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古文运动的形成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冯志弘  
Tag标签:无  

前言

北宋古文運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文學現象。從二十世紀以來,所有的文學史論著和教材都認為這是一場以古文取代西崑體、駢文的文學革新運動。這一認識雖然大體符合事實,但僅僅局限於文體變革的層面,而對這一現象的歷史背景、發生原因和漸進過程則缺乏深入探討。因此前人的有關描述存在著不少疑點和含混之處,甚至連運動各個階段代表性人物的針對目標都不十分清楚。自八十年代以來,學界對於這次運動目標的認識有了較大的突破,曾棗莊先生首先根據史料指出歐陽修嘉祐二年知貢舉所反對的是太學體古文,而不是以楊劉時文為代表的駢文。與曾先生同時,我也在備課時發現了這一問題,並且進一步考察了太學體古文產生的時間、背景,指出這是范仲淹慶曆四年設立太學之後流行起來的一種古文。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在太學任教的石介、孫復、胡瑗等,流行的時間大約是十三四年。歐陽修排抑太學體,不僅使文風由怪誕變為平易,而且有力地扭轉了古文復興之後一味歌功頌德、脫離社會現實的傾向。接著,我對北宋古文運動的發展過程歸納出批判五代體、西崑體,及太學體三個階段。在分析了這三個階段的歷史背景之後,指出僅僅以“反對形式主義”來概括這次運動的性質是很不全面的。宋初以來近百年間的文風幾經反復,高言空文、以道求名同務實致用、切於世務這兩種復古宗旨的分歧,始終貫穿在各個階段之中,構成了各種矛盾中的基本矛盾,重道與重文的不同傾向可以從中找到根源。北宋詩文革新雖然從一開始就被納入政治改革的軌道。

内容概要

  北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作者在潜心阅读大量原始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够敏锐地发现和开掘前人研究的空白和薄弱环节,提出自己的见解,有重要创获。与其他问题的论著相比,这部著作的新意主要将着眼点放在古文运动的形成过程上。通过对文学现象、运动理念、文人思想的考察与时代背景、学术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历史因素的研究,以及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一过程的各种不同派别的人群的错综关系等等,在照顾论述运动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将运动形成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细致地揭示出来,《北宋古文运动的形成》较全面地勾勒出了北宋古文运动发展的整体面貌。

作者简介

冯志弘(1978- )男,香港出生。香港出生。1997—2007年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获学士(一级荣誉)、硕士、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导师。主要研究范围:唐宋文学。曾在海内外学術期刊发表論文十余篇。编著有《大学诗選》。

书籍目录

序绪论一、本课题的先行研究成果二、课题重点及研究方法第一章 历代文评对唐宋古文运动的整合一、唐宋之际“以欧继韩”观念的形成二、宋元理学家的唐宋文观.“以文论人”说的提出三、明清时期“唐宋八大家”说的确立及其流弊第二章 “五代体”析论——兼论北宋对五代文弊的革新一、晚唐五代“韩愈论”二、五代文风“悲哀为主”析论三、“五代体”体式与记体文四、五代“吟唱艳情”与词的雅化五、五代的颂美文学观六、宋初革新五代文弊的几个阶段结语第三章 柳开、王禹偁及其周边人群交往考论——兼论柳、王文道观的分歧一、柳、王不相交往疑为刻意避不相见二、柳、王文道观的分歧三、柳、王周边人群的交往结论第四章 杨亿舆北宋诗文革新一、北宋前期古文家与杨亿交往考述二、《杨文公谈苑》“穆修”条非杨亿所撰考论穆修诗文及其主张三、从《西昆酬唱集》和《册府元龟》看杨亿的韩愈观四、杨亿与《册府元龟》序中的“颂美”文学观第五章 天圣“申戒浮文”诏的背景和意义——兼论北宋古文革新的征兆一、天圣“申戒浮文”诏及其背景二、晏殊知贡举的意义三、天圣年间学风的转变第六章 欧阳修古文革新理念的形成——兼论早期欧文(1028-1037)变化的过程及原因一、欧阳修“少慕韩文”二、天圣、明道年间欧阳修及西京文人群体的文风特征三、明道二年至景佑四年:欧阳修文风、文论的成熟期四、谢绛对欧阳修的启导意义结论第七章 范仲淹文学观与“太学体”主导思想的形成一、范仲淹的“韩愈观”二、范仲淹与欧阳修、尹洙之交往三、太学体文风及文体特征四、“兴隆礼乐”观念与太学体作家“自异于众”的思想渊源五、范仲淹“頌聲來復”的文學理想與“太學”之“聲教”結論第八章 北宋“江西文風”與古文運動關係研究——兼論南豐曾氏、臨川王氏之士族學風一、曾氏、王氏“明古誼、達時變”的士族學風二、江西作家的求學經歷及其家族之人脈關係三、江西士族與地方教育。“江西文風”概念的形成結語第九章 論北宋天聖年間四川仕風的嬗變——三蘇文章匯入北宋古文運動的地域背景一、天聖以前川蜀士子“罕趨士進”的原因之一:“中原正朔”觀念與忌惮單南方政權復興二、天聖以前川蜀士子“罕趨士進”的原因之二:四川學風“以西漢文詞為宗師”“四方指以為迂闊” 三、天聖以後川民仕宦心態“意始大變西蜀學風與古文革新理念相合拍的時代背景第十章 北宋古文運動主導思想的確立一、穆修與宋初古文家的人脈關係二、穆修門人三、祖無擇與道學家、古文家的交往四、蘇舜欽“建言時病”的文學觀五、雅章及頌篇。刺美亦道同:梅堯臣的文學觀六、歐陽修文道論。北宋古文運動主導思想的確立第十一章 結論附錄北宋“南人崛起”現象溯源——宋代古文盛於南方的地域文化背景一、中唐以後“南人崛起”現象溯源二、宋初三朝“重北輕南”現象的成因三、北宋文官制度與“逐路取士”爭議的產生結論参考文献跋

章节摘录

插图:第八章 論述北宋江西文風;南豐曾氏、臨川王氏士族學風與古文運動之關係。一般認為十國南唐文物之盛,是促成宋代江西文士輩出的主因。這個說法固然正確,但南唐赡麗文風與歐、曾、王古文的主導風格畢竟有分別,在歐陽修更革文風以前,江西士族並未強調慕法韓文;那麼肇始於北方的古文運動,何以最終由江西、川蜀等南方作家來完成?本章認為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由於曾氏、王氏家學早有“長於議論、務用應世”的觀念所致。慶曆以後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結成師友,他們進一步強調了“文以為用”觀念與“文體革新”的聯繫,遂形成江西古文家主盟文壇的事實。此外歐、曾以後宋人又逐漸形成“江西文風”的概念,其中的發展變化也是需要進一步辨明的。第九章 論述三蘇文章匯人北宋古文運動的地域背景,指出北宋西蜀士風嬗變的幾個階段:一是天聖(1023-1031)以前,川人大都懷土戀鄉,不樂仕進;二是天聖年間至嘉祐元年,由於文章“應時務用”的觀念成為時代主流共識,四川學風開始匯人整個北宋的發展趨勢之中;三是嘉祐元年以後,也就是三蘇名動京師之後的種種發展。蘇軾明確指出四川眉州之士“通經學古,以西漢文詞為宗師”①,這是西蜀古文能夠迅速和歐陽修古文理念相契合的原因。關於地域與文風的問題前人已經展開討論,本書針對宋初江西、四川兩地的士風特徵作出論述,以深化上述課題與北宋古文運動關係的研究。第十章 對穆修、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的文觀作縱向論述。並聯繫人脈交往、道學家與以歐梅為代表的古文文觀的交鋒等問題,說明北宋古文運動最終成於嘉祐二年歐陽修知貢舉的原因.第十一章 為結論。附錄一章追溯北宋“南人崛起”現象的遠因,指出中唐至北宋中期南北方文化、經濟、人口的發展轉變。此外亦剖析宋初朝廷忌憚南方勢力再興,北人普遍鄙視南方文化的心態;並串連宋初“知貢舉”者的任命,北宋中葉以後有關“逐路取士”的討論,以說明古文運動何以最終由南方古文家完成的地域文化背景。

编辑推荐

《北宋古文运动的形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宋古文运动的形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香港学者的新作,作者又是葛晓音老师的博士,所以必须要看的。
  •   对背诵古文运动的的来龙去脉讲解的很好!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