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出版时间:2005-5-1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力  页数:110  字数:7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阅读古书,必要懂得一些古代人的礼仪和习惯,了解古人穿衣吃饭、洒扫应对的习俗。本书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主持编写的一部关于古代文化的常识性小册子,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礼俗、宗法、宫室、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这些都是有关古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内容,是近几十年来学术界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也是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古代社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读古书会遇到的问题。在十四个专题的介绍讲解中,书中广泛征引典籍篇章,通过具体的文献作品,搭建起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构图。

作者简介

王力(1900-`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天文 第二章 历法 第三章 乐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职官 第六章 科举 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礼俗 第九章 宗法 第十章 宫室 第十一章 车马 第十二章 饮食 第十三章 衣饰 第十四章 什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4条)

 
 

  •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学者、历史学家王力。他编的〈古文字典〉就是好,相当的有水平。〈中国古代文化节常识〉作为现代人理应掌握和了解,不然,很多时候闹了很多笑话。我们现在对历史的传承有些脱节,这值得我们全社会的关注与警觉。
  •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是本书的作者,这是一本极好的书,虽然内容是少了些,但是她短小精干,简单易懂,平实可读,是一本增加知识的好书。很值得看看。------------------------------------------------------------------------------------------------同意!!
  •   有趣的小书,闲暇之时翻番何乐而不为。
  •   很好,内容丰富,值得读。..................................................
  •   很好,很强大!
  •   很专业,但是不深奥,很好!
  •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是本书的作者,这是一本极好的书,虽然内容是少了些,但是她短小精干,简单易懂,平实可读,是一本增加知识的好书。很值得看看。
  •   所谓“常识”者,常人必备之知识也。此书为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了一)先生所主编,可以说脱胎自他主编的近几十年来最享有盛誉的《古代汉语》(全四册,中华书局)教材中每一章后介绍文史常识的部分。若觉这一小册子之内容不解求知之渴,可以进一步讲求《古代汉语》,由此可以入古。
  •   中国的古代文化知识,还是需要知一知道的。很不错,简单明了而有趣。
  •   这本书很适合大众!
  •   对了解古代文化有一定的帮助,但不如许嘉璐先生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好。
  •   对研究国学可以看看~~~稍微有些古语啦~~~
  •   闷吖最适合催眠了
  •   里面内容高考的时候都讲过的,失望
  •     决定购买此书,缘由在于书名和作者。一直以来,对古代文化等形而上的东西都非常酷好,再及本书作者是王力老师,立即毫不犹豫就下了单。
      但收到书看完之后,感觉百味杂陈,有些话不吐不快:
      1、此书实则为王力老师编撰的《古代汉语》这一套大学教材中关于文化常识部分的总结与扩展,是一本学术性而非普及性的著作。但由于我看过《古代礼制风俗漫谈》这一系列丛书,对这本书初看上去也以为是类似内容,是一本通俗化的讲义,再加上又是王力老师的著作,所以很快下了单。也就是说,不知道别人如何,实际上对我而言有一点上当的感觉。
      2、可读性不强。不过这也难怪,毕竟是专业课的教材,肯定不可能和通俗文化读本、普及读本一样简单易懂。但是确实其中很多的现代并不常用的字以及讲述,并不是非常容易理解。
      3、书中加有非常多的配图。但个人感觉配图全部都是插在正文中间,使得阅读时对正文造成了人为的破句,阅读流畅性不佳。特别是很多配图和其所处章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知这如何理解。也许是我的水平不高吧!
      4、但整体而言,确实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书中旁征博引,非常深入的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画卷,充分显现了王力老师在这一领域的精深博大与专业。只是可惜的是,王力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士已经是越来越少了。
      
      综上所述,我给了3分的评价。特别请大家记住:这不是通俗化读物!不是启蒙用读物!不是普及化读本!而是一本非常精深的教材!而且是专业课教材!请大家一定分辨清楚!
  •     初版时诸位前辈先生订下的森严体例、严谨章法、简洁文笔,已足使此书成为文化史入门者和爱好者极好的敲门砖。修订版除修订增益的内容极丰富、信息量极大外,其文法虽然与初版时文法稍有差别,但修订执笔者——北大教师刘乐园的文笔亦极有可观处,严谨之外不乏活泼,有的补订篇章,简直可以做小品文章,能将刻板的考古文章写活,足见修订者绣口锦心。闲时取读,洵为乐事。
  •      自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混沌中,出现了一群黄种人,他们是龙的传人,炎黄的子孙,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清朝的灭亡,中国历经千秋万载的风霜学雨,繁荣过,昌胜过,衰落过,灭亡过。可是在变化中却存在不变的事实,那便是一段不败的神话—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它跟随历史的车轮走过了千年,延续至今,可是,在当今,它的前进速度慢之又慢,真担心它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如今是发展社会,各种新生事物更替出现,这种变化早已让人眼花缭乱,在人们不断追求这些所谓的流行时,一些更深层次的内涵已被忘却,它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正逐渐在当代社会淡化,尤其是在当代青少年一代。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国家的最基本,最传统的文化都不清楚,那怎么样叫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民族文化的消亡意味着民族的灭亡。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存在,可是他们的民族却跟随着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而我们的祖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明的民族,然而我们却渐渐将那段曾经的繁荣遗忘,而遗忘却是对中国文化最大的破坏。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神农尝遍百草,仓颉创造文字,便开始了中国神的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融入了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又把“仁义理智信”的儒家思想注入了灵魂;慈悲普度的佛法,博大精深,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交相辉应,指导着人们,警示着人们。虽然中华民族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打击,但其传统文化仍然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仍然代代相传。但是在无战争,无灾难的今天,却不知藏在何处。中国历史源源流长,中国文明博大精深,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学习传承中国文化格外重要。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可是,在当今传统文化忽视的大环境下,教育同样出了问题。
      
       语文,我们从小学便开始学习,经过初中,到了高中,可是到了大学语文却消失了。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越来越多样话,随之导致的后果便是学生对本国文化学习极其忽视,文化素养,个人修养越来越差。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学生也早已对中国文化失去了兴趣与热情。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多是公共选修课,甚至有的学校从来没有开过此门课程。而由于其授课模式大多是概论,简介,考试也以开卷或是画题,因此导致学生是以通过考试,得到学分来学习此门课程,这样的学习失去了主动行,并无实际意义。不仅大学如此,初高中也忽视了对语文素质的培养,他们为了适应中国的应试教育,大量的删减文言文,把学生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对语文概念的淡化。现今,英语四六级的报名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雅思,托福,GRE更是多如牛毛。大家在纷纷追求外来事物的同时把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抛到了脑后。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都不清楚,那还有什么资格去学习外来文化?
      
       汉语,作为世界上讲的人最多的语言,如今已经被世界人慢慢接受,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到国外修建学堂,他的子弟遍布世界各地,可是作为孔子的子孙后代,我们却未曾将他发扬,甚至许多中国人对孔子的了解都不一定有老外知道的多。
      
       当一个老外向你询问中国历史你哑口无言时,当一个老外向你询问孔子的名你不晓得时,当一切的一切你都不知道时……是时候翻开这本书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新拾起那段繁荣的往昔和那些逝去的记忆。
      
  •     第一次在圖書館看見的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的版本,看完之後發現對於我來說這根本就是一部工具書!遂果斷收藏了一本,即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插圖修訂第四版,以備不時之需。該書被列為大學入門叢書之一,再看完之後發現自己根本就是還在門外!傳統文化的缺失確實越來越嚴重,王力先生那輩學者精心編著的“常識”,是我必須用心記住的。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瘦的本子,分为十四个篇章: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王力先生力图用最精简的文字让现世的人们了解中古古代文化的奥秘。阅读古书,必要懂得一些古代人的礼仪和习惯,了解古人穿衣吃饭、洒扫对应的习俗。在十四个专题有的介绍讲解中,书中广泛征引典籍篇章,通过具体的文献作品,搭建起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构图。
       此书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古代文学的初学者品读。通读此书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亦有很大的帮助。
       《天文》,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此章中王力先生讲解了七曜、二十八宿、古人对星空的区分、北斗、十二次以及古人观天相知天命的习俗。
       《历法》,古人对历法的计算来自于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对“年”的概念大约是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此章谈及了古人对年的划分、记录时间的法则、一天之内的记时方法以及纪年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节气划分的精准性一直影响至今。篇末,王力先生叙述了一些主要的节日,我们较为生疏的有:人日、社日、寒食、花朝、上巳、浴佛节、伏日和中元。
       《乐律》,大街小巷都悠荡着流行歌曲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创作音乐的。乐律这篇章节浅谈了古人的五音、十二律以及“吹灰”的习俗。
       《地理》,历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有时候,同一区域名称,而涵义大有区别。有些名称则是上古所没有的。次篇章一一例举并加以说明了区域名称的奥秘:州、郡、国、道、路、省、府、军、县,使人阅读起来一目了然。
       《职官》,此章节大致谈及了中央管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等。
       《科举》,古有乡举里选之说,《科举》依次讲解了汉代、魏晋、隋代、唐代、宋代、明清的选举制度。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姓名》,上古有姓有氏。关于姓氏,这篇文章提出了几点: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随后王力先生简介了古代人取名、谥号、庙号、年号的法则以及避讳的问题。
       《礼俗》,谈及了阶级阶层、冠礼、婚姻、丧葬。
       《宗法》,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巩固了统治阶级的世袭统治,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下来,为封建制度服务。次文分别叙述了族、昭、穆、大宗、小宗、亲属以及丧父的制度。
      
  •      一个文明死去不过百年光景,在后人印象中已经如此模糊了。
      
       看着二十八星宿怪异的名字,听到隔世遗魂微弱的诉说,一个从未涉足的世界在心中渐渐复苏了。我感到温暖,一页页书翻过,字里行间的的祖先们慢慢有了音容笑貌,平实的讲述着他们的生活,讲述我真实的身世,有种埋藏多年的儿时记忆涌上心头的感觉,急迫的想要了解更多真相,又为了这真相的无可挽回的泯灭而痛心。
      
       他们带着诗意生活,四时风物的种种名目透露着先民的遐思,或壮丽奇诡,或雅致可人,即便姓名字号都带着种种从容不迫的美好,当一个古老而优美的词汇跃进眼底,就会在心中激起猎奇的快感,好像了解到深藏不露的沧桑大叔竟然有着惊人的过往。王力先生的行文却是非常朴实平静,不疾不徐的罗列着遥远过去的点滴常识,竟带上一点证言的意味,像在证实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奇观,意外的有着逼人的尊严感。
      
       号称自己是那个伟大民族的后裔,实在惭愧,除了汉字以外,还有哪一点传承证明我同他们的联系?可笑古人生活的日常竟能以陌生的美感让我惊讶,可叹时光流转得太快,总是把人间匆匆改换。
      
  •     1,古代的姓是母系的血缘关系,而氏是父系的。今天概念的姓实际是先秦时代的氏。先秦时代的“同姓不婚”原则指的是母方同血统者不能结婚。汉代以后,姓发展为父系氏族的代号,而氏除了指父系外也用来指母系。
      贵族有姓氏而平民无。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式。盖因氏以明贵贱,姓以别婚姻。
  •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包罗万象,文章所介绍的一些基本的常识,是很值得大力普及的知识。作为普及读物,行文不可能像学术文章样做详细的论证。另一方面,稽古考证也难免枯燥乏味。好在于略显刻板的正文之外,一些旁证释文则灵活得多,包括对当今时事的感慨,有些地方不无麻辣味道,可以细细品味的。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实在是一本应该推广普及的读本。是的,这只是一本读本,完全是一丝不苟一本正经的灌输知识。
      此书分为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牛法、饮食、衣饰、什物十四章。我觉得重要性与可读性是依次递减的,仅是个人兴趣爱好而言。
      天文与历法是最令我大开眼界与震撼的两章了。占星,纪年,为每个星座命上美丽的名字,为记录时间编排许多方法……我们的祖先虽说蒙昧,这是自然界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不过可能由于他们没有受到古科举现如今高考制度的摧残,想象力与创造力仍然蓬勃旺盛,所以才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历史。不过从礼俗、宗法章,从陪葬等级制度来看,还是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好啊,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已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遥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我们现在也很少有人这些知识了,除了凤毛麟角的古板又古董的老学究。
      三公九卿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二十八星宿你可以说出几个?
      什么是十二律?
      九州是哪九州?
      还记得以前看《开心辞典》以前会问到这些问题,但简单浅显许多,答对者却仍很少,即便是大学生也如此。现在还有多少人知晓“五谷”究竟是指什么作物呢?
      还记得学《孔乙已》,孔乙己迫不及待像孩子们解释“回字还有第四种写法呢,你们知道吗”,然后是孩子的一阵哄笑,孔乙己蘸水的手指就僵在了那里。没有人会在乎回字的第四种写法,是因为无用。照此推论,黄道十二宫与五音岂不是也是无用?若读书过于功利,那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此外,本书确实没有收录“回”字的四种写法,异体字也注定要湮灭在历史中了,知识需要更新与扬弃。
      “国学”何时才能深入人心?大学里历史系依旧是持久的冷门专业,对国学无人问津,造成了如今我们到了数典忘祖的尴尬。
      再说这本小书,分章节很多,介绍很简单,所以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篇章讲解不够深入浅出难以理解,一些章节跳过粗略过于简单化,还有很多古文化知识比如文学没有收录。
      学习古代文化常识,一方面因为这和我们背九九乘法表和勾股定理一样应该自然,另一方面从实际效用来说,我们阅读古书,必须要懂得古人的礼仪和习惯,了解古人穿衣吃饭,扫洒应对的习俗。于高雅于通俗,我们都有必要翻一下这本闲书。
      
  •      拿起这本书纯属意外。当时看到卓越的好书打折清单,一瞧五折哦,这种书不至于过时就算不看放起来收藏也算超值的吧,于是便点了“放入购物车”。
      
       几天后收到书,心想既然到手上了就翻翻吧,书的装帧、质感都很不错,素雅大方,符合身份。
      
       仔细读来,发现,真好看呐。从天文历法到饮食衣饰,从乐律礼俗到职官科举,一切一切娓娓道来,文笔极简极雅,而又不致故弄玄虚。内容编排也合适,细致全面而又处点到即止,的确,身为“常识”的一本书该明白自己的“使命”,了解即可,拖沓累赘或是太过艰深都会失了身份。
      
       相比于正文,我反而更喜爱那些图录图注,在端庄正文中斜来一笔,谈谈伏羲女娲神话,谈谈中国古代气候的三次大变化,再偶尔针砭一下现今文人治学欠严谨、爱穿凿附会之时弊,趣味无限。开篇《天文》中讲到“蚩尤旗”后面居然括弧注了句:听名字就知道不是好东西。读至此我大笑,简直能想象作者那张郁闷的大饼脸(为什么会是大饼脸我真不知,思维的产物何其怪哉),总之,读这种书读到大笑对我来说真是难能可贵的体验。
      
       真正让我将此书一字一句读完的,除了好文笔好趣味,更多的是诚意,或者说,我是被此书“感动”了。
      
       此书为王力主编,或许是我矫情,手捧此书,我总能感觉似乎触摸到民国时期的文人风骨。而快餐时代的今天,网络上随便几万字小说便可出书,先别谈质量,光是错别字之多就令人咂舌,谁有耐心有毅力像本书的编者一样,运用各样典籍、语种细细解释一个字的注音变迁,却毫无掉书袋之感,甚至在书后专门撰文谈此问题只为给读者一个合理解释?真的,这本书其实属于“无用之书”,互联网的时代谁还耐烦去编去看这样一本讲老祖宗怎样生活怎样吃喝拉撒的“陈年旧历”?手指一动网上的信息铺天盖地。所以我感动,为这样一本在浮躁时代中还保持宁静庄重的书,为这样一本细致认真充满诚意的书。
      
       如序所言(书里写的是“编辑旨意”):虽不敢妄称此书可以通大学之道,然而不肯失责之心,天地可鉴。
  •     
       四本《古代汉语》已经显示了王力先生在语言上的非凡天赋,不夸张地说,真是中国语言学前后三百年不可多得的瑰宝级人才。
      
       整部书条理非常明确,分为历法,科举,服饰等各个章节,而且配有许多精美的图画,当然要是全彩版本的就更加好了。
      
       来,说说本书让我非常震撼的地方吧:
      
       我是个非常爱喝茶的人,那就从喝茶讲起吧。王老先生讲唐代饮茶那段颇为搞笑。他说唐代茶除了茶粉还要加橘皮、薄荷、香料、盐还要花椒,就和现在的胡辣汤有得一拼,怪不得唐人喝茶能提神,喝那么刺激的玩意能想睡觉么?
       其次讲古代服饰的那段也颇为创新,还有图附赠说明日本人是如何穿丁字裤,好奇心强的豆子们可以cosplay下。
       最后,讲的最为高端的是天文学那张,光是十二宫的名字都得查字典才能读懂每一个读音。仔细揣摩一下,发现《诛仙》有很大结构都取自那里。
       虽说这本书以常识为名,但是想读懂还真是不容易,雅俗共赏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
      
  •     刚开始一看到是北大教授写的,就很犹豫,因为近来北大出的名声很大的书都。。。不怎么好读。。。不过这书的初稿成于60年代,那个时候,一直到80、90年代,出的书数量虽少,精品却很多,部分是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学会拿架子和装有学问,写出来的文字都很平易诚恳,不管听起来多么高深的话题,其实都可以讲的明白。
      
      这本书呢,我个人是非常非常的喜欢,但是如果不是对古文和古代非常有爱的同学,就不推荐了。书中大量引用古代典籍,解释的很多概念也都是古诗文中常常出现的。So, 对于庆幸于高中之后不用再学古文的同学,就可以直接pass了。只是像我这种叶公好龙,虽然耐不下性子潜心钻研但还是乐于打个酱油的,读来实在是乐趣多多啊~~~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由语言学家王力主编,他的学生马汉麟执笔,初版约在50年前。虽取名常识,其实是对上古时期文化,历史的一个基础系统讲解。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显得有些深奥和费解。作者写作采购的绝对是通俗,浅显的方式,不故弄玄虚,如涉及复杂、繁琐之处,作者会直接打住,点到为止。对于不了解的地方,作者会直接说明,绝不因面对普通读者而显得高人一等。
      
      全书分为天文、乐律、历法、地理、官制、宗法、丧礼、饮食、服装、什物等。天文第一节,篇辐较多,这也的确是非常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如要读懂读透该节,需要对作为自然科学的天文学有一基本清晰的了解,才能理解古代的复杂天文观念。而且要认识到,古代的天文知识完全是建立在长期观测的基础上。当然,还有很多迷信与附会的内容,以此作为天文运行的根基。因为他们不可能了解天体运行的真正原因与规律。作为一本历史知识通俗读物,我们当然不可能从书中了解全面。必须有相关天文学的书作参考。天文学史本身是天文学与历史学交叉的学科。乐律部分也差不多,也需要对乐理等有基本的认识,才能理解此本。除头两节外,其他章节较易理解,不太需要自然科学的基础。地理和官制包含的内含极广,都有很多专著专门讨论,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本书中这两节比较简略。只是提供大体的框架,价值不大。可以作为后续阅读的参考。宗法、丧礼都是以家族研究为主。家族是中国古代极甚重要的概念。对此必须有一定了解才能认清中国古代社会的状况。丧服一节尤其有意义,通过服丧来确定家族成员的系统关系。饮食、服饰、什物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相当重要。
      
      总体来说,本书深入浅出,语言简洁,阅读起来非常顺畅,作为通俗读物,不可多得。另一方面,作者力求严谨,完全是学者做研究的态度来书写,对于一些小细节都力求真实,完整。还尽量展示各种不同的观念,对于通俗读物来说,实属少见。这是大学者才能做到的。不得不讲本的另一大特色,即大量的图片与图说,几占本书一半页面,图片以出土文物为主,图说是极具个性的解说。图片给人以直观和历史真实感,而图说则详尽的将图片的内涵、意义,文物所反映的历史告诉读者。珠联壁合,极尽美妙。王力作语言学家,在本书中发挥了自己的专业,将各种文化、 文物在语言、文字中的影响尽情展示给读者,也是服务读者阅读古籍。这可能也是作者的主要目的之一。对于古代生活、文化、信仰没有一定的认识及与之相关的词语的了解,是很难阅读古籍的。
      
      最后,感谢编者对偏僻字的注音,给读者带来极大便利。尽管很多字并不偏僻。
      
  •     2010年5月31日凌晨读完,虽然有点错别字之类的小瑕疵,有些图片也不是很清楚,但内容相当全面,值得学习一回。
  •     非常喜欢这个注释的版本,感谢了!
        
        主要结合考古发现而得以“更新”的很多结论无疑让此书的生命力大大的延伸了,一本好书太值得这样对待。
        
        关于P201茶道部分的议论,日本的茶道传承的应该是宋代的茶道;现如今的许多“茶艺表演”确实做作捏造不少,为了追求利润搞出一堆荒唐......但至于说中国的饮茶已经没有“道”的成分,情感上多少有些难于苟同,很多地区民间的饮茶方式仍“各行其道”,很多老先生虽然用着缺口的小壶自斟自饮,看书听戏......也不能不算一种道,福建的功夫茶自来有之,并未受文革等等历史变迁影响多少,川渝的长嘴壶不能因为“不雅”或者过于热闹就不称其为道,江南一带的饮茶方式虽然会按时代变迁因陋就简,但也有他讲究的姿态;......很多都是发自自然或者因袭传统,不能算编造,其实湖南一带也至今仍旧使用象唐朝几乎一模一样的饮茶配方,喝糊糊一般的茶。
        
        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是泡茶的方式让茶之一道走出寺庙和宫墙(严格意义上的风雅繁复的饮茶之道,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的日本或者华人社会,一直都是少数的少数),让贩夫走卒也可以饮上一口茶,方是茶之大道,正是中国茶道的必然走向......个人还是认同这种说法的,也正是泡茶的方式,让全世界都接受了饮茶的习惯,也只有有大众消费的东西,也许才能给某些精致或者极致的“道”继续保留衍变提供可能吧。
        
        
        至于日本的茶道,个人的偏见是,日本对文化的保留是标本式的,追求极致的仪式感,现在的茶道也是过于机械,无论两晋南北朝,隋唐,还是两宋,不论贵族僧人还有文人,揣测其时代特色和性格,可能都更会是一种欢宴式的或者写意山水式的饮茶。呵呵,倒不是真要比较个什么子丑寅卯,多少觉得日本目前的茶道只是道之一种吧,但实在也对这种极致一道的存在很感激呢,参差多采才为新的产生提供可能。
        
        而我们这边呢虽然呼应于整个的形式,有许多混乱,但应该说是大道犹存吧。回归或者仿制以前的某种“道”不可能也没意趣,当然是继续这么乱下去,最后销声匿迹,还是象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道一样最后能催生出一种更有意思的,于当下有创新的道来,还是需要慢慢看的。
  •     前天当当订货,昨天收到,一同订购的还有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
      这本书是一位朋友极力推荐的,所以很想看看。
      昨晚花了一个多小时看第一章,这些本应该是常识的东西今天看起来却如此陌生,可见好多传承的东西在时间面前真是惨不忍睹。
      书的纸张很好,每幅插图知识点都极强,又有趣味。
      还没有全部看完,但是总体感觉很好。
  •      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是可以挺直腰板傲视群雄的,可惜的就是我们在近百年中尤其是近三十年中将这些我们引以为豪的资本给予抛弃。而选择并不是我们民族性的东西。一个国家需要国家品格,需要自己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就是无穷尽的历史的积淀。
       中国人会把良渚的玉琮供起来当文物把玩,会把司母戊鼎当做神器仰望,把人面纹铜方鼎当做标志商用化。但是却不会把里面包含的礼制文化提炼出来去回味把玩。不会把中华民族对于礼制文化的那点精致去把玩回味。那是一个需要去崇敬的非物质的精神。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忘记荣辱为何物,只知争名夺利。纵是古代富商巨贾也不会做的伤天害理的事情,如今也都做出来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有的民族性的精神,那个被我们祖先承继了五千年的礼制文化精神。如今,还遍中华,方孔文化大行其道,礼崩乐坏,笑贫不笑娼,学校不如妓院,衙门不如商贾。
       中国人该去重拾回那过去的精神了,不然当你说你是中国人的时候,你会好意思面对这沉重的三个字吗?钱不是永恒的,精神和文化才是永恒的。
  •     刘乐园的两本新书说今年要由世界图书公司出版,期待。
      他是真正的中国通,通到可以教中国人非常深奥的国学知识了,心服口服
  •     古代都是常识的东西,今天却成为了大学等级的知识,写成大学入门书,真是可悲啊,这本书在开篇第一章就引用顾炎武的话“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暗讽。而现在才了解到这些的我们也真是可怜可鄙啊。
  •     从图书馆借来看,有趣。本书很适合我这样的文化盲阅读。刘乐园先生的补充也非常有意思。尤其是书法中王羲之转笔的一节,令人捧腹。
  •     这本书是我为了看懂《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买的一本配套的书,因为那本书里面经常提及王力老师的《古代汉语》,搜索《古代汉语》的时候顺手找到了这本书,《古代汉语》因为钱袋有限没有买,《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太厚也没有看完,这本书倒是抓紧时间狠狠的看了一遍。相当不错!
      天文、历法那里说的很清楚,虽然篇幅有限,不可能像《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引经据典一般的详细论述,但是该说的结论都说到了。很多插图的注释、正文的阴影注释,使用的语气也很有意思,是一种活生生的语言,能看出写注释人的态度和倾向性。
      个人以为,这种态度更适合学术读物。像我这种没啥批判思想、甄别力的人,如果看到某篇文章以一种特别客观、特别“无我”的态度来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去认可它,视为金科玉律。事实上,书本上的知识大部分都不是金科玉律,不是吗?
      如果写书的时候带着一些些倾向性,例如,书上对现代人某些做法的毫不客气的批判或是选用一些带着个人态度的词句,就会时时提醒读者,这是在和一个活生生的人交流,而不是和宪法交流。这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跟着作者思考,将一种单向式的知识灌输模拟成一种双向交流,当然,纯属模拟,只是主观感觉而已。
      这书胜在简洁,也让人恨在简洁。例如,每一章的内容都非常有趣,激发人去好好研读,但是往往读到最热闹的时候,“这里不再细说了”。难得有这么一本能把话说清楚的好书呀~~~
      最后还有一个小意见,要是能专门就插图出一本图册就好了,黑白照片的分辨率很低,有些细节看起来相当吃力。
  •      本书内容侧重物质文化方面,王立原著为教材形式,用语简洁(当然,也没少阶级论调),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干货多,自然也枯燥一些,反而是增补的“新证”提供了大量文物图片及文字说明,饶有趣味,又极具震撼力和说服力,使文物历史的许多层面退去迷雾,透彻明了。
       顺带提一下,246、247页之间文字有缺漏。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从成稿到现在已经48年了。经历48年的时光来看这本书,我们仍不得不承认,原稿的质量非常之高。除了中国上古音乐史的内容因为近世重大考古发现而需要较大的改写之外,其它章节中的问题都非常细微。然而原稿由于是一部基础教材,铺陈中国古代文化概念非常之密集,这种密集性尤以《天文》、《历法》、《乐律》三章为最。对于没有基础的读者,连里面很多字都认不下来,更不要说对意义的理解了。
      所以这一次修订,我们除了直接修改原文中的错误之外,增加的图和注释是接合原文,同时又比较独立的。这种独立的注释的优点是可以从最浅显的内容一步一步讲起,一直讲到现在学术界认识的最深水平。将原文和注释联系起来的,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著名的一些古代器物。
      在一个虚浮的时代,这社会上讲解中国古代文物和中国古代文明的东西往往流于低俗和庸俗。明明是什么也不知道,可是偏偏有人能撂地抠饼谝“文化”、谝“头颅的精神尊严”、谝“天人合一”或者“同谐”写出成千上万言来,并且以此洋洋自得。我们没法子要求别人不写空话,但是我们在努力这样要求自己。我们没有改变整个世界的狂放和自大,但是我们希望,不写空话,不写大话,从中国古代文物与文明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写起,能让读者觉得有趣,感觉到中国文明真正的渊深和伟大,感觉到中国古代器物中的摄人心魄的美,从而喜欢翻翻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或者想法,就会是真正的进步。
      之所以出彩色精装本,主要是基于一个纪念性质的考虑。其实黑白印刷版本或者彩色印刷平装本的解析力和装印质量已经远超过市售同类产品了。因为明年是王力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印数很小的纪念性精装本。这个精装本继承了过去平装本的所有有点,仍然是用足量的纸幅最大程度地凸显那些一级甲等文物之美,但是装印材料上我们完全不计成本,使用的进口纸张比彩色平装版本用纸厚大约一倍,索线胶钉,亚麻布面硬精装,内文照片颜色还原度也比平装本要好很多。因为是纪念的性质,又是对一部书稿近半世纪的总结与整理,我们给精装本配作了瓦楞纸天地盖书盒。书盒上贴水红色签。水红签以及书盒采用的是自清代就有的礼物与礼单的形式。这种流行上百年的装帧形式在上世纪中叶以后衰颓不为人知,但是日本一直都有继承,只不过日本观念中更改了颜色,不使用水红色而已。
      
  •     1、这本书光看书名,以为是王力先生的作品。看了以后才知道,是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文化常识部分的摘编和丰富,而且作者也是各有其人。这就造成了行文风格有些不统一。
      2、排版杂乱。正文和图例相互杂糅,而且每个文物图片下都有一些说明,但是看不出这些说明和文章的关系。这些文章的文笔也很随意。和王力先生这一辈的学者的文风有一定的差距。
      3、这本书本质上是一个讲义。用来作为备课资料是可以的。但作为休闲阅读显然有些困难。
      
      但是,这毕竟是一本好书。只是在修订的过程中让这本书黯然了。
  •   一个文明死去不过百年光景,在后人印象中已经如此模糊了
    已哭
  •   希望在我们手中复苏
  •   这本书我不敢看了。。。,怕痛
  •   自己远离便责怪它陌生又怪异。哭地矫情。
  •   LS刻薄了点,有时候有些事情并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
  •   请问2个第四版内容有何区别?
  •   这书应该是那种能枕在胳膊下面睡觉的那种~~哈哈~~我要被拍死了
  •   O(∩_∩)O~ 我是冲着插图看完的 里面真的有丁字裤的绑法啊 这部书你知道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看的 一起坐台当老师的时候 偷偷看的 因为是正版的 花了我不少银子呢 硬着头皮看 里面还有好多古董啊
  •   看了楼主第一段,那赵元任先生怎么说?
  •   无论士大夫的行云流水还是贩夫走卒的牛饮抑或街头老人的闲散茶饮,都是自得其乐,各为风景。不过还是更喜欢看老先生们坐在茶馆里捧着茶杯眯眼听书的惬意。^_^
    清明在泉州,确实感觉闽地处处古韵犹存,比很多地方好上太多。
  •   刘乐园到底是谁啊,一会儿美国汉学家一会儿北大教师的,反正北大没这个人
  •   今天年三十,特意跑到中关村图书大厦入手了。
    做得这么用心,值得收藏的书。
  •   收了一本精装本,美极啦
  •   所言不虚,但是还是能解决我阅读古代文化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古代官职的大概,古代君王谥号的意义,古代饮食器具的名称,图片(本书最好的地方,就是注音比较多,读古书时候,有太多不认识的字了),在看别的古书的时候,偶尔还把本书翻出来看看
  •   深有同感,刚看完,该细小详烦处却只见寥寥数语,让人兴趣尽失;当简洁明了的地方,有不痛不痒之感
  •   刘乐园(网名:Lewis Eden,自称“在美国任教的汉学家”。)狗尾续貂,与其叫“修订”不如叫糟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