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士

出版时间:2006-07-01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夏学花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就被称为“嬉皮士”。  本书对嬉皮士进行全面落实的梳理和介绍,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嬉皮文化的精神内涵和60年代的美国社会。

作者简介

夏学花,1977生,女,江苏徐州人,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主攻美国社会史学。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嬉皮士的文化和生活  一、嬉皮士的文化  二、嬉皮士的生活 第二章 嬉皮士运动史  一、反战运动  二、巴士之旅,1946年  三、“聚游会”:旧金山,1967年  四、蒙特利国际流行音乐节,1967年  五、爱之夏:旧金山,1967年  六、芝加哥的民主集会,1968年  七、伍德斯托克音乐凶,1969年  八、阿尔塔蒙特的惨剧,1969年  九、地球日,1970年  十、肯特州立大学大屠杀,1970年 第三章 嬉皮士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嬉皮士群体的形成 二、星象学上的解释第四章 嬉皮士的先师鼻祖 一、垮掉的一代的生活 二、垮掉的一代的杰出代表第五章 嬉皮士的生活方式 一、群居出现的原因 二、群居村的特性 三、群居村的生活 四、群居村的发展轨迹 五、群居村的衰落第六章 嬉皮士的内心独白 一、摇滚乐的音乐特性 二、摇滚乐的文化内容 三、迷幻摇滚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书摘  第一,友爱。友爱是嬉皮士的终极追求和指导思想,也是嬉皮士词汇中最常用的一个。“和平和友爱”是嬉皮士文化早期最具特色的观点。嬉皮士希望成为友爱的一代,自诩是和平、鲜花、甜蜜、阳光和乐观的化身。1967年《时代周刊》的编者在其有关嬉皮士的封面故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嬉皮士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因素就是友爱,这种友爱是不加区别的和全方位的,并没有敌友之分。”嬉皮士所举行的一些大规模的群众性活动被称为是友爱精神的体现。最著名的爱的聚会是,1967年1月14日,在旧金山的金门公园,有两万人参加了名为“聚游会”的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没有虚伪,没有冲突,有的只是坦诚和友好。随后从1967年的6月21日到8月份,成千上万的嬉皮士聚集在旧金山的海特一黑什伯里街区,参加了名为“爱之夏”的聚会,实践着嬉皮士的“友爱和鲜花”的观点。  在嬉皮士的眼中,友爱是一种情感,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感受,它蕴涵着乐观主义的道德力量。嬉皮士喜欢引用古典的爱情诗歌,这也就是为什么摇滚音乐中的爱情歌曲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嬉皮士为它疯狂的原因。而嬉皮士对于《圣经》中的《格林多书》更是堆崇备至,称“保罗的陈述是对爱的最好表白”。嬉皮士认为,友爱超越了所有人类的隔阂,因此“爱你所憎的人,因为你应该怜悯他们——以警察为例,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兽性的恐瞑……爱那些受尽煎熬的人们,因为他们虽衣食无忧,但精神上却无所依托”。因此会出现许多“花儿少年”,他们见到警察不是逃避或是以暴对暴地对抗他们,而是往他们的枪眼里插上美丽的花朵。  嬉皮士认为,随意性的友爱完全是一种精神状态,但曾经历过伦理冲突的人们往往易于接受,并能化为具体行动:“它可以改变,可以移动(移情),可以对现行的道德、政治、伦理、经济以及精神状况产生动摇。”他们认为,友爱是对困扰世界的无数问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回应。面对这个世界种种难以治愈的顽症,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人类社会施以爱。因为在多数嬉皮士看来,爱至少意味着非暴力,因为暴力是腐朽社会的产物,也是导致社会灭亡的原因之一。“暴力只是片刻出现的发泄。但实质上并无丝毫利己的结果。”这是一种典型的嬉皮士论调。正是这种爱的理论成为沟通嬉皮士和新左派的桥梁,使爱的力量升华为和平力量,从而为结束越南战争而联合奋斗。  同时嬉皮士认为爱的更高形式是它的有组织化,在旧金山出现的“新掘地派”(Diggers)就是爱的组织化雏形。“新掘地派”在成立之初宣称“将全力投身于鼓舞陷于盲动境地的年轻人,发现其潜在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目标明确地积极行动”。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免费为那些急需者提供食物和住宿,他们认为浪费是一种资源,金钱是一堆无用的垃圾,因此他们把募集的钱用于购买食物和药品,分发给聚集在旧金山的嬉皮士们。在1967年1月14日金门公园的第一次“聚游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P14-15

编辑推荐

  “新视野文库”以特定社会历史情景中的特定社会阶层或群体为对象,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撷取社会历史结构中一个细微的剖面,进行切片似的扫描,即在着眼于制度文化的背景上,勾勒出这些社会特殊阶层或社会集团(群体)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行为规范与“集体无意识”的心态。“新视野文库”为读者“穿越时空,神游历史”提供了一条“时光隧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嬉皮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这可以说是本快速读物,如果想对嬉皮士有所了解,但又不是深入的了解的那种,建议观看这本书,虽然本书不够严谨,但是真的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真的很感动的!
  •   书很好 纸质有点差
  •   相对于《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这本书显得比较有趣味性,它用大量的事实来介绍嬉皮士。前者理论性较强,不过分析透彻,有助于深刻的理解。
  •   太泛泛,即便走马观花也观得很不专业,属于那种为了出书而出书的,没有自己的研究。相比我买的《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推荐大家买后者。
  •   内容覆盖比较全面具体,但是内容顺序有些杂乱无章,感觉是东拼西凑的。不过,总的来说,对我要写的论文还是蛮有帮助的
  •   还可以吧,写的内容不是狠充实,感觉还可以写的更详细些;不过还可以@¥¥#
  •   写毕业论文要用,本来在图书馆借的,但是因为借书数量有限制还要借其它书,所以就自己买了,对我写论文还是很有帮助的~里面关于嬉皮士的内容挺丰富的,只是因为是英语论文,中文资料只能作参考~比较遗憾的是对摇滚乐歌词的解析太简单,摇滚乐歌词毕竟是那个时代文化中很有深层含义的一部分,如果能结合当时现状详细分析分析就更好的~
  •   除了有些章节虎头蛇尾,文笔总体上不错
  •   书写的不错,但是作者没有想象中写的那么完美,但是还是值得一看的。
  •     “嬉皮士的这个名词来源于一本小说《The White Negro》所塑造的二流英雄hipster“他在反叛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开始了通向未知天地的旅程””——《嬉皮士》夏学花著
      
      
      这个词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广泛的传播,直到1967年,嬉皮士们组织了持续三个月的爱之夏活动,才开始真正的流行起来。而这个时候对这个词语并没有那么的贬义,只是由于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使得人们知道有了这么一个事情。
      
      
      但随着嬉皮现象的的不断曝光,媒体越来越集中于对其负面的报道,比如,贫穷,露宿街头,滥用毒品,少年怀孕,偶尔的暴力。逐渐地让嬉皮士这个词成为了消极猥琐的代名词。使得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垮掉的年代。不过到了今天的“嬉皮士”们更加的倾向于接受他们重新定义的嬉皮士精神,也就是和平、爱、自由,也即是使得当代的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投入环保,支援非洲,接纳难民等社会活动的原因之一。
      
      
      虽然说嬉皮士作为一个反文化,反人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种对于思想上的冲击还是遗留至今,哪怕当今也是可以看到的,甚至说当今的很多普世价值都是从这一代产生发扬并且推广的。
      
      1嬉皮士群体形成的原因
      1.1婴儿潮的到来,使得青年人口极具增加,而同时当时的美国个人平均收入增长百分之293,使得有大量的中产阶级产生,而他们的子女生活在富足而安定的环境中,算是未经磨难就成长起来的一批自由人,而这样的人在满足生存的条件后,希望有一些更高的追求,这也算是反叛的根基。
      
      
      1.2青年群体的形成,由于冷战期间的战略竞争,给美国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高等教育更加的趋近与平民化,而这种普遍教育使得大量的7-21岁的青年从社会群体中分离出来,隔绝了家庭对其的影响,从而使得大学生成为了一个新的阶层。
      
      一方面在远离父母的监管,同时又处于社会的边缘,虽然在年龄上走向成人,但心智上并未成熟,
      另一方面在大学期间可以享受到其他人享受不到的自由与空闲,然而大学中的自由与社会中的制约是不平衡的。
      这就导致了几个问题,
      
      
      一个事给予了学生把不满情绪付诸于行动的可能,因为大学青年的密集程度高,从众和反叛的心理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达到“真正自由”的向往。
      
      
      另一个是,由于冷战期间使得教育更偏向于技术技能的培训,让人人都成为“有用有价值的人”或者说必要的工具,这种冷战的意识形态融入了大学课堂,让大学生们感到反感与愤怒,由此引发其自我救赎的尝试。
      
      
      再一方面由于当时大量的社会边缘青年人士的逐渐累积,这些社会的边缘人士又有着相同的处境和遭遇,所以从中开始孕育出群体意识,和对该群体的认同。而嬉皮士的文化和主题和生活方式恰恰迎合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情绪,形成嬉皮士青年群体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
      
      
      1.3青年的异化
      1,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结构之间的反差造成了人乃至社会的全面紧张和迷茫,使得文化上的颠覆不可避免,传统的基督教伦理已经没落,享乐主义开始盛行。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经济体制的蓬勃发展导致高消费社会的兴起,而旧的教义倡导工作,清醒,节欲,严肃的人生态度,这些教义被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撕的粉碎。
      
      
      2,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进步之间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在较小的劳动下,获得了更多的产品,这一方面使得人类的生活环境变的恶化,因为对自然资源的摧毁和浪费使得以往的自然变的不那么自然,而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使得人们之间的感情变的疏远,所以很多人对于这种“富足的社会”感到抵触,进而产生了反现代文明的思想。
      
      
      3,战后成长的一代与其父辈在文化认同上产生巨大的矛盾。因为校园中的自由,公正,平等与社会中的规则相抵触,使得青年人感觉到融入不了社会,于是群体性的反叛开始发芽成长。
      
      
      4,文化上的断裂造成了青年的普遍的异化,但富足的社会难以解决的贫困,让青年感到对社会的失望和无奈。贫富差距的出现使得社会变的不稳定,并且由于当时的共和党的执政方针偏向于国内,使得大量的阴暗面抬上了桌面,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是,正是由于人们日益认识到了大众的贫困,沮丧的心理才得以发泄。
      
      
      5,5060年代的国内和国外的政策引起了青年们的强烈不满。国内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黑人游行惨遭镇压,黑人领袖老马被暗杀,美国对古巴的军事干涉、侵越战争的升级,这一切都给美国青年的心理留下了阴影,特别是美国在越南中死伤的人不断增加,更加加强了美国青年对美国侵略扩张的反抗。
      
      
      以上98%摘抄自《嬉皮士》
      下面再说一说其他的东西,其实一说到嬉皮士,一般会联想到的,也许是这么几个词,颓废,反抗,群居,性,毒品,摇滚,而这些也基本上算是颓废一代的总称,所以俺就以下这些词语简单做介绍撒~~
      
      颓废:很多的照片都能看的出来,在街道的两边,坐着留着长发的、穿着破牛仔裤的白人通常就是嬉皮士,他们没有工作,也不想工作,迷茫,无助,思索或没有思索的望着远方,将旧有的一切抛在身后,却不知道应该保留什么,颓废的无以复加。
      
      
      反抗:事实上,嬉皮士运动的高潮或终点就是在于反抗,举行反战游行,结果在校园里发现全副武装的士兵,愤怒的学生向士兵们殴打而去,这时开枪了,杀死了4人,因为这个事情导致全美国唯一一次罢课行动,但同时发现,当时的社会精英们非但没有惩罚开枪的士兵,反而赞赏有加,使得青年们心灰意冷,从此嬉皮士运动也就没落下去。
      
      
      群居村落,因为嬉皮士的没落(没没落之前也有)使得出现两类人,一类是继续坚持与政府相沟通,去争取追求的东西,另一类则是以一种避世或犬儒的形态继续生存下去,而避世的主要手段就是群居村落,这种村落包括三种类型,一种类型宗教类型的村落,一种类似于复古式的村落,一种是类似族长式的村落。无论是那种村路,其中必然蕴含的就是群交,而且是男是女并不重要,再就是公共一切生产资料,还有对于女性的压榨(这也是为啥后来群居村落消失的原因,不少的女性转而投靠到女权主义者那里去了)
      
      
      性:对于自由的极度渴望,让这类人的思想变成,只要对别人无害,那么就可以去做。当然对于性开放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个人认为还是太开放了,接受不了,同性相交,群交,随便找个路人就可以相交,人妻互换。。。
      毒品:嬉皮士们认为,毒品能够给自己以别样的感受,并且他们在相信的同时还会向东方的很多思想去借鉴,无论是印度教,还是道教,还是佛教。。。为了让自己能够体会到这些境界,所以不断的尝试毒品,当然也有些是为了创作,其中有很多人为此而丧命。
      
      
      ps:毒品千万不要沾,想找死有有很多方法。
      
      
      摇滚:关于这点我不是那么清楚,因为俺是个音乐白痴,不过说roll and roll就是性交的声音,这倒是头一次听到,关于摇滚其实是出来不少的牛人,这本书说,像披头士,猫王,爸爸妈妈乐队。。。。一系列的。另外一点是因为摇滚其中掺杂了很多美国俚语,所以使得俚语也成为了嬉皮士们的一种符号。其他的,呵呵,不知道了=。=
  •     对于我们这些只是听说过这样一个名称却不曾了解它的人来说,这本书也许会帮你多少对那样一群人有些许的了解,但我不保证你在读完以后是不是会对嬉皮士有更从新的认识(也许你更本就不曾认识),因为至少对我而言我也只是在朦胧的意识里有了那么些许的清晰而已。
      对于嬉皮士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最后的没落我其实没有太多的兴趣,我只是忽然好奇想做个比较就是在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正式昭示嬉皮士的影响力的时候,此时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怎样的变动。当那些被我们称为生活在美帝国主义的年轻人为了和平,为了理想,为了地球,为了爱而进行的那些运动或者说抗争的时候,同时代的中国这群红旗下的青年他们在干什么?当然这样的比较也许是没有意义的。可我更愿意去相象一下当这样两个世代的青年如果真发生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爆发出怎样让人意向不到的状况。
      也许在经过40多年以后在今天在回过头去看那样一段异彩斑斓的众生像的时候,嬉皮士留给我们的或者说留给历史的又是什么,每个人也许会有自己的答案。
  •     当中国人民开始轰轰烈烈闹“文革”的时候,地球的另一边则开始了沸沸扬扬的“爱之夏”。据说那个时代的种种社会变革都有星象学的证据,但嬉皮士运动最终还是完蛋了,就宛如那个充满爱与和平与自由的夏天。
      
      杂志上说,今年是嬉皮士运动40周年。我们将记住什么、我们还记得什么,蓦然回首,才发现人类历史的一切怨念都不过是脆弱无比的过往云烟。
  •   还真能写点什么。
  •   真好,那是个美丽的六十年代
  •   恩 絕對美麗的六十年代!
  •   60年代是曾经存在的一个美丽国度
    因为它的存在
    而使我们许多未曾实现的梦想
    有了可以寄托的地方~
    这个寄托有些遥远
    远在40多年前
    远在大洋的另一面~
  •   唉,多么向往那个爱之夏。
    难道历史上任何带有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运动注定要失败吗??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 day you wi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   一直想了解美国嬉皮士之后怎样生活额一类书,找不到,总让人唏嘘不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