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汪文勤、丁冬、章江红 著  页数:245  
Tag标签:无  

前言

  让我帮你唱支歌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张海迪)  《耳蜗》是一本让我感动的书,因为她充满了爱与同情,我希望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  也许有人会问“耳蜗”是什么?我想告诉人们,耳蜗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好的耳蜗会让我们听见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春天,走在原野上,你会听见轻柔的风唱着歌,飘向远方;夏天,在窗外的星空下,你会听见小虫们快乐的哼鸣;秋天,在悠远的天空中,你能听见大雁告别北方家乡,呼唤同伴的叫声;还有冬天也是有声音的,下过一场大雪,你一定记得踏在雪地里咯吱咯吱的脚步声。对于健康人来说,生命中有那么多值得回忆的声音,而要听到声音,就要有完整的耳蜗。  但是,生活中总是有一些遗憾,比如,有一些人永远都听不到声音,他们听不见大自然中的一切,也听不见亲人的呼唤,他们在失去听力之后,也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们活在一个寂静的世界里,那里如同宇宙还没有诞生前的沉寂。可是,内心孤独无助他们多想说出自己的心声啊!有一次,我用手语和一群美丽的聋哑少女说话,我被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打动了,于是,我为她们写了一支歌:  亲爱的人/不要问我/不要问我爱什么/那花开花落悄无声/却是我心中的歌/我多想对你说/说那春的风/说那夏的花/说那秋的雨/说那冬的雪'  亲爱的人/不要问我/不要问我爱什么/我的泪花一朵朵/那是心中星光在闪烁/我多想对你说/说那山高水长/说那绿浪清波/说那落日红似火/说那天空多辽阔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其中有6亿多残疾人,中国就有8500多万残疾人。这个庞大数字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残疾人”这个词汇叠加着无数痛苦和不幸,也蕴含着残疾人的美好梦想、热切渴望,还有不屈抗争的精神。其实,从生命的历程来看,每个人都潜在面临着残疾的威胁,只是造成的原因、发生的时间、持续的长短和造成的影响不同。  生命的残缺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必然代价,因此,很多人都承受过残疾的痛苦,肉体的,精神的。其实,无论是健全还是残疾,生命的本质都是高贵的,都应该享有阳光、空气和水。世界上有哭泣和悲伤,也有欢乐和幸福,所有这一切都是由生命来感受和品尝的。生命的形态总是不完整的,这种不完整性正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不完整促使人们认识什么是完整,并且为美好的生命前景作不懈的努力。痛苦是幸福的比照。残疾人承受的痛苦让人们看到了什么是幸福、自由和健康。因此,我对那些忍受残疾之痛,而依然能面带微笑生活的兄弟姐妹始终怀有深切的同情和敬意。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呢?  残疾人只有很好的康复,才能过上有质量的生活,康复意味着重新走向社会的开始,也意味着生产力的解放。它使残疾人获得生活的信心,也让家庭的负担得到最大限度的减轻。我国有2780万聋哑人,很多聋哑人都需要安装人工耳蜗补偿听力,特别是一些聋哑孩子,他们更迫切地需要安装人工耳蜗,安装得越早,语言能力就恢复得越好。康复应该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抢救性的康复甚至如同给人以新的生命。所以,我们希望医学科学不断进步,不要让人们再承受残疾之痛,我们希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能让残疾人得到新的功能补偿。  2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残疾人康复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有150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很多残疾人得到了康复的机会,安装了人工耳蜗的孩子重新学会了说话,他们像健康孩子一样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这让我们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人感到无比的欢欣!  这些年,我们国家大力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的朋友们也向残疾人提供了很多的帮助。《耳蜗》一书中描述了很多关注失聪者的热心人,其中包括台湾企业家王永庆先生,他曾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倾力相助,帮助很多聋哑孩子实现了说话的梦想。还有许许多多的医学康复专家,无数的志愿者,大家都在为残疾人消除各种障碍,为他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关爱的话语,这世界仿佛开遍了美丽的花,吹拂着绿色的风。  我常想,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要尊重、理解、关心残疾人,积极消除一切有形和无形的障碍,让残疾人生活得更美好。我们要努力让生活更符合我们的理想而存在,要为有障碍的人、有困难的人、行动不便的人考虑得更周到一些,做得更细致一些,想得更长远一些,让每一个日子闪烁人性的光芒,让世界成为阳光普照、充满温情的家园。这就要我们大家激扬爱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未来就会无限美好。  我喜欢《耳蜗》这本书,她有真情故事,让你感动和流泪,她又兼具一些科普知识,通过人工耳蜗发展的历史,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让我们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兄弟姐妹,帮助那些需要恢复听力的孩子们。期待这个春天,《耳蜗》一书播下爱的种子;相信秋天,爱的信息一定会飞向海角天涯……  一本好读的书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执行理事会理事长 汤小泉)  这是一本好读的书。  好读和好看不一样。说它好读是因为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写满爱的声音。打开书,这种久违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来,清晰、明亮又澄澈。似微风呢喃,溪水清唱;似鸽哨划过晴朗的天空,孩子们无羁的笑声由远而近传过来。甚至冬夜里,一朵雪花从松枝坠落的那一团气息,都被听到了。忽然觉得人间喧嚣和躁动的声音都渐次退隐,逐渐消弭。天地安静下来了。  是不是,我们的耳朵已疏于听见爱的呼唤?  一个没有爱的世界难道不是越繁华越荒凉吗?  说《耳蜗》好读,是因为在这里能读出爱的声音。这个声音从捐助者的心里发出,从那些致力于聋人的医治和康复的科学家、医生、护士、听力师和康复教师的心中发出,汇成了今天这个激越宏大的爱的交响。起初,这个声音是微细的,后来,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越来越多的爱心汇聚过来,这个音流便一日比一日更雄伟、更壮阔、更浓烈。读《耳蜗》好像在听一曲爱的交响,人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从耳畔到心田,动人的旋律不绝如缕,久久回荡。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需要爱心关注、救助和支持。是的,我们党和政府有很好的政策和措施,我们有各级残联,但是,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份爱和责任。拿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呢?最好的标准应该是整个社会对于残障人士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度。哈佛大学校园里刻着一句话:“希望再也不要看见在一个一无所缺的富有的世界里还有人一无所有。”  物质世界的贫困是容易摆脱的,但是,精神世界的赤贫,不被关爱、被世界遗忘的那些人群,他们需要我们的手牵着他们的手,一路同行。慈心善举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不应该是口号,需要有人不断地去提倡、昭示。我们的社会良知好像嗜睡的人,要不断地被推、被摇、被叫醒。  《耳蜗》一书的出现,不啻给我们装上了一个耳蜗,由此,我们清楚地听见爱的呼唤和回声。  我们说残障人士的生存现状堪忧,不单是指他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更多的是指他们的精神世界。高科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有多少是惠及他们的?手机产品更新换代,令人眼花缭乱,如果他们是听不见的和不能说话的人;电视屏幕有大有小,大到足可以遮挡一片天,小到只能驻足在指尖,高清、数字,清晰到可以读出肌肉的纹理和眼睫毛的间距,如果他们是失明的人;说香格里拉的风怎样柔,水多么美,空气有多么甘甜,对于一生只能扶着自家门框的人来说,所谓人间天堂比那真正的天堂更加遥不可及。  在人世间,爱是不能缺失的空气。慈善事业不是口号,不是运动,不是项目,应该是融汇在一个民族血液里的细胞,是可以传承下去的基因,是弥漫在天地之间的气息,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日臻成熟的标志。  说《耳蜗》好读,是因为在这里既可以触到现实的脉动,又能感受到未来的希望。据了解,编写、创作本书的3位朋友历时数年之久,跨越近10个省市,穿越海峡两岸,采访和调查的范围甚至远至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东岸,书中的人和事全部是真实的,每一个细节都来自生活的现实。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我读到了爱、使命和对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那一份舍我其谁的凛然担当。  《耳蜗》里这些生动、鲜活和富有崇高境界的故事,绝不是当下大多数写作者宅在家里能够编造出来的。  再说《耳蜗》好读,是因为她有一个宏阔大视野,天地无垠,无远弗届,从台湾王永庆先生的捐赠到今天国家政府的倾力投入和支持,两岸医疗、康复专家以及众多为残疾人事业辛勤工作的人士,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信心守望,完成了科学研发、生产和临床以及培养和带领队伍的跨越式发展。来自方方面面的资助,大大帮助和提高了我国听障人士的生命、生活质量,近10年来已形成健康自然的发展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我们的信心、决心和力量,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小小的耳蜗,让有需要的人们听见了世界,同时也让世界听见了我们。  《耳蜗》一书讲真情故事,有真知灼见,兼具科普功能,透过对人工耳蜗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生动地塑造了医务、康复工作者的群像,大企业家无私奉献、巨额捐赠的心路历程,更写了患者的命运故事,几条线自然编织,成就了美好的画卷,吸引读者不知不觉读下去。是现实的报告,真切、生动,也是文学,而且是好文学。  《耳蜗》好读。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历时数年采访创作而成的长篇纪实文学,真实质朴而诗意盎然地讲述了成千上万聋儿回归有声世界的真实感人故事,展现了人工耳蜗在我国近20年的发展历程。从聋哑人治病求告无门,到如今公益人士、各级政府、医疗部门等众多集体和个人积极寻找需要救助治疗的聋哑人,《耳蜗》全景式展现了两岸共同为祖国大陆做的一项社会福利事业,从台湾王永庆先生的捐赠到今天我国政府的倾力投入和支持,两岸医疗、康复专家以及众多为残疾人事业辛勤工作的人士,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完成了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

  汪文勤,诗人、作家、影视制片人。曾任职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编导。现从事专业创作、影视拍摄制作及海内外文化交流工作。著有长篇小说《冰酒窝》、《生死流》、《玄缘》;中短篇小说《最后五十步》、《姓甚名谁》等;《汪文勤诗集》、《汪文勤诗选》,散文随笔集《捕风的日子》……散文《童话里的童话》获2008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捉迷藏》获第二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一等奖,等等。
  丁冬,作家,文化策划人。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60万字,出版《饮食本草》、《高士其画传》、《改变人类历史的二十种瘟疫》、《联合国采购指南》等著作。创办天润安鼎动画公司,三维动画电影《动物狂欢节》获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水墨动画《源》获出版总署数字出版物优秀奖;首部全毛发长篇动画剧《小狐狸发明记》,获2011年优秀国产动画片大奖,等等。
  章江红,曾任报社记者、编辑,采访撰写了大量新闻稿件,采访、编辑的稿件多次获奖。现任职于北京某集团公司,从事投资管理工作,以及影视剧编剧及文化交流工作。

书籍目录


让我帮你唱支歌——张海迪
一本好读的书——汤小泉
谱写人间美好和谐的篇章——王瑞华
第一章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第二章 听那像风一般的话语
第三章 海是沸腾的乡情
第四章 你的絮语 我的雷鸣
第五章 沉默之钟为谁敲响
第六章 风云爱耳日
第七章 谁言寸草心
第八章 脚印——大地的诗行
第九章 阳光瀑布
第十章 心声灿烂
第十一章 爱是所有季节的果实
第十二章 人靠人才能成为人
第十三章 带着你的爱 请跟我来2
第十四章 从梦圆到圆梦
第十五章 聆听新世纪
后 记

章节摘录

  这次活动的录像让王永庆知道——同仁医院是可以信任的。他当即作出了一个决定。  黄俊生通过电话把王永庆的决定告诉韩德民:王永庆先生说,继续给中国大陆捐人工耳蜗。这次捐200套。  韩德民不太肯定自己听到的数字:“你说多少?200套?”  黄俊生肯定地说:“200套,24C型的。”  韩德民想:从5套一下子猛增到200套!200套人工耳蜗,价值3800万,真是大手笔啊!  黄俊生说:“这个数字很大,做起来是一个大的工程,要有一个系统的计划。周末我就去北京,见面细谈。”  让王永庆一举作出捐赠200套人工耳蜗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04年6月他第一次踏上故乡福建安溪的土地,在安溪特殊教育学校度过的那一个半小时。那些可爱又可怜的聋哑孩子,使他那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更加柔软,他要帮助这些孩子听到声音,回到有声世界来。就像他捐赠人工耳蜗给台湾的听障儿童一样,他也要帮助他故乡的孩子们。只是他担心:中国大陆有没有好的医院和医师来实施手术,有没有好的康复机构来完成手术后的言语康复。  在黄俊生带回来的这些录像片里,王永庆看到了孩子们术后的康复效果,他完全放心了。现在,他的心愿可以实施了。  他对黄俊生说:无偿捐赠200套人工耳蜗给中国大陆,唯一的要求是其中的100套分配在福建,尽量照顾安溪的耳聋孩子。  这个要求,表露了一个海外游子对故土的赤子之心,拳拳之意。  黄俊生在周六夜晚的9点到达首都机场。他在中国大陆的助手蔡庆涌接上他,到酒店安顿下来已经是晚上11点钟。明天是星期天,他要与韩德民商量决定许多重要事情,然后在星期一一早返回台湾,他在长庚医院还有很多的工作。  这时的黄俊生还不知道,这将是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工作状况,他只能用周末到周一的时间在台湾与北京之间往返飞行,他两个星期就要做一次这样的飞行,而且会安排密集的会议、商谈、考察、讲话等活动。这对于一个已经70岁的老人来说,是十分辛苦劳累的。  两个月里,韩德民与有关政府部门和几家基金会商谈,并把商谈结果及时传递给黄俊生。黄俊生两个星期来一次北京,在韩德民的安排下和有关方面会谈,并考察医院和康复机构。经过多方洽谈,到2005年1月初,尘埃落定,一个项目构架基本建立。  2005年1月11日晚,在北京长安俱乐部,举行了捐赠项目工作协调会。参加协调会的有长庚纪念医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同仁医院、协和医院、三〇一医院、厦门第一医院、厦门中山医院以及福建等地残联、康复系统相关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听力重建  启聪行动实施方案》。  2005年1月12日上午10点,“台塑关系企业暨财团法人长庚纪念医院王永庆董事长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人工电子耳(人工耳蜗)200套(价值3800万元人民币)捐赠仪式”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隆重举行。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王新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汤小泉,教育部、民政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部委领导以及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受助聋儿代表,Cochlear公司亚太区总裁Mark Salmon先生等一百余人出席了捐赠仪式。  长庚纪念医院决策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德朗教授把“台塑关系企业暨财团法人长庚纪念医院王永庆董事长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人工电子耳(人工耳蜗)200套(价值3800万元人民币)”的捐赠牌交给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  王永庆的女儿王瑞慧代表父亲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刘雪冬签署了捐赠协议。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为此下发了《转发听力重建  启聪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康办[2005]4号),要求有关省残联认真贯彻落实,做好项目工作。  项目第一步是前期筛查工作。  福建省安溪县的筛查是最早开始的,在项目确定之前6个月就开始了。在王永庆访问安溪特教学校后的24天,即2004年6月27日,黄俊生就由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喜斌陪同,来到了安溪特殊教育学校,为全校聋哑学生做了全面的听力测试。黄俊生仔细检查了有残留听力的学生,对不能发音的学生配发助听器,帮助他们补偿听力,对重度耳聋的送到厦门第一医院做全面检查,符合手术条件者准备植入人工耳蜗。  2005年3月27日,孙喜斌带领听力门诊主任龙墨等听力学专家组到达福州,与福建省康复中心会合组建筛查分队,在福州、厦门、泉州、安溪四地进行筛查。当到达安溪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近两百个聋儿在家长的陪同下,浩浩荡荡,排着长队等待筛查。  筛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很多项内容:听力评估,智力评估,家庭教育评估,康复现状、儿童听觉言语康复状况评估,年龄政策、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许多项评估里包含了多条细则。这需要逐项检测、询问、填写,需要细心、耐心、一丝不苟。  孙喜斌和他的专家队伍必须严格做好术前的筛查,以确保人工耳蜗植入的万无一失。  从2005年2月至9月,福建省残联康复处配合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共筛查了548名聋儿,上报项目办公室136名,最后确定手术95名,实际手术90名。  安溪县筛查343名,上报项目办公室31名,实际手术11名。  今天,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就是一些数字,这些数字的背后有多少心血和汗水,多少长途的跋涉和多少的不眠之夜,应该向支撑起这些数字的人们献上深深的敬意,他们永远不应被忘记。  2008年5月,记者随同韩德民院长一起去台北,向王永庆董事长汇报人工耳蜗捐赠项目在中国大陆的进展情况。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记者深深为台湾同行在他们专业领域里的敬业精神,他们服务患者、注重效果的踏实务实的工作态度所打动。也就是在这一次的工作汇报中,记者有幸和黄俊生教授和科林集团的林文正董事长有了深入的交谈,他们虽然有各自负责的领域,但他们都是一样务实的人,注重细节,为人低调。林董事长完全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管理自己的公司,清晨的早读和分享数十年如一日,“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公司经营理念,为在此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员工们一致认同,并积极践行。透过一整套为听力重建、康复服务的系统,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服务台湾社区和祖国大陆的听力重建事业,既有先进的运作模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服务理念。  那一次的台湾之行,记者有幸与王永庆先生进行了长达近两个小时的愉快交谈;同时,还认识了一群新的朋友,大家在共同的事业当中,相互激励,结下深厚的友谊。  转眼四年时间过去了,林董事长赤脚在阳明山上健行的身影长留在我们心中。他好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古人,侧耳觅松风,举目唤白云,日复一日的修行练就了他一身的仙风道骨,虽没有一字半句的高言大志,但他心思缜密,情系弱势群体。他说:我是个生意人,但已不是个纯粹的生意人了,我心里更多的是想做好事情,帮助有需要的人。其实,要感谢他们,他们让我们变得有用,他们需要听,让我们懂得了以呼唤去回应,能为他们效力是我们的缘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没有声音的世界是死寂的,正如没有图像的世界是空洞的。让失聪失明的人重新回到鲜活的世界,感受到生命的无穷活力和魅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善举?只能称之为功德无量。  ——易中天(著名学者、作家)  让我们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兄弟姐妹,帮助那些需要恢复听力的孩子们。  ——张海迪(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  《耳蜗》以生动的事实表明,科学是人类的福祉,慈善之心、仁爱之心更是人类的福音。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编辑推荐

  是谁创造了哑巴说话的奇迹?人工耳蜗的发明经历了哪些曲折而奇妙的过程?人工耳蜗是怎样呼唤和寻找着那些听不见的人们?聋人家庭和帮助他们的爱心人士之间有哪些跌宕感人的故事?为创作《耳蜗》,三位作家历时数年采访创作,跨越近十个省市,穿梭海峡两岸甚至远赴海外,从大量真实材料中提取出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社会各界关爱聋人、推广人工耳蜗的感人进程,同时普及了相关知识,给需要的人们带去了希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耳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走进另一个无声的世界《耳蜗》

    虽然这个世界上残疾人总数有几亿人,中国也达到了八千多万,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是很难见到他们的,他们都隐藏在一些角落中,轻易不和这个社会接触,变得如同隐形人一样。在我认识的人中,在我的生活圈子中就找不到一个残疾人。所以他们被忽视,被遗忘,让我们觉得大街上的盲道,楼门前的无障碍通道好像都是摆设,从没看见有那个残疾人真正用过。

    前几天看了一本矛盾文学奖的《推拿》,里面写的是盲人,这也是我第一次读以盲人为主角的小说。这本《耳蜗》并不是小说,算是过去说的报告文学把,纪实类的,用现在的分类叫做非虚构类。书写的是人工耳蜗的发明和应用,但是并不是科普书,和前几天看的写心脏外科发展历程的《心外传奇》并不完全相同。这里面有大量的人和事,有很多很多被安装人工耳蜗而改变命运的人的故事。

    在看这本书以前,还真不清楚人工耳蜗是什么,只是在图片上看到有人在耳朵后面带着这个东西,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就是人工耳蜗。介绍人工耳蜗的时候有很多专业的医学术语,没太记住,但是我理解就是只要是听觉神经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做手术在听神经上插入电极,然后在外面安装一个接收和翻译装置来代替耳朵,也就是说按一个人工耳朵。这样就可以让多数聋人获得听力。因为这本书并不是专业科普书,所以感觉好像这种装置并不是真正听到和我们正常人听的同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变形了的,还要调试,因为毕竟是靠电线和神经相连接,并不是真正的神经。书里面提到二十四位,好像应该是二十四根电极的意思吧。这样的声音对于以前就有听力后来变聋的人很容易就调试好,可是对从来就没听过任何声音的人就挺困难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声音本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很多从小就聋了的孩子,第一次听到声音都被吓哭了。

    所以做完手术以后,还必须经过调试,和语言训练,所以这种手术对孩子来说越早越好,否则等你成年以后,你虽然能够听到了声音,但是你学习语言学习说话的功能已经严重衰退,再学说话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当然这些都并不是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内容,真正打动人的是这里面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流泪。人工耳蜗让无数聋人重新回到了我们的世界,可是高昂的价格却又让无数人望而却步,一套设备二十万,语言训练和终身维护也要二十万。就是对于今日的中国人这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多少家庭能够负担得起。而书的后面台湾王永庆先生慷慨向大陆捐赠15000个人工耳蜗,真是让人感动!
  •   一晚上就看完了,虽然故事中有很多不幸的人,但他们又是幸运地受到了爱的帮助,帮助他们勇敢追求梦想。从发明耳蜗的科学家到耳蜗帮助了的人们。写得特别美,唯美的,有爱的书。就像序言说的,好看。从此一定多关注聋人。
  •   不论这本书入选五个一与否,这里反映的聋人自强不息和医疗工作者不懈探索的精神,给当今时代注入了很强的精神动力
  •   我是用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看了很令人振奋,再次感谢为了听力发展做出贡献和努力的各位医护和慈善家,你们就是聋人家庭的天使!愿好人一生平安。
  •   让我很感动的一本书,一位华人企业家为听障儿童所做的贡献
  •   喜欢这本书 感动的哭了
  •   送给耳朵有问题的朋友,相信会给她很大的帮助。
  •   爱,令人间最美
    ——我读《耳蜗》
    文\蠹鱼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这一次又是漫长的短暂。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困苦,在困苦袭来的时候,每个人无论身处什么情境中,最需要的就是关爱。而最可贵的就是:爱与被爱。世界也因爱变得生动而美丽。

    真情演绎完美,爱成全了完美。这是一本纪实文学,用爱串联起来的令你感动的书。书中描写那些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导致失聪的患者和一些先天失聪患者得到救治的一个个感动的瞬间。

    人物可以触摸,事件可以触摸,质朴的写作你更可以触摸。令你在温暖中感受着一个又一个从无声世界里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着多少辛酸与无奈,又因获得声音而庆幸,你也会跟着一起泪花四溅。为他们曾经也捏一把汗,在他们得到声音的那一刻,牵动着你的那颗心也如释重负下来。

    感受患者的悲喜同时,更加感动这位格雷米•克拉克教授。因他对父亲的爱,用执着坚持着这样的一个梦想。克拉克教授也因此付出了太多,但这一切在他以及家人看来都是那么地值得。克拉克教授整整用了18年成功研制了人工耳蜗!这是怎样一种持久的耐力,他所经历的困难与质疑都没能击倒他,终究世人瞩目。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听力智障的人数多达2057万。克拉克的人工耳蜗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推广及使用,对中国失聪患者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福音。福音的到来,要感谢的人也太多,同仁医院的韩德民做出了太多令人感动的事,在澳大利亚做科研的许时昂等人都值得我们用心记忆。当陆锋成为中国第一名成功携带人工耳蜗时。那个感到自己死了十年的陆锋,声音的到来,才使得他重返人间。这期间有家人爱的陪伴,有社会上的好大夫的热心关注,还有这样好的人工耳蜗,在无声的世界里给他带来有声的幸福声音。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当他感受幸福生活的时候,没有忘记自己拥有的一切,也走入这样的队伍中来。筹建了互助会,2005年3月3日“爱耳日”正式成立……。

    这样的一本书令我们记住的不只是患者陆峰、抗梦雯、邓飞等等失聪患者的感动故事,还有那些以王永庆先生的慷慨捐赠者,是他们使更多的失聪患者拥有声音的幸福,还有那些如韩德民、曹克利、黄俊生医术精湛的人物,还有用爱心做康复事业的崔老师一行人。是大家的努力付出才使患者真正摆脱困苦,获得新生。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人间的大爱与职业的品德,才使得我们听见这么美的温暖声音。

    这样的声音没有停止,仍在继续。爱,令人间最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