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师挂在嘴上

出版时间:2011-6-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徐则臣  页数:255  
Tag标签:无  

前言

写作十余年,琢磨写作这件事也十余年,偶有心得思索,记之,忽一日,大大小小短短长长搜罗出来,竟也成了这本书。十余年不足两厘米厚,于是感叹时光之轻慢,于是也感叹人力之卑微。但是没办法,写作已然艰巨,十年又能积累几个厘米,何况心得思考,那只是劳作前的焦虑和劳作后的激动,是肌肉平息时的几下律动和精神安详后的三两叹息——如此想来,能有这一个多厘米,我也算是勤奋的。人会喜欢这山望那山高,人也会更爱那些轻易拿不到的东西,比如我,一个写小说的,多年的愿望是出一本散文随笔集。如此持久和隆重,别的小说家可能要笑话。的确,在当下中国,很多小说家的散文随笔结集远比小说成书容易,三两年就两三本,我搞不懂这件事是如何做成的:是他放下了小说改治了散文,还是业余时得到散文写作的神启?在我看来。散文是比小说更加艰难的文体。小说因为要故事,有细节、想象和虚构,这些都占地方,稍加铺排就得掀过去几页纸,假以时日,积累起几个厘米不是大难事;散文随笔需要更多真诚的情感和思考,这都是干货,你不可能每天都有好想法值得告诉别人,你也不会时时都能生出新感情,而且这种表达从来需要节俭,你写到揪光头发吐了血也未必能垒出个可观的厚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散文随笔充满敬畏,对小说家的散文高产存有疑惑;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出一本集子怀有持久隆重的向往。现在总算有了这一个多厘米,一个小说家的虚荣心被散文随笔满足了。当然,我不敢说这些情感和想法一个个都好到了可以拿出来展览的程度,但我基本上可以保证,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第三只眼一直盯着五个字:修辞立其诚。基本的东西我要求自己尽力做到。这话说得好像很仗义,就跟写作都是为了别人似的,就像作家都是白求恩,背着文学的药箱千里迢迢只要救死扶伤——不是,我以为写作首先是为了自我表达;就像我记下这些事关文学的思考与心得不是为了“告诉”,而仅仅是要“说出”,说出我抽完烟后,感受到的尼古丁在舌尖上、喉咙里和肺叶中分别是个什么味道:一个人感受到的文学的尼古丁(请勿做科学和道德上的判断)般的世界。不是开坛布道,而是,自我揣度,暗暗品味:写作类如抽烟,烟消雾散了,尼古丁是剩下的焦虑和激动,是好是坏都被自己吞了下去——如果真要把“告诉”也算作一个目的,我以为那是额外的,就像让别人吸了二手烟。这本集子就是积累了十余年的尼古丁;如果你碰巧打开,它就成了二手烟,希望它健康,有益你身心。

内容概要

写作十余年,琢磨写作十余年,徐则臣积十余年之心得思考成《把大师挂在嘴上》。
一辑解读经典与大师,从托尔斯泰开始,提供个人化的独特理解;一辑亲临“纸现场”,以东西文学史为鉴,评说当下文学;一辑反躬自问,坦陈一个作家的精神成长史。
擅虚构者众,长品评者亦众,但能兼治并优者,新一代作家中,出其右者寡。《把大师挂在嘴上》的才华与魄力毋庸置疑。

作者简介

徐则臣,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硕士,上海作协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水边书》,小说集《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天上人间》、《人间烟火》、《居延》等。曾获春天文学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2008-2009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等。根据中篇小说《我们在北京相遇》改编的《北京你好》获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奖,参与编剧的《我坚强的小船》获第四届好莱坞AOFN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2009年赴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University)做驻校作家,2010年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部分作品被译成德、韩、英、荷、日、蒙等语。

书籍目录

自序
辑一 从托尔斯泰开始
 灵魂镜视者
 孤绝的火焰
 从一个蛋开始
 如果我说,卡佛没那么好
 《纯真博物馆》和帕慕克
 福克纳的遗产
 无用之用
 简笔画的奈保尔
 把大师挂在嘴上
 拉美文学的遗产
 经典、难度和动荡的名单
 看奥兹演讲
 世界是男人的,也是女人的
 一部值得张扬的伟大小说
 看麦克尤恩的《赎罪》
 当道德遭遇尊严
 天使与魔鬼
辑二 纸现场
 《罗坎村》的意义
 历史活在细节中
 一只古典猫的现代玩法
 小说、世界和女作家林白
 异化者的天堂
 那些梗着的脖子
 风声浩大
 她让尘埃都落定
 曹乃谦:在针尖上跳舞
 以自己的方式
 序水格长篇小说《霓裳》
 李浩小说的几个关键词
 小说的声音之旅
 读李尚财的小说《柠檬色》
 拿什么为“先锋”招魂
 通往宁和与安妥之路
 浮华之前
 把初恋还给大家
 让“人”从官场里站出来
辑三 一个人的乌托邦
 阳光与阴影
 纸上少年
 看《围城》的那些年
 转身
 纸上生活
 新世纪.com
 遥如古人的师兄越来越近
 想起无名氏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虚拟的盗贼
 回到最基本、最朴素的小说立场
 零距离想象世界
 新媒体时代与文学
 中国文学的世界之路
 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中写作
 走过花街的今昔
 历史、乌托邦和文学新人
 我写中篇,因为我有疑难
 跑步穿过中关村 
 此心不安处是吾乡

章节摘录

版权页:很多年里我都不喜欢托尔斯泰,虽然他是我最早拜读的大师之一。不是因为他写得不好,而是因为他写得太好了,好到所有人都在说他好,那么我就不喜欢——对众口一词的大师和圣人我有莫名其妙的警惕和拒绝。鲁迅也如此,我对中学课本中所有鲁迅文章被阐释出的无比丰饶的微言大义感到绝望,我受不了语文老师“说文解字”般地把巨大的意义落实到一个个标点符号上。至于么?我只能不喜欢。当然这是个相当情绪化的错误,大学毕业后我重读鲁迅和托尔斯泰时,为此备感后悔,好书是栽培身心的原始股,读得越早你赚得越多。所以得尽力把亏欠的给补回来,这些年我反复重读。我把自己变成了过去一直讨厌的那种人,提到托尔斯和鲁迅我就要忍不住对你跳脚:好啊,你一定要读。——虽然时下搞文学的国人已经习惯了把拍托尔斯泰巴掌视为矫情和恶俗,没关系,像当年坚持的情绪化一样,我还要再坚持一回。托尔斯泰长得丑,为此半生自卑和苦恼。我打开老托的画传一张张照片和画像翻看,朋友看见他的大胡子、崎岖的五官和深邃的目光,说,帅呆了,好一张山河岁月、世道人心的脸!托尔斯泰泉下有知,听了不知会作何感想。朋友把我的话说了。在这张脸上你的确能看到山河壮阔、岁月浩淼,看到世道繁复、人心忠直。不知道当年须髯飘飞的托尔斯泰揽镜自照时,看到的是什么。年少时,他每一次站在镜子前,都要为一缕总也不服帖的头发、为自己难看的高额头和凸下巴懊恼和焦虑。我断定托尔斯泰是个爱照镜子的男人。丑人皆如此,照镜子为寻求安慰,希望自己一觉醒来成为汤姆·克鲁斯,这和自恋既背道而驰又殊途同归;年既长,托尔斯泰继续照,他在镜子里由五官看到了内心,由自我看到了身处的整个世界。正如我们现在在镜子里看到的托尔斯泰。一个作家,一生最大的任务也许正是照镜子。先审视自我,从肉身到灵魂,然后推己及人,再由人心抵于更广大的世道。早期的作品《童年·少年·青年》和日记里,托尔斯泰已经把自己定位为忠诚的镜视者。在一个虚荣和作弊也可以博得理解和合法性的年龄里,托尔斯泰已经早早地把自己置于两面镜子之前。一面镜子实实在在,轻触微温,他拍打自己只能在幻想中才可以变英俊的脸,镜子残酷不说谎,一如既往,托尔斯泰的虚荣无处藏身;如果这还不够惨,那在看不见的幽暗处,另一面镜子接着竖起来,抽象,是看不见的刀,这是他自愿的,他立志自虐般地盘剥自己的内心和欲望,他决意把最隐秘的煎熬和盘托出,务求真实,像对待敌人一样彻底,让欲望、缺陷和丑陋来个底朝天。灵魂的审查官不会躲在日记里工作,他要行诸文学作品,把真实的灵魂公布出来:对,这个人就是列夫·托尔斯泰,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写出的人物,他们如此这般说。我们的文学理论中有古训:修辞立其诚。经得住这五字真言推敲的写作者大概凤毛麟角,且不说众多只愿在自己外围打转的人,写了一辈子无关痛痒的应景文章说了数万吨场面话,即便那些咬牙切齿要用自我连通世界的作家,在自己跟前摆一面镜子时,是否还有勇气说:我究竟是谁?我们中的勇敢者,也许做得到不虚美,是否也做得到不隐恶?而写作的基本之义就是省察自我、勘探人心,直面和正视灵魂之丑陋和欲望之渊源。如果真拿“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来尺度作家,我们还是认了吧,绝大多数都是假冒伪劣产品。知己方能知彼,洞悉人心然后兼济世道。无疑勘探灵魂乃是作家最大的职责与道德,如果匡时救世,把笔落到更辽阔的世界上,那也不算越位,不过是将兴趣扩展到一个国族的灵魂上而已。老托尔斯泰永为典范,他为俄罗斯的灵魂搬来镜子。一个国家的问题不会比一个人的更小,他不得不用笔鼓呼,公开与沙皇叫板,但这依然还不能分解他对俄罗斯的忧患。老人家不仅要在信仰和理念上完满“托尔斯泰主义”,他还须俯身躬行,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心安。办学,从基本的文化启蒙开始。壮大俄罗斯的心智;克己苦修,仗义疏财,解放农奴,还地于民;伯爵先生要在世俗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塑造出健康的俄罗斯人。  一个人是否能够改变世界?远道而来的托尔斯泰信徒会说:当然。也许更多的人倾向于保守和矜持,他们说:一个人只能是一个人。  ——就算这样吧,那托尔斯泰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一再重读之后,我的想法是: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倔强的老头。在文学上他是大师,在世俗中他是圣人。在俄罗斯瞻仰过托尔斯泰故园的师友送我件礼物,褐色木质相架,图片里的老托尔斯泰目光如炬,须发峥嵘其白如雪;面相山河岁月、世道人心。师友说,他是单为我“请”来的。一个“请”字,有他对老托的尊崇和隆重。相架在我书桌上,此刻,能听见我敲打出的每一个字。如果须发之间的耳朵够好,一定能分辨出那些声音足够真诚。这个喜欢照镜子的老头,已然成了一面镜子。

编辑推荐

《把大师挂在嘴上》这部随笔集收录其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类文章五十余篇,分为“从托尔斯泰开始”、“纸现场”和“一个人的乌托邦”三辑,既有对海外文学大师的致敬,也有对当下中国文坛新锐的关注,并结合个人的创作实践,梳理了对经典文学传统的继承,探讨了当代文学突围的种种可能。写作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师和经典就是灯塔。他们在指引和照亮,提供光明的同时也提供黑暗,他们也是标高和度量,所以过河要时时抬起头来。大师就是大师,经典就是经典,摆在那里了。可为什么跨过了一个世纪之门我们就羞于谈及甚至无视他们了?当下文学的“灯塔”在哪里?我们权衡一部作品的标准是急功近利的所谓“道德”、“现实”,还是它逼近经典的可能性?也许文学在今天也到了细分的时候,就像其他的工作,就像学术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学科划分越来越精密:因为整体感和陌生感正在流失,五项全能和学贯中西从此以后将越发艰难,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只有深挖洞广积粮,在某个题材和领。域内以做学问的态度坐定冷板凳,更加忠直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体悟和思考,在同中辨异,于无声处听惊雷,或为正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把大师挂在嘴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徐则臣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用心写作的好作家
  •   很不错的一本书 今天刚读完第一辑 有时间再与大家分享读后感
  •   我看了。它不仅小说写的好,随笔一样出色。不仅仅是喜欢,简直是推崇。
  •   看了非常过瘾,喜欢对书籍和作者的评论。
  •   周二早晨7点下的定单,今天就收到了。
  •   喜欢他那种不是为了“告诉”,而是为了“说出”的写作态度。发现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还是一个真诚而挑剔的专业读者,更是一个有抱负的作家。最喜欢他的《居延》《水边书》,这是一些“活”的小说,当然,如能在“实”的基础上再虚一些、轻一些也许更好。
  •   年轻的小说家徐则臣的读书心得,对新生代写作者提供镜鉴
  •   见识了一位有识见的青年作家!
  •   很好的文学评论集,读了两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