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刘后滨  页数:37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刘后滨,1966年生,江西吉水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副院长。曾访学于哈佛大学。长期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隋唐五代史、唐诗与唐史等课程。学习研究隋唐史二十年,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唐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巍巍无字碑:武则天的治国谋略》、《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合著)、《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贞观之治》(合著)、《隋唐顶级文臣》(合著)等。2007年8月起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主讲《贞观天子李世民》,引起广泛关注。

书籍目录

总序序前言第一章 导论 一、唐代三省制研究的学术积累与新问题的呈现  (一)、三省制研究基本面向的奠定  (二)、三省制基本问题的展开与新问题的呈现 二、本书的研究取向  (一)、从公文形态的变迁看制度的演进  (二)、隋唐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线索及“中书门下体制”的历史定位第二章 唐以前的公文形态与制度变迁 一、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  (一)、《独断》有关公文书内容的文献考释  (二)、汉朝奏事文书形态的演变与政治体制的变迁 二、奏案的形态与魏晋南北朝的政务申报与裁决第三章 三省制下中央机构的公文运作 一、奏抄的文书形态及以门下省为中心的公文运作  (一)、奏抄的文书形态和应用时间  (二)、门下省对上下行文书的审署申覆 二、制(诏)敕文书的成立及以中书省为中心的公文运作  (一)、隋朝内史省的内外建制及其起草宣行诏敕的职权  (二)、唐前期中书舍人的主要职掌  (三)、中书省对“王言之制”的宣署申覆第四章 使职发展的文书体现与中书门下体制的确立 一、唐前期使职差遣的发展  (一)、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统治形势的变化与使职差遣的发展  (二)、六部和寺监机构使职化的出现 二、使职行用的文书及其运作机制  (一)、使职与状的应用  (二)、使职所上文书的裁决机制与中书舍人参议表章 三、中书省地位的变化与政事堂裁决政务  (一)、中书省地位的提高和职权的转换  (二)、政事堂裁决政务及其实体化 四、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第五章 中书门下体制的结构与运作 一、中书门下的机构建制  (一)、中书门下作为一个常设机构的法律定位  (二)、五房与堂后官 二、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运作机制  (一)、安史之乱及其后的战争环境造成的行政体制的变化  (二)、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 三、三省职权与地位的转变  (一)、尚书都省机构和职权的变化及其与中书门下之关系  (二)、中书省机构和职权的变化及其与中书门下之关系  (三)、门下省机构和职权的变化及其与中书门下之关系 四、中书门下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格局第六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宰相制度与中枢格局 一、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制度的演进 二、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中枢权力格局第七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奏事文书与政务裁决机制 一、奏状与中书门下的商量处分  (一)、从奏抄到奏状——政务申报与裁决文书形态的转变  (二)、奏状的呈递机制与中书门下的商量处分 二、敕后起请与商量状的应用  (一)、敕后起请的文书形态  (二)、两税法的实施与敕后起请的应用  (三)、敕后商量状的应用 三、枢密使在奏状传递中的作用 四、堂帖、堂案与宰相独立裁决政务第八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制敕文书及其运作 一、制书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  (一)、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前后制书签署程式的变化  (二)、翰林学士、枢密使和宰相在制书成立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二、敕旨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  (一)、敕旨的特性和应用范围  (二)、敕授告身与敕旨的应用  (三)、敕旨发布程式的变化及其意义 三、敕牒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  (一)、敕牒的文书特性  (二)、敕牒的应用场合及其与敕旨的异同  (三)、敕牒与中书门下体制的特征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以上简要回顾表明,有关文书学与政治制度相互结合所进行的研究,大体循着以下步骤展开:以出土文书的整理刊布为基础,将出土文书作为实物史料,结合文书的程式,对有关政治制度进行研究,包括对于政治制度运作规程的复原,并进而深化对出土文书的认识。这些无疑都将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其不再停留在平面和静态的职官制度的描述,而是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制度史研究,体制、机制、程式等涉及制度结构和制度运作的名词大量引入。不过,这些研究基本还没有涉及文书形态变化与政治体制演进之间的关系,大都还停留在按朝代划分政治体制的框架中。如大庭修在研究汉代的公文书时,便是将东汉末年蔡邕在《独断》中的记载,运用于分析整个汉朝的公文形态。而实际上,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两汉数百年间政治制度始终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蔡邕所说的公文形态,并不能反映整个汉朝的情形,只是某种特定体制的反映。  既然政治体制的变迁存在着一个不断演进的日积月累地发生着成长性变革的动态过程,那么,作为政治体制运作具体体现的公文书,其具体形态和运作程式自然也随着发生不断的变化。例如《唐六典》关于唐代公文书的记载,无论是上行文书中的奏抄、奏弹、议、表、状等,还是下行文书中的制敕(各种王言之制)和尚书符等,大都是开元以前某些特定时期公文书的形态,而且是一种符合制礼作乐需要的人为概括,并非整个唐朝公文书制度都是如此。澄清出土文书的具体特性并将其与文献记录对应起来,这样的研究固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但一定不是出土文书提供给我们的惟一学术资源和研究视野。本书的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将公文程式的变化与政治制度的演进结合起来。即以唐代公文形态的变化为切入点,探讨唐代政治制度的变迁轨迹。为了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此种变化,我们首先对两汉以来奏事文书形态的变化进行简要的追溯。应该说,这样的研究视角并不具有全新的意义,但本书立论的前提是制度的变迁,在文书学(或公牍学)史和政治制度史之间找到研究的结合点,这与以往的研究并不尽相同。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刘后滨先生的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 ,很不错的商品。。。
  •   书籍内容很好,是唐史研究经典之作
  •   很实用的一本工具书,对于有兴趣了解唐朝这段体制的人很有帮助,作者很专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