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吴焕淦,等 编  页数:295  

前言

  溃疡性结肠炎(uleerative colitis,UC)是西医学名称,属于中医学“久泄”、“肠澼”、“久痢”范畴。UC首度出现是在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了UC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当时对UC认识较少,尚未形成统一的诊断标准。1920年UC在医学界正式被公认,1956年我国首次报道了UC的临床病例,1978年颁布uC诊断标准草案。我国对UC的认识与诊断发展相对迟缓,也缺少足够的重视,这与该病在欧美国家多见、亚非国家相对少见有关。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社会节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UC的发病有上升趋势,起步相对迟于西方国家的UC的诊疗技术在我国正在得到广泛重视和提高。由于UC治愈难度大,并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传统的西医疗法具有一定疗效,但用药时间较长,疗效不稳定,且易反复发作。UC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也成为当前中医药界在消化领域所关注的热点。  中医药在治疗UC疗效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诸多医家及学者从临床与基础角度对中医药、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显示了中医药疗法的优效性,但亦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目前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文献报道,虽然在整体治疗UC方面较之西医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对于本病的诊断标准把握不够严格;中医分型不一致;疗效判定标准欠统一;中医药临床类似疗法重复报道多;针对病程分期和不同证型间的疗效,以及对远期疗效的随访和复发的预防报道较少;缺乏循证医学原则,样本量的选取比较随意,缺乏随机对照;安慰剂、双盲法运用较少;对于临床疗效不理想的样本,没有深究其原因。缺少溃疡性结肠炎癌前病变期监测的研究;在方药研究上不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进行,对临床上某些疗效确切的方药缺乏质量控制和规范化推广;而某些尚未明确疗效的方药,却过早进入了新药研发的动物研究;中药的剂型、有效成分、给药途径、中药复方的拆方等方面研究较少。针灸治疗则存在配穴组方各异、操作方法种类繁多、实施结果描述不详、统计方法欠规范等问题,缺乏严格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由于存在诸多不足,以至于目前临床上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UC中医药诊疗标准,这不仅影响了对中医药治疗UC疗效的评价,也不利于中医药疗法的推广应用。

内容概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基础篇,包括中医对肠腑病证(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发展及肠腑生理病理等相关方面的认识,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中、西医从不同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等方面的论述,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和中医学中各种类似病证的认识加以论述。中篇为诊断、治疗篇,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表现与分型分期、中医辨证和疗效标准、中西医的各种治疗方法,以及预防、预后、中医调护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对特殊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外表现和并发症等作了详细介绍。下篇为研究进展篇,此篇阐述了中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认识的异同点,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重点对中医药包括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现状及其免疫调节机制,以及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予以全面介绍。

书籍目录

上篇 基础篇第一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概念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第二章 西医学:结肠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第一节 结肠的解剖结构第二节 结肠的生理第三章 中医肠腑病证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医肠腑病证研究的基础第二节 隋唐两宋推进了中医肠腑病证的研究第三节 金元时期充实了中医肠腑病证的研究第四节 明清时期发展和完善了中医肠腑病证的研究第四章 中医学对肠腑的生理病理认识第一节 对小肠解剖及生理功能的认识第二节 对大肠解剖及生理功能的认识第三节 肠腑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第五章 中医学对类似溃疡性结肠炎病症的认识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与泄泻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与痢疾第三节 溃疡性结肠炎与腹痛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与便血第六章 中医肠腑病证的病因病机第一节 中医肠腑病证的病因第二节 中医肠腑病证的病机第七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中篇 诊断、治疗篇第八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学诊断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学鉴别诊断第九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与分型分期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型与分期第十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疗效判定标准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判定标准第十一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概论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第三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治疗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针灸治疗第五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其他治疗第十二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局部并发症和特殊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局部并发症第二节 特殊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第十三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预后及调护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与转归第二节 影响溃疡性结肠炎预后的因素第三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调护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下篇 研究进展篇第十四章 中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认识的异同第一节 中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认识的差异性第二节 中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认识的共同点第十五章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研究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研究的特点第二节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及其制备第三节 中医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思考第十六章 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现状第一节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第二节 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现状第三节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病机研究第十七章 中医药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调节作用第一节 我国古代中医学免疫思想的形成与实践第二节 中医病理因素与胃肠道免疫第三节 中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调节作用第四节 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调节作用第十八章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研究概况第一节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第二节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的研究第三节 溃疡性结肠炎红外辐射光谱研究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基因芯片研究第五节 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生物学现代研究

章节摘录

  上篇 基础篇  第一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概念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概念  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对疾病的分类方法的不同,西医学上的许多疾病名称在中医学上找不到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医对其没有认识。西医概念的某一疾病可能会包括中医学上的许多疾病,同时,中医学概念的某一病名也可能包含了西医几种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这一西医病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中医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中医学的“肠澼、久泻、久痢、便血、休息痢、冷痢、下痢、血痢、疳痢、疳湿痢、滞下、肠风下血、脏毒”等范畴,而肠游又是对痢疾的统称。  虽然从理论上将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为湿热内蕴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阴血亏虚型和气滞血瘀型等6种证型,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证型交织在一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仔细检查、详细了解疾病的起因、发病诱因和临床表现,以某一种证型作为主证型,以其他作为次要证型,治疗以主攻主证兼顾次证,及时根据疾病的转归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法随证变,方合证情,充分体现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思想。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概念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UC),于1875年首例报道。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特发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区别于各种特异性炎症。但由于临床的一致性,目前,国内外学者仍多沿用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  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消化道疾病,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少数可累及全结肠。偶尔涉及回肠末段,有称为“倒灌性回肠炎”。本病首先是黏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广泛性充血,继之水肿、肥厚和脆性增加,多数脓疡形成并融合后可产生浅小溃疡,进而发展为大溃疡,是本病的特点。晚期由于结肠组织增生,使肠壁变厚、变窄,肠管变短。临床表现以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为主。   ……

编辑推荐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认识、防治及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重点突出了中医防治的优势,集临床实用和理论研究为一体,内容详尽,概括全面,是一部关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应用与研究的专著,可供临床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广大中医针灸爱好者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