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逸山举要医古文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段逸山  页数:42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段逸山举要医古文》的这段文字情有独钟,每获感悟:“昔尧俎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说唐尧死后,虞舜时刻追念,或坐或食,都仿佛见到尧的身影。我同医古文打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交道,伏在书案前看的.站在讲台上说的,坐在电脑前写的,甚至躺在床上想的,几乎都离不开医古文,牵肠挂肚,梦思魂绕,何止星霜三度?《后汉书》所言,后人凝练为“羹墙”一语,用以表达追思前辈或仰慕圣贤之意。医古文乃古人所撰涉医之文,饱含治病救人的仁德,富具妙术精艺的睿智,兼之文采动人,哲理益心,仁、术、文、理,集于一体。据此而言,这一语典正是我对前贤仰慕之心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段逸山,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校图书馆馆长、《中医药文化》杂志编委会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曾担任全国规划教材《医古文》5~8版主编、卫生部“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古籍校读法》主编。代表作有《全元起本研究与辑复》(获“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资助)、《中医文言修辞》、《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和《诸病源候论通检》(上述二书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等。

书籍目录

医儒相通 形神得兼——中医古籍文理丰富成因举要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中医古籍书目举要先分独合 后辨有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分辨举要本有其字 依声托义——通假字举要千变万化 有规可循——数词表示法举要至小无内 至大无外——“一”字举要词语相同 意义相反——反训举要固定对应 临时出格——词类活用举要出现频繁 用途各异——“之”、“其”用法举要可分可合 有同有异——“者”、“所”结构举要语法“红娘” 穿针引线——介词举要唯求达意 不讲“规矩——语序变化举要细察对象 详求规律——省略举要积累词汇 须明归并——词语归并法举要静则多义 动则单——因文求义法举要文有排偶 词有相关——对举结构依据法举要辨词释句 三途同归——因法求义法举要借助已知 推求未知——文句差异类比法举要依据常规 把握意义——词语使用惯例举要形体不一 意义不二——联绵词举要凝而不紧 稳而欠定——同义词复用举要异中求同 同中辨异——词语异同举要形同是虚 义异为实——同形词语举要形单义复 形复义单——词语单复举要似平实侧 似侧实平——词语平侧举要明识会通 细察区别——词义通别举要疑是实非 似非实是——疑似词句举要跳跃变化 曲尽其妙——交叉文句举要词隐其外 意寓其内——语义隐寓举要词语共用 一气呵成——文意贯通举要晦用其语 曲达其意——委婉举要水涨船高 水落石出——相形举要藏前歇后 “新词”迭出——割裂举要训解文理 阐发医理——注释举要前车可鉴 三“不”须戒——误释举要参照古注 斟酌句读——古注指示句读举要借助辞格 正确断句——利用辞格断句举要信之不讲 达雅亦泯——误译举要剖章析句 融会贯通——篇章分析举要自然所损 人为所致——文字错乱现象举要比较异同 寻求确据——校勘方法举要校求真文 读明真义——校读法举要引用文字 形式多样——引经举要对象明确 作用显著——《素问》王注引文举要文词典雅 条例周密——《素问》王注释义方式举要神来之笔 鬼斧之工——仲景笔法举要本草大成 实至名归——《本草纲目》实用价值举要涵义丰富 题材广泛——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内容举要要求谨严 途径多种——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方法举要个中景象 别有洞天——中医药写本举要武艺十八 凝聚“三通”——医古文讲授举要本书参考引用文献要目

章节摘录

  反之,也有诸多文人雅士撰写医学文章: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对医药学颇有研究,主张用单方验方治病.撰有《传信方》两卷。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著作等身.也撰有《苏学士方》。他还写过一首长诗《赠眼医王生彦若诗》,赞美王彦若金针拨目翳(白内障)的精湛技术。其他如王勃、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方孝孺诸大家也都曾写过涉医之文。还有许多文人,偶涉古代医籍,便能各有成就。远的不说,以俞曲园、黄以周、廖季平、章太炎而言,属于晚清、近代之人,他们在治经学、攻小学之余,对医籍略有所及,就使一班悬壶之流莫能望其项背。如俞樾的《读书余录》(后更名为《内经辩言》),虽然只对《素问》中的十九篇文章作了四十八条札记,但其训诂得当,校勘精湛,大都为当代研究《素问》者所首肯。  试想,有如此众多精儒之医、暇医之儒以及医儒两栖之士竞相扶持补缀,锦上添花,古代医学著作依傍古代文史著作,沐浴其雨露,吮吸其营养,仿效其规范,岂能平淡如水,而无文辞之美可言?为此,文章的跌宕多姿,词语的丰富善变,乃至成语典故的运用,僻语古义的采撷.在古代医药学著作中便屡见不鲜。  大抵目窍于肝,生于肾,用于心,润于肺,藏于脾。  (傅仁宇《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  名词“窍”的后面带补语“于肝”,为动词义“开窍”。因为名词不能受补语补充,而动词可以受补语补充,所以当名词在句中受补语补充时,便具有动词功能,而为动词义。  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名词“衣”的前面受副词“不”修饰,为动词义“穿衣”。因为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而动词可以受副词修饰,所以当名词在句中受副词修饰时,便具有动词的功能,而为动词义。  鲮鲤……能陆能水。(《本草纲目》卷四十三《鲮鲤》)  名词“陆”、“水”同前面的能愿动词“能”组合,为动词义“在陆上行”、“在水中游”。因为能愿动词不能同名词组合,而可以同动词组合为能愿合成谓语,所以当名词在句中与能愿动词组合时,便具有动词功能,而为动词义。  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伤寒论·平脉法》第37条)  名词“脉”同“而”连接,为动词义“诊脉”。因为“而”一般不连接名词,而多连接动词,所以当名词在句中与“而”连接时.便可能具有动词功能,而为动词义。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  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素问·腹中论》)  名词“时时前后血”的“血”在句中充当谓语,为动词义“出血”。因为名词不能作谓语,而动词可以作谓语.所以当名词在句中作谓语时,便具有动词功能,而为动词义。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临时具有动词功能的名词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在句中的动词义与原有的名词义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如上述“目”意为“视”,是动作的主体与动作本身的联系:“窍”意为“开窍”,是动作的对象与动作本身的联系。二是具有动宾词组的意义。而这个名词正是该动宾词组的宾语。也就是说,只要在这个名词前加上适当的动词,使它成为动宾词组,便是这个名词在句中的意义。如上述“衣”意为“穿衣”。  从上述例句还可看出,名词主要在六种条件下可具有动词功能,而为动词义:第一例是由于后面带宾语(简称“后宾”),第二例是由于后面受补语补充(简称“后补语”),第三例是由于前面受副词修饰(简称“前副”),第四例是由于前面有能愿动词组合(简称“前能愿”),第五例是由于有“而”连接(简称“而连”),第六例是由于在句中作谓语(简称“作谓语”)。为便于记忆,将简称连缀,便成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口诀:后宾后补语,前副前能愿,而连作谓语,名词为动词。

编辑推荐

  医儒相通,形神得兼,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段逸山举要医古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读段逸山的书方知何为古文,何为医古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