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现象学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尼吉尔·温特沃斯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立足于当代前沿思想理论,阐述了作为现象学的绘画命题。作者力图从现象学回答艺术哲学的一些核心问题,如画家的意图及其对绘画的意义,绘画如何被理解为一种表现对象,绘画作为再现物意味着什么,绘画的审美本质是什么。本书从艺术的现象学这一角度对绘画进行了哲学思辨,运用了多种学科理论,提出诸多命题和概念,如现象学、意向性、生活、整体性、效果、肯定性、知性、元素等,既深化了艺术哲学的问题,又开启了绘画作为艺术实践的认识新天地。尼吉尔·温特沃斯是英国著名的独立学者兼画家。

书籍目录

总序序致谢作品图第一部分 画家视角 导论:绘画问题 第一章 绘画的材料以及画家对材料的使用  画家的姿态与绘画活动初探 第二章 造型元素 第三章 具象元素  经验背景  具象主题  艺术语言  造型元素和具象元素的关系以及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的关系 第四章 “产生效果(working)”的含义,或什么使  绘画“产生效果” 第五章 学习绘画与再次绘画行为第二部分 观众的视角 第六章 论绘画的存在及观众与它的关系 第七章 看画  绘画意识  观众对绘画表现效果的经验  语言、美的知觉和真理译后记 寻找绘画的真实

章节摘录

  我的描述范围是从架上绘画开始至今的纯艺术绘画的实践,我要讨论的内容将应用到西方早期绘画,也应用到其他社会的绘画,但并不总是那么直接,这是因为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我的目标是要描述在这种实践的结构之内的跨历史、跨文化的连续性--准确地说,就是那些使之成为一种单一实践的东西。  这样讲,我并没有假设,这一实践的各个不同方面在这一时期内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某些方面,这个实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对这种实践的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全面的历史性描述,我们才能够最终理解它。  某些事物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以致我们仍然将它看成是同一件事物,仍然使用相同的名字,尽管它具体到细节几乎没有相同的地方。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就是莫斯科城,最初只是个莫斯科河岸边某个地段的小村庄,逐渐西移,直到它渐渐占据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位置。不可避免地,这会牵涉构成它的每一幢建筑产生变化。  然而,它仍然是莫斯科。莫斯科特色的不变的本质将不会被辨认出来,但这并不是说只有对发生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变化进行历史性描述,才能解释使莫斯科之为莫斯科的东西。将人们维系于建筑的关系结构的描述可能具有历史敏感性,无须涉及对每一个历史细节的重述。对“关系结构”的如此叙述,可能被描述为“结构的”,因为其目标是要描述人们体验世界的某些方面的各种方式。  可以说,在物理建筑(如莫斯科)与非物理的实践(如绘画)之间的类比是错误的,后者完全缺乏适用于前者的空间与时间的连续性。因此,可以说,事实上没有单一的绘画实践,而是只有存在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彼此没有联系的不同的各种活动。就它所建立于其中的社会的性质而言,这些活动中的每一种活动都有其本身的社会功能,这些社会功能有着天壤之别。和它们一样,那个社会内部对绘画的理解以及画家自身的自我理解都有着很大差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绘画现象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还可以啊,理论的
  •   西方人的东西,值得一看,有很大理论价值。
  •     一幅完成的画作所产生的效果是:让敏感的观者觉得它无法被修改。这是温特沃斯所力图表明的观点之一,这建立在观者对画作的创作过程了解的基础上,观者融入画家的创作之中,见证画家在一次次的修改之后终于达成的不可改。这看上去是实践所集结的理论,但其实却是一种极为细腻感性的认识,是一种超越主客观的神秘的超验理论,不可改原本便是一种依人而定的主观的判断,现在却变成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标准,以此来判断作品的效果是作者对于“前反思”、“前意向”的扩展,如何来表达对于伟大绘画作品的视觉感受,“不可改”或许可以值得借鉴,准确来说,这是眼睛自己选择的“合宜”,绘画中的具象因素满足了眼睛的要求,艺术作品的真谛在于和谐,不是指主题的和谐,而是指颜色与线条达到的有着内在规律的完美的统一,视知觉在训练之后所表现出的除了敏感之外还有极大的宽容,“不可改”表明了观者自身拥有的视觉经验。
      加塞特在《艺术的去人性化》中说:“真正的内在性,即正在进行的行为主体”,它与外部表象和内在表象都不沾边,这是一种以联想为依托所进行的身体的延伸,了解一幅画的创作过程,就是了解每一笔触的施行,了解每一具象与所有具象之间的配合,这一过程是没有起点与终点的,因此它不具有外在的形貌,由于它是不可传达的,因而无法引起内在的思考。梅洛-庞蒂所证明的是,艺术作为身体对自己的反思,是一种沉默的语言,在这一程度上,绘画作品的效果实则是语言功能的实现,温特沃斯继承了他的观点,将这一语言功能转换成了“不可改”的超验理论,绘画效果是必须在观者所在的前提下而出现的,这个观者包括画家本人,正如书中所反复提到的修拉的《库布瓦的桥》,画的沉默与静寂打动了作者,然而作者所表述的画作的沉默乃是一种前意图,这一意图是居于知觉的相通性得以存在的,这并不是说明我们可以理解修拉的情绪,而是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这幅作品,因为画家本人也无法描述完成品的绘画品质,有的时候,绘画的品质有时候是一种抗拒观看的作用力,绘画抗拒观看的原因是它始终处于未完成,以及它对于深度的追求,梅洛-庞蒂在《塞尚的疑惑》中说,塞尚耗尽几个小时才画下一笔是值得的,因为他的这一笔中饱含了空气、光线、对象、构图、形质、轮廓和风格。因此,“不可改”是在场的,也是不轻易感知到的,这证明了知觉的能力,证明了画家的艰难的实践过程,也表明作品的实存乃是偶然的,不为艺术史的定义所固定,不为评论家的品头论足而有所变化,作品为时间所浸透,而时间不仅证明了那些伟大的作品,还证明了选择的标准的是否合宜。
  •     作者在导论里说此书是“设法描述的是为了作为他的活动的最终作品应当的样子,当画家作画时,已经发生的事情一定是什么。”读起来有些拗口,他是要根据画家的画作来推断或者是还原其整个创作过程吗?继续往下看。
  •     一开始觉得有点难以进入,但因为太有兴趣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理解绘画了,此前也没有读过同类书籍,所以是他的角度吸引了我。
      本书从两个方面展开,画家视角和观众视角。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在绘画技法上纯粹外行的读者来说,去了解和吸纳画家视角的造型元素具象元素,并指望从观众视角中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欣赏作品来说,效果并不显著,这点不如约翰.伯格的《The way of seeing》。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最实用的东西大概是关于论文的写作思路吧,如何展开,以及层层深入,他从来没有放纵笔墨来离题,所以整个阅读过程是紧张的。
      总感觉还有更多可以发掘的东西,大概需要放一段时间再重读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