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杨琥 编  页数:611  字数:79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五四纪念”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收录1919-1949年历年有关五四运动纪念与研究的文章,以展示1949</span></span></span></p>
年以前各家各派有关“五四运动”的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全书分为新文化运动与</span></span></p>
五四运动、五四事件与学生运动、五四运动与民族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与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span></span></p>
五四运动与文艺复兴等专题,作者多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政治活动家,其所思所论对今天</span></span></p>
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span></span></p>

作者简介

杨琥  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北京大学校史、五四新文化运动史
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序编辑凡例
新思潮•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1.15) 陈独秀《新潮》发刊旨趣书(1919.1.1) 傅斯年本志宣言(1919.12.1) 陈独秀新思潮的意义(1919.12.1) 胡适告海外国民党同志书(节选)(1920.1) 孙中山新文化运动是什么?(1920.4.1)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29.11.29)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和影响(1932.5.4) 罗家伦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时代(1933) 常乃惪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学术思潮(1934) 伍启元论五四新文化运动(1937.6) 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1940.5) 菊圃新文化运动与蔡孑民先生(1942.6)萧一山从流忘反——五四新文化运动(1948) 冯大麟
五四事件与学生运动北京全体学界通告(1919.5.4) 罗家伦北京学生界宣言(1919.5.4) 许德珩市民运动的研究(1919.5.6) 涵庐(高一涵)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示威运动与国民之精神的潮流(1919.5.9) 顾兆熊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致各团体电(1919.5.14)   北京中学以上学生联合会北京学生界罢课宣言(1919.5.18)   北京学生界联合会全体“五四运动”的精神(1919.5.26) 毅(罗家伦)五四运动的回顾(1919.10.1) 仲九(沈仲九)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1920.4.21) 陈独秀“五四纪念日”感言(1920.5.4) 梁启超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1920.5.4) 蔡元培五四运动底文化的使命(1920.5.4) 渊泉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1920.5.4) 胡适 蒋梦麟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的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1920.5.4) 罗家伦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1921.5.4) 李大钊黄梨洲论学生运动(1921.5.4) 胡适五四与学生(1921.5.4)瞿世英“五四”的我感(1921.5.4)廷谦“五四”后学生界应有的觉悟和责任(1921.5.4) 谭鸣谦(谭平山)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纪念(1922.5.4) 蔡元培在北京学生联合会纪念五四大会上的演讲(1923.5.4)李大钊五四运动史(节选)(1923.5.5)文叔这一周(1924.5.1) 李大钊学生的政治活动(1925.5.4)梁启超五四运动之功过(1925.6.29) 周作人五四运动之回顾(1927.5.4)朱一鹗五四运动纪念(1928.5.4)胡适“五四运动”何以爆发于民八之五月四日(1948.5.4)叶景莘   
五四运动:民族革命运动《新青年》之新宣言(1923.6.15) 瞿秋白“自从五四运动以来”(1924.4.12) 恽代英自民族主义至国际主义(1924.5.4) 瞿秋白五四运动的真精神(1924.5.4) 育英二十七年以来国民革命运动中所得教训(1924.12.20) 陈独秀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价值(1925.5.2) 太雷(张太雷)五四纪念与民族革命运动(1925.5.3) 双林(瞿秋白)
五四运动与新的文化运动:继承五四 超越五四(一)超越五四:五四时代已经过去五四运动与今后的文化运动(1928.5) 彭康过去了的五四(1930.5.4) 周予同“五四”运动的检讨(1931.8) 丙申(茅盾)请脱弃“五四”的衣衫(1932.1) 文艺新闻社附:真理之檄 文化评论社 文化运动问题(节选)(1932.4) 胡秋原五四和新的文化革命(1932.5) 瞿秋白从五四运动到今日(1936.3) 柳湜“五四”运动时代过去了吗?(1938.5.15) 陈独秀
(二)继承五四: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1936.10) 陈伯达五四纪念与新启蒙运动(1937.5.2) 张申府“五四”运动论(1937.5.5) 胡绳什么是新启蒙运动(1937.5) 张申府五四运动之历史的意义(1937.5)  燕铭五四运动与新启蒙运动(1937.6.15) 齐伯岩
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纪念五四(1938.5.4) 新华日报社继承“五四”的光荣传统(1938.5.4) 潘梓年五四文化运动在今日的意义(1939.4.28) 艾思奇五四运动(1939.5.1) 毛泽东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1939.5.4) 新华日报社五四运动(节选)(1939.5.4) 博古新民主主义论(节选)(1940.1) 毛泽东纪念五四廿一周年(1940.5.7)   新中华报社纪念“五四” (1940.5.10) 伯达 五四文化运动的特点(1940.5.25) 艾思奇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教训(1940.5) 吕振羽发扬五四的启蒙精神(1942.5.4) 解放日报社“五四”的来由与历史的鞭策(1942.5.4)华岗纪念“五四” (1946.5.4) 徐特立五四运动及其发展(1946.5) 何干之论五四运动之划时代的意义(1946.5) 陈人白 五四的历史意义和任务(1948.5.1) 夏晖五四的历史意义(1948.5.6) 邵荃麟“五四”二十九周年(1948.5) 夏衍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1949.5.5) 林石父(华岗)
五四运动:文艺复兴及其它中国的文艺复兴(节选)(1933.7) 胡适纪念“五四”(1935.5.5) 胡适国民人格之培养(1935.5.5) 张奚若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1935.5.12) 胡适再论国民人格(1935.5.26) 张奚若五四文化运动的检讨(1935.5) 叶青五四运动之史的追述(1940.5) 朱谦之从社会史的观点考察五四运动(1940.5.)陈啸江五四纪念忆蔡孑民先生(1940.5)王崐仑从五四到今天(1941.5.4) 林同济五四运动之文化的意义及其评价(1942.5.3) 李长之“五四运动”的回忆与感念(1942.5.25)许德珩我对于五四运动的感想(1942.5.25) 顾颉刚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1942.5) 朱光潜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1942.5) 吴之椿五四偶谈(1943.5.4) 傅斯年五四运动与狂飙运动(1943.9) 陈铨文艺复兴之梦(1944.2.29) 周作人五四二十五年(1944.5.4) 傅斯年“五四运动”的意义和现阶段的思想(1944.5)贺麟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1945.5.10) 闻一多五四运动与东方文艺复兴(1946.11.25)冯大麟我们为甚么纪念“五四”(1947.4.28) 吴之椿中国民族的良心(1947.4.28)张东荪新的课题(1947.4.28) 张奚若新文化运动的再估价(1947.4)刘亦宇写在“五四”的前夕(1947.5.3) 吴世昌五四,重新使我感到不安(1947.5.3) 王芸生“五四”的第二十八周年(1947.5.4) 胡适依新装评旧制——论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其特征(1947.5.4) 周策纵五四之日(1947.5.4)王统照五四运动的将来(1948.5.1)张奚若从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的话说起(1948.5.1)张东荪“五四”二十九周年(1948.5.8) 许德珩回顾与前瞻 (1949.5.4) 俞平伯我蹩在时代的后面(1949.5.4) 杨振声纪念“五四”的第三十年(1949.5.4) 罗常培
五四运动:民族独立•国民革命•国家统一五四运动与国家主义(1926.5.4) 曾琦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1927.5.4)赵澍五四运动的前前后后(1927.5.4) 陶百川五四运动纪念会演讲词(1927.7)胡汉民纪念五四的意义(1928.5.4) 德徵五四运动之经过及其影响(1929.5.4) 金志骞在五四运动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演(1929.5.4) 罗家伦纪念光荣伟大的五四运动(1930.5.4) 陶愚川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1930.5.4) 秋魂五四运动与今后学生应努力之新途径(1931.5.4) 中央时报社五四运动之回忆( 1933.5) 陈友生五四运动十七年(1935.5)文夫“五四运动”的意义与教训(1939.4) 简贯三五四与青年运动(1940.5) 陈晋雄五四运动之回忆与认识(1940.5) 刘振东“五四运动”史的检讨(1940.5) 黎琴南“五四”运动的价值(1941.5.4) 谭平山五四运动的新检讨(1941.5.4) 陈庆瑜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节选)(1941.7.9-10) 蒋介石五四产生了两位新先生(1942.5.25) 吴敬恒五四的回忆(1942.5.25) 王星拱五四运动之新旧意义(1942.5) 樊德芬从近事回看当年(1942.6.25)罗家伦国民革命与五四运动(1943.5.4) 中央日报社勉青年三事(1946.5.4) 民国日报社论新五四运动(1946.5.10)郑学稼
五四运动:青年节与文艺节纪念中国青年节与国民精神总动员(1939.4.28) 乔木 为纪念中国青年节联合宣言 (1939.5.4)青年运动的方向(1939.5.4) 毛泽东
中国青年伟大光荣历史的一页(1940.5.4) 吴玉章为纪念文艺节公启(1945.5.4)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救协会总会迎“文艺节” (1946.5.1) 郑振铎说“文艺节” (1946.5.2) 郑振铎纪念第二届“五四”文艺节告全国文艺工作者(1946.5.4) 中华全国文艺协会总会中国文艺往那里走(1947.5.5)大公报社我再提仪改订“文艺节”(1948.5.1) 郭沫若庆祝“五四”光复(1948.5.4) 郭沫若五四运动与知识分子的道路(1949.5.4) 陈伯达
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发挥“五四”运动所提倡的科学精神(1939.1.15) 潘梓年“五四”课题的重提(1945.5.15) 郭沫若五四运动的意义(1946.5.4) 郑振铎新五四运动(1947.4.28) 吴晗论纪念五四(1947.4.30) 吴晗五四运动与新五四运动(1948.5.1)王铁崖五四的两个基本口号(1949.5.4) 何干之
1919~1949年五四纪念与研究论著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一、新标准估量旧文化:用新的标准,估量中国的固有文化,是这个运动的特殊色彩。我们知道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和价值,要有一种合理的标准。以前我们对于中国的文化,只有感情的拥护,是不能批评、不容估价的。现在,我们知道对于中国文化适合人生的一部分,固然要保存,而无用不适的一部分则要改革。我们用科学态度,现代的眼光,来分别何者为精华,而有保存之价值;何者为糟粕,应当予以淘汰。以前认为天经地义的圣经贤传,现在却要用科学的度量衡来重新估价了。从前孟子以为无父无君便是禽兽,现在我们依旧有父,但无君却早已成为事实,而我们并不曾变成禽兽呀!从前以为男尊女卑,女子不准有才有学,故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更不准出闺门。现在用新标准来看,女子的才力,与男子同样的可以发展;男女同是人,女子便应该与男子同样有享受教育与一切公民权利的资格。我们不能教四万万中国人的一半,成为装饰品,成为弃材。举凡这一类的旧道德、旧思想、旧制度,都要放在科学审判台上,来个总检阅。因为用合理的标准估量全部中国旧文化,便引起了多少中国社会问题的讨论。以前以为是当然的事体,现在用合理的标准来一审查,都变成问题了。譬如工人问题,以前雇主压迫工人,榨取工人,是认为应该的、当然的,现在便晓得这是最不合理的事。凡是过去不合理的制度,我们都要加以严正的批评。这是新文化运动一贯的态度。二、新文学表现新人生:关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思想是要用文字来发表的,但是中国传统发表思想的文字,早已过时而不适用了;换言之,中国已经失去了发表现代思想的工具。诸位中大概有受过这种痛苦的,就是在书房里先生教你读非明白说文训诂不能懂的经书,当时只晓得高声大嚷,而毫不明白他的意思。要学这种过去的文字来写现代的思想,简直是不可能。所以中国文学界缺少新的成就,只是陈陈相因,气息奄奄。官厅出一个布告,不是用诘屈聱牙的古文,便是用华丽典雅的骈文,他的本意是要大家知道,而结果是令大家看不懂。你要说话却说古人的话,怎样能表现你自己活泼的思想呢?所以新文化运动便要提倡国语文学,以表现活泼新鲜而切于人生的思想。举个很普通的例子:诸位把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对着看,到底那一部书有生气?陈寿《三国志》中的人物,是死的、单调的;而在《三国志演义》中,则关云长有关云长的性格,孔明有孔明的神气,各不相同,但各人都是生动的,是活的。我们以前以为做白话的人因为不会做古文,所以来别开生面,设法取巧;现在说这话的人恐怕少了。欧洲民族文学建立的过程,也是这样。即以德国而论,以前德国是宗奉拉丁文的,不但艰深难学,而且不适于表现日耳曼思想。以后德国由马丁·路德用德文来译基督教《圣经》,使德文普遍化,再由哥德、席勒诸位文学家加以纯熟化,于是德国的本国文渐渐成立。

编辑推荐

《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1919-1949)》是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读着很有趣
  •   收集不易,赞一个!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