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城市的未来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扈文周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08出版)  作者:扈文周 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学与城市的未来:首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巡礼》是2011年首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嘉宾演讲与媒体访谈文字的集结。2011年起,为了能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营造浓厚、深沉的阅读氛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推出“书香上海之夏”系列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就是其中的重头活动之一,它以“文学与城市的未来”为主题,贴近上海这座都市的文化未来;演讲嘉宾可谓众星云集,有勒克莱齐奥、托宾、岛田雅彦、王安忆等中外著名作家,与读者交流创作感悟与文学经验,留下了智慧而隽永的篇章。

书籍目录

嘉宾介绍 对话与演讲 王安忆长篇小说《天香》研讨会/王安忆/3 “华语文学写作的未来”三人谈/骆以军、董启章、毕飞宇/17 短篇小说:阅读与创作/托宾、王安忆/33 都市中的作家/勒克莱齐奥/49 书与我们的世界/勒克莱齐奥/66 我的生活与我的写作/骆以军、葛亮、张悦然/75 青春作伴好还乡/梁文道、骆以军、董启章/93 文学与时间——兼谈小说创作/格非/108 文学与城市的未来——岛田雅彦对话孙甘露/岛田雅彦、孙甘露/128 媒体专访 王安忆谈《天香》/东方早报/145 骆以军:从小混混到名作家/新民周刊/151 真正伟大的中文小说家可能还没出生/外滩画报/157 梦境里游走的作家骆以军/每日新报/163 董启章:一本书要陪伴读者尽量多的时间/申江服务导报/166 葛亮:时代宏音是细小声音之和/南方都市报/171 “人可能是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者”/南方周末/179 勒克莱齐奥:和老舍作品很有共鸣/广州日报/186 这位法国作家能即兴引用《西游记》/新华日报/191 专访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相信人性的力量/东方早报/196 珍妮特·温特森:遇见不同的自己/上海壹周/199 珍妮特—温特森:“危险”女作家/南方人物周刊/208 小说里没有快乐的人/时代周报/217 科尔姆·托宾: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南方人物周刊/222 如果我是独裁者,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禁书/外滩画报/232 中国文学在浮躁中封闭自己/新浪网/240 格非专访:小说家的最大责任就是写出来/申江服务导报/246 格非:聚焦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深圳商报/251 “我们是奥特曼一代”/东方早报/259 追寻失去的物哀精神/外滩画报/264 媒体报道 王安忆:我和文学的关系就是我和生命的关系/文汇报/273 《天香》打响上海书展第一炮/深圳商报/275 “电影是文字之外另一至爱”/东方早报/279 好的作家“卸妆”后是一张没有“脸”的脸/广州日报/282 我用《一千零一夜》的方式叙述/新民晚报/285 论写作:托宾对谈王安忆/南方都市报/287 母与子:不拿戏剧性做文章/京华时报/289 珍妮特·温特森:“我创作的是真实的生活”/文艺报/291 岛田雅彦谈年轻作家症结:自我意识过强/东方网/296 附录 首届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一览表/299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前面我讲到过人,动物的与社会的人,与广阔世界之间的矛盾。如今,这一矛盾比任何时候都亟待解决:的确,现代都市在持续扩大。目前,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遍布各大洲。墨西哥城,就其面积,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人口不久将超越一个国家(如法国)的人口。北京、东京、首尔以及我们现在所在的上海都是超大型城市,这些城市每年的扩增速度叫人晕眩。那么这些巨兽般的城市与居住在其中的作家的关系又将是怎样的呢?很显然,如今,拉斯蒂涅无法再从一座山丘上俯瞰巴黎并且大声呼喊:只属于我们两个人!巴尔扎克或者阿纳托·法郎士无法再通过描绘大型商店或者徜徉于这些大街小巷来揣测如此这般城市中的生活。在那儿必须要有另一种维度,某种类似于“地方特色”的东西,这里借用了米歇尔·布托的一部合集的标题,充斥着回声、喧嚣、社会杂闻(很奇怪这种定义实际上只存在于法语中),一座有意识又无意识的、潜意识的、无人造访的建筑,有些类似于乔伊斯在《芬尼根守灵》中试图通过都柏林所展现的那种东西。故事叙述似乎近于寓言:从爱尔兰的民间传说中汲取灵感,描述了一个酒鬼疯狂混乱的游荡,他被一滴威士忌酒唤醒,从坟墓里爬了出来,因为他的朋友们在对他的遗体祝酒时不小心把酒洒进棺材。现代城市,我们所生活的这些地方,难道不是一些奇怪的地方吗?我们迈着机械的步伐穿梭于此,就好像我们的一只脚还埋藏在过去的世界,而我们疯狂的脑袋却置于时代的电光石火中,时代正飞速向着一个叫人费解的未来驰去。 可以理解,面对这样的一种错置,一小部分作家,传统的男性,热爱和平的女性,都转身朝向他们所设想的一种更加真的生活方式,适合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种向大地的回归,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些例子,这儿、那儿,在所有的社会中(但在城市化较低的非洲或者南亚等地很少听说)。其中有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是苏·于贝尔女士,她是《乡村一年》的作者,那是一本令人称奇的小书,作者曾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图书管理员,某一天她决定与尘世隔绝,全身心地投入到养蜂事业中去。这些事例都叫人肃然起敬,并且也为阅读带来了愉悦的时光。然而,它们也表现了某种封闭,某种形式的异化,使得它们很难从道德层面上站得住脚。文学的首要动机难道是获得幸福吗?

编辑推荐

《文学与城市的未来:首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巡礼(2011)》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与城市的未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