的人,凶手密室布置的手法与1981年评选的世界密室侦探小说排行前十位的某本名著基本相识。
  •   看了其他几本密室10大,个人觉得这本不是很精彩
  •   古典推理都很喜欢
  •   没有想象中那么阴森恐怖,凶手并不难推测,但是使用的诡计却出乎意料也匪夷所思。不错,值得一看。
  •   一般的小书,不多说了,随便看只能。
  •   主要是因为书的封面脏了
  •   内容还可以吧,但不是特别吸引人的
  •   这书好旧啊,是二手的吧,边上好脏
  •   布彻的作品不多,此书最经典。印刷也很好,但给我寄过来的好像放了好几年了,封面磨损严重,不影响阅读,但不推荐收藏!
  •   如题,让人丧失了阅读的欲望~~
  •   書名翻譯是不是太土了點···
  •     前奏真的看不下去,感觉冗长,不知所云。后来死人了,就渐渐好看起来。
      感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侦探小说,美式的视角,人设和结局,致敬密室大师卡尔,虽然密室本身并不出彩,但效果还是不错的。
      平心而论,我还是蛮喜欢这个简单的小故事的。作为评论人的布彻,书中的小引用,小幽默,小吐槽,都相当有趣,胜过了密室本身带来的惊喜。后半段几乎是笑着读完直到结束。
      不愧是作为评论人,侦探故事除去诡计和推理的部分,描述和论述部分也能这么有趣,完全不像某些日本推理,细节对话部分,简直是……幼稚的令人发指,毫无可读性……本来语言美和逻辑性就是不好兼得的能力,但作为一个龟毛洁癖的读者,我还是需要要求一下的。
      我为什么不太喜欢看日本推理,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个,除去推理部分不提,描述和剧情推进的部分太粗糙了,有点不好接受。
  •     传说排到了历史第九,可能是因为作者是推理评论界的大牛,谁都给点面子。真实质量完全不配这么高的地位。
      
      首先这是个简单的迷局,整篇小说只有一个迷,黄衣人怎么出的房间。但花了这么长的篇幅来写,而大部分是和谜题完全无关的话,包括作者故意设的障眼法,莫名其妙的感情故事等等(女主和男主见面几天?主动投怀送抱。。。。)。真正解密只花了几页纸。。。。谁因为你是恋爱小说才来看的么?卡尔的犹大之窗同样只有一个类似的迷,但整篇都围绕这个谜来设计,读起来的代入感高了不知多少。读这篇却要一直寻找主要情节,还要主动屏蔽各种障眼法,太累。
      
      其次,杀人动机能再牵强点么?卡尔的小说就是杀人动机牵强的可以。神作犹大之窗看到结局我都想哭:为了5000磅遗产,哭着喊着说爱被害人的犯人就动手了,被害人说改遗嘱把钱都留给孙子,但不可以是概述啊,不能酒后失言啊,不能给你多少留点啊,结果就为了一句话送了命。这篇致敬卡尔的小说同样好的没学多少,坏的学全了。 哥哥因为弟弟可能查出他是邪教的指使者,杀了人。这个邪教,哥哥似乎想用来争取政治地位,因此邪教在他心中分量很重,但文中还说因为哥哥看出自己这个教没有前途了,所以嫁祸在这个教上,乱七八糟的逻辑。。。我想说:你妹,真看出没有前途,优先是给神棍点钱,让他远远地跑路好不?简单易行,邪教解散了弟弟还查什么?整这么大一个案子,出错的可能(包括案件设置的时候可能有人闯进来,案件实施的时候可能失手,邪教那个神棍会不会齐心?等等),被人侦破的可能有多大(对自己的手法相当自信啊)?而且是杀亲弟弟。因此从性价比来看,明显杀人是弊相当大于利啊。
      
      
      再次,对宗教的描写。。。。太主观了吧。 说一个人虔诚,她就绝对虔诚;说不虔诚就可以被优先怀疑是凶手。 如果什么事都没发生,虔诚是如何定义的?虔诚不虔诚和是不是好人有多大关系?修女真是真知灼见。。。。。。也许作者是虔诚的教徒,借机宣传信仰罢了。
      
      最后,线索设置的太搞笑了。主要线索扎飞镖。。。。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想想,面对着一个马上要杀自己的人,如何投出一标要充满暗示,而又不被凶手看出来。 凶手拔下了飞镖却当时不拿那本书,说明真没看出来飞镖是故意扎在上面的啊。按照书中的提示,不了解那本书可能完全推不出凶手是谁,谁知道威廉王子叫什么。。。 但却又早早的可以从其他线索定位凶手必定是家里的某个人,抛去女主(女主)和书中的主要嫌疑人(儿子),主要证人(妹妹),凶手又只剩下了哥哥。。。。。 因为事件肯定不是男主看到时发生的,这读过几本书的都有预感吧。凶手杀了人不慌不忙的找到并拿走遗嘱附录,没有翻乱其他东西,说明有足够的时间来设计凶案,肯定是熟悉家里环境的才能做到。也许是那个年代人看书少,猜测的能力没有这么强吧,但读者真正想看的是合理的推理,而非猜测啊,亲。
      
      总之,这不是一个考验你推理能力的小说,考验的是你的耐心,能不能读完它。建议读了开头,跳到结尾。 基本不会落下重要情节。
      
  •     过时的经典
      
      by revolution+
      
      
      
       怀着无限的敬意翻开安东尼•布彻写于1940年的密室经典《九九神咒》。在1981年霍克主持的密室书单评选中,曾选出史上最权威的密室书单,《九九神咒》名列第九。就冲着这个名号,就得去翻翻这本书。关于书的名字,我有个想法,也许现在屡见不鲜的“装神弄鬼派”推理小说,就是源于黄金一代的克雷顿•劳森,迪克森•卡尔和安东尼•布彻等人。现在国内外,尤其东方国家的推理小说中,涉及阿索德魔法、六芒星魔法、瞬移魔法、炼金术、分身魔法、黑魔术等题材的已经烂大街了。
       专门揭露宗教骗局的作家沃尔夫,被洛杉矶“光明之殿”的教主哈斯佛下了毒咒,就是著名的“九九神咒”。在经历行刺事件后门沃尔夫更加注意个人安全。房间的窗全部锁上,两扇门中一扇锁上,而另一扇则有人证实在案发那段过程中无人进出。而沃尔夫就在这间密室里遭近距离枪杀。在发现尸体的两分钟前,曾有人在窗口看到下毒周的哈斯佛也在里面,这个密室杀人也就成了凶手在密室中消失的形态。
       《九九神咒》的故事性较强,属于典型的欧美古典推理小说。哈里根家族里的人各有特点。而且人数不多,很容易记住。再加上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这才是古典推理的特点)读起来情节曲折流畅,饶有趣味。书中的侦探,一是马歇尔副队长和麦特,另一是马秀拉修女。虽然最后的密室案件是由马秀拉修女接触,另外两位侦探也并未因此而显得愚蠢,这不是福尔摩斯与华生的那一套模式。麦特在此案中全程参与,也是本书中所采用的视角。通过他来了解案情的全貌,马歇尔副队长也相当的有性格,属于坚持不懈的勤奋型侦探。
       全书的核心部分就在于破解密室诡计。马歇尔副队长在身为推理小说迷的妻子的启发下,与麦特一起对照着迪克森•卡尔的《三口棺材》中的“密室讲义”,试图凭借卡尔的智慧去解开密室之谜,而结果……在这里,可以看出布彻对卡尔的敬爱。而事实上,《九九神咒》的原版扉页就写道:献给这个领域最伟大最富技巧性的大师,约翰•迪克森•卡尔。致敬之意由此看出。另一个解答由乌秀拉修女得出,这个解答相当精妙,或者说诡计的设计相当精妙,几乎可以做到面面俱到。
       为什么说《九九神咒》是过时的经典?因为这个70年前的精巧诡计,它的变体在今天实在太多了,这也就可以说明这个诡计在推理小说史上的经典性。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或许就失掉了一点震撼感。阅读推理小说,漫画较多的人要在这看出倪端并不难,不过就冲着这诡计和“九九神咒”在“装神弄鬼派”的地位,这部小说时十分值得一读的。
  •     其实我始终对于被害者沃尔夫“掷飞镖,留线索”这一手法耿耿于怀。他前后两次运用了这一手法。第一次是在面对那位可笑的印度宗师的袭击时,他不但迅速地察觉了对方的身份,而且瞬间掷出了两只飞镖,一只击退了印度宗师,另一只则射中了书柜中印度宗师的档案,其反应之快,手法之准,真令我叹为观止。
      而第二次使用这种手法时,沃尔夫是真的被害了,而最让我耿耿于怀的,也便是这一次。我不知道凶手给他留下了多少时间去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从常识来讲应该不会太长,更何况凶手还要布下一个精确的密室迷阵,所以我想时间应该很短。而被害者却能在短时间内将凶手和书柜上的一本历史书籍联系在一起——后面人们将会发现这样的联系对于不熟悉哈里根家族的人,尤其是读者是多么的隐晦——就更加令我叹为观止了。这一定会对沃尔夫的反应造成极大的考验,可是他还是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不但发现这种联系,并成功地锁定了目标,更重要的是他手里还有一枚可以精准投掷的飞镖,供他在临死前奋力一搏。
      又或者通过书中的暗示,被害者沃尔夫早已察觉即将行凶者的身份,在凶手现身的时候,已然全神贯注、做好准备,可是如此他又如何和让凶手轻易得手呢?
      其实我还有一点疑问,那就是沃尔夫为何不像对付印度宗师那样用飞镖击退行凶者呢?既然他有能力、也有机会用飞镖射中线索书,那为何他不用飞镖击伤凶手,以获得逃生的机会呢?而且他也应该是面对凶手,因为他是脸部中弹。当然这回他的手里只有一只飞镖,所以他要做出选择,留线索或者伤凶手,他究竟又是如何这般选择的呢?要知道,我总觉得人的本能应该只取伤害来源的。这又算不算本书的一处瑕疵呢?但这应该不是本书的重点。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被害者的这一镖都可以算是幸运的,尤其是对于破案的侦探们。因为这幸运的一镖,为直接证据如此稀少的案件指明了破案的关键方向。当然破案的核心还是乌秀拉修女对于那个接近完美的密室手法的完美解释。但恕我直言,若没有那幸运的一镖,要想在直接证据如此不足的情况下,最终锁定凶手,并当场抓住他的把柄,还是很有难度的。我想这也许正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他不但设计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密室诡计,而且还为案件能最终侦破给自己留下一个小小“飞镖”伏笔。安东尼•布彻是推理小说的评论大家,他自然不会让自己的作品存在致命的漏洞。
      其实有的时候,不要过分地难为书中的侦探,也是推理作家们能让故事圆满收官的明智选择。
      本书还带有很明显的致敬成分,它所致敬的作品就是约翰•狄克森•卡尔的那部著名的《三口棺材》。而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在一部作品中详细地参照另外一部推理小说的内容来推理当前的案件,本书引用的就是《三口棺材》中的那章密室讲义。当然作者并不是单单将那部作品的内容照搬进作品了事,而是很巧妙地借助那章密室讲义来分析本案,由此还加强本书中密室的戏剧性和不可能性,尤其是读者在看到三位“侦探”在详细地参照那份《密室讲义》中的种种情况,与本案一一对照后,依旧毫无头绪之时,恐怕对于本案谜底的好奇心会大大增加吧?
      本书的密室很是绝妙,为此我为本书打分满分五颗星。
      
  •     它在那份最有名的密室小说榜单中名列第九,不过我可以说实在对不起这个名次。
      
      出版社标榜此作为向卡尔的“三口棺材”的致敬之作,不知道这本书的原版有没有这句话(我估计没有,否则卡尔会很郁闷)?除了气氛上学的比较像之外(这方面的功力实在是比诡计本身要好上几个档次,五分就是加在这里的),其他的根本不是那回事。推理上有一个极大的硬伤,就是关于密室是否封闭这个关键性问题上的修女回答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信教就一定诚实吗?那这样世界早和谐了。更具有讽刺和对比意义的是,书中还说过他们家里都信教,杀手不也信教吗?他做的岂不是更不符合教义?
      
  •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解谜的时刻,没有什么石破天惊,没有什么长呼短叹,简单而又有力的推理,逻辑至上的细节,构造了这篇古典经典侦探小说。
      本书排行密室小说第九位,是一篇向卡尔的《三口棺材》致敬的密室推理小说。就密室本身而言,精妙短小,不失佳作;而在解谜部分的细节推理,却分明让我想起了逻辑至上的埃勒里奎因。
      三口棺材中的密室中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偶然因素,所以不能用该书中的密室讲义简单的套用。而本书中的密室,同样具有偶然因素,然而,却比《三》少得多。我并不认为所谓偶然因素会对密室的精妙打折扣,然而过多使用,却会给人一种误打误撞的感觉。单从这个角度来讲,《九九神咒》比《三》拿捏的要略胜一筹。
      诙谐幽默的语言,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女主人公的善良,都是本书的亮点,推理之外的亮点。看过《希腊棺材之谜》《三口棺材》以及最新一众新本格推理小说之后,发现,能让我一边看一边笑的小说,并不是很多,然而本作做到了这一点。而女主人康嘉的单纯善良,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感觉到了一丝清新的气息,就好比你远离都市,站在郊外,对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深深的吸一口没有汽车尾气味道的新鲜空气。
      本书相较于上述提到的大作品相比,更像一出小品。命案只有一桩,剩下的所有线索及细节,全部围绕本案展开。出场人物,相对于其他作品,同样也少得很多。如果你最近使用脑力过渡、过于疲惫,想看推理小说却又担心精力不够理不清推理小说中那复杂而又繁琐的人名及人物关系,那么本作,绝对可以让你轻松阅读,而给你的阅读快感,又不会打折扣。
      不足而言,文章从命案发生后到解谜之前这段探索破案阶段,没有重点,没有突破,这些章节更像是平等的,均衡的,让人不免觉得有些拖沓的因素。这是我没有打出五分的原因。
      总体来说,布彻与卡尔、奎因之间的探讨和友谊,让布彻这本书中,同时能够找到密室之王与逻辑之王的影子——不可多得的密室与逻辑并存的经典。
      
  •     也许作为评论家安东尼·布彻是成功的,可作为推理小说家就差那么点火候。作为推理小说圈里著名的人物,写一本密室小说还真有点游戏的成分。整本看完也只得出他确实有向卡尔致敬的诚意而已,别无新意。
      看了开头的邪教还真没品出什么味道,以为会向霍克的超自然主题靠近,结果等九九神咒出现的时刻,我忽然就想到了刽子手的杂役。当诅咒出现以后,被诅咒的人就死去了,而死去的人本来是想揭露这个骗子集团的。都是利用看似荒诞的诅咒致人于死地,而区别就在于本书是一个密室状态下的谋杀。这样一个故事个人觉得写成短篇就足够了,很多不需要涉及的情节都事无巨细的写进书里,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利用马歇尔副探长的嘴巴不厌其烦的将卡尔的密室理论向读者又宣传了一次。而且书中大幅描写的人物关键时刻只成了不确定的证人,真正破解案情的到是很少被描述到的修女大人,有点头重脚轻的味道,整本书看下来,那个修女大人实在是没什么特色,很难引起我的注意,而且通过间接的了解就破解了案件,实在有点过于神奇。这么一个简单甚至是简陋的密室杀人案,硬生生的拉成一个长篇,确实有点欺负读者的味道,布局简单就不说了,解答更是毫无特色。个人觉得那个黄色物品消失的解答有点搞笑,毕竟材质不同啊,在解决过程中不应该那么完整干净的消失吧?想想也没什么,毕竟是小说。
      其他方面的描述,除了人物之间的融合有点突兀以外,里面的人物对话到是很有意思。虽然也水了点,但却比主要人物更能引起注意,比如马歇尔探长那位心直口快的妻子,比如被害人那不成器的儿子,语言上的点滴闪光都足以让我愉悦。当然也少不了反对邪教的意识以及对前苏联的反应,也许在当时的美国,这2点也是很多人关注和担心的事吧?通过这个侧面去了解也蛮好玩的。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确实相对流畅,对比刽子手的杂役等等由大陆劣质翻译者操作的译文,真是天地之别。
      最后我只想说安东尼·布彻在写小说这方面,也许真的只是美国推理小说圈里的另一方玩家
  •     整个故事很无聊。
      
      那么长的篇幅,也就一个案子,还是那么简单的诡计。无聊。
      
      和《三口棺材》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的远。
      
      各个情节也非常松散,从头到尾都平平淡淡,让人昏昏欲睡。
      
      凶手早早就暴露了(而且一点没有其他可能性),读起来更是无味。
  •     I never thought I'd see the day when I tried to solve a case with a mystery novel!
      没想到还真有这么一天,我得靠着一本推理小说来破案!
      ——Lieutenant Marshall
      
      本书作者定下的基调是致敬,这一点从书前的致辞就可以看出来——这篇密室献给John Dickson Carr,更确切一点地说,是向他的《三口棺材》致敬。
      
      Matt是一名居无定所、没有固定工作的年轻人,街头偶遇多年不见的朋友,聊天中了解到他在婚事方面遇到了麻烦。Matt为这名好友,前往一个名叫Harrigan的家族打抱不平,未曾想却卷入了这场九九神咒的神秘惨剧之中。
      
      原来这家的主人Wolfe Harrigan是洛杉玑一名揭发邪教组织丑恶真相的作家,他对Matt十分赏识,雇佣他做了自己的助理。当地一个叫作“光明之子”的邪教组织对Wolfe恨之入骨,其教主Ahasver在一次聚会中带领全体教众,对他下了“九九神咒”。Wolfe对于这样荒诞的诅咒嗤之以鼻,却没想到“神咒”成真,第二天黄昏时分他就在自己的书房中遭到枪击致死,半边面孔都被打飞!房间的门窗全都从内关闭,唯一的一个可以从外面锁上的房门又通向一直有人的祈祷室。更离奇的是,凶案发生之时,Matt就在房间外面不远的地方看到房间里有一个身穿黄袍的可疑人,然而几分钟后当他们破门而入时,房间里却找不到任何凶手的痕迹,就连行凶的手枪上也找不到指纹。这时他们才忽然想起,一天前对着Wolfe发下“神咒”的Ahasver,正是穿着黄色的长袍⋯⋯
      
      小说《九九神咒》发表于1940年,小说原先的作者署名是H.H.Holmes,如果是对于犯罪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就会知道这个名字与柯南·道尔爵士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并没有多少关系,他其实是有资料记载的美国第一个连环杀手的名字。此人于1893年至1896年间利用自己经营的宾馆先后诱骗了大量女性,对其百般折磨、虐待至死,然后将尸体秘密处理掉,据说受害者的数量可能高达200名,1896年他才被捕被得到审判,被处以绞刑。
      
      这个作者化名的背后是一名从事科幻小说编撰与创作的作家,Anthony Boucher,这其实也是一个笔名,其人真名叫做William Anthony Parker White。他涉猎广泛,对于推理小说也是十分热衷,不但爱读,也爱写,而且精于研究,他还设有Anthony Awards来奖励年度最佳推理小说的作者。他的这本《九九神咒》和两年后发表的另一篇推理小说《火箭冲到太平间》(Rocket to the Morgue)都是他以H.H.Holmes这个化名写作的两篇非常精彩的密室推理小说,算是一个系列,小说中参与探案的虽有多人,但真正看透真相,识破诡计的,却是一个名叫Ursula的修女,她虽然是一名神职人员,但却从小就很喜欢侦探推理一类的心智游戏,她的一个小小的目标就是做一名业余的女侦探。她与另一名身任神职的神探——Brown神甫的一点相似之处是,两者面对的都是让人挠头的不可能犯罪的案件。
      
      作为一名写作科幻小说出身的“访问学者”,Boucher似乎对一些奇幻的事物情有独钟。他将浑身上下充满神秘色彩的邪教组织以及与之相关的装神弄鬼的诅咒引到小说之中,成功营造出了亦真亦幻的小说基调。小说中不惜笔墨着力刻画这种极怪诞又恐怖的气氛,令读者产生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的幻觉(当然本人久经历练,是不会上当的啦,呵呵)。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在大部分章节中还引入了电影蒙太奇的处理方法,对同时发生在不同地方的情节分段穿插描写,使得这种神秘的气氛更显紧凑。小说中虽然没有明文指出,但却字里行间分明在对读者提出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凶手用的是魔法还是常法?如果是魔法,你还会看下去么(嘿嘿),如果是常法,凶手又是怎样做到的?
      
      这里也顺带解释一下这个“九九神咒”的意思,英文名字叫作Nine Times Nine,是指古往今来全世界的九个圣人(其中也包括咱们中国的孔子,居然被邪教头子利用来作杀人的咒语,真是过分啊),而服侍每个圣人就各有九个神,所以说加起来一共有九乘九的法力,十分强大。至于如何才能“击破”这一魔法,就得由读者自己去揭开谜底了。
      
      说来这部小说也可以算是个赤裸裸的广告了,小说中探案人员“明目张胆”地引用JDC《三口棺材》中的密室讲义(当然作者还是非常道德,非常专业地将原讲义中的举例部分给删去了),并且进行逐条分析,试图应用到书中的案件上。尽管分析的结果是所有的可能都被推翻,但事实上最终的谜底却也依旧被讲义包含其中。只是我总感觉,这部一面致敬,一面也有意挑战密室大师的小说,在手法的解答上还是有些牵强和不自然,虽然作者为了增添戏剧性和复杂性,在这个密室上增加了许多旁支末节,但如果仔细思量,就会发现它的整体布局还是比较简单的,凶手的设定也毫无意外,这些比起《三口棺材》的解答还是有不少距离的。
      
      小说的另一个特色是人物角色为数不少,人物对话繁多,作者使用三四十年代十分流行的美国口语,以智慧、诙谐、幽默的笔调将当时美国西海岸包括社交场合(酒吧叙旧)、家庭生活(夫妻之间的闲言碎语,大家族中的亲情与矛盾)、公众面貌(比如集会)等等在内的各类风情展示在读者面前,于解谜之外涉及到了多个话题(比如反邪教这个主题就很有意思)。精彩语句或发人深省,或让人捧腹。不过可惜,我觉得在推理小说常有的支线情节——爱情情节上作者还是多少有点模式化的倾向,与全书总体基调颇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假若作者能够摆脱某些惯性思维,这部小说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     此书居然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实在令人奇怪。
      就个人来说,流畅可读但没什么惊喜,估计很快会忘掉。
      有趣的倒是书中有不少戏仿密室名作的桥段让人感觉似曾相识,而名家名作更是屡屡直接出现引用,要是再拖的长一点倒有可能办成密室名作回顾展。
      搞山寨搞的如此认真就脱离了低级趣味,变成向大师们致敬了,搞评论出身的人还真是聪明啊,哈哈。
  •     这本书的简介应该这么写:落魄作家麦特·邓肯因为一次巧合的机缘,认识了专门揭露宗教骗局的作家沃尔夫,并邂逅了沃尔夫美丽的女儿康嘉。沃尔夫邀请邓肯做他的助手,并随沃尔夫一起参加“光明之殿”的集会。集会上沃尔夫却被教主哈斯佛下了“九九神咒”,咒语竟然成真!在沃尔夫离奇身死之后,邓肯努力试着调查这件案子,在查案过程中和康嘉互生爱慕,最终沃尔夫的死因被乌秀拉修女揭开,而邓肯和康嘉两人的感情也经受住了考验,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简介是有一些恶搞成分在内,我是想说这本书的密室无甚看点,相反密室之外的东西倒还有趣,所以我给这本书打了四星。其实我一直感到很纳闷,一小撮人在一个小房间里搞来搞去的,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个人是不太喜欢不可能犯罪的。而且不可能犯罪这个提法似乎也不太准确,推理小说中除去少量超自然解释外,几乎所有的不可能犯罪最后都能得到一个合理的结果。表面上的不可能犯罪,最后仍将被证明是可能成立的。
      而《九九神咒》的密室,严格说来这个trick写成短篇就足够了,而从推理的角度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plot可言,反而是推理之外的plot还发挥地比较好,所以我才会搞出那样的简介,一半是开玩笑,另一半也算是我对这本小说的解读。就用这样一个小小的trick来向卡尔致敬,布彻也着实寒酸了一些。
      当然这么说似乎也有些过分,人家好歹也是认认真真地想了一个密室,并且把我唬住了,单纯从密室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完全合格甚至可以说是良好。而推理成分呢……虽然有密室,但推理成分真的不多,主要就是谜面和谜底。这儿似乎又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推理小说的本质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推理小说必须具有的要素是逻辑辨证。案件可以不要,甚至诡计也可以不要。推理小说真正自成一家的图腾,应该是逻辑辨证。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很多密室小说恐怕都很难算进推理小说的范畴。这些小说有良好的谜面,有优质的谜题,但是缺乏了逻辑辩证的过程。有时候谜面出现,然后侦探故作高深地放一些烟雾弹,最后出来把问题解释了,就完了。至于侦探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推理,他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很多小说都不会做详细解释。很多时候,读者能享受到的应该是“猜”的乐趣,而不是“推理”的乐趣,这样说来,密室小说似乎更接近悬疑小说的范畴,观众在看完魔术之后直接看魔术解答,其实也用不着动什么脑筋,这些小说本来也就不是让你锻炼思维能力的。或许我们想看的不是可能和不可能,而是不可能最后变得可能,至于如何由不可能变成可能,似乎没多少人在意。
      
  •     P330
      倒数第二段
      “当你们进入库柏的房间……”
      他们没进去啊!在外面看见的约瑟夫……
      
      我觉得这篇小说写得挺精彩的,作者不仅仅设计了一个还算可以接受的密室,让我可以猜到一点,但是又不能全盘想清楚。而且我觉得除去推理的成分,剩下的情节也够吸引人。让我一口气从头看到尾。
  •     今天看完了《九九神咒》,感觉并不如传言之好。明后天收到新的两部卡尔,看看再说。今天就谈些对古典推理文库的杂感吧。
        
      (一)形制
      《九九神咒》的形制,大体和《犹大之窗》是一致的。唯一好一点的地方就是“古典推理文库”和“九九神咒”中间的字样,稍微清楚了一些。(当然了,《犹大之窗》这里是两行字,《九九神咒》只有一行。肯定会清楚一些的吧。)别的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倒是对“古典文库”的综合设计,有一些感想要说。
      封面的问题,昨天说过了。今天说说书脊。书脊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因为一本书被插到书架的时候,唯一朝外的就是书脊。
      动笔本文之前,我曾特意看了一下自己的书架,这几年因主攻武侠小说之故,买的大抵都是销量不错的推理小说,譬如珠海的乱步、贵州的阿婆,以及后续的珠海行人、文景京极堂、新星的午夜文库,等等。(稍微差一些的,例如冰岛的那位作家,就没有买。)于是我证实了我的印象:销量较好的推理小说,书脊有个共性,就是一律使用亮色调。包括较新的人文版阿婆,书脊都是黑底白字,对比的效果很强。我不知道这是否能算一个规律,但起码是个事实。大陆最近的出版物,外观一般都会采用亮色。
      反观吉林的古典文库,第一批的九本卡尔,封面或者稍差,书脊则似乎没人批评,毕竟灰色勉强能算一种亮色。但后续的这批新书,书脊就有了较大问题,尤其是“古典文库”的商标色调,跟黑色几乎就融为一体,看来十分混沌,甚至是一团模糊的。以个人的立场而言,当然希望改掉为好,只是古典文库之前已经改了一次封面,再改一次,或许十分困难。希望日后再推出新作家的时候,能够把古典文库拆分为几个子系列,每个作家设计一批封面,逐渐解决这个问题。
        
      (二)翻译
      感觉《九九神咒》的翻译,确实不如景翔那么好,不过倒也说的过去,比起《女巫角》、《宝剑流》之流,仍然要强一倍以上。下午大约两点前后,有人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翻译,你喜欢大陆化,还是喜欢直接用台湾的译本?当时较为匆忙,后来才觉得这个问题,实有深究之必要。
      我目前的看法是,像《犹大之窗》这样的经典,最好还是采用台湾的译本,因为台湾的译者水平确比大陆为高,经典的小说必须保证质量。但稍微差一些的,例如《女巫角》、《宝剑八》,反正台湾译的也不怎样,就不妨用来培养大陆的译者。(真是十分遗憾,这两部小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每次都忍不住拿来举例。)我觉得吉林的古典文库,如果是准备搞成一个长线的话,最好能培养两三个御用的专业翻译,否则难免重蹈《地狱之缘》和《刽子手杂役》的覆辙。毕竟这次引进的小说里面,很多都没有台版翻译,现场找人自然乃是下下之策。而且从长远看来,中国推理市场的巩固,确实需要一批专业的翻译来保证。况且引进台湾的译本,多少总要花钱,倘若国产的译本发展起来,说不定还能反过来卖给台湾,赚回部分资本。当然这个说的就有点远了,也太商业、太理想了。或者现阶段,我们会因此看到一批很烂的国产译本,但再烂也烂不过《宝剑八》和《女巫角》吧?对国译的培育问题,读者和出版社的利益其实颇为一致,所以双方都有付出的必要。毕竟台湾的翻译虽好,总归都是有限,若要看到更多的小说译本,就只能把目光回转大陆。而“双赢”是不会因任何一方的单独付出而发生的。
      最后,借一段梁羽生的文字,附谈一谈我个人对翻译的看法。“刘芃如对翻译的要求很高,他说:‘要翻译,绝不是单单依靠几本或几十几百本字典辞典就行的。还必须熟悉原作中所表现的时代精神、生活方式、文物制度,以及原作者的思想和风格——他遣词,造句和比喻的种种特性。’‘如果慌慌张张把一个西洋美人拉过来,给她胡乱披上一身中国衣裳,谁还能够欣赏她的美呢?’但说句笑话,要是像他这样搞翻译,除非本身经济不成问题,否则恐怕要喝西北风了。”(梁羽生《记刘芃如》)
        
      (三)印象
      对这本《九九神咒》,我一直都是抱有很高期待。尤其昨天刚刚看了卡尔的《犹大之窗》,对之更是兴趣很大。哪知今天我竟然失望了,虽然我不能准确说出是从哪里看到了这个诡计,但是我的确见过。这使我开始考虑一个问题,对古典文库,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理解。去期待诡计的新颖?这个恐怕不太现实。因为推理小说,尤其是密室小说,大抵总是采用这十种方法:门、窗、灯、墙、水、火、电、毒、家具、意识。【注】密室小说发展到了今天,往往都是新瓶旧酒,把拆门改成拆窗户,诸如此类。当然作者未必就是故意如此,很多情况都是偶然撞车。然而这毕竟造成了密室诡计的大量重复。而且读者一般不会考虑诡计的原创问题。譬如小说A是1900年出版,小说B是2000年出版,两者使用的诡计相同或者近似,读者只要看到了B小说,那么当他看A小说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似曾相识,继而大大降低了阅读乐趣。而古典推理文库面临的,恐怕正是这种问题。以读者的立场而言,推理小说就是纯粹的推理小说,和推理小说发展史没有关系。推理小说作为一种通俗小说,首先需要勾起的是新鲜感刺激感,而不是对小说发展史的景仰之情,更不是为了帮读者掌握什么发展历程。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对古典文库是个挑战。解决的办法,或者要从宣传的角度着眼。
        
      剩下的,等拿到了新书再表。
        
      【注】:这十个门类是我自己归纳的,定有不甚准确之处。其中“门”、“窗”、“水”、“火”、“电”、“毒”都不难理解。“意识”指幻觉和错觉。“墙”包括秘道。“家具”主要是指木质家具。把“灯”从“家具”里独立出来,因为灯一般都是吊灯,从空间的角度看,是纵向的,而家具则是横向(平面)。
  •     
       一般来说,讨论一部通俗小说的意义是一件让不少人难以理解的事情,通俗小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它能让你在无聊的时候找到一些乐子,仅此而已。
       但是对于推理小说爱好者来说——他们对小说本身“技术”上的陈述有着一种本能的反应。而向所有人揭示推理小说“技术”上的迷人之处,也正是这一群人最为兴奋并且津津乐道的地方了。
      
       安东尼•布彻(Anthony Boucher,1911—1968,台湾译为安东尼•鲍查),原名威廉•安东尼•派克(William Anthony Parker)1911年8月21日生于加州奥克兰市的医生世家,父母亲皆为外科医师,然而他本人对医学并没有兴趣。他对语言的热衷成就了他未来的发展:他曾担任语言老师,精通法语、西班牙语和比利时语,并将欧语系的推理小说翻译为英文。
       布彻早年曾尝试剧作但未果(在《九九神咒》中,随处可见富有诗意的莎翁台词),自1935年起,他为洛杉矶《进步联盟报》撰写剧评,接着又为《旧金山纪事报》写科幻和奇幻类小说的书评,展开他宽阔多彩的评论生涯。他的第一本推理小说则是1937年的《第七骷髅地谋杀案》(The Case of Seven of Calvary),由于布彻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加上又极为推崇约翰•狄克森•卡尔(《九九神咒》中有完整的关于《三口棺材》密室讲义的解说与推广),因此他的小说中经常设计天主教典故、邪教迷信的情节(如《九九神咒》中的“光明之殿”),最后也都会有合情入理的解谜方式。他曾分别获得1946、1950、1953的非小说类艾伦坡大奖,以及1958、1959年的编辑类《雨果奖》。
       布彻一生中最为人敬仰的成就为书评,他曾为许多报社写过推理小说书评,他主要的书评为自1951年之后在纽约时报的专栏,至他过世,他总共写了超过850篇的评论。他三度荣获爱伦坡奖的评论奖项,成为当时最有权威、最有影响力、也最受欢迎的书评。他亦担任过埃勒里•奎因杂志的主书评。除了书评之外,他还监督制作过广播推理剧、出版推理及科幻杂志、教导写作、编辑过数本与真实犯罪有关的书籍、制作推理舞台剧……。他身兼多职,一生全奉献给推理及科幻小说的推展。顺带一提,来自全球各地的推理书商、推理作家、评论家以及推理读者迷们有一个一年一度专属于他们的豪华盛会,它的正式名称叫做“世界推理大会”(World Mystery Conventions)。在大会里,推理谜们化妆成为小说中的角色,争相去听作家们的专题演讲,或者寻找心仪作家的合照签名,推理文学奖在此颁奖,各种新书也在此发表或举行推广活动,福尔摩斯迷们更在此举行一年只邀请一位女性参与的福尔摩斯大会。这个年度盛事,在真正死忠的推理谜当中有一个公开的昵称,叫它为“布彻大会”(Bouchercons,自1992年起,这个昵称便成为官方名称,并成为注册商标),大会中有一个由读者票选出来的年度最佳推理作品,就叫做“安东尼奖”(Anthony Awards),这些昵称或者名称都是为了纪念推理圈内博学多闻令人尊敬的小说家、剧作家、编辑人、评论家兼推理写作导师的安东尼•布彻。
       布彻的长篇作品我们并不多见,熟悉的只是《火箭冲向太平间》(1942,Rocket to the Morgue)和这一本《九九神咒》(1940,Nine Times Nine)了。
      
       那么这样一位大师在《九九神咒》中到底有多么令人着迷呢?
       沃尔夫是一位专门揭发宗教诈骗的作家,洛杉矶光明之殿的教主哈斯佛在聚会时却对他下了“九九神咒”,咒他不出数日内身亡。没想到咒语竟然成了真,沃尔夫果然离奇在自家书房中遭到近距离枪伤死亡,房间的门窗全都紧闭,俨然是一桩离奇的密室命案。沃尔夫的助理麦特和刑事组副队长马歇尔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甚至还参考约翰•狄克森•卡尔密室名作《三口棺材》,正当案情陷入胶着时,乌秀拉修女却带来一线曙光,难解的谜团终于逐步得以解开……
       这同样是在黄金时代中最为普通的推理小说构建模式:介绍故事背景——交代难以理解的案情——侦探的出场和疑问——对于案件的完美解释。但是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是一部“不可能犯罪作品”的话,可能它会失去很多诱惑力,除了那位神秘的修女侦探和关于宗教与政治上的复杂关系。密室不仅在《九九神咒》中成为一个技术上的核心,也同样是联系所有关于小说中各种元素的枢纽,如果已经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可能感知,密室无论是在构建还是在气氛渲染上并非如此完美,但是如果考虑的密室构建的意义,那就非同寻常了。
      密室出现的原因本身就是一个巧妙的诡计,这是布彻在《九九神咒》中赋予不可能犯罪的一则新的内涵:“房间的门窗全都紧闭,沃尔夫遭到近距离枪击身亡,目击者看到一位穿着黄袍的人,但是当门打开的时候,那位黄衣人竟然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具尸体……”好了,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九九神咒真的灵验了?显然这难以让人信服,但这同样也是密室突破“技术”后的另外意义——密室究竟为何存在?
       在解析密室是如何形成的时候,布彻开始了关于《三口棺材》的解说分析,以卡尔的密室讲义为蓝本进行一一比对说明,讨论的问题就是:他们究竟是否能够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密室。从文字中可以看出,布彻对于卡尔所著的“密室讲义”备至推崇,不仅仅渴望它能够影响更多人的创作,甚至希望它能够解决现实中可能会存在的一切关于“密室”上的问题。与卡尔所著相同,布彻运用比较容易让读者进行阅读与思考的轻松的对话模式。麦特和刑事组副队长马歇尔对《三口棺材》中的密室讲义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这一节可能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但结论是,不可能实现。这是布彻对卡尔的致敬之作,用一则我们往常根本不能想象的手法叙述了密室存在的模式——大师们没有留下解开这次密室的法则,我们必须重头开始。
      
       与卡尔笔下的亨利•梅瑞威尔爵士或者是菲尔博士不同,在《九九神咒》中扮演侦探角色的是一位修女。她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换句话说,除了必要的推理外,她基本上没有多余的表现,这些除了说明她是一位修女之外,还有另外的意思,她扮演的是一个“安乐椅侦探”。所有的线索由他人提供,而自己只是负责逻辑上的整理,然后把合乎事实的真相解释出来,这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侦探啊,如此也能看出布彻对于解决密室问题的强大逻辑关系充满了期待,这是另外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必须一提的是,在文中除了可以见识到布彻丰富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之外——他总是会引用许多著名的剧作台词,或者是一系列文艺大师清单——我们同样可以在他的笔下觉察出他的幽默与情感的细腻。在阅读时,这样的对比相差如此之大,却又平易近人,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作品中描写关于主人公麦特的情感变化时,是一种可笑又无法拒绝的文字修饰。这同样也是通俗小说带给我们除却“技术”之外的意境了。
      
       当然,按照我们最为习惯的叙述方式来评价《九九神咒》的话,它并非表现的如此符合我们的口味(情节进程缓慢,人物关系复杂,诡计并不是那么异想天开却又符合实际,对话减少了关于线索探索的意义,加大了谈情说爱或者是讽刺宗教政治上的种种事情,背景以蛊惑人心的教会、宗教政治上的丑恶问题为主,难以让东方人理解并且毫无怨言的接受……)但是,它确实是一部致敬的不可能犯罪作品,这个意义足以让它在黄金时代末期受人敬仰了。
       我们阅读推理小说,并试图了解它们。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到《九九神咒》字里行间所传达出布彻对于推理小说的热忱之后,我们也许会更加喜爱这样的小说和文化。
      
  •   标准的书评,什么都说了,却又什么都没说,实际毫无意义。。。。
  •   看完同感啊,只能说这个被害者的神经回路严重与正常人不同,一瞬间能够确认手中的飞镖无法自救,不如留下线索;然后脸部中枪后,有余力射出精准一镖!!!
  •   老太太是真虔诚,凶手是伪君子,这样的
  •   古典本格推理首先是作为一场解谜游戏,其次才是作为一部小说存在的。
    而这场解谜游戏的极致就是封闭空间的谋杀。
    而事实上,的确凡是有所成就的作家大多去挑战过不可能犯罪,即使雷蒙德·钱德勒也不例外。
  •   密室只是不可能犯罪的一种
  •   古典本格推理首先是作为一场解谜游戏,其次才是作为一部小说存在的。
      而这场解谜游戏的极致就是封闭空间的谋杀。
      而事实上,的确凡是有所成就的作家大多去挑战过不可能犯罪,即使雷蒙德·钱德勒也不例外。
    雷蒙德·钱德勒写过密室啊??
  •   写过的,Robert Adey的书中有提到
  •   这点上我们的观点截然相反。推理小说这个提法本来就不是原义,而是由于在日本战后“侦”字被废止,所以才改称“推理小说”。
    侦探小说或者神秘小说的原意,逻辑推理并不是这类文体的必要要素。从原点的《莫格街凶杀案》来分析,神秘气氛与意外性的解答是最具有表现力的部分,而逻辑推理固然重要,但直到在《玛丽.罗杰疑案》中才摆到前台。因此我认为注重逻辑推理只是推理小说的一种风格,缺乏此一特征而以具备幻想性的高难度谜团取胜的Mystery Novel不能简单地排除在此一文体之外。
  •   观点不同,那就求同存异吧,嘿嘿。
  •   而是由于在日本战后“侦”字被废止,所以才改称“推理小说”。
    =================
    是因为被占领吗??
  •   这个我不清楚了。
  •   应该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被废止的吧。
  •   那您知道不。。
  •   的确写成短篇会更好
  •   这部小说就谜题还值得一看
    至于故事性,还是算了吧
    开篇就很囧
  •   稍微改改作言情小说看更有趣些
  •   你哪买的?
  •   ……这位朋友是中国哪个地区的?
  •   我天津啊!看你也是天津的才问的你
  •   http://shop35807215.taobao.com/?asker=wangwang
    从这里买吧
  •   过年之前看见书店已经上架了. 但是没买,太多了看不完
  •   看过吉版的地狱之缘和瘟疫庄,你就会觉得九九神咒的翻译是好到天上去了
  •   作者的很多引用确实很见功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