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改变人生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浙江文艺  作者:翁礼华  页数:223  
Tag标签:无  

前言

  追求自由和财富是人的天性。由于创造财富是需要多人协作的,一个人不可能创造大量的财富和社会文明,因此便有了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而,财富、自由与和谐成了人类的三大终极目标。财神爷的诞生社会生产力能不断地发展,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是恶的结果,善良的过程是不能发展生产力的。比如,从理论上说,原始社会是一个很平等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但它的生产力发展却不如奴隶社会来得快。为什么?因为奴隶社会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强迫奴隶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在原始社会,谁也不会去强迫谁。  当人们取得了一定的财富以后,有财富的人怕失去财富,没有财富的人希望得到财富,所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人们就会希望有人能来保护他的财富,没有财富的人希望变得有财富,有财富的人希望变得更有财富,至少原有的财富不会丢掉。  我国从宋代开始供奉财神,那个时期的财神是很抽象的,并没有落实的个人。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生产力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资本主义已经萌芽,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文武、大小、五路等功能各异的财神,这中间以文武财神中的武财神最为著名。  中国的文财神是指范蠡和比干二位,范蠡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早早就辞官下海经商做起了盐的生意。

内容概要

  关于人生,他说: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百年岁月,来去匆匆,倘不抓紧每一分钟用来读书学习,永远不会有整块的时间美好的环境供你从容不迫地读书。成功不仅在于付出,更重要的是有所放弃,正如一个人走到岔路口,不放弃其他路径就只能在原地徘徊,难以继续前行。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你有你的运气,我有我的价值。人生犹如一次长途跋涉的旅行,旅途中有平淡无奇的行走,有忍饥挨饿的痛苦,也有饱腹而歌、如期抵达的幸福。  人生的幸福无过于当一个普通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作者简介

  翁礼华,1945年生,学理科,干工科,做过厂长、研究所所长,从政后,历任县长、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地税局局长及省国资办主任。2003年翁礼华从财政厅卸任后,改任财政部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翁礼华不仅把浙江财税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从1993年开始坚持在全省推行“以人为本”、“省管县”、“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以及“寓激励与约束于一体”的十年体制改革,而且独辟蹊径,以经济视角解读历史,写出了大气磅礴的系列财税文化散文,成为令人瞩目的学者型官员。 丰富的阅历,睿智通达的性格,使得翁礼华充实而从容。他说,每个人降生世间都是为了寻求幸福,而幸福的获得首先是健康,其次是快乐,同时还要安全。在拥有健康的体魄、快乐的心境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安全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翁礼华的著作《态度改变人生》(修订版)是职场人士的精神食粮,也是政府公务员的“谋略”锦囊,还是老年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

书籍目录

拆解人生终极目标(代序)人的差别比动物的差别大1.人性异同2.文化差异3.两种思维4.征服什么5.来自食物的差异6.解读女性7.解读老年8.有思想的动物9.管理九别10.笑谈方言11.不同运算12.失败不掩崇高13.无欲则刚14.最高境界15.宽严高低16.最危险的动物17.美在朦胧18.广场的沉思19.四两拨千斤20.实用与珍贵21.阎王也难免22.变通溯源23.罪与非罪24.贫富与审美25.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人生是单程旅行1.“是”人与“做”人2.不可避免3.性格决定命运4.命运与心态5.厚葬之祸6.相通的人与自然7.羁縻8.现代青睐野生9.人情与利益10.平衡比运动更重要11.相互依存比竞争更重要12.古镇人生13.欲望的尺度14.身椅小议15.追求过程16.转折的艰难.17.实难圆满18.放弃也是收益19.人走与茶凉20.有得必有失21.上天入地22.谋事与成事23.人生有无之变24.有用与无用25.最后的礼物26.退半步海阔天空27.智慧比聪明更重要28.快乐在于计较的少29.参悟“赢”字态度改变人生1.管人管事管协调2.有德有才有表率3.人生的一二三四五4.别迷失在细节中5.人才三用6.激发潜能用好人7.成功之路在于求变8.办事不养人9.上任三思10.小人物做大事之怪现象11.用人之道12.如意与不求人13.次优化与最大化14.才华与际遇15.保存古物便是财富16.调节有度17.两种经济学18.降低心理成本19.得益诚信20.理财十要21.经营十识22.迂回而成23.华山已非一条路24.世故25.“第一山”的启示26.青蟹与草绳27.做人不如做机器28.人生的选择29.稀为贵30.学会简单为人处世的智慧1.学习的思索2.书山有路3.使人聪明的学问4.寻归人生韵味5.从历史中开悟6.超越知识的力量7.甘于寂寞8.茶客心态9.自我超越10.名利亦误人11.德昭千古12.灵鹫飞来13.出世之心14.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生活15.胸怀的力量16.幸福三思17.智能开启福门18.成功是一种感受19.人生的远近之变20.快乐最好2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2.水的品格23.长知识与长见识24.并非能力25.鼓励流动26.铺垫与完美27.让心理更年轻28.可怕的集体无理性29.和谐关系30.效率选择体制31.反思思维32.受罪与享福33.“七不”延年

章节摘录

  人的差别比动物的差别大  1.人性异同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人的存在及其活动才产生了我们这个世界。古代仓颉造字,从最重要的字造起,所以越重要的字笔画越简单,如一、二、三,大、中、小,人、犬、牛……尤其是人很重要,因此“人”字仅仅只有一撇一捺两个笔画。与人相比,龟、鳖之类的动物显得不那么重要,所以笔画繁多,繁体“龟”字有17画,而繁体“鳖”字竟有22画之多。唐诗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鹂”字繁体有29画,“鹭”字繁体也有23画之多。  “人”字一撇一捺,说明人要互相支持。没有一撇,一捺要倒掉;没有一捺,一撇也要倒掉。“人”字的结构说明开始时一撇一捺连在一起,人们之间的差距很小,随着岁月的推移,有人成一撇,有人成一捺,人的差距就逐渐拉大,越到后面差距越大。六七十岁的老人倘是名人,事业生活仍如日中天;若是普通百姓,则赋闲在家烧茶煮饭,聊度晚年。两者差别不可以道里计。可见人类既有共性,也有差别,尤其是人与人个体之间的差别远远超过所有同类动物之间的相互差别。因此,要研究管理,务必要对管理的对象——人——的特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认为,人的特点可概括为三:一是人有共性,二是男女有别,三是中西有差异。  人的共性:首先,人是万物之灵长。自然界动物的单项技能如狗的嗅觉、跳蚤的弹跳、马的奔跑、青蛙的游泳能力都会超过人类,但在综合技能和智力上,没有一种动物会比人更有优势,更具竞争力。  其次,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作为地球上两百多万种动物之一种,有着与其他动物相似的趋利性,而且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远比其他动物执著,贪婪之心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人也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思想性,有着超越其他动物的修养自觉,如周代产生的周礼、汉代的儒学、宋明的理学等等,都反映了不同时代对人们的修养要求。  第三,人是群居的动物,与大雁、蚂蚁相似,与寡居的老虎、熊猫不同。正因为群居,人才能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社会文明;也正因为人的群居特点,才产生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谐及其管理问题。  第四,人是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人。我有个同事的独生子,在家里从不动手干活,去了英国留学,白天读书,晚上打工,艰辛之极,却也撑了下来。其母闻儿吃苦,不禁潸然泪下。我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你们不要心酸,这是一种历练,也是人生的进步。  第五,人是文化的沉淀。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伦理文化,而西方则是法制文化。历史上中国人视治国为治家,把社会家庭化,因此中国人常将“国”与“家”合用,组成合成词“国家”。西方人强调法治,从字面上就把country(国)和family(家)截然分开,无丝毫瓜葛。同时,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也与文化素养有关,文化素养涵盖学历,但学历并不能完全反映文化素养,所以,小农经济思想浓厚、有贪欲弱点的干部极易在经济上犯错误,有些人尽管自己当了干部,文化素养有了提高,但其家属文化素养没有提高,仍然会帮倒忙,犯错误。由此可见,孙中山找宋庆龄当夫人极为顺理成章,他要领导民主革命,还能找一个农村卢氏老太太做助手吗?虽然她不会贪污受贿,但至少没有能力协助中山先生投身革命,处理国事。  第六,人是自己观念的产物。一个人属于个人形象的发型、服饰、行为举止是自身观念的反映。其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乃至专业技术人员的设计思想、审美观点,也是观念的反映。甚至审视住房的装饰风格,也能窥见主人的气质风貌。  第七,人是最敏感的动物。人不但对事物具有审视分析能力,还能凭语言、举止、表情等不同形式对他人作出相应的辨别、判断和预测。  第八,人是有时间观念的动物。在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下的牛羊优游自得,不知老之将至,更不知死期不远,毫无紧迫感可言。人则有时间观念,以至孔夫子在江边对着川流不息的江水叹息:“逝者如斯夫!”古人的一首《长歌行》咏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人生苦短、时不再来的生命紧迫感。  第九,人拥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在危急的关头,都会表现出保护自身安全的本能。在有利可图的时候,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很多人都会趋之若鹜。  第十,人是嫉妒的动物。嫉妒是人能发愤图强的动力,但有两种嫉妒法:一种是我要争取干得比你更好,这是一种积极的嫉妒;另一种是千方百计设法把你拉下来,这是我不提高也会比你强的消极嫉妒。在中国固有文化中,消极嫉妒史不绝书,还往往成为嫉妒的主流。  第十一,人的活力在于危机之中。有一个例子,叫做鲶鱼效应。据说有一个外国船长专事运输活鱼,但每次到码头交货,活鱼的死亡率都很高,后来实在没办法,船长只好把鱼界老虎——鲶鱼放进鱼箱里做试验,结果使船长喜出望外。把鲶鱼放进去以后,这些鱼看到鲶鱼都很紧张,怕被鲶鱼咬死,为了活命只好不断地躲避,“生命在于运动”,死亡率反而大大降低。可见,“危机”一直包含着“危险”与“机遇”两方面的内容,只是我们习惯性地看“危险”而看不到其中的“机遇”罢了。反观这几年社会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官员出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体制权力过分集中,没有必要的制衡,当权者养尊处优缺乏危机感。  第十二,人是最可爱也是最卑鄙的东西。爱之可以给予一切,甚至不惜殉以生命,恨之则欲去之而后快。春秋战国孟母三迁、汉代上虞烈女曹娥投江寻父皆为爱的典型,而当代金华逆子徐力杀母乃是毫无人性的卑鄙典型。  第十三,人的道德是恐惧的产物。人除了有修养性的一面,还有动物性的一面,要生存、发展,必然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远的不说,就说夫妻结合,也是优势互补的功能利益结合,一旦失去功能互补作用,夫妻关系就会处于紧张乃至破裂状态。有些家庭尚能维持,也无非是囿于人伦道德,不好意思解体罢了。由此可知,为何古代中国有纳妾制、西方有情人制(基督教强调实行一夫一妻制)作为补充的渊源所在了。那么,为什么人作为利益的动物,却具有道德呢?因为追求超越规定的利益,要受到惩罚,包括舆论的谴责、纪律的处分和法律的制裁,最终权衡利弊,要得不偿失,人才不敢这样做罢了。  第十四,人是适于“四两拨千斤”的动物。人的需求无非是实现自身价值而已。古人日:“家有良田千顷,日食白米一升;家有华屋千间,仅需六尺之床。”说明一个人的个人生理性物质需求是有限的,容易满足。人的名誉需求更是虚拟成分不少,如幼儿班小朋友只要老师口头表扬和奖励小红花即可使其欢呼雀跃;年长者只需给一个“理事”、“委员”、“代表”、“贵宾”一类的头衔即可令其不远千百里来参加会议,甚至是来参加一个烈日暴晒的露天会议。而一个人能创造的财富及其破坏力却极其强大,如诺贝尔发明的TNT炸药用于战争可导致千百万人死亡,用于建设能使整座山头定向爆破。居里夫人对原子能的研究成果更是威力无穷,用于建设可推动科技进步和工农业生产,如原子能发电站即是一例,用于战争只需小小一弹即可使一个城市如日本长崎、广岛一样毁于一旦。可见人的个人需求与其发挥的潜力相比,完全是“四两拨千斤”的关系。  第十五,人是自然界唯一躯体结构设计与功能应用不配套的动物。人之初,作为灵长类动物,其力学设计是爬行,后来为了腾出前腿改造为手,才有了“人猿相揖别”的进步,站起来变成了直立行走动物。由于人体结构并未作相应改变,以至于今人的颈椎、腰椎、心脏、血管壁还不能完全适应人体直立行走的需要,从而引发了诸多结构性疾病。  第十六,人依靠本能直觉的抗灾害能力在减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人借助仪器设备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增强,而依靠自身本能直觉的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则在不断减退。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事件中,人类受灾死亡数逾20万,而其他动物都能依靠自身直觉,觉察预兆事先逃逸,生命几乎没有受到威胁,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男女有别:首先,在对待生活上,富于理性的男人容易把生活当成戏,富于感性的女人则容易把戏当成生活,极容易进入角色。  其次,在交谈表现上,善于观察的女人专注于对方的表情,较为细腻;比较粗放的男人则关心对方谈话的原则,疏于观察。  第三,在思维差异上,女性一般长于形象思维,男性则长于逻辑思维。因此,女性多富语言天赋,男性则擅长理工创新;到陌生处,女性多喜找人问路,男性则常常借助地图自行查找。  第四,在脾气上,男性大多较为沉稳,不擅发泄;女性则易激动、喜唠叨、爱发泄,常为小事烦恼,免不了出现“女人脾气好像天气”的突变情景。  第五,在选择与占有的表现上,女性喜选择,男性重占有。例如,女人不仅大多喜购服饰,而且很少有人会心满意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女人永远缺少一件自己满意的衣服。而中国传统的一夫多妻制,则是男性注重占有的典型表现。此外,男女相爱容易,相处难。假如说男人注重占有女人的“身”,女人则在意男人的“心”。  中西有差异:首先,在个性上,西方人主张张扬个性争先不恐后,中国人则提倡凡事低调恐后不争先,以至于有人说西方人为自己活着,中国人为别人活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中国不表露心迹、口是心非还成了有修养、有觉悟的表现。晚清名臣曾国藩即为其中之“低调不张扬”的典型。  其次,在形式与内容上,西方人重视内容,中国人讲究形式。例如,西方人的沙发和席梦思以人为本,讲究舒适;中国古人的红木家具和“千工床”,只讲究形式美,不重视人的舒适。  第三,在等级上,中国儒家文化按“长幼、男女、尊卑”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西方基督教文化则讲究人与人的平等。  第四,在家与国的问题上,中国人将社会家庭化,不仅把国与家两个字合称为“国家”,而且在社会上将领袖称为“爷爷”、“父亲”,将友好城市称为“姐妹城市”,将当兵的称为“子弟兵”,当官的称为“父母官”,河流称为“母亲河”。西方人不但在文字上将国与家严格分开,称国为“country”、“state”、“nation”,称家为“familiy”;而且在社会生活上,也不会以家庭化来衬托人治思想,将国与家混为一谈。  第五,口与心。西方人比较直率,大多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中国人讲究客气,往往心口不一。例如,中国人到他人家里拜访,当主人提出倒茶时,客人往往推辞再三,要求不要倒茶,倘主人真的不倒茶,客人事后则会私下非议主人不客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态度改变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