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与民国社会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李满星  页数:255  
Tag标签:无  

前言

  名士风度国士魂前贤有诗云:“从古江山闲不得,半归名士半英雄。”将风流潇洒的名士与创造时势的英雄同等看待。在近代百年中国士林,《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可以说不仅是一代风流名士,还是凛凛群惊、标高千古的无双国士,自然在历史天空留下璀璨的光华。  张季鸾作为名士之“风流”,既非古人所谓诗酒风流。也非如今常见的裙边风流,而是灼灼才华之风流,傲岸人格之风流,千古道德文章之风流。他除了以时评而名倾朝野外,还有高雅的风度和气质,更可贵的是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清高而有气骨,被时人所看重,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清末民初,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各个政治集团都在寻求拉拢名士,帮助谋划或者支撑门面。因此也出现了许多朝秦暮楚,望尘下拜者。同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军阀,政治上采取高压的愚民政策,对反对自己的名士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关押,甚至加以杀戮。名记者邵飘萍,因拒收张作霖三十万元“封口费”而惨遭杀害;而林白水,则被张宗昌以“通敌有证罪”枪毙。但就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天空一片黯淡的时候,张季鸾超逸出群,标新立异,有书有笔有肝胆,傲立当世,可以说“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留学日本,创办《夏声》杂志,倡言革命;任总统府秘书,执笔起草孙中山就职宣言,再造共和;创办北京《民立报》,名列北京新闻界的“民初三杰”;披露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内幕,点燃讨袁“二次革命”的导火线……辗转京沪办报的前15年中。有两次被捕入狱,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备尝艰辛,但追求自由之精神不改。其中两度从政,不乏做官发财机会,但挂冠而去,甘愿做穷记者,“新松不恨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后15年任《大公报》主笔,不依附任何政治势力,自命为“自由知识分子”,庄严地亮起“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旗帜,而且基本上忠实地履行了这一庄严承诺;发扬文人议政的报风,习惯于“见大人,则藐之”,先后发表两篇文章痛骂正值春风得意的蒋介石,把“笑傲王侯”的名士遗风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正是“不以雄名疏野贱,唯将直所斩王侯”。这种风流名士风度,可以说是时代正义和良知的象征。张季鸾“心事浩茫连广宇”,在他的心目中,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黎民百姓都和自己息息相关。这种“铁肩担道义”的情怀,源于对自我在社会、历史中的角色、立场的一个选择,在百年中国报林无人能出其右。可惜的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今天,具有这样名士风度的知识分子已罕见。  更可贵的是,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张季鸾表现出了“舍我其谁”的国士之风。国士之风是什么?司马迁总结道:“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所以为有国士之风。”(《报任安书》)看其文,观其行,论其人,张季鸾不正是民国时期无双国士吗?  “扶风豪士天下奇,义气相倾山可移”。“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他则当仁不让以“国士”自居,确定“明耻教战”的宣传方针;在整个西安事变进程中,共写下十一篇社评,特别是《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在东北军将士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抵得上十万雄师;值全民抗战之际,他把《大公报》“完全贡献给国家,听其统治使用”,以笔为戈,激励民心士气,被称为“战时精神长城”;他本人还为国民政府起草了重要的文稿,参与国家重大的外交谋划、国际宣传和对日秘密谈判,成为高级智囊;《大公报》主要因张季鸾的社评获密苏里新闻学院颁发的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他的笔墨生涯,为文人扬眉,替志士吐气,正如周恩来唁电所评“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苏轼的朋友、诗僧参寥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写道:“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正是从两方面归纳了国士的人格魅力。张季鸾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名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在国难当头之时,以如椽巨笔,为国为民做出了贡献,堪称百年中国无双国士。  书生意气显本色,民国名士竞风流。国难当头成舍我,国士之风能其谁?  音响已沉,切劘不再,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国士之风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数十年来,我们不幸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国的那些人和事,几乎将每个人的脸上都涂抹了厚厚的油彩,甚至基于某种需要将人物脸谱化,让本来的面目无法看清。张季鸾的名字,相当长一段时间被有意识屏蔽,不仅一般百姓知之甚少,就是文化人也难闻其详。本书试图透过历史的迷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百年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精神之路进行探究,还原一个活生生的本色人物,以本论质,以质为珍!

内容概要

本书由李满星所著,讲述的内容是:张季鸾作为名士之“风流”,既非古人所谓诗酒风流,也非如今常见的裙边风流,而是灼灼才华之风流,傲岸人格之风流,千古道德文章之风流。他除了以时评而名倾朝野外,还有高雅的风度和气质,更可贵的是不幕荣利,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清高而有气骨,被时人所看重,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本书适合人物传记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满星
1965年12月出生于后稷教稼之地,1984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相继任高校教师、报纸主编,现在西安开发区工作管委会工作。大学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累计发表散文、随笔、杂文近100万字。近年对周秦文化、民国史颇有研究,已出版大文化散文《秦人前世今生》一书,为全国各大高校给大学生推荐读物,并为陕西省各级党校及党政干部培训教材。目前正在对周、秦、汉、唐中华元生态文明进行研究,创作《解读中国人的遗传密码》三卷本系列丛书。

书籍目录

自序  名士风度国士魂
引子
第一章 负笈求学 反清志士
第二章 辛亥志士 辗转办报
第三章 主笔大公 文人论政
第四章 为报国恩 甘为国士
第五章 舍我其谁 明耻教战
第六章 如椽大笔 以文止戈
第七章 谋国之忠 忙于人事
第八章 珠联璧合 文人报国
第九章 听命国家 一心抗战
第十章 抨汪诛奸 轰动中外
第十一章 充任密使 凛凛风骨
第十二章 同情中共 平等对待
第十三章 精神长城 获最佳奖
第十四章 巨星陨落 余韵未绝
尾声
后记 不能忘却的纪念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我的父亲乐于助人,满怀悲悯,总是替别人着想,很少想到自己。于右任伯父赠诗,其中有句概括写照他:“处处忙人事,时时念国仇。”他为人谋事,四行书飞遍全国;提携教育青年,倾其所知;救助别人从不量力而行,以承担赡养烈士家属遗孤为乐事。民初报人曹成甫、邵飘萍惨遭军阀杀害,父亲毅然肩负起赡养抚育烈士遗属的责任。有年,他在天津,自己生活困难,时逢年关,按月要给曹妻送的生活费仍无着落,为能使曹家安度,他不顾数九寒天,将身穿的仅有一件皮袍送进当铺,典押所得,及时送到曹家,使曹家母子欢度春节,方始安心。父亲平生不求名利为己责,做了好事从不宣扬,这些历史鲜为人所知,今年来才有所披露。  父亲辛劳一世,了无积蓄,从不置私产。家母常喜说,我家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家居重庆时,长期借住在我的干爹康心文汪山府中,报社领导层屡有人劝告,长期租住,人来客往,总不相宜,以父亲事业有成、如日中天的声望也似不妥,关心奉劝他置地建屋。父亲认为用大公报社之款为己建屋,大为不妥,婉言屡拒。直到他逝世,我们都租住在康家。父亲身后,只有他终其生服务的大公报社,留下的钱财,仅有在他身穿衣衫中取出的十元法币。遗嘱中,对子女也唯托友人们照顾,终其一生,保持了穷新闻记者的雅称。   ……

编辑推荐

  前贤有诗云:(从古江山闲不得,半归名士半英雄。)将风流潇洒的名士与创造时势的英雄同等看待。在近代百年中国士林,《大公报》主笔张李鸾,可以说不仅是一代风流名士,还是凛凛群惊、标高千古的无双国士,自然在历史天空留下璀璨的光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季鸾与民国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货很好,很喜欢!希望能进一点季鸾文存的书籍。
  •   这本书是我写的,出版已经2年了,朋友看了都说好。购来送人的。
  •   他的事迹和见识令人感叹。
  •   通过一个人,另一个角度看民国
  •   这本书个人觉得写得很一般,不是很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