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学是这样的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  作者:魏嘉琪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国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富庶、国力的强大、社会文化的活跃,与其丰厚的人才资源、先进的教育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学教育是青少年成才最重要的环节,美国中学生在校园内外怎样学习和生活?美国中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实施,包括考试方针和方法有什么特色?教师、家长在中学教学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履行着什么样的职责功能?所谓“美国式教育”的优势何在?弊端如何?对我们又可能有怎样的借鉴意义?作者历时三年,耗尽心力,走访、踏勘、考察并举,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这部纪实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某种全景式的观照,其丰富的细节和内在的比较文化视角,提供了感受和反思的双重空间。本书图文并茂,风格畅达,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必为广大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喜爱。
  此书内容翔实,见解独到,文笔生动,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学生和家长,及关心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士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精品图书。书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等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没有先入为主的框定和思维定式的束缚,而是来源于美国中学生教育的实况,是一种基于事实的真实展示。又是真实基础上的分析,思考,研究。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和治学方法使得此书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作者对现象和事件的生动描写和叙述,使此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魏嘉琪,生于哈尔滨。1989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肯塔基大学、加利福尼大学,1994年获医学博士。现居美国加州,在从事专业的同时兼《国际日报》记者。自1995年起受聘《女女之友》杂志任驻美记者,主持“海外传真”栏目;1998年起受聘《男生女生》杂志的特约记者。迄今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各类作品近百万字。该书作者多年旅居美国,作为中国记者出身的她,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和优秀的表达能力。同时,她有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深入地融入了美国社会文化圈内,广泛结交社会名流和中国赴美的专家、学者及留学生等社会精英。她身在美国,关心自己祖国的进步和发展,带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跨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中,对教育,尤其是人生重要阶段的中学教育,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她深入学校和家庭,采访了众多中学生、教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占有的第一手资料认真思考,反复论证,历时三年,写出了《美国中学生报告》一书。

书籍目录

序一:小人物,大贡献 杨菁荪
序二:揭开美国教育之谜 孙云晓
校长用一分钟接见我
访问柏克莱高中健康中心
在校园里和Tamika对话
又访柏克莱高中
没有进行完的采访
富于弹性的学籍管理
人人都是优秀学生
地板文化
迈迪逊中学采访手记
在家上学
特许学校
进行不下去的采访
多种途径获得高中毕业证书
美国中学的资优教育
青少年赚钱之道
借钱文化
从小培养馈赠文化
中学生毕业典礼
测一测他们懂不懂理财之道
不背书对不对?
中学生的饮食标准
美国教育目标
虎妈的争议
奥巴马谴责美国教育太枯燥
申请大学财政援助有窍门
纽约市高中生辍学率近二成
世界最老的高中毕业生
校园血案何时了
残疾学生学游泳
我听了一堂英语课
用猫的眼睛看世界
什么方式表达都可以
——种族学课堂
职业训练课
政府机关里的中学生
深与浅的音乐课
社会学课到底讲什么
语文课:30秒钟训练
Me!Me!Me!
客座教师
教课书与讲义
专治“我不能”的心理医生
世界史课程
艺术课——甩大点
政府学是必修课
少年领袖训练营
流动图书馆
与心理医生芭芭拉一席谈
八年级学生的中文课
又唱又跳的追悼会
吃午饭像参加鸡尾酒会
一点也不紧张的高三生活
家长会
牙齿矫治得整整齐齐
孩子们最爱的节日——万圣节
尊重学生的隐私
沃尔道夫学校的家长手册
欢度圣诞节的中学生
阿丽娜的卧窒
他们的礼物使我吃惊
这是什么玩具,吓死我
参观少年管教所
丰富的早餐
爸爸给我准备的午餐
明年我做全职妈妈
我最想得到的礼物
做义工
和父母亲一起做家务
惊人的数字使我不敢相信
人人重视的节日——母亲节
洛拉图斯高中学生精心设计“梦幻汽车”
史蒂文的衣橱
美国中小学教育一团糟
——一位美籍华人教师如是说
天堂般美丽的华文基督教学校
华裔女孩获全美高中辩论题竞赛冠军
中国小混混——美国高才生
他们最瞧不起的人是自己的家长
——不止一个华人家长对我说
新移民的孩子
中文教育赢得了被认同的地位
会讲中文的美国男孩
谦恭儒雅的毛克勤
中文是第二语言
两个中国小牲口
请帮我在中国出本书
第一天去柏克莱高中遇见青年教师Jesse
一分零用钱也不花的男孩尼克
驮着鹦鹉上课的舞蹈老师
去尼克家做客
抱小狗上班的校长
多拉的抱怨
没有志愿的高三学生
残疾学生迈特
交换学生
爱吃中药的女孩阿莉莎
多拉面临双重起诉
托马拉使我失望
多拉被赶出学校
那个女孩的微笑让我难忘
少年企业家卡墨龙?约翰森
玛丽亚转学历时五个月
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妈妈
在领养一个中国小孩
在教会里长大的中国孩子(上帝管教)
避孕套设计大奖赛
中学生睡前唱的一首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中学是这样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0条)

 
 

  •   中学教育是青少年成才最重要的环节,美国中学生在校园内外怎样学习和生活?美国中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实施,包括考试方针和方法有什么特色?教师、家长在中学教学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履行着什么样的职责功能?所谓“美国式教育”的优势何在?弊端如何?对我们又可能有怎样的借鉴意义?作者历时三年,耗尽心力,走访、踏勘、考察并举,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这部纪实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某种全景式的写照,其丰富的细节和内在的比较文化视角,提供了感受和反思的双重空间。本书图文并茂,风格畅达,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必为广大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喜爱。第一手资料揭开美国教育之迷。全景式展开美国中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画卷,当然还包括美国的文化及风土人情……尝试了解美国的文化教育,你值得拥有的一本书!
  •   全美国有百万名孩子在家上学。他们选择homeschool不是因为住地偏远,交通不方便,更不是因为家庭贫困,相反这类孩子的家庭大多比较富裕,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也比一般家长高。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19世纪,由于贫困,孩子去学校读书为许多美国家长力所不及,于是只好在家读书;后来国家富起来,普及教育,上学是人人可以享受的权利及义务;可是近些年,传统价值观念被彻底颠覆,人们失去道德规范,校园血案屡屡发生,学校教育职能强调启发创造性,培养自信心,忽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些都造成了一系列新问题。有一位家长抱怨美国中小学老师整天和学生在一起做游戏,学生错了也不批评,更不惩罚,却美其名曰培养自信心。学生说2+2=5,老师不直接说答案不对,却说差不多;上生物课拿一张青蛙的挂图,然后发给孩子每人一张纸,一瓶防晒油、一个墨镜,一顶草帽,先去野外观察,回到课堂七嘴八舌一番描述,写下来,就算交了作业,通常全得A(相当于优)。对美国中学教育不满的家长与日俱增,尤其是中国留学生。他们大多费九牛二虎之力把孩子接来美国,又费神送回中国,理由是美国中小学教育太不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有就是假期太多,一年法定假日就有32个,加上每周休息两天,再加上暑、寒假,有的学校一学年分3个学期,另多出一个春假,有的学校暑假长达两个半月到三个月,实际授课日就少得可怜。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常常把美国之所以有那么多心理不正常的人,那么多精神病人,归因于学校教育的失败,认为学校未能发挥基本功能,忽略孩子们的心灵需求,不负责任地把一批又一批青年抛给冷酷的社会,让他们自己去作野蛮的拼搏。因此,这些父母决定自己当教师,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小孩。
    近10年来,对学校教育感到失望,从而把孩子留在家里由自己来教育的家长增长了3倍。美国已有100万学生在家上课是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会(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则认为,按每年增长7%—15%来估计,可能多达170万人。以马里兰州为例:1990年只有2296人,1999年已增至15615人;维州6年前有7011人,去年增加到12810人。
    1999年,马里兰入学对在家上学的11930个家庭及20760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和学历测验,结论是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在教育程度和工作收入上都超过一般家庭,在家上学的学生测验成绩比公立、私立学校的学生均明显高出许多,其中有25%的学生成绩甚至比普通学生高出一个年级。
    这类学生的家长大多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大学以上的学历,对子女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想尽自己的一切能力、财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比去学校读书更好的环境。在家上学没有同学,没有铃声提醒上课时间,家长严格的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育工作者对在家上学提出质疑,认为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们脱离集体。没有集体的课外活动,就会缺乏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缺少沟通就不会培养起互动的能力;缺少同学之间学习成绩优劣的竞争,又培养不出竞争能力。
    高科技革命的冲击使许多家长教师面临着新学科的挑战,但随着电脑的普及,网上教学又提供了在家上学的方便。现在网上学校开设一至八年级课程,每天上网4小时,每个月收费69美元。科技新时代的到来不但可以使孩子在家上学,家长也可以在家上班。现在许多在家上学的孩子都在转向了网上学校,仅加州5—12年级的学生就有2000多人。学生还可在网上办校刊、写诗、征友。
    有的教育工作者正尝试让孩子们在家完成一部分学业,另一部分到学校城来上。
    维州办了一所Patrick henry College,主要面向在家上学的孩子,主修科目只有一门政府学,主要培养新生代政治领袖。有60名在家上学的孩子走出家门选了这门课。
  •   看完全书,我的最大疑惑是,如果要总结一下中国的中学是怎样的,该如何下笔呢?譬如:
    一、中国的中学都是题海战术,围着中考高考的指挥运转。
    这个是每个中国人都避不开的话题。看看美国呢。《多种途径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一节详细介绍了如何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以及如何进入不同类型的大学的方法.无论你是那种人才,总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只要振作起来,踏踏实实地补学分,就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以至再去读学士、硕士、博士。可是中国呢,不上高中,就只能上职业学校,上了职业学校再上大学的可能有多少呢?中国人都知道吧……

    二、中国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写一篇调研报告的,少之又少吧
    不是说中国的中学有多不好,可是创新真的是不够,反正初中高中六年,没被要求写过调研报告,真正用心写出的那种,甚至是大学暑期调研报告,都是凑合交差的,因为这个不重要啊,所以我们的创新能力在哪里培养呢,看看美国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可以选题,调研,上图书馆,拍照,写一篇图文并茂的报告出来,我们的孩子上学时,会有这样的作业吗?

    三、中国的概念是提倡助人为乐,那算是义工吗?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在中学时期做过义工的孩子有吗?很少,甚至现在连扶起一个倒在地上的老人,都得先撇清干系,不是我撞到的,不是我推到的,不是我害他倒下去的,或者拍照,或者有旁证才行。而我们的作文里,出现太多的好人好事,或者是学校集体组织的,或者是虚构的,真正有意义的义工,有几人做过呢?貌似我是没做过的。正儿八经的做义工,是从参加工作开始的。大学里的那些,我觉得,都不能算。美国的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

    四、中国的学校里有多少家长会为学校捐助呢?
    中国家长有穷有富的,可能为学校捐款捐助劳动捐花园捐凳子的有几个呢?不要说那些名人,看看普通人就好……为富不仁这个词,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呵呵。不知道英文里有没有这个翻译呢?有钱的捐了怕露富,没钱的家长想到学校帮助建设,可能吗?

    其实中美之间有太多的不同,中国的基础教育也非常值得称道,只不过看了《美国中学是这样的》,有太多的感触和太多的话想说,我的女儿这一代,会接受到自由的、创新的、自主的学校教育吗?不敢肯定,所以无比向往啊,当然,美国中学也有一些我们无法接受的东西,譬如太过开放的生活,譬如枪支案件,所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吧。书中的有些教育理念,也许在家庭教育中也值得一试。
  •   美国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富庶、国力的强大、社会文化的活跃,与其丰厚的人才资源、先进的教育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美国的中学教育是怎样的?和中国的学校教育有什么不同?
      
      一位在美国20多年,现在从事中学教师的一位美籍华人这样讲述美国的中学教育。他讲:一塌糊涂!美国就是国家太富了,学校设备、校舍太精美了,他们从来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基本既能训练,他们的小学教育和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无法相比,每年的国际数学竞赛都是中国学生名列前茅。
      这是采访的一位美国的华裔教师对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评语:一塌糊涂。可能这位华裔教师有些偏激,但是对于向往美国教育的中国的父母来讲,还是要听一下的。首先美国学校的硬件条件是很好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以宽松和自由为主的,因为学生可以选择老师和学科,可以退课。所以学生在创造力和发挥个人特点上是优于中国的学生的。但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因为硬件和科技太发达了,所以学生们的基础教育就显得薄弱,比如学生们的考试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选择题的考试,所以对于九九乘法表等基础知识都不要求背诵的。所以美国学生的心算和记忆上就比不过中国学生。而且中国的孔孟之道所倡导的师道尊严都是非常好的理念。这是我们现在的父母要重视的。中国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略了能力培养,美国则太重视能力培养而忽略了打牢基础。如果中国人把基础丢了,美国人把能力丢了;如果,中国人把能力搞过了头,美国人把基础搞过了头,都将是人类的倒退。因此,最明智的变革之道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   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终于看完了《美国中学是这样的》,掩卷沉思,真的有很多的感慨。回想我的中学时代,那是一段既充实又很无奈的时光。因为我的中学时代,都是用来读书,为考试而读书,为升学而读书,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时间接触社会,没有认真做过一次社会调研,更是从来没有进过政府机关,也没有做过义工,有太多的没有,美国的中学生的生活真的是丰富多彩啊。那时也知道美国,只是不了解人家是怎样的,他们的中学生活是怎样的,现在有更多的了解渠道,但依然限于一些表面上的知道,《美国的中学是这样的》一书则为我们揭开了美国中学最最真实的一面。

    都知道美国的富有,美国的自由民主,美国的贫富差距,美国的教育不同中国,到底是怎样的富有怎样的自由民族怎样的贫富不均怎样不同的教育背景,《美国中学是这样的》以翔实的一手资料和作者深入不同学校的大量采访手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清晰、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美国中学生活,让那些想了解美国、想去美国留学、想了解中美教育差异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认知。
  •   当下有人认为,中国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略了能力培养,美国则太重视能力培养而忽略了打牢基础。果真如此吗?国家的富强与科学的发达,与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中学教育仅仅就是知识与能力两大要素吗?当我细细读完魏嘉琪著的《美国中学是这样的》一书,对美国中学有了一个直观认识,并对理想的中学教育有着深入的理解。

    中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成长留白,要使学生拥有持续学习的兴趣,真正着眼于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在美国,背书是许多父母最反对的方法之一。美国学校教任何课程都不要求背书,他们是变着法子,通过唱歌、看图等让儿童不知不觉地达到记忆的目的。美国的家长、老师、孩子总想避免把学校当作一个严肃的工作场所,总想把学习当成轻松愉快的游戏,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美国文化对创造力极其推崇,美国人相信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

    有人认为美国学生不背书,造成基础知识不巩固,拼读不准确,基本概念不清楚。从眼前看是这样,似乎是基础知识很差。但从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之多来看,美国基础教育的宽松恰恰是为学生的成长留白,使学生拥有持续学习的兴趣,强化了探索和研究能力。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看似基础知识扎实,但过多的课业负担挤占了孩子们成长的空间,扼杀了终身学习的兴趣,摧毁了奋斗的意志。结果是获取高分的学生很多,成才的很少,注重实用的多,追求高尚的少。
  •   美国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富庶、国力的强大,主要根源于其先进的教育制度;要赶上以致超过美国,毫无疑问需要从教育入手。美国的大学教育系统目前是全球最先进的,然而支撑这一系统的中学教育又如何?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结构关系?通常认为美国中学的基础知识教育比较薄弱,真的是这样吗?假如确实如此,那么究竟是应该视为一种缺陷,还是一种特质?由于历史的原因,美中两国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作为社会文化子系统的中学教育,当然也有着众多不同。这些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彼此可能有怎样的借鉴意义?指望从一本书中找到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天真的,但《美国的中学是这样的》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中学流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不回家,不出门,远离家庭,也远离大自然,被圈养在学校里搞精细化耕作。而美国的许多中学常常是粗放型经营,强调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学习。在教学中,学校也注重训练学生观察、思考、收集信息、使用材料的能力,从幼儿园就贯彻这样的教育理念。美国的中学生也有作业,但学生的作业不是统一的,而是因人而异。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以学生的终生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宗旨,着眼点不是教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品质、态度、行为不断反思,并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而我国目前的中学教育恰恰过于强调考试的能力,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大部分的精力都耗在应试上。

    美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同一门课的教学中注重多层次的诱导,很少有统一的考试。即使有考试,考试的目的也是分析应考者是否具备某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某一学科的知识水平。这和我们教育理念不同,我们有周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统考、模拟考和高考,分数、成绩、业绩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   21世纪是对话沟通、交流合作的时代,而对话沟通、交流合作的前提是相互了解。作者用原汁原味的全景纪实,揭开了美国科技发达、经济富庶、国力强大的原因所在——先进的教育制度。阅读此书还有助于我们较为准确地把握美国中学生乃至美国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洞悉文化产生的土壤,更有助于我们反省自己之短。
  •   中学时代是学生定位人生、开始规划职业生涯的时期,中学教育应为学生提供探索世界的平台。

    美国中学教育讲究平等,而平等更多地意味着满足每名学生的不同要求。美国的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给予最适合的教育,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对那些具有某种天赋能力或者学习能力滞后的学生,学校也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美国的中学主张开放式教学,除了必修、主修、选修外,还有不算学分的课。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以及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开设的一些职业训练课深受学生喜爱。职业培训中心会提供洗车、泊车、扮演小丑、看护小孩等众多职业课供学生选择。以“领导能力”课为例,这门课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义工,还训练学生组织能力,如募捐、说服他人等。

    而且,在美国中学,受教育的机会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生中的任何时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列为全世界最年老的高中毕业生卫斯就是在他93岁时终于取得了渴望已久的高中毕业证书。美国给每一名学生多种多样和多次走向成功的机会,这是建立在其立国原则的基础上的。

    反思当下,我们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很少给予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机会,也很少教给他们选择的能力。从上学、上课、写作业、参加考试到选专业、找工作,孩子们一直在“被选择”。被选择的结果必然是竞争能力的退化,于是“啃老族”的出现也非奇怪之事了。
  •   美国中小学的现行教学管理体制真正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体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应当被视为美国处于世界强国之首的奠基工程。当然,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并非十全十美,主要是基础知识学得不够系统和不够扎实;贫富悬殊的社会环境、过分自由和个人主义的教育氛围导致一些倾向的滋生,美国政府和家长都为此而担忧不已。
    美国教育之于本人最大的影响是教育理念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是直接来自教育理念本身,而是实实在在的理念指导下的实践。简明、平实的理念与实践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学校教育的灵活多样、工作扎实、组织严密,十分重视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所有这些又都与教育理念紧紧相连。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同的国情与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学习借鉴,实行拿来主义,从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及教学特色上吸取其中的精华,值得我们继续思考与研究。
  •   从书中我看得出来,这是一本好书,而更为重要的是我爱上了这本书的作者--魏嘉琪女士,我要把我的谢意通过当当网表达出来,没有当当网我就无法得到这么好的书,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亲们,这是一位低调、内敛,但渊博、智慧的海外名家。她历经数年、走遍美国十几个州,呕心著下《美国中学是这样的》,一位将美国精英教育带入中国的先驱者,她只有一个梦想,就是为30多年前她熟悉的、直到现在还未改观的国内传统教育激起一丝涟漪。我想她可以做到,就因为她的执着,她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期盼,对美国教育的了解,她要将好的东西带来中国,为死气沉沉的传统教育带来一丝凉意,让我们的天朝,让天朝的老师们、家长们知道先进的教育并不是在填鸭式的课堂、不厌其烦的唠叨、脱离实际的模块化考试中取得的!如果我是一位教师,我一定会拜读这本书,让我的视野宽阔一些,兴趣转移一下,技能提高一筹。如果我是一位家长,我一定会拜读这本书,让我的孩子轻松一些,不要被环境牵累,别人想考第几名都可以,我们的希望在未来,在孩子们上大学的时候···
    最后,还是要感谢魏嘉琪女士,爱你的精神,更爱你的作品!
  •   美国高等教育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权力高度分散,即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相比,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和知名度没有明显的差别,甚至许多私立大学远远在上,如哈佛,耶鲁等。第二个特征是大学之间相互承认学分。美国高等教育采用“学分”制,例如学生只要修完120-128个学分就可以取得四年制的学士学位,而想攻取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只要1-2年内修完30个硕士、博士生课程的学分即可。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教育实行开放的政策,欢迎各国留学生赴美留学。为了其国家利益和推动其教育产业,特别设置了高额的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和无息贷款等来网罗全球的优秀人才。美国大学的设施、资源和师资质量都是世界一流的,尽管没有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制度,但严密的认证体系保证了那些得到认证的机构能保持很高的学术水准。学生的选择性大,包括院校种类、学术和社会环境、入学要求、众多学科和学位项目,为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此外,文凭含金量高,灵活性强也是它的突出优势。美国大学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很强,学生可以选择转学。这是很多国家所办不到的。
  •   前几日在新浪微访谈中与该书作者魏嘉琪女士进行了交流,虽然没能目睹她本人的风采,但是在网上看到她与众多网友分享她的教育理念,那种不同于我们的大智慧让我感觉很受鼓舞,因为我一直想改变目前国内这种只为升学而学习,记得公式却不懂真正的含义,算得出数字却不会在现实中应用,看的书不少却都是课本,对所有问题都要求一个唯一的没有争议性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教育带来的恶果!
    虽然魏嘉琪女士在美国生活了多年,但她并没有一味的说美国的教育多么多么好,而是将美国教育中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我们,通过她我喜欢上了这本书,一本真实反映美国教育的书,在国内还很少见。美国教育有他优秀的一面,但也有他丑陋的一面,对我们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要取长补短,让我们优秀的基础教育结合美国优秀的素质教育,培养出我们中国的乔布斯来!
  •   读这本书才知道:在美国,公立学校由各州纳税人的税款经营,纳税人子女上学不用付学费。美国也是一国两制,凡是政府管理的都是公立,公有制,如邮局、交通和一些政府医院、州立大学、社区大学和公立中、小学。一个容不得半点矫饰和遮掩的事实是:凡公立的机构大都经营不好,效益低下,服务懒散怠慢,难怪美国大学里经济学课对公有制的概念是:一种少数人可以任意挥霍大多数纳税人利益的制度。美国公立学校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类学校无论是教学设备、教师工资还是教育经费都不比私立学校差,但教学质量却差许多。
    读到这儿时才知道,美国的教育投资理念与中国的几乎完全不同,这也是两国国情的不同所造成的,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不光是了解美国中学教育的实况,更是要引鉴美国教育的理念,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祖国负责......
    相信大家都会喜欢上这本朴实无华的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教育变革的大门,值得我们关注。
  •   保持头脑的清醒与冷静


    我们分析判断复杂的教育现象时,应当保持头脑的清醒与冷静。譬如什么是基础教育?难道仅仅是知识与能力两大要素吗?我想,健康、快乐、自信、审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其重要性绝不亚于知识与能力的。或许,这些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值得借鉴美国基础教育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美国的中学是这样的》一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与观念。如《家长会》一节介绍说,美国的家长会不是由学校召集的,而是由父母们自愿组成的民选机构。他们可以对教学计划、教材、老师素质提出质疑,可以监督、督促校方的工作,也会尽力支持学校的发展建设,成为整个教育活动中颇有影响力的一环。家长会的巨大作用还大大改善了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彼此明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两代人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改革。但是,作为新移民的中国父母出席这样的家长会,“通常只能出示面孔静坐,根本无法代表孩子发出任何声音”。因此,他们的孩子最瞧不起的人,往往是自己的父母。在学生们看来,父母不敢在家长会上讲话,却想尽办法偷税漏税,开罐头盒随手乱扔,把纸盒、报纸当**,真是丢人现眼。所以,在移民美国的中国家庭中,代际冲突中包含了许多时代的因素和文明的冲突。
  •   走进教室美国的许多中小学校,你总能被教室的色彩、光线和各种服务设施所吸引。为了适应教师在小组结合的形式下教学,教学班内三面有黑板;为了适应研究性学习,专用计算机室的设备被分散到每个教室,学生可随时到电脑上通过网络检索信息;为了满足学生课堂生成的学习成果或作业的交流分享,教室内有可随时用于固定纸张的多条悬挂线。此外,教室内还有展示台、图书架、衣服柜、饮水机、洗手池等供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时使用。每问教室都是一个文化氛围墙,都是设施便利实用的功能性教室。楼道和其他公共空间几乎也全是孩子们的活动展示天地,橱窗、展示柜、娱乐休憩角等随处可见。身处这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这不是教室,而是学习生活的快乐屋;这不是楼道和空场,而是陶冶情趣的美育园。
      同时,美国中小学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值得借鉴。教科书轮流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学生开学时领到的是已使用过的“旧书”,在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本书是康州的公共财产,请勿在书上作任何记号。”当然这页上还有个表格,记载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该书由谁使用,还要请你写上书的新旧程度(保管好坏)等,这是一种很好的节约。期末时学校会收回发给学生的书,如果出现书本遗失或严重毁坏等情况,学生将被要求照价赔偿。这样的要求,其实质不单是一种节俭教育,更是一种责任感教育。
  •   美国高中文化是非常藐视学习成绩好的,在学校获得声望的途径包括当运动员、很性感等,但不包括学习成绩好;热爱学习的学术被称作nerd(书呆子),不少学生喜欢歌星、影星和标新立异的学生。美国大学却非常重视学术成功,美国大学与高中之间的明显对照很令人诧异。在国际数学和科学考试中,美国高中生成绩向来比其他国家差,但令人吃惊的是美国还正是许多国际著名大学的所在地。美国的精英教育体系与中国不同。与中国为超常儿童设立少年班有所不同,美国是通过学校和教师推荐,参加学校内部或学区内部,或州政府设立的高级教育项目,例如数学高级班,跳级,AP等。这种吃小灶的特殊教育方式,对于存在严重危机的美国中小学教育来说,不失为一种补救方法。但美国也有人认为这是双轨制学校而不公平。
  •   教育学家认为,年龄小的孩子跳级,将对他社交、心理、成长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会产生孤独感。美国的教师并不像医生和律师受人尊重。因此老师和学生之间有道鸿沟。美国老师最知名的就是他们对学生维持一种“自由放任“的态度。从学术上,美国高中教授的课程较简单,学校会为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AP课程。美国也没有强大的强调或鼓励教育年轻人的传统,个人选择更重要。美国学校教育特点是轻松,学习不学习是顺其自然皆大欢喜。因为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其个人的事情。美国高中会组织学生发展有助于个性发展的项目,如户外远足。丰富的课外活动,让你有了开阔的视野,对自身的发展有很好地作用。
  •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也必定是一个学习的世纪。学什么?怎么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通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生存)而实现。因此,这四个“学会”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关于“学会共处”的解释为:学会发现他人,尊重多元文化;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显然,《美国的中学是这样的》一书,为中国人发现美国人提供了一扇窗子,我们在这里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浏览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   对任何一位海外学生来说,选择美国的学校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特殊挑战。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未曾踏足过美国的土地,也未曾有机会去亲身领略各式各样美国校园的魅力与风格,因此就很容易会陷入一个茫然无绪的心理状态。
      那到底该如何选择美国的学校呢?我们说选择学校,最重要的是考虑个人的兴趣和将来的职场发展与生涯规划。弹性空间和多元化的选择一向是美国教育环境给予的特色,因此留美学校的选择,可以充分从个人的兴趣与职业的展望作出发点,而避免人云亦云,追求流行的选错科系和学校。当然除去个人想念的科系,课程外,对自己的学术背景,生活能力,健康,生活习惯,个性的优势和弱势等都需做出客观的考量,从而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   美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得非常精细,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从出版社拿到的教材一般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助材料等。其中,教师用书编写得非常详细、全面,几乎包括了学生用书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关知识,同时还有大量的篇幅用来指导教师如何上课。由于美国教材的编写非常丰富、全面、细致,教师拿到教材后只需整体规划课程的安排,考虑如何将丰富的资料用于教学,参考教师用书实施每一节课就可以了。但也有学校和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中并不完全按教师用书实施,在确保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他们将自己的课程整合成综合性课程,如:以主题性课程实施,以学科交叉性课程实施等。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美国的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本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还需要我们自己揣摩!
  •   美国中学的教育,你知道多少呢?对于美国中学里的暴力与色情,还是以第一印象为主,又能够真实反应的,寥寥无几,作者的这本书,完全出于一种真是的反应,让你我对美国中学有更多地了解!
  •   一个从中国大陆移民来美国的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掩面哭泣。她很感动:她儿子高中一年级得了一个杰出学生奖。最初听说是杰出学生,她简直不敢相信:写没写错名?会不会有重名的?她儿子移民美国刚一个学期,他在中国连职高都没考上。由于她与丈夫离婚,孩子留给丈夫,从小这个孩子就学习不好。初中时,回回家长会上,老师都要点名批评他,上课时则常常被老师拽出课堂;而来美国才半年,英语还跟不上,怎么就奇迹般地得了杰出学生奖?校长还有亲笔信祝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信中说学校希望家长和学校保持联络,将这个极有前途的孩子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校长的信还说,这个孩子将在这所学校学习4年,毕业之际,他们相信他和孩子的家长将会看到一个身体健壮、心智健全,热爱艺术,既会创造,又会欣赏,有着强烈的公民意识,关心并乐于参与竞选和法律判决,对社区有忘我的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他将懂得尊重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人,并知道怎样与他们沟通、交流。校长说他对此深信不疑。
  •   我觉得大学其实是一个服务机构,它的性质是提供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在全世界都是这样。也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内的孩子到了大学之后的进步小,成材率低,而国外却恰恰相反。讽刺的是我们的智力、纪律、学习能力、刻苦精神这时都排不上用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和热情~!
    感谢魏嘉琪女士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为我们带来这么好的书,让我和我的家庭得到了知道,为孩子将来的进步获得了方向,非常感谢!
  •   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亲身经历,我真的无法确信。

    我如约去多拉所在的奥克兰市迈迪逊中学(OaklandMadissonSchool)采访。那所中学距离市中心仅20分钟车程,却是另一个世界。肮脏、混乱、暴力。听说在那里停车,黑人会给轮胎放气,或把车的某个部件偷走,所以我是乘公共汽车去的。刚下车,就见马路两旁有几个黑人在散漫地。无所事事地东张西望;我迈大步快走,不敢左右随便瞟一眼,走雷区通道一样地小心。一进校门,就听见一阵阵哄堂大笑从礼堂里传出来。今天是学校欢送毕业生的典礼,守候在门口的黑人女教师看上去体重有二百多斤,穿着礼服,亮片闪着光,胸前戴着花;她那臃肿得动一步都困难的体态,让我对她油然产生极大的不恭。在美国,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管理好自己的体重是其素质的重要方面,许多工作都不雇用体重超重的人。美国是一个生活品质至上的国家,把体重看成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过多的脂肪会引起心脏病。关节炎,还比常人多一重患癌症的风险。然而,在这所学校的走廊里走来走去的女教师,大多是这类体型的肥婆。

    这所学校有一千多学生,大部分是黑孩子或墨西哥新移民,教职工也大部分是黑人。有一半学生父母不是吸毒、无业就是正在蹲监狱。这些学生或和祖父母在一起,或被政府安排在监护家庭里照顾和监护;他们中也不乏流浪的学生,有的晚间就在学校里东藏西躲,睡在体育馆或教室、走廊里。和通常坏区的学校一样,这所学校除了校园宽广以外,其它环境设施包括绿化,都无法与中等生活区的公立学校相比,更无法和私立学校相比。

    迎面走过来的学生,目光不是困惑、呆滞,就是贼溜溜的,好像随时都会拦截行凶。

    这是课堂?
  •   早在1998年,美国专家就已经预言,“网上一代”将在21世纪主宰美国。据美国技术总汇联盟主席唐·塔普斯科特介绍,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致认为,美国目前的2.7亿人口可以分为四代人;二战结束前出生的老一代,约5000万人;二战结束后至1964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老一代,约5000万人;二战结束后至1964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约8000万人;1965年至1976年生育低谷期出生的“X一代”,约5000万人;1977年至1997年出生的“网上一代”,约9000万人。据分析,“网上一代”人数最多,将逐步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派。他们大多数会使用电脑,并比父母懂得多。以往美国人获得知识、技能、信息等方面是被动的,“网上一代”突破了人类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更新以及思想成熟的过程,均比以往各代美国人快得多。如果说,“婴儿潮一代”和“网上一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反社会倾向和行为,“网上一代”则表现出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他们的视野比历代美国人都开阔,他们在网上讨论和交流过程中体现出很大的容忍空间和积极的合作意愿。
    实际上,在中国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因此,1997年到1998年间,我们曾进行了一项有广泛影响的研究,即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研究,并出版了专著《向孩子学习》。我们的结论是: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可以说,《美国的中学是这样的》也是一个形象的例证。
  •   为了去美国留学,我整天泡论坛,在论坛看到了《零距离看美国中学教育这本书》,然后我就**当上来找,结果发现出那本书的出版社还有很多关于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书,就一口气买了好几本,感觉挺有用的。
  •   一直以来,人们推崇的美国的大学教育,而忽视了美国的中学教育。事实上,美国的中学教育就像木之本, 水之源一样,给美国的大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幼苗,才使美国的大学教育出色。
  •   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的中学教育,个人认为适合想去美国读书,以及想了解美国教育的人读。
  •   美国中学教育的确很值得我们学习
  •   美国中学生的坐相、站相,照咱中国人的话说,那叫“没规矩”。在课堂上很少看见他们坐得整整齐齐挺直腰板听讲。更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席地而坐是他们的习惯,这可能和他们房间大都铺地毯有关。松软、干净、毛绒绒的地毯,让身体的每一寸都可以随意贴上,舒适而又惬意,真的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无论在教室还是在自己的客厅、卧室,到处可以看到美国孩子躺在地上,包括在走廊,在操场的草坪上,在广场的看台上,背阴处,向阳处,无所不见。他们对坐在地上,或躺在地上,非常自然。
    有时和他们聊天,他要取一个什么东西,就爬过去拿来给我看,而后就跪着讲。这种姿态就是当时方便,顺其自然的四肢就位,没有我们中国人认为跪着是屈尊的意思。大人小孩都这样。躺在地上看电视也十分常见。有时很有地位的人到别人家做客,席间聊够了,就躺在地上,主客一起躺着面对面地接着再聊。
  •   比以前更深入了解美国的生活,人文,教育。
  •   美国的教育一定有他先进的道理,不然无法培养出那么多获奖的科学家
  •   看了对美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甚至个人生存能力。学生的学习明显体现出了追求兴趣性、综合性、专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从不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位老师曾这样说过:“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是他要知道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永远是别人的,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总是给每个孩子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体验机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一般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学生都要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和独立思考来完成。老师从来不会批评学生的奇思异想,而是充分鼓励和引导。教师们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因而老师在批改作业时,除了一些数学的对错外,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很少打错,他们在衡量时是没有答案基准的,而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程度,创新意识,独到之处。
  •   先准备着,自己也了解了解,为什么美国的教育那么好,能出那么多科学家
  •   很好的书,对美国中学可以深层次了解,不错的,对于孩子以后的求学路还是未知数的家长,现在多了解一下,还是不错的!
  •   本述描写很真实,同时对于有意留学美国的朋友是个不错的参考
  •   美国中学是什么样子呢?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   《美国中学是这样的》这本书真是不错,买的很值得!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从每个章节去了解美国中学的不同方面
  •   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美国的小学生基本以“玩”为主,或在“游戏”中学习,美国的小学生看上去非常健壮、活泼、快乐;美国的初中生比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课业负担略有加重,但仍有较多闲暇时光,大多用于兴趣学习、户外活动、体育活动和课外阅读;美国的高中生有一定的升学压力,主要是竞争名牌大学的压力。
  •   当下中国的教育,该怎么发展,外国的就一定是好的吗?没有人知道,只有通过比较,取长补短,才能够发展起来教育事业!
  •   以及之道还施彼身,学到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用于改造国内的教育,是很正确的
  •   一直都挺媒体说国外的教育多么先进,虽然很不喜欢国内目前的教育,但还是先要了解跟先进国家到底有什么差距
  •   书的内容简单,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有一定影响,这就是本书的成功之处!
  •   有机会的话就送孩子呢出去学习,美国是个好选择
  •   因这本书而真正感到教育的差别对塑造人的作用
  •   了解一下国外的教育,对比一下,给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教育。
  •   很好,很有启迪作用,看看国外的教育,让自己眼界开阔起来。
  •   给孩子看看,在书中先了解一下国外先进与不先进的地方,自己决定要不要出去
  •   作者魏佳琪我很喜欢,所以必须支持她的书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作者亲身经历的很有说服力
  •   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书中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创造力
  •   视角独特,比较出中选择。
  •   书不错的。我们国家什么时候也可以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机会
  •   性价比很高的一本书,最关键是能帮助到我
  •   很受启发,很有意义的一本书!
  •   正版很赞,包装不错,印刷很正,内容不错,性价比很高,纸质很好
  •   给孩子买来看看,自己很喜欢里面的内容,希望孩子也能用上
  •   一直很想了解国外学习,这本书刚好很合适。
  •   真的很不错!非常实用!会好好阅读!
  •   送给弟弟,让他好好学习,不要光想着玩。
  •   听很多朋友说这本书很好,买回来看看确实不错
  •   为了孩子的将来,先将自己充实起来
  •   没看完呢~~
  •   很好,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正在慢慢琢磨
  •   当下有人认为,中国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略了能力培养,美国则太重视能力培养而忽略了打牢基础。果真如此吗?国家的富强与科学的发达,与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中学教育仅仅就是知识与能力两大要素吗?当我细细读完魏嘉琪著的《美国中学是这样的》一书,对美国中学有了一个直观认识,并对理想的中学教育有着深入的理解。 中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成长留白,要使学生拥有持续学习的兴趣,真正着眼于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在美国,背书是许多父母最反对的方法之一。美国学校教任何课程都不要求背书,他们是变着法子,通过唱歌、看图等让儿童不知不觉地达到记忆的目的。美国的家长、老师、孩子总想避免把学校当作一个严肃的工作场所,总想把学习当成轻松愉快的游戏,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美国文化对创造力极其推崇,美国人相信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 有人认为美国学生不背书,造成基础知识不巩固,拼读不准确,基本概念不清楚。从眼前看是这样,似乎是基础知识很差。但从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之多来看,美国基础教育的宽松恰恰是为学生的成长留白,使学生拥有持续学习的兴趣,强化了探索和研究能力。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看似基础知识扎实,但过多的课业负担挤占了孩子们成长的空间,扼杀了终身学习的兴趣,摧毁了奋斗的意志。结果是获取高分的学生很多,成才的很少,注重实用的多,追求高尚的少。
  •   我还没看,不过我们来时看了半天,说这是本好书
  •   中国的教育模式会改变吗?我们会向西方学习吗?我们会放弃千百年来的教育吗?一切都还是未知……
    当前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教育业蒙羞,让家长心寒,更让孩子们受冤,这些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意外的发现外国教育的自由,还有就是孩子的心灵的豁达与解放,相比来说,他们的成长环境比中国小孩子要好得多。多了解了解外国的教育模式,不要让你的孩子生活与盲目中,家长要学会用外国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孩子更好地成长。
  •   了解美国教育,了解差距,借鉴教育的好方法。书的质量不错,语言平实,真实可信。
  •   我想要了解美国的中学和中学生,这本书里反映得非常全面
  •   儿子要去美国读书了,这本书让他比较全面的了解了美国高中的情况,非常实用。
  •   做为参考怎么教育女儿,借鉴一下好的经验,可读。
  •   不一样的文化
  •   比意想中的速度快很多。书损坏了一点,是运过程中造成的还是。。。。。。
  •   书的质量很好!我已经经常来买了!
  •   我觉得这本书的语言相当亲切,犹如自己的一位好友经历过后跟自己讲述一样,内容很具体,支持一下。
  •   除去年代有点久了,其它还好。作者是很认真诚垦地写作。
  •   颠覆我们对学校的认识,值得看看,当然,看过之后,只能是更加失望我们的......也许给我们提供另外一种思路
  •   很一般 不值得买
  •   这本书虽然还没看完,但感觉中美文化差距实在太大,他们的初中教育实在不敢恭维
  •   看着这本书,我心里就一直在想,这本书的作者是怎么想的。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心理上有些问题,非常喜欢挖掘人的隐私,书中她还写道她问的问题让许多人哭了。
    还有一个问题,作者特别喜欢问有无性伴侣之类的问题,搞得人家很尴尬,还喜欢调查美国中学生的生理问题,有些内容不写为好。
    这本书综合来说还可以,大家买的时候要考虑好,别给年龄小的买,有些内容接受不大了。
  •   写的很一般,和众多同类题材比毫无新意,网络上的资料都比它详实
  •   一本大杂烩,内容混乱,毫无价值可言。
  •      这本书最无可替代的价值在于它的纪实性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作者魏嘉琪女士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出入十几所不同类别的中学、青少年健康中心、少年管教所、少年母亲学校等,接触了不同类型的中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得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广大中国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他们想知道而又无法知道的美国中学教育的状况,包括美国中学生校园内外的学习和生活,美国中学的教育理念、考试方针和方法,教师、家长在中学教学和社会活动中的职责及其角色功能,美国青少年的社会地位和成长规律等诸多方面。我要特别提请读者关注其中的比较文化视角和种种细节,正是它们既揭示了所谓“美国式教育”的优势,也暴露了其弊端,而据此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住美国中学生乃至美国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本书用事实说话,没有任何长篇大论,把分析、判断、反思的空间更多地留给了读者,相信不仅是中国的中学生,他们的老师、家长和更多的人士也会深感兴趣。
      
       美国和中国是地球上的两个主要大国,对21世纪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历史进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中两国需要不断加强对话、沟通和交流,而对话、沟通和交流的前提是相互了解;着眼未来而反观这本书,我欣喜于它构成了这方面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按照通常的说法,魏嘉琪女士是个“小人物”,但《美国的中学是这样的》表明,小人物也能作出大贡献。
      
  •      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了:其一,美国的教育,珍惜孩子的感受,把第一手的生活体验留给孩子;而不是灌输一些“拔高了的”生活体验,从现实里抽象出来的,有些家长自己都不能理解的理论。 其二,美国孩子的自主性受到保护,这是许多中国家长做不到的。中国家长喜欢“暴力”统治,有极强的控制欲,一切以家长为主,极少考虑孩子心理需求。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强加给孩子,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学习阶段啥事都不许管,只管读你的书——整个扭曲性格的虐待历程! 其三,这本书里的很多措施都是可以学来用的,教育不是要培养知识储藏器,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性格的发展,以及面对现实的一些能力,包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主性,还有独立的意识。这个才是为人之本。
      
      
  •     美国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富庶、国力的强大、社会文化的活跃,与其丰厚的人才资源、先进的教育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学教育是青少年成才最重要的环节,在校园内外怎样学习和生活?美国中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实施,包括考试方针和方法有什么特色?教师、家长在中学教学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履行着什么样的职责功能?所谓“美国式教育”的优势何在?弊端如何?对我们又可能有怎样的借鉴意义?作者历时三年,耗尽心力,走访、踏勘、考察并举,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这部纪实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某种全景式的观照,其丰富的细节和内在的比较文化视角,提供了感受和反思的双重空间。本书图文并茂,风格畅达,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必为广大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喜爱。
  •      偶然的机会读到此书。
       不经意间,翻开某页,“当我问一些美国中学生为什么学中文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为了去中国赚钱!中国13亿人口,一个人身上赚一块,就十三亿!’”
       百度美国中学教育,竟会吃惊地发现,全国各地出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中国教育报》推出了话题,引来争议,无非是以本国教育为主还是媚外,简单从题目看来,似乎是这样的,然而,静下心来看,魏嘉琪著的《美国中学是这样的》作者亲自调查,为我们揭示了美国中学种种现状,说它不值一提也好,刻意渲染也罢,总之是自有一面。
       面对这样一本介绍美国中学教育书籍,我们是该和本土文化本地教育结合起来看,还是纯粹以他国眼光关注呢?也许会有些纠结。
       反复思考,我们还是先接受,再尽量从书中的世界跳出来回看自己的教育吧,权当一种探索。
       教育是一门艺术,当那些话堂而皇之出现在美国的中文课堂上的时候,我们感到那是一种教育引导方式,美国纯经济利益社会,激发美国中学生对中文感兴趣,首先要考虑经济问题,我们十三亿人口,难道还怕中文还不精通的美国人?我们的精英们不也正在学习各国语言,准备着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去吗?
       但毕竟美国和中国文化渊源不同,一种是开放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基础的重要,一种是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开发和创新。
       美国教育给人的感觉是不拘一格,比如《不背书对不对?》,由于他们从来不背书,所以基础知识不巩固,拼音不准确,基本概念不清楚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所有这些方面,中国学生可就强多了。
       警醒反思,我国中学教育缺什么呢?
       缺一种终身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世界最老的高中毕业生》,93岁高龄的卫斯,1999年终于完成了高中毕业,比正常高中毕业的年纪过了近七十多岁,而与卫斯结婚22年的妻子却为他感到自豪,因为卫斯从10岁时为了帮补家用,曾课余卖报纸赚钱。就在高中毕业前三个星期,他为了生计而被迫退学,自此投入工作生涯,赚取20美元的月薪。直至1998年在就业训练中心完成高中课程。
       在我国,除却精英,不能考入高中或不能正常高中毕业的比比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的,这符合我国实际,但大多初中毕业生除非家里条件优越,少有再继续深造的,农民、农民工能够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已属不错,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简直可以说是奢望,即使有这个条件,也望而却步,陈年的固步自封早已成为习惯,子女的教育更是无从抓起,老子英雄儿好汉。
       此文应该对我国的继续教育有所触动。
       美国教育“目标2000”法案显示:
       ⒈所有的美国儿童在入学前就已做好学习的准备。
       ⒉高中毕业率将至少提高到90﹪。
       ⒊所有学生在分别读完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时,要能证明他们在诸如英文、数学、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外语、经济学、历史、地理、文学、公民和政府学等主要课程方面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且每一所学校都将督促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以便将来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继续高层次的学习,并且在我们国家的现代经济体制下,成为一个具有生产力的有用之材”。
       ⒋美国学生的自然科学和数学成就将是世界第一。
       ⒌每一位美国成人都将识字,并且具备竞争所需的知识和才能,懂得如何运用公民权和善尽公民的责任。
       ⒍每一所学校都将看不到毒品、暴力、枪械和酒的存在,提供给学生一个有纪律和适合学习的环境。
       ⒎全国的教师将拥有继续充实自身专业素养的渠道,并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和才能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准备好迎接下一个世纪。
       ⒏每一所学校都将鼓励家长参与学生在社交、情感和智能上的成长。
       这些目标是令人鼓舞的,却又并非能轻而易举地达成,有些甚至到下一个世纪也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这些目标的提出不啻呼吁全体美国人民充分认识到,为了使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继续在全世界保持领先,就必须将教育摆在第一位。诸如学校的反毒品、反暴力、反枪支等目标的实现。最后这个目标在美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虎妈的争议》中提到,耶鲁大学法学院教师蔡美儿到最后都承认,《虎妈的战歌》不是教育子女的指南,只是自己的独白。
      教育子女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力量,母亲的角色只是孩子一段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中国父母比较注重成果,西方父母注重从兴趣中学习。
       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不是最好的也值得称赞。这里有一个最严酷的背景文化反差,美国父母认为,孩子是我为上帝抚养的,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选择,给他自由,帮助他建立广泛多元的兴趣是父母最应该做的。
       而中国的应试教育是一座推不倒的大山,孩子只有翻过这座山才能有生活的出路,所以也不能怪中国家长高压管教孩子,考出好成绩。当前中国的应试教育又是最公平最实际的挑选孩子升学的方法。
       《纽约市高中生辍学率近二成》,其实在哪个国家都会存在此类问题。教育拨款分配方式问题,教师培训经费问题等等,都与高中生辍学率有着一定的关联。
       《罗拉图斯高中学生精心设计“梦幻汽车”》,一所中学代表队曾代表美国参加国际太阳能汽车大赛。美国人少,生活空间跨度大,无论上学还是工作,好多人都在几个城市间穿行、气魄的高速公路,是所有人求学、求职、谋生、谋乐不可缺少的。美国人与汽车的关系可想而知。
       该高中指导老师福兰兹表示,学生在竞赛中面临其他学校的竞争和挑战,但该校参赛的几名学生在设计和制造汽车模型的过程中都表现不俗,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领略了汽车工业的竞争与乐趣。
       《华裔女孩获全美高中辩论题竞赛冠军》,华裔学生通常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杰出,好像做什么事都很棒;又会念书,又参加课外活动,又要打工,周末还要从事义务服务工作,而且学业成绩都顶呱呱,好像天生就必须事事比别人行……“其实竞争的部分我并不喜欢,我享受的是在辩论的那45分钟,让自己的脑子飞快地旋转,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自己平常的准备发挥到极致。”获得斯坦福大学1999年3月举办的全美高中生辩论邀请赛冠军的季恬然说,“能不能拿到冠军,不是我参加比赛的目的。能拿到第一名当然还是很高兴了!”
       这股自我鞭策的力量,让我看到了很多中国高校的精英们的身影。
       随着开放教育环境的到来,我们国家更多有识之士不光怀有丰厚的本土文化内涵,而且向外不断扩延,很多人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接受国外的教育呢?这应该是更加包容的文化姿态和谋求发展机遇的最佳方式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