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与凡人的时代

出版时间:2001-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唐小兵  页数:405  
Tag标签:无  

前言

  收在这本集子里长长短短的文章,大多是我近年来教学和读书的结果;“漫游篇”所折射的,是我精神生活的另一层面,即学术论文之外,想象和游历带给我的乐趣和遐思,其中某些篇章段落,更是溶进了很深的情感投入的。放在最后一篇的小说,则是名副其实的小说,优劣是一回事,但我恳请有心的读者不要过多地去索隐或追究,尽管这篇小说对“赏析篇”中一些文章的做法可能有不恭之处,而且和我自己这些年来平淡的学院生涯也确实雷同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  在一本仿佛是要盘查整个2O世纪的学术文集里,竟然收进一些不无戏拟色彩的文字,并不完全是因为我要一无遗漏地自我展现,而是因为我确实相信,这样一个不同文体和话题的共存并置,对于我所要描述探讨的“英雄与凡人”的辩证关系,可以起到一番直接的说明作用。换而言之,假若满篇都是不苟言笑,旁征博引的学术文章,不免会让人觉得极其严肃,甚至会误以为其中自然含了深刻的大道理;这实在可以说是读书人的一桩大不幸。学术论文有其自身的传统和论述规则,尤其是在高度专业化的美国学术界,连一个逗号都要按常年更新的文体手册小心翼翼地去放,但却实在没有必要便因此而认为长文章、难句子便一定包藏了更大或更多的真理。学术论文之所以要如此这般地写,其首要目的之一,正是为了要和其他的文章写法有个区别,并由此而确立一个清晰可辨的面目和姿态。而我通过《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这本书想要表述的一个主要论点便是,任何一副执意为之的明确面孔,必然是以带了声嘶力竭成分的坚韧为代价,是一番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虚构,而且与其他共存相竞的千姿百态,形成互为镜照,互为补遗的关系。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并不认为这本集子里的三个部分互不牵扯,反而衷心希望读者能在本书的文字和论旨之间看到某种同步与照应。  但这毕竟是一本以学术论文为主的文集,而且从论文的选题和编排便不难看出,《英雄与凡人的时代》所竭力涵盖的——固然是以挂一漏万的点评方式——确实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基本命题和作品,以及其中反映出来的文化逻辑。这里提出的“英雄与凡人”的辩证互动,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概括,与具体的文本分析和解读,不一定有直接的印证关系,但众多的文学作品,以及广义的社会象征行为,却又正是借助于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语境,得以显现其特定的历史意义。这个大的时代语境,便是2O世纪的现代中国,或者说是现代性在2O世纪中国的历程,因为正是2O世纪中国的现代状况,在促成了英雄崇拜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的同时,也催发了人们对安居乐业、温情脉脉的日常生活的怀念。一方面是对振奋人心的崭新生活的设计和憧憬,是乌托邦想象所激起的豪情壮志,另一方面则是支离破碎、没有了常态的现实生活所带来的残缺、错乱感,以及由此而生的失落中对安稳、细腻人生的悉心体会和回味。假若英雄式的生活是一场升华,实现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芜杂的超越,是将崇高的整体性意义直接书写在我们的言行里,那么凡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终将昭示的是,如此厉行高蹈的英雄生活委实是太抽象,太沉重,需要我们全副的精力和自觉;而一旦时过境迁,日常生活变得井然有序,为整日的柴米油盐、卿卿我我、锱铢必较所牵制,难道不又常常会无端地使人渴望一种义无反顾的慷慨、指点江山的激扬?

内容概要

  “边缘批评文丛”主要收集中国学人在海外的文学批评文字与文化研究成果。“文丛”作者大都原是国内知名评论家,近二十年来到海外游学。由于身份、对象和语言的缘故,他们在海外学院里从事有关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基本属于“边缘学科”。 然而,当他们在海外获得学位取得教职或频繁越界施行以后,他们的批评文字在国内学术界又成为一种“边缘的声音”。“边缘”其实可以或已经成为理论界的中心话语。艾德华·萨依德也希望知识分子能像真正的流亡者那样具有边缘性。但对于“边缘批评文丛”的作者们来说,“边缘”与其说是自觉追求,不如说是某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学术处境。“边缘”所标示的,不是与中心僵硬对立的空间位置,而是批评者在中心与中心的夹缝间的游走穿梭。“边缘”作者挪用种种灰历混杂的理论策略,调整组织自己的文本经验,应对扑面而来的历史情境……

作者简介

  唐小兵,1964年生于湖南邵阳,1984年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1991年获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系中国现代文学副教授。英文著作有Global Space and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Modern:The Heroic and the Quotidian,译著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编有《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等。  作者1998年摄于北京长城

书籍目录

序赏析篇创伤与情愫:《悔海》的范式意义现代经验与内在家园:鲁迅《故乡》精读最后的肺病患者:论巴金的《寒夜》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关于日常生活的焦虑及其现代性残存的现代主义:关于自我的叙事王安忆的伤心故事:幽灵意识与后现代《古都》·废墟·桃花源外:朱天心与都市潜意识读书篇大众文艺与通俗文学:《再解读》导言漫话“现代性”:《我看鸳鸯蝴蝶派》在黑暗闸门的后面:《我是你爸爸》历史经验的转折:《中国城市小说精选》读后与张东明对谈录建筑现代的幻景:雷毕诺《法国现代》评介重构空间意识:《后现代地理研究》读后感(附 读《边际城》)多元文化与“灵括积累”:哈维《后现代状况》评介文学批评的经济学漫游篇我看’96奥运“故乡情结”二诊速度与消失丹佛的蒙娜丽莎驶向“昔日咖啡”纽约街头故事香港的忙与酷(外一篇)我怎么不会写小说后记

章节摘录

  故乡的形成和存在,起源于最初的离别——倘若没有当年义无反顾的“走异路,逃异地”,就不会有眼前时空意义上的隔绝,也就没有可能或者说必要来记录“我”辗转的回归。因此,“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经历必然是“我”的故事,是主体的自我叙述。当初的掉头东去是朦胧中追求一个全新的我,其后的回归则宛如一次阶段性的自我审视和总结,迫使叙述主体面对自身的多质性,充分意识到“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藏匿的个体的经验和记忆。      书摘1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共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后,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所谓成人世界,其基本原则便是揭去了温柔面纱的交换关系和行为;而成人生活的焦虑,便是这赤裸的生存状况所引发的价值、想象和自我观念的危机。具体的说,成人世界似乎不可避免地使初人世者觉得幻灭和污浊。在这里,价值不再是抽象的道德信念或思辨,想象则更多地量度着失望与恐惧,而自我观念,在重新形成的过程中,逐渐成为逃脱“外界”与“他人”的挤压的避难所。  “异地”对于“我”是没有丝毫感情投入的,“我”之所以流离至“异地”,完全是为了“谋食”的缘故;而“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亲和、安全和永恒的具体场所和象征——则已经被转卖他人。这最终的转卖,使故乡从此变成没有场所的记忆,在时间和空间上真正成为想象性的家园。故乡成为需婴“水别”和“远离”的异地。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忠,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如果“渐近故乡”是一次亢奋,一种充满想象的情绪,那么“回到自家”则是一次解读,一次不断地追寻线索、暗示、结论和意义的诠释过程。从“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到寂寥无人的庭院,从母亲‘‘藏着”的许多凄凉神情到貌似寻常、“天凉好个秋”式的“歇息、喝茶”——无处不是“我’’对眼前人物情景的分析和猜度,无一不是“我”的心绪的投射或者遮掩。  母亲和从没见过面的侄子宏儿,是家中仅存的亲人。母亲满是慈祥的亲切,和宏儿不无好奇、畏生的观望,使“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宏儿的出现,让“我”意识到下一辈的存在,  也提醒“我”不可能完全回复为母亲的儿子:“我”已经是宏儿的叔伯。  三代人在冷落的老屋里默默相视,最惹人注目的缺席者恐怕是父亲——“我”的和宏儿的父亲。“我”的父亲将在回忆中出现,是一个遥远但是宽仁的长者,宏儿却仿佛在他搜寻的观望中,在“我”的身上辨认一个父亲形象。  不在场或者弱化了的父亲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化编码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因素。父亲的病故可以转化为一个孱弱多病的民族的象征,而父亲老去的背影则会唤起无穷的留恋、怜惜和自责。健在的母亲往往被推崇为父权文化体系中正面价值的集大成者。母亲可以有父亲的慈祥、宽宏和庄重,但没有父亲的冷峻和固执,更有母亲特有的体贴、韧性和忍让。母亲是一个理想化了的长辈,是对父权文化体系的纠正和补充。但并不是该体系的颠覆和反叛。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已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终于谈到搬家的事,而一旦具体谈起这讳莫如深的话题,一切也就显得十分地琐碎、平淡,甚至有些简单得令人失望。搬家,无非就是把旧的木器卖了,到异地租了住处,再置办些新家具罢了。最后再走访一回亲戚,只不过是仪礼上的过场而已。  也许正是这琐碎的细节,这租赁、买卖、收账的日常交换,使得这次已经聚集了许多情感和意味的离别面I临一场平白化的危机。忙忙碌碌的操劳和担忧,完全有可能预防或者替代了所有的情感深度。把精力都耗费在这斤斤计较的搬运上,永别故乡也就不会如此重,如此不可思量。  无疑这是对待生活现实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在这个关于故乡的经典叙述里。这无疑是时刻存在的现实原则。但整篇故事更多的足以记忆和想象来实现对琐碎生活的反抗。接着,母亲提到了闰土。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忽然闪出的神异图画显现的也是异地风光,但却是想象的异地,是用最绚丽原质的色彩,无名目的存在(少年和猹)和神话般的英雄传说组成的想象空间。这片空间的灿烂夺目和无限,使得这脑中的图景神异而且富于魅力:正是这种灿烂辉煌和广阔无垠,才可以否定成人世界的平淡和琐碎。在对无限的向往里,现实生活的零散、残缺和平白才有可能得到抑制或克服。  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弱捉小鸟雀的。  英雄式的少年在这里被命名。母亲提到的是现实中的闰土,“我”脑中浮现的是想象中的少年英雄,而此时孩提时代的玩伴逐渐恢复为历史记忆。  父亲的在世与家景也好之间并不一定有逻辑的关系,但“那时”确是一个有秩序有规章的年代。那个时代里的三十年带来的是一次轮流巡回的祭仪,而自那时至今的三十年却目睹了如此的变故和衰落。两类不同的时间感,两个不同的时代。而这过去的时代已经需要详尽的注释了,注释增加了过去的神秘感。  就是闰土的命名也带有神秘的象征性,是对缺陷的认可,也是一次富于想象的征服。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英雄与凡人的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