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赋诗研究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上海古籍  作者:毛振华  页数:30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左传〉赋诗研究》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其中详细记载了诸侯各国注重《诗》学修养,以赋《诗》开展政治外交、人际交往等的现象。毛振华所著的《〈左传〉赋诗研究》结合春秋时代的特殊文化背景,辨明了赋诗中《诗》的篇章形式,赋诗者的身份、赋诗的场合与分布等,并系统探讨了当时赋诗在礼仪性功能方面,与西周时期祭礼、射礼等仪式的密切关系;还通过对各国赋诗情况的量化分析,揭示各国赋诗的异同,以及战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形势下赋诗的嬗变历程。全书不乏新见,立论皆信而有据。不事空论,堪称一本学术力作。

作者简介

  毛振华,1978年12月生,河南沈丘人。2005年6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教师。发表有《〈左传〉鲁人赋诗考论》、《春秋楚人用〈诗〉考论》等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引言第一章 《左传》赋诗研究综述与基本思路第一节 研究综述第二节 基本思路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形势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第二节 春秋时代的礼治思潮第三节 行人与行人辞令第三章 《左传》用诗情况分析第一节 《左传》用诗概述第二节 《左传》赋诗情况分析第四章 “赋诗言志”辨第一节 “赋”字考第二节 “歌诗”、“诵诗”、“赋诗”辨微第三节 “言志”与“观志”第四节 赋诗与微言大义第五节 “断章取义”之辨第五章 春秋赋诗习俗的渊源与流变第一节 《诗》的产生和早期《诗》的应用第二节 《诗》由典礼性功能向实用性功能的转变第三节 赋诗习俗的消亡第六章 《左传》各国赋诗考论第一节 各国赋诗共性考论第二节 郑人赋诗考论第三节 鲁人赋诗考论第四节 晋人赋诗考论第五节 楚人用诗考论第六节 秦人赋诗考论第七节 戎狄蛮夷用诗考论第八节 卫人、宋人、小邾人赋诗考论第七章 赋诗、引诗与春秋解《诗》之学第一节 赋诗、引诗与春秋《诗》本系统第二节 赋诗、引诗与《诗》旨阐释第三节 “君子日”引诗时人引诗与《诗》句阐释第四节 赋诗、引诗与《诗》的字、词训释第八章 “赋诗言志”的影响第一节 对赋体的影响第二节 赋诗、引诗与春秋《诗》学传播第三节 赋诗、引诗与战国用诗之学第四节 赋诗断章中的拟古精神附录:晏子引诗述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贵族阶层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具有学《诗》、用诗的特权。董治安先生说:“到孔子创办私学以前,那种‘唯官有学而民无学’的状态并未改变。在此教育制度和社会风气下,包括王侯和卿大夫等在内的社会上层拥有独占文化的特权,得以诵读诗、礼的文献资料,是很自然的。”按董治安先生的分法,《左传》赋诗者的身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诸侯,如秦穆公、晋襄公、鲁文公、楚灵王、鲁襄公、晋平公、小邾穆公、宋元公、秦哀公等;第二类为王侯夫人、子女,如晋公子重耳、宋宣公夫人穆姜、姜戎之子驹支等;除此之外,都是周王朝或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绝不见当时社会下层的被统治者;第三类赋诗者是《左传》赋诗的主体,他们多属于诸侯国之执政、宗卿、上卿、大夫之列,他们在外交盟会、宴享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人多是本文第二章第三节所谈的“行人”。  听诗者、观诗者与赋诗者具有同等地位,在很多场合下,他们既是赋诗者又是听诗者、观诗者。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在外交享礼上向秦穆公赋《沔水》,秦穆公对之以《六月》;《左传·文公二年》,晋襄公向鲁文公赋《菁菁者莪》,鲁文公对之以《嘉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国执政、卿大夫为晋执政赵武赋《草虫》《鹑之贲贲》《黍苗》《野有蔓草》等,赵武对每一次赋诗都给予评价,应对闲雅得体。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左传》赋诗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