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离去的海豚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薛忆沩  页数:190  字数:12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世纪末少年”的意识苏醒    ——读《不肯离去的海豚》    何怀宏    阅读薛忆沩《不肯离去的海豚》,不仅本身有趣,或许还可以从中找到作者写作《遗弃》的一些答案。我这里主要是指这部他的微作品集中涉及少年意识苏醒的部分,特别是前面的一些篇章。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富于哲理的一部文学作品。为什么竟然是由一个年轻人写成的问题,自然可以在《遗弃》本身中就得到一些解答,作者在其中提到了许多西方哲学家的观念,看得出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述,包括文学形式的哲学作品。这些阅读是一种必要的思想训练,但一定还要有一颗在直接生活中富于敏感和表达力的心,才足以解释这样一部作品的问世。    而现在我们从薛忆沩的这些作品中,的确看到了这样一颗敏感和颖悟的少年的心灵及其成长,其人在作品中经常是用x来标识。我们或可以发现或者区分其少年意识与敏感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然的和家庭的;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和政治的;第三个层面是本体和永恒的。    自然和家庭的层面是最直接和感性的层面。在《搬家》一篇中,少年X谨小慎微的外公外婆由于是一场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在他出生的那一年,双双被开除了公职,被遣送回了自己的老家。现在他们的家又要从乡下搬回到城里去了,大人都感到高兴,孩子却难舍他从小熟稔的风景,他自己跑到河边去躺了整整一个下午,要大人在离开时按汽车喇叭叫他。但他后来突然发现村里变得很安静。一下就恐惧想到他们是不是没叫他就先走了。他冲动地爬起来朝村里跑去。这也许是他第一次产生可能被“遗弃”的感觉。他向大人们表达保留一个乡村的家的愿望没有被理会。而他毕竟又还是个孩子,对乡村自然的、但也是未经比较的留恋,毕竟超不过对被人“遗弃”的恐惧。他还是比需要那“物”更需要那“人”。而“物”的世界其实也还是“人”的世界。有的是更多地与自我关联的世界。有的则是更多地和他人关联的世界。而儿童对“亲人”则更有一种依赖,就像在《推心置腹的交谈》一篇中,当父亲试图小心地和儿子谈他想再娶时。儿子直截了当地反问:“你为什么不可以跟我结婚呢?”《遗弃》中的主人公自愿脱离了公职,但也还是要和亲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屡次面对这样的质疑:你不还是要靠父母养活?这的确是他的一个软肋。    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和政治的。孩子们有时也许能被家庭保护得较久。很晚才接触到这一层面:但有时也可能很早就被社会政治强加。在《死去的与活着的》一篇中,9岁的x在自己生日的那一天,母亲因为高音喇叭里突然播出了紧急会议的通知而不能陪他一起过生日,那是“文革”中的一九七一年,正是典型的“政治运动的年代”——即一个人不太可能正常的、有预期的安排她自己的活动的年代。于是x只好在家读他偶然找到的藏在旧衣服底下的旧书,他读到了一个皇帝藉人为渲染的战争、刺客、欺骗、惩罚等手段除掉了自己政敌的故事,就在那一天,他感觉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天真”。而母亲参加的那次紧急会议上的确传达了一份战争动员令。但那场“迫在眉睫的战争”其实并没有爆发。这里的省悟需要直接经验,而仅仅靠直接经验又是不够的,或者说是相当迟缓的。是阅读给孩子提供了他人的经验,使他们超出了个人亲切而又狭小的直接经验天地,进入了一个远为广大的天地,他们于是开始变得能够与现实生活比较和印证。    无论如何。一个敏感的孩子总有感觉到他必须自己去独立地寻求意义和答案的时候。在“突然显现出来的世界”中,一个少年看了自己去世的母亲最后买给他的童话,里面说到一个皇帝杀掉了一个公主。他问梦中的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回答说是“因为她不够漂亮”。而皇帝的儿子又杀掉了他的父皇,母亲告诉他说这是“因为他太残暴”。孩子想,不够漂亮的公主被杀掉了。可是。皇帝并没有得到更漂亮的公主;残暴的皇帝又被杀掉了,可是,新皇帝比老皇帝更残暴。那么,这些杀害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直困惑着他的问题。多少年来,他总是通过母亲来打量这个世界。或者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这个世界”,而只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告诉他关于所有问题的答案。但这个少年现在激动地意识到。在他自己和这个世界之间已经没有他的母亲了。现在,他要开始自己打量这个“突然显现出来的世界”。要自己去寻找所有问题的答案。    然而,在社会政治之外或之上,其最根本或者说永恒的意识和问题,还是涉及到整个生命和死亡的。在人们脱离童稚、进入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各个年龄段中,少年这一年龄段一般来说离真实的死亡最远。但它在意识上又离死亡最近。或许这是因为它是第一次接触、思考和追问死亡。而尚未受到世俗观念和日常生活压力的转移、压迫和污染;于是生死问题就可能带着它全部的紧迫和恐惧突然降临到一个敏感的孩子的心灵。这类凸显生命问题的死亡有些是和社会政治相关的。比如书中几次谈到的一九六八年的童年在河流与河滩看到的尸体。它使我们联想到文革武斗;还有一些死亡则是和自然、包括偶然相关的。在“逃学”中的两个少年x和“大眼睛”都说自己不想死。但在“游泳”中,“大眼睛”却还是早夭了。在开头的一个场景,“大眼睛”还在,他和三个一起逃学的同伴说他不去游泳了,因为他如果考得好,他爸爸会带他去游;而在第二个场景中,“大眼睛”已经不在。几个孩子议论起他的出事。X的目光中突然充满了疑惑和焦虑。他的同伴们问他为什么。他低声说,“我在想,那天幸亏他没有跟我们一起去。”同伴们迷惑不解。x接着说,“如果他去了,我们可能就都出事了。”他的意思也许是说,比他大胆的“大眼睛”如果去了,就可能成功地鼓动不谙水性的他往深处游,那一切都会不一样了。他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性与偶然性。    还有在“驿站”中,作者写到了一群人在乡间等候长途汽车时,听到了乡间以放铳纪念死者的声音,不过,除了一个少年,“其他人很快就对那忧郁的风俗失去了兴趣。他们继续他们随意的交谈和不安的等待。只有那个少年还在细心地跟踪着那不断重复的噩耗。他不知道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不知道他死了以后还会不会有人在这里等待从城里开来的长途汽车。”而对死后的关注与执著,其实也就是对永恒的关注和执著。一个关注永恒的人,不可能不是哲学的,甚至也不可能不是宗教的。    在年轻人写年轻人的意义上,它们是属于青春的作品,可是,这是怎样的青春之作啊。它没有二十世纪初“少年中国”氛围中的那种自愿结社的清新朦胧和充满希望:也没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中的那种个人消融于集体中的单纯乐观和昂扬激奋。它也不是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的“愤怒青年”的对社会的激烈情绪和批判否定。它们是沉思的、反省的。独自的、隐秘的,是“世纪末少年”的意识觉醒。

内容概要

  本书中的小说最初写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那十年之间。它们中大部分的篇幅都不足以被称之为“短篇”,而其他更小的篇幅标记又与它们本身的“容量”极不相称。它们是很难从篇幅上定位的作品。
《不肯离去的海豚》的风格也包罗万象,从现实主义一直到魔幻现实主义甚至超现实主义。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从风格上也不可能有统一的界定。
这包罗万象的风格显示出在自己的创作刚刚起步的阶段,我就对写作怀有的野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在致力于寻找写作的各种“可能性”。

作者简介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利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6年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2007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2010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
已经出版的作品有:《遗弃》、《流动的房间》、《通往天堂的最后那…段路程》、《文学的祖国》、《与马可·波罗同行》、《不肯离去的海豚》、《白求恩的孩子们》等。

书籍目录

何怀宏推荐序:“世纪末少年”的意识苏醒——读《不肯离去的海豚》
搬家
逃学
游泳
疑问
驿站
突然显现出来的世界
推心置腹的交谈
死去的与活着的
心脏病
噩耗
旅行
生活中的细节
从佐敦走到旺角
不肯离去的海豚
春天里最后的那个清晨
那场永远不会结束的战争
在异乡的一个周末
一张作废的火车时刻表
四月十四日的秘密
我们最终的选择
在时间与记忆中迷路
告别:一个抽象的故事。 被一段没有记载的和平时期分隔开的战争
由一趟不称心的旅行引起的一本正经的玩笑
克拉克先生开始给那位陌生的中国青年回信
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在一九九零年六月的那个清晨
奔丧
厌倦
一九九九年的失约
那个阳光明媚的正午
与狂风一起旅行
附录一:
《遗弃》主人公作品选
铁匣子
老兵
人狗
人事处老P
父亲
附录二:
诗九首
日落
经济学家
革命
一个城市的景象
苍蝇
詹人筏
献给自杀的诗人
失恋者的合影
梦中的玫瑰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搬家 河道两边是铺满鹅卵石的岸。鹅卵石刚才还晃着刺眼的白光,烫得皮肤裂痛,一转眼却变得黯淡了,而且透出了诱人的凉意。收工的钟声正好在河道的两岸回荡,唤来了特别凝重的黄昏。世界顿时远去了……接下来的好像是一个令人发憷的鬼故事。 风拂过。 湿气从细沙的深处开始爬升。 那只鸟慢慢合拢翅膀。它在鹅卵石堆上随意走了几步又突然停下。它好像是在倾听空中飘过的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样寂寞的倾听。山不像是山。水不像是水。世界真的已经很远了,世界不像是世界。那只鸟惊奇地眨了眨眼睛。 河水中颤动着倒影。被风揉皱了的天空。没有星星。夜色好像还在上游……那只鸟就是刚从那里顺着河道飞来的。它的翅膀掠过了森林般的烟囱和荒凉的灯影。 那只鸟无意中走近了X。那不是它的食物,它没有受到鼓舞。不过,它认真地(也许还好奇地)打量了一阵。然后,它轻轻地跳到了X的胸部。它的脚底立刻感到了那一阵阵令它诧异的心跳。 X微微睁开眼睛,冲着它微笑。 那只鸟受惊了。它奋力飞起,朝昏暗的天空飞去。 X又闭上了眼睛。现在还不走,就得到半夜才能回到城里了。他有点着急地想。他已经在河岸边躺了整整的一个下午了。“离开的时候,你们按汽车喇叭就可以了。”他午饭后与大人们分开时这么说。他跑到了河岸边。他将鹅卵石捡开,腾出一个正好够他躺下的位置。然后,在温热的细沙上躺下了。刹那间,河水流动的声音好像渗透到了他的血管里。他觉得那样的开心,那样的惬意。他很快就睡着了。而且做了许多年后他不断重做过的那个梦。 那个梦其实就像是回忆,因为X的确那样请求过他的母亲。“不要把外公外婆接到城里来了。”他请求说。 “为什么?” “因为……”他沮丧地说,“以后我们在乡下就没有家了’。” “我们本来就不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家。”母亲不满地说。“外公外婆本来就不应该住在乡下。” 母亲的说法并没有让X吃惊。他以前听她说过很多次,说谨小慎微的外公外婆是一场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他们被开除了公职,被遣送回了自己的老家。 当X坐进搬家的大卡车上的时候,他天真地想,也许应该将自己的请求直接向外公外婆提出来。“你们可以不要搬到城里去住吗?”他想这样说,“要不,我以后放假了就不能再到这里来玩了。” 可是,大卡车刚在外公外婆的土砖屋前停稳,他们就抱怨开了。他们抱怨车来晚了。“我们天还没有亮就都准备好了,”外公生气地说,“白白等了一个上午。”外婆好像没有那么生气。但是她的语气听起来也像是抱怨。“我还以为你们在路上出了事呢。”她高声说。看上去他们比任何人都要兴奋。 X打量了一眼乱七八糟摆放着物品的屋子,那真的已经不像是家了。他感到一阵心酸。他突然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因为世界已经不再理会他的请求。这是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这是一种被抛弃的感觉。X的心中荡起了一阵淡淡的愤怒和绝望。 那只鸟又飞回来了?不,也许是另外一只鸟。它也走到了X的身旁。它沉着地打量着他。它没有跳到他的身上。 X感到那只鸟的走近。他微微睁开眼睛,冲着它微笑。这一次,鸟没有惊飞。它一动不动地站在鹅卵石上,继续沉着地打量着X。也许是昏暗的天色让它忽略了X微微睁开的眼睛? 鸟太自由了!它能飞。它飞来又飞走。X嫉妒地想,整个世界都是它的家。可是,他自己再也不会回到这惬意的河岸上了。这里不再是他的家的一部分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家为什么那么小。 太阳已经越来越低了。微风中夹带着越来越重的凉意。那只鸟也好像没有感觉到光线的变化。它仍然在沉着地打量着X。X抓起了一把阴冷的细沙。他突然觉得身旁的这只鸟是一个信使,它好像给他带来了什么神奇的消息。X睁大了眼睛。他有点吃惊天色已经这么晚了。他看见了零零落落的星星。 他心头一紧。会不会发生那种情况?他恐惧地想。他冲动地爬了起来,冲动地朝村子里跑去。那只鸟沉着地打量着他摇摇晃晃的身体。鹅卵石的躁动回应着X心中的恐惧。 会不会呢?X刚才这样想:他们会不会抛下我走了,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已经被他们抛弃的“家”里,这空空荡荡的“家”里? 会的!X一边跑一边肯定。会的!他肯定……因为他们没有理会他的请求,因为他们已经将他抛弃。 他绝望地朝村子里跑去。他知道自己离村子越来越近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离“家”越来越远了。

后记

收集在这本小书中的小说最初写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那十年之间。它们中大部分的篇幅都不足以被称之为“短篇”,而其他更小的篇幅标记又与它们本身的“容量”极不相称。它们是很难从篇幅上定位的作品。    它们的风格也包罗万象。从现实主义一直到魔幻现实主义甚至超现实主义。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从风格上也不可能有统一的界定。这包罗万象的风格显示出在自己的创作刚刚起步的阶段,我就对写作怀有的野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在致力于寻找写作的各种“可能性”。    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那些篇目(如《生活中的细节》,《与狂风一起旅行》和《不肯离去的海豚》等)都首先发表在台湾《联合报》副刊上。但是为了这次出版,我以不可思议|的耐心和专注重写了全部的作品(包括获得过《联合报》文学奖的《生活中的细节》)。作品的题目、风格和“容量”都没有变,但是,作品的清晰度和逻辑性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作品的可读性已经远远超出了读者所熟悉的原作。因此,我决定不再注明每篇作品最初发表(以及随后转载)的信息。    长篇小说《遗弃》的主人公是一个与我水平相当的写作者。我写过的一些作品后来作为他的“写作”散布在那部小说之中。对那些作品我其实一直都恋恋不舍,一直都想‘‘据为己有”。趁此机会,我特地重写了其中的四篇,将它们作为附录一附在书中。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这本小书的篇幅上,更重要的。还是想通过这些“另外的声音”来显示写作宽度和高度。    诗歌是我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的狂热。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诗作永远也不可能凑成一本像样的诗集。为此,我挑出了九首诗作(包括十七岁写的《日落》和四十七岁写的《梦中的玫瑰》),作为附录二附在书中,以满足一下自己难以满足的虚荣心。    薛忆沩    二零一一年八月    干蒙特利尔

编辑推荐

《不肯离去的海豚》不仅本身有趣,或许还可以从中找到作者写作《遗弃》的一些答案。我这里主要是指这部他的微作品集中涉及少年意识苏醒的部分,特别是前面的一些篇章……而现在我们从薛忆沩的这些作品中,的确看到了这样一颗敏感和颖悟的少年的心灵及其成长,其人在作品中经常是用×来标识。我们或可以发现或者区分其少年意识与敏感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然的和家庭的;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和政治的;第三个层面是本体和永恒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不肯离去的海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很喜欢他的文字,买了很多他的书,一如既往的好
  •   浓缩的精华,非常短的小说,有时看得不够过瘾。
  •   作者的语言读来别有一种韵味,让人很消受。故事就像是从一个长故事摘取的一小段,仿佛前面还有,后面也还能接下去。清新隽永。印刷质量也不错。
  •   还行吧。可以看看
  •   《不肯离去的海豚》是薛忆沩的微型作品集,其中包括36篇小说,小说的篇幅大都在2000字以下。就像薛忆沩的其它作品一样,这些篇幅“微型”的作品,在死亡、爱情、战争或日常生活等表象之下,呈现的仍然是个体负忍的普遍人性,意蕴仍然博大精深。
  •   这套书的出版是好事,但印刷太次了,简直让人难以忍受。纸张的质量粗糙得比盗版书还不如,光剩下封面好看了。买了几册,都是如此。当时把这套书的出版当作什么大新闻,可为什么又这么不重视印制质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