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工业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陈海汶  页数:201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和看法,往往会随着时闻的流失而模糊和淡化,而摄影人却可以用他手中的镜头,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观点和视觉影像,让我们重新能够穿越时空,衔接过去和现在。陈海汶先生就是一位让我们重回《上海老工业》游历的杰出摄影家。上海的工业史和上海的历史几乎一样长,而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上海的工业在中国有着顶天立地的伟业,它是新中国工业的脊梁。在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后,曾经风光繁荣的十里洋场代表——外滩,蜕变为上海城市背影,而上海的制造业地位在全国成为最核心的主力军。在相当困难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上海工业和上海工人承担了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重负,作出了至今无法用简单数字可以描绘的卓越贡献。“上海货”成了国家优秀和稀缺产品的常用语,“上海师傅”变为全国各地工厂技术标准和指挥人才的代名词。可以说,从1949年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十年,上海工业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海派文化融会后产生的动力支撑了新中国工业发展,成为中国工业真正的基石和支柱。随着岁月的流转,21世纪以来,上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剧变,怎样才能保留和记录下这一段辉煌的历程,仅仅用文字的笔力显然是不够的。甚至在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时候,陈海汶先生作为民间摄影家为上海工业史奉献出一件填补空白的大作品,尤其值得敬佩。陈先生的主题性影像创作近年来在国内外已经引起高度关注,从本书的创作过程也可以看到,他是在责任意识驱使着,把摄影术变成他主题创意的代言工具,通过一次次勤奋和艰苦的创作实践,记录下上海老工业真正的过去。本书的创作属于抢救性拍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再复制以前的场景,但我们不能不称赞作者在紧张的拍摄工作当中始终从画面里向读者展示上海工人阶级的人性和情感。陈先生坚持使用饱和的色调作为本书题材的主影调,作者也并不追求一时一事的绝对真实写照,而是通过景和物、物和人之间的关系,用对比或象征的手法表现那个时代和那个产业的特质。同时,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大胆选用当年的黑自老照片交替出现,让今人和后人更能够理解和感知我们的诉说。本书编排有序,进一步使主题鲜明,耐人寻味。作品既有直接刻画上海工业主题的大场面,也有从小处八手,选用一定环境下的历史细节来问接陪衬和突显主题。作者始终把握了全书的整体创意思想,让阅读者在视觉和认知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融合,有相当的震撼力。笔者在编辑出版此书时,深深感受到一位有使命感的摄影家和仅有摄影风格技巧的摄影家的区别在哪里,我没有贬低哪一类摄影家的含义,我只是想说,我更敬重前者,他的作品可能对人民大众来说,更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我用中国著名诗人卞之琳的一首诗作为序言的结尾。“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内容概要

上海城市的发展,起于航运贸易,兴于工业。相较发端于晚清的近代民族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工业化进程凝聚着更多个体记忆和亲历亲闻。工业打造了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上海的胎记和名片;众多享誉海内外的企业和产品纷纷涌现,有些甚至已经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上海工业的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许多曾经风起云涌的工厂和企业在改革大潮中澎湃激浪,渐次消失于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既欣喜于日新月异的成绩,也感怀于壮士断腕的阵痛,并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渐行渐远的身影以及曾经有过和仍在继续的光荣与梦想,标注为“上海老工业”。

书籍目录

重中之重源起浦江工业脊柱上海制造梭间岁月

章节摘录

插图:直到1890年黄浦江畔竖起第一座平炉,才真正意义上揭开了上海钢铁工业的序幕。19世纪开始的洋务运动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江南制造局炼钢厂更开了上海钢铁工业的先河。如今已经是成熟的市民生活区的制造局路,就曾经是炼钢厂占地27亩的大车间所在。只是好景不长,八年后因为所产枪炮落后而一蹶不振,工厂在抗日战争前将设备迁住重庆,草草结束了上海首家钢厂的光荣历史。解放前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商城市和经济中心,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上海的钢铁工业历经60年的兴衰起落,到1949年仅仅具备375吨钢、7万吨钢材的年生产能力。眼前的一切将我们推回2005年。大批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旧机器、老厂房,依然在等待拆迁或者爆破之前默默工作,在湛蓝的天空下散发出异常斑斓的色彩。那些隆隆工作的车间,飞扬的尘土,轰轰驶过的卡车.都将是钢铁工人一辈子刻骨铭心的记忆,点点滴滴写在黝黑的脸上,含在被钢炉熏黑的胸膛里,印在钢铁铸就的坚毅灵魂中。关于钢厂的记忆,是灰色却阳光灿烂的。1949年,无数满腔热血的上海青年,随着新中国吹响的嘹亮号角,自豪地踏上了产业工人之路,在艰苦的条件下无怨无悔地付出,只因为同一个信念:一切为了新中国。在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激动的是“赶超英美”的豪言壮语,难忘的是家家户户竖起的小高炉,欢迎的是“保钢指挥部”和“大炼钢铁行动组”,失望的却是最终欲速不达的“大跃进”……历史的车轮总是隆隆前进,痛定思痛的考量带来了生机。1961年,国民经济贯彻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上海钢铁行业缩减60%的基本建设投资,关闭了“大跃进”时期仓促建设的部分工厂车间,经过重新调整和建设,上海迅速成为中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之一。重振旗鼓的钢铁工业又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新产品、新项目层出不穷。上海第十钢铁厂简称上钢十厂,下同)建成国内第一套200毫米热镀锡带钢试验机组,试制生产600毫米的镀锡薄板,填补了国内该项产品的空白;上钢二厂也利用关闭的转炉车间,改建成合金钢丝车间,率先试制成功300米鱼雷快艇用镀锌钢丝绳……为响应国家自力更生研制“两弹一星”的要求,上钢三厂和五厂也先后成为了投资与建设的一员,肩负起上海(乃至中国)在当时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65年,上钢五厂试制成功15米长不锈薄壁钢管、400毫米宽航空不锈带钢;钢研所试制成功用于核工业和航空仪表的弹性合金带、用于导弹发射机壳体的高强度合金带、钎焊合金以及高性能冷轧取向硅钢带等多种新产品、新材料;上海碳素厂也为核工业研制成特种高纯石墨材料,它们都为中国制造第一枚原子弹、导弹和卫星提供了所需的关键材料。上海,责无旁贷地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尖端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编辑推荐

《上海老工业》:前进的城市,远去的记忆。当我们沿着追寻的足迹,机器的铿锵隐约又在耳边回响:透过镜头的回望,一幅幅老工业群像穿透岁月渐行渐近,忠诚地诉说着城市的沧桑记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老工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制作比较好,印刷和装帧都不错,但照片拍得很侨情,大量采用滤镜来粉饰照片的色调,感觉不真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