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上.下卷)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蔡元培  页数:全2册  字数:400000  译者:陈定玉 注解  
Tag标签:无  

前言

该书翻印自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上海中央编译局出版的《全国高小国文成绩新文库(甲编)》。原著由蔡元培先生亲自鉴定;所选文章,均由中央图书局向全国各地高小学校征求而来。该编凡414篇,分为20类(实际仅19类);绝大部分篇目后面还附有当时学者的简要评语。今日再版,除将全部选文依原著顺序照录外,另请古代文学教授对原文进行点校,校正错讹,加上句读,并对原文艰深之处加以注释,以扫除阅读障碍;又请语文教育专家对全文作导读,以使读者明了今昔写作教育之得与失:凡此二者,则为今日新版所附加之价值。    而该书特色,据原书“例言”,选文“以思想为主”,“必具真精神”;“惟精神思想是取,绝不作新旧文学之歧视”。故所选文章,均为“性情”之文,而文言白话,语体不拘。所分类别,则有理论、论史、说经、论事、杂说、辨释、答述、感言、赠言、书后、书翰、传状、杂记、戏拟、通启、哀祭、赞颂、箴铭、诗词19种,举凡传统文章经典体式,均有涉及。所选文字,理论说经则理明词达、曲尽其意;论史论事则纵横捭阖、畅所欲言;辨释杂说则意气充沛、酣畅淋漓;答述传状则情思委婉、纡徐有致;感言赠言则笔意曲折、寄托遥深;书后书翰则文笔矫健、落落大方;杂记则词气清雅;戏拟则戏谑风趣;通启则洗练简洁;其他赞颂、哀祭、箴铭、诗词等,亦古韵悠然,各尽其妙。虽则时为民国初期,五四新风初振,科举遗流未远,作文不免囿于旧规陈制,然高小学生,能为如此气韵文章,实足感慨。其涵“学养”而成文的文史底蕴,抒“性情”而为文的舒畅表达,亦颇值得今日之教育者和学写作者深思与借鉴。

内容概要

  该书翻印自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上海中央编译局出版的《全国高小国文成绩新文库(甲编)》。原著由蔡元培先生亲自鉴定;所选文章,均由中央图书局向全国各地高小学校征求而来。该编凡414篇,分为20类(实际仅19类):理论、论史、说经、论事、杂说、辨释、答述、感言、赠言、书后、书翰、传状、杂记、戏拟、通启、哀祭、赞颂、箴铭、诗词。原著多数篇目后面还附有当时学者的精要点评。今日重版,除照录原文外,还请古代文学专家对选文作了校注,语文教育专家对全文作导读。

作者简介

  蔡元培,民国著名教育家。
  陈定玉,福建师大古代文学教授。
  潘新和,著名语文教育研究学者。

书籍目录

世纪之愧与痛:“惟精神思想是取”的湮灭
——《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摭议
例言
卷一 理论类
杨朱人生观
原士
原礼
子夏入闻夫子之道胜私而肥论
理想上的好学生
卷二 说经类
宰予昼寝论
不贪为宝论
孟明伐晋论
郑伯克段于鄢论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义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说
卫懿公好鹤论
闵子骞不臣季氏论
孟子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试申其义
笃信好学论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论
旧染污俗,咸与维新说
过则勿惮改说
过则勿惮改说
伍员导吴师伐楚论
斗越椒虎状狼声论
郑子公以指染鼎论
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论
君子无所争义
久而敬之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
不嗜杀人者能一天下论
卫庄公宠州吁论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利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义
亦足以发论
砥砺廉隅论
用人之知去其诈论
……
卷三 论史卷
卷四 论事类

章节摘录

世纪之愧与痛:“惟精神思想是取”的湮灭    ——《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摭议    潘新和    杜牧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用“霜叶”形容眼前的这本书也许是恰当的。蒙上了厚厚的历史风霜的民国学生作文,其超越时空的精神风韵,历久弥醇;在大半个世纪后,它的“霜叶”般的沧桑感,朴拙无华、返璞归真的品格,使当今那些浮艳苍白、柔弱无骨的应试作文之“二月花”,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这怎不让我们感到锥心之愧与痛,怎不激起我们深沉的反思与叩问!    看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出版的小学生“国文成绩”,看到“例言”中说“本编惟精神思想是取”,想必每一位读者心中都会油然而发无尽的感慨:当年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激扬文字的“小学生”,而今安在哉?当年的“小学生”作文,而今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写得出来吗?当今的“语文”教育.是否要急起直追大半个世纪前的“国语”、“国文”教育?——更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这些在今天看来足以骄人的“国文成绩”,在当时竞还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直言不讳的如王森然:“现在的中学国文教育,糟,是糟透了。”委婉陈词的如夏丐尊:“无论如何设法,学生的国文成绩总不见有显著的进步。”在1930年代始终不肯承认今不如昔的叶圣陶先生,到了1942年.也不得不承认国文教育没有成绩:“他科教学的成绩虽然不见得优良,总还有些平常的成绩;国文教学却不在成绩优良还是平常,而在成绩到底有没有。如果多多和学校接触,熟悉学校里国文教学的情形,就会有一种感想,国文教学几乎没有成绩可说。”②我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先生将如何尴尬地面对他“主导”下的语文教育,对与以前相比一落千丈、一败涂地的语文成绩,将作何感想,他的内心又会是何等的悲哀与痛楚!他是否曾经为当年的自我否定而后悔、反省过,更是不得而知。但是,毫无疑问,当叶圣陶们的脚步声远去,历史的尘埃散尽,不期然而然,这份民国小学生“国文成绩”摆上了案头,今天所有的“语文人”,在百感交集之余,都不能不作一番痛彻的自责与检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究竟怎么了?国文界、语文界的先辈前贤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惶惑、困顿、纠结与错乱?当今的语文课标、课改实践,究竟基于怎样的基础研究之上?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学术性可言?在应试教育的功利迷津中挣扎、迷失、沉沦、堕落的师生们,有什么理由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语文、写作教育,丢失了“惟精神思想是取”,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我自知上述问题大约未必都能找到公认的答案,但作为语文界成员的我们,既无颜面对也无法回避。在此,不揣谫陋,一抒观感与心得,就教于诸位。    一、语文失落了“精神思想”还有价值吗?    ——“应世谋生”与“应人创获”之辨    原书“例言”说:“文字以思想为主。思想无论新旧,凡有发挥特见,足供讨论者,其文必具真精神;否则,纵有结构,仍属模糊影响。编者披蓁采兰,觉异香芳郁,美不胜收。而其具真精神者,不论文字之语体、文言,罔不与人以一种快感;违是,则有不快之感。故本编惟精神思想是取,绝不作新旧文学之歧视。”——在20世纪30年代内忧外患、民生凋敝、食不果腹的时代,尚能抱持“以思想为主”,“具真精神”,“惟精神思想是取”的编辑宗旨,高小学生尚能写出有自我精神思想的文字,尚有执著的理想、抱负、信念之追求,他们的文字尚见勃勃之朝气、锐气、英气;而在当今衣食无虞之小康盛世,学生的文章竟然“假话”、“空话”、“套话”泛滥成灾,圆滑虚伪、麻木不仁、浅薄猥琐,这怎不令人震撼与悲摧!    同样令人感慨系之的是,在“文学革命”方兴未艾之时、白话文教育的转型期,该书编辑能“不论文字之语体、文言”,“绝不作新旧文学之歧视”,此等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而今安在哉?编者之所以能作如是观,也是基于“睢精神思想是取”的理念。这使我们不能不钦佩编者的眼光。    确实,这本书的选文,其辞章之美、修辞之工,今之学生难以望其项背。然而,其最可贵之处还是在于其中的“精神思想”,在于我们久违了的人格之方正、遒劲、蓬勃,“文气”之自然、清新、豪迈。读罢掩卷,你仍会感到扑面而来的童稚、鲜活、温煦的生命气息,见到今天难得见到的真挚、敦厚、活泼之童心。    环观世界,返视中原,其言人生观者多矣,而原乎道德者百不得    一,非近世言人生观者之微疵耶?救之之道,其惟提倡杨朱之人生观    乎?(罗斯善:《杨朱人生观》)    ——今之学生有“环观世界,返视中原”之大气吗?能有自己的“人生观”之主张吗?知道杨朱为何许人吗?    客有问于余日:“今有国焉,其土地广,其人民众,而国几不能    一日存者,何也?”余日:“无士以治之也。……近世以来,实业之竞    争日剧,科学之应用益烈,所需发明亦益多,岂区区愚民所能决胜其    间哉?提倡而整理之,非士之力,不克有济。”(姚与吾:《原士》)    ——今之学生敢论治国之策之道之人吗?能言以“士”治国之政见P1-3

编辑推荐

蔡元培主编、陈定玉校注的《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上下)》讲述民国学生的旧时作文,是凝结传统国学教育与五四新患想的精华之作。在历经近百.年教育文化领域层出不穷的花样翻新之后,那些旧时文字,思想依然鲜活,语言依然清新,读来犹有余韵。今天,当我们用重版的方式再现这些作文,既是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某些教育启迪与人文滋养,另一方面也是借以呈现那个时代的特别记忆,表达对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怀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上.下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十个字才送积分啊好烦
  •   还好,没想到是文言文
  •   其实就是民国时期的作文选,书名有误导嫌疑——也许我误解了。
  •   我想说的是我买的上下册为什么只有一册?????????????????????????????????
  •   满意,扩充字数可以发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