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道-技术创新的观念与方法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郭朝晖  页数:144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第一次见到郭朝晖,是在1997年公司领导与新加入宝钢的硕士、博士见面会上。小郭在会上很有见地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0年,这位博士毕业来宝钢研究院才3年的年轻人,在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上,虚心好学,刻苦钻研,较好解决了一项困扰公司多年的技术难题,获得宝钢最高荣誉奖——“金牛奖章”。在颁奖大会上,我高兴地向这位年轻的获奖者颁了奖。他的获奖,在当时的宝钢青年科技人员中,掀起了一股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的热潮。其后,小郭因在技术岗位上的卓越表现,又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这个善于在技术创新实践中勤奋思索的年轻人,不但在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技术创新体会。几年前,他将关于“宝钢已进入到自主创新阶段”的报告递交给我,我看了以后当即批示把这份报告印发给公司各级干部传阅,在公司掀起了关于如何深化宝钢技术创新的讨论热潮,加快了宝钢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内容概要

针对我国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突出问题,本书探讨了技术创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本书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投资行为,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而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成功的创新必须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但需求是复杂的,只有完整地理解问题的背景,才能正确地把握需求。技术创新是“人择难题”,既要规避客观上难以逾越的困难,又要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才能取得创新的成功。创新方法是否合适,取决于创新目标、客观条件和现实约束,而不是理论上是否先进。技术创新往往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是有风险的投资活动;只有合理地规避和化解风险,才能成为有效的投资行为;为此,技术创新必须是有策划的探索行为。创新管理模式是否有效,取决于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企业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技术创新事业,追求超越现实的目标往往会起拔苗助长的作用。创新能力只能根植在扎实的工作中,创建良好的创新文化,是政府、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作者简介

郭朝晖,山东济南人,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1997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工业自动化博士学位。后加入宝钢集团从事技术创新工作,2000年获得宝钢最高荣誉奖“金牛奖章”,2002年被聘为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并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期间曾到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现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及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中国现场统计学会等多个学术机构的理事或常务理事,多次应邀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首钢集团等多所高校及企业讲授技术创新理念与方法。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思考篇  1  观念的反思    1.1  观念是什么    1.2  正确与错误    1.3  问题与方法    1.4  错误观念的成因    1.5  反思的反思    总结与感悟  2  学会思考    2.1  丰田经验    2.2  准备素材    2.3  概念清晰化    2.4  逻辑严密化    2.5  克服知障    2.6  避免思维错误    总结与感悟第二部  分概念篇  3  理解技术创新    3.1  技术创新的概念    3.2  相近概念的比较    3.3  概念的误区    总结与感悟  4  创新的方法    4.1  方法论原理    4.2  创新方法论原理    4.3  原理的现实意义    总结与感悟  5  创新的背景    5.1  理解需求    5.2  目标的形成    5.3  条件与约束    5.4  常见误区    总结与感悟第三部分  创意篇  6  催生创意    6.1  创意的规律    6.2  时代机遇    6.3  环境机遇    6.4  个人特质    6.5  运气的背后    总结与感悟  7  淘汰创意    7.1  淘汰的内涵及作用    7.2  人择准则    7.3  思维准则    7.4  效益准则    总结与感悟  8  挽救创意    8.1  退半步的智慧    8.2  挽救功能    8.3  挽救质量    8.4  挽救价格    总结与感悟第四部分  策划篇  9  研究过程策划    9.1  问题背景    9.2  研究和策划的作用    9.3  制定研究计划    9.4  策划技术方案    9.5  针对意外的策划    9.6  策划的阻力    总结与感悟  10  落实技术方案    10.1  问题背景    10.2  结构化方法    10.3  认识流程    10.4  细化技术方案    总结与感悟第五部分  管理篇  11 技术创新的管理及其发展    11.1  管理原则及其演变    11.2  管理发展史    11.3  历史的启示    总结与感悟  12  我国技术创新事业的发展    12.1  扭曲的价值观    12.2  价值悖论    12.3  发展的思路    总结与感悟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不是突然产生的。世界上原来并没有鸡,也没有鸡蛋,只是一种鸟不断进化、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鸡。事实上,现在的人们难以理解的许多现象,都是经过漫长的过程发展而来的。天体运动和人体构造的奇妙曾让牛顿百思不得其解。其实,等到进化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出现以后,这些难题才得以解决:它们是宇宙和生物长时间发展、演化的结果。博大精深的中医产生于几千年前,其中的“经络”理论,至今都难以解释。其实,中医同样经历了长期不断进化的过程:原始理论中与实际不符的理论被淘汰了,与实践吻合的部分保存和发展下来。久而久之,中医就发展成一门神奇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算命先生根据出生时间测算人的命运,这或许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发育与儿童或胚胎的某个阶段关系密切,而母亲的身体及营养状况会影响胎儿内分泌系统的发育。一年四季不同,母亲所处的外部环境、食品结构就不同,对婴儿发育的影响就不一样。这样,出生日期接近的人,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就会有更多的相似性,进而性格接近的概率就大,命运就有相似点。以此为依据,经过对算命“理论”的不断修正,或许就有了合理的成分。许多系统问题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方法。学会在过程中解决问题,就要识别系统内部多个要素之间的“互为因果”。

后记

在创新的各个阶段,感觉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在创意形成的阶段,要“大胆假设”,在大笔投资之前则要“小心求证”。研究方向议而不决时,要“大胆入笔”,而技术方案的提交前则要“小心收拾”。一般来说,研发阶段要经历四个工作过程。模糊问题清晰化。创新问题开始时,创新目标总是模糊的,这是“人择难题”设置的第一重障碍。我国创新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目标不清。模糊问题清晰化,就是通过弄清需求以及对需求的条件和约束,得到清晰可行的目标。特别是,对需求、条件和约束的认识必须结构化、系统化才能做到清晰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价值高的创新项目肯定会遇到技术难点,这是“人择难题”的必然结果。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是要抓住需求的重点,回避难以实现的次要需求,用“退半步、进半步”的方法找到合适的、简单的技术线路,使不可行的想法变得可行。善于技术创新的人,未必善于解决点上的难题,而是绕过这些难题,不至于被局部的困难挡住出路。细节问题结构化。细节问题结构化发生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其目的是避免遗漏关键的细节问题,从而避免创新过程的反复、避免代价过大的成功及功亏一篑的失败。简单问题系统化的工作方法能有效地应对带有不确定性的系统问题。

编辑推荐

《管中窥"道":技术创新的观念与方法》:追根溯源,感悟技术创新之道复杂问题简单化,破解人择难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管中窥道-技术创新的观念与方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作者用自己多年实际、丰富的创新经历为积淀,作者在技术哲学上颇有见地与造诣.以独特、全新的角度去诠释关于技术创新的理念。同时,作者以丰富而形象的例子,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如何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技术创新实践活动。。。。。。。
    相信读过本书之后,读者会像我一样,绝对激发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受益匪浅。
    真心感谢本书作者,感谢这本迟来的好书!
  •   该书言简意赅,让我了解了技术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文科生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较为实用的技术创新书籍
  •   。。听专家推荐买的,受益匪浅,但是越看越抽象,可能功力不够深厚吧
  •   给人很多思考。
  •   不仅有道理,而且很好看。难得!
  •   书不厚,但是对生产制造类企业中技术创新与科学理论的研究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评论,值得一读!
  •   语言精炼生动 深入浅出
  •   关于创新相关的一些思考,很有启发性,一天就可读完
  •   一本小册子,但文字均来自于作者切身的体会,观点也非常的好,书名起的很不错,适合接触技术的学生们看看,扩大你的认知思维。
  •   作者以一种独特视角对复杂的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解析,剖析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了技术创新方法的几大准则。客观地说,正确理解这些准则的内涵对于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来说非常有必要。从撰写手法上,作者避开了传统书籍中只谈空洞理论的做法,在书中多处引用了大量寓意丰富的小故事,不仅有助于读者理清复杂问题的真实脉络,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总的... 阅读更多
  •   值得那些高校的硕士、博士们认真研读!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工业管理、企业管理?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   这书确实让我开动了下都快生锈的脑筋,不得不佩服作者确实是实践出真知,而且深思熟虑,有感而发。很多道理我也懂的,可是被总结的条理,分析出规律,提炼出精华,还是要有功底的。挺难得的一本真诚有内涵的书,是本好书。
  •     很薄,扣除必备的序,目录等等页面,不到140面。
      
      不贵,单价18元。
      
      不红,这书如果不是作者郭老师送我读,我只怕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本书。
      
      幸好,这个世界上有些缘分阴差阳错,因为《方韩大战》的PPT我被郭老师关注到,又因为微博我们建立互动联系,再因为我经常来上海讲课得以会面,郭老师见面的礼物就是这本书,所以这本好书我没有错过。
      
      我说一本技术类的书好,不是因为作者有名,也不是因为洋洋洒洒,而且能够简明通俗具体形象的把问题说清楚,而且有自己独到深入的思考,并非仅仅满足于做了信息汇总的工作想想我最近几年看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之类的教科书,我常常笑,都是些什么玩意的浆糊胶水的教授博导弄出来的玩意啊,他们连一本书都写不出创意,却教导青年人创新创业。
      
      而且我常常觉得,能把一个话题拉长写成300页卖59元的书,不如那些能把一个话题写出深度和层次,卖18元的书。其实我一直认为用一本书的厚度判断一本书的性价比,是最愚蠢的一件事。
      
      回到郭老师的书,谈技术创新,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直接面向现实,很多有工作经验的人,恐怕看此书都有原来如此,我也是这样的感觉。
      
      虽然我在大学,依然感同身受。比如我们在大学,经常被鼓励申报项目,这些项目都要求我们科研创新,非常重视原创理论突破,但为什么我们却做不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又比如年年大学生搞创业比赛,为什么这些创业计划里的好点子大都失败?在技术创新方面,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什么?
      
      又回答我们这些年热闹无比的商业计划书,他们大部分我是一眼都看不中的画大饼的假计划,为什么我会如此看轻这些计划呢?
      
      假如你认真读一读这本书,你会相信一句老话--开卷有益。
  •      这本书很薄,就像一个小册子,作者有一系列耀眼的头衔,博士、教授、博导,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让我不由得担心这又是一本过于理论化,枯燥无味的“学术专著”。
       看完之后才发觉我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本书就像是作者对技术创新的一些感悟,没有纠结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理论,只是纵谈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国内技术创新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作者有着长期的实践工作经验,因为他的出发点全部是着眼于实践,并没有将其升华到某一理论的企图。
       看完这本书可能并不会让你学会技术创新,但却可以让你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看多了那些天书般的技术创新书籍,这本书就好比是一阵清风,让国人盲目于技术创新的头脑清醒下来,踏踏实实的进行我们的创新。
       这绝对是一本另类的技术创新小书,值得一读。
  •   我们这教育会常提倡创新但是没有引导学生怎么创新 实用主义当道 也没有创新的气息
  •   谢谢您,一直想知道您是哪位?
  •   看目录,似乎很枯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