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历史

出版时间:2009-08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朱渊清  页数:580  字数:75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讨论历史学的性质和历史研究的方法,也表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一个见解。全书主体部分分三章:第一章《历史的书写》回答了什么是历史学这一最基本问题,第二章《文本考据》讨论了文本考据的技术和方法,第三章《文化的理解》论述了理想形态中文化理解的概念。历史研究是为了解人在过去的社会行动而展开的研究,其基本单位是事件。事件由在现实生活中感知记忆并实录了事态变化或发生过程的历史记注者所定义;历史记注是关于事实的实时记录。事件由这样三项所共同决定:1.人的社会行动;2.记注者的实时记录;3.前两者共处的文化所赋予的真实的意义。事实的真,是由共享同一种语言的行动者和记注者的文化所赋予的。虽然往事已逝,但记注在文化中传递了意义。作者相信对历史事件的“真”的研究就是对它所存在的文化的理解。若某一语句为真,则必定存在某种与之相应的事实,否则它就没有意义。如果我们宣称某一语句表达了事实陈述,而不了解当该语句为真时的实际情况可能如何,那么,这一语句(对我们来说)就是无意义的。历史研究者从文献文本中寻找、萃取出原始记注的事件,并将记注放到其所生成的文化的意义之网中予以深入的理解;探索事实真相,更是理解文化。由于语言意义的文化传递,这种理解成为可能。历史研究是科学批判的文本考据和阐释性的文化理解的交叠不断的反复深入。在作者看来,人类历史并不是事件因果相连的线性联系,而是绵延的文化之网。历史学家安置串联各种事件、建立自己假设的形形色色的长时段历史,目的正是叙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整体的唯一的历史,也没有观察所有事件的上帝之眼,所以,历史撰述只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历史研究者选择对象事件进行研究的心理和知识背景,而不是历史研究本身;历史研究的无数新成果则被不断出现的新的历史撰述吸收安置。历史研究和历史撰述互为基础,不断增进人类的历史知识。作者反对一元整体论和神目观之下所谓的历史规律,相信历史撰述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知识谱系的无限探索。

内容概要

作为当今活跃的一位史学工作者,作者不仅在书中娴熟地使用了各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同时又将现代西方语言分析哲学、知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运朋于其研究中,尝试理解从新石器时代直至当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底蕴。全书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全书主体部分分三章:第一章《历史的书写》回答了什么是历史学这一最基本问题;第二章《文本考据》讨论了文本考据的技术和方法;第三章《文化的理解》从知识社会史的角度论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探讨了理想形态中文化理解的概念。余论部分从方法、组织、课题三方面讨论了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之路。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历史的书写  第一节 历史记注    一、概念的出现    二、什么是记注    三、口头传说    四、刻写记忆    五、记注的工具    六、史官的起源    七、计量时间    八、记注制度    九、文件档案    十、关于事件    十一、编年史  第二节 历史撰述    一、什么是撰述    二、最初的历史撰述    三、“传”与“语”    四、撰述的国史    五、历史的智慧    六、历史观    七、历史主义  第三节 历史研究    一、什么是研究    二、学科的形成    三、研究的展开    四、学科转型    五、求真精神  附录一 成王始即政考略第二章 文本考据  第一节 文化的经典    一、六经教育    二、礼乐制度    三、孔孟学说    四、战国思想博弈    五、反智政治    六、文化之“道”    七、知识与价值    八、功利性历史认知    九、语言与逻辑    十、“真”的理念  第二节 经典技术    一、传经和注经    二、校理图书    三、“小学”的专业化    四、考据学的分野  第三节 确认文本    一、校勘学    二、辑佚学    三、书籍学  第四节 释读文义    一、训诂学    二、文字学    三、音韵学    四、句读学  附录二 《穆天子传》的古本旧注第三章 文化的理解  第一节 知识社会史    一、知识社会学    二、文明的形成    三、价值抽象    四、制度化    五、教育与选官    六、合法化正名    七、强制性普及    八、名实背离    九、道德共同体    十、传承价值    十一、科举制    十二、人的屈服    十三、非理性文化  第二节 探寻证据    一、叙述    二、信息    三、规则  第三节 历时的文化    一、考古学    二、物质遗存    三、断代分期  第四节 社会的空间    一、地理学    二、中心/边界    三、文化传播  附录三 禹画九州论余论 走向现代的中国历史学  一、方法:二重证据  二、组织:史语所  三、课题:断代工程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信息是指能够修正已有知识的数据。信息不仅来自特定文本的叙述,也来自叙述所存在的包含各种符号系统的文化之中,比如考古发掘的物质文化遗存。信息只有在认知确定的文化层位中才有可能被发掘出来。历史研究中的文化层位只能是由文本叙述来定位,必须是确认了引号起讫的特定限制的叙述才能进入一个认知生成的文化层位。研究者识别一个叙述确定一个特定文化层位的同时,也就建立起一条更深入内在限制外界的通道,在发掘有效信息、充分理解了处于这个文化层位之中的叙述之后,这条通道开启而引领我们进入内一层叙述,由此步步深入直达原始记注的真实,或者逼近作假的内核。原始记注事件是事实和意义合一的文化的真实。假设叙述引号起讫,确定文化层位进行文化理解,并分辨去除不属于该文化的价值附加,是不断反复进行的怀疑和确证的过程。无法想象一个不理解现实的人和社会的历史学家,任何历史研究总是从理解现实的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关系开始。没有层层深入的理解,原始记注就无法呈现,也不能在可以度量的过去文化的层面上阅读理解。如果无法分析层位、度量文化的时间梯度,历史研究就不能算是实证科学。作者理解的厚叙述就是测量文化的时间梯度。时间梯度拉开了文化之网,文化之网上的时间梯度张力就是文化变迁。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的关键是发掘信息成为证明的证据。人类理性增长和人类传播信息、控制处理信息的能力增长同步。历史研究就是在已有各种知识背景之上探索、收集各种资料数据,分析蕴含其中的信息,不断消除我们认识叙述文本上的相应的不确定性,增进或改变已有知识,更深入地理解过去的文化,并因此增进人类理性。历史撰述应该表述史家个人独立系统的历史观,作者认识理解的中国历史是这样的。中国文明形成之初,迫于经济压力,为了一餐享宴,人们祭奉起他家的祖先。晚商国家的运转建立在宗教、政体和血缘紧密结合的基础之上。商王通过占卜、决策、牺牲和祈祷等祭祀活动,以祖先神灵愿望的名义使政治权力集中化和合法化。周人因为灭商觉醒了根本不信仰神的人文理性。在对文明而言至关重要的哲学突破中,早熟的人文理性终止了中国早期文明向一神教转化,凝聚中华帝国的道德因此建立在世俗伦理基础之上。在凝聚社会的夸富宴(potlatch)中,人之间的礼物施报关系建立在人与神的契约和交换关系之下;但周代祭祖礼中这种关系变得纯粹经济而功利,周代祭祖礼特有的立尸,表现人与祖先神的关系是人贿祖先神、祖先神赐人的双向互惠,周代祭祖仪式要强调的是通过仪式确立的社会等级秩序,并以祖先的名义起到“合族”或“收族”的作用。奉献敬畏共同神灵的真实情感形成社会的自然道德;由于功利的工具理性的发育,周人的道德则是为血族繁衍而设计建构并宣扬的。周初哲人用来解释商失去“天命”的“德”是商王秉从上天和祖先旨意而表现的行为;但经过分离事实的价值抽象,“德”成为由统治者为社会所垂范并教化督责的孝顺。

后记

她看着台阶,上面空落落的;她看着画布,上面一片模糊。在突如其来的激情之下,仿佛她刹那间清楚地看到了它,她在画布的中央画上了一条线。画完了;结束了。是的,她在极度疲乏中放下画笔,心想,我已看到了最美好的景象。——伍尔夫《到灯塔去》小说中的画家为突如其来的一条画线等了10年。如果把正式动笔之前对历史学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技术的漫长思考准备也算上的话,同样多的时光伴随这个文本从我生命中流过。现在,终于在这清冷的静谧中完成。这不过是我一个人的圣经。感谢芝加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和史语所。感谢始终默默支持着我的父母家人。感谢关心本书写作的夏含夷、童力军、黄晓峰、周凤五、陈致、高木智见、钟仲廉。所有曾给我以各式帮助及令我获得教益的师友也都必须感谢,他们是:林庆彰、蒋秋华、顾卫民、颜世铉、林素清、廖名春、张立东、李学勤、庞朴、庞坚、谢维扬、陈伟、徐少华、王沉森、陈鸿森、金良年、邵琦甄、李峰、史嘉柏、Michael Puett、王安国、鲁瑞菁、秦志华、吴长青、郭骥、余志慧、曹峰、潘悟云、张寅彭、蔡哲茂、朱冠华、赵林、陈剑、汪涛、周言、于凯、王爱梅、王刚、应炯、沈培、杨晋龙、邱德修、张宝三、郑吉雄、虞万里、陈明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书写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书价已经严重妖魔化!一本普通的学术书近100元,卖学问还是卖纸还是卖书?
  •   眼前的黑皮书虽然感到有点沉重,但写历史其内容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
    全书分三章:第一章《历史的书写》回答了什么是历史学这一最基本问题;第二章《文本考据》讨论了文本考据的技术和方法;第三章《文化的理解》从知识社会史的角度论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探讨了理想形态中文化理解的概念。余论部分从方法、组织、课题三方面讨论了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之路。当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底蕴。全书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作者为现今比较活跃的一位史学工作者之一,在书中他以娴熟地使用了各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同时又将现代西方语言分析哲学、知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运朋于其研究中,并尝试理解从新石器时代直至以后漫长的历史。
  •   买了书写历史,很满意。服务很好,物流也还可以。一如既往支持亚马逊
  •   因为大家多不知道作者在做什么,因此闭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