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诊疗关键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江苏科技  作者:邹晓平//于成功//吴毓麟  页数:259  

内容概要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第二章重点介绍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基本操作及技术关键;第三章至第八章分别叙述了食管贲门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小肠疾病、结直肠疾病、胆胰疾病和消化道异物的各种表现、内镜诊断和治疗关键。内容涉及各种消化内镜的诊疗技术以及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全书对内镜诊疗技术的介绍详细而实用,既可作为临床工具书,也可作为执业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内镜检查基本技术与技巧第一节 胃镜检查术一、上消化道解剖(一)咽(二)食管(三)胃(四)十二指肠二、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一)适应证(二)禁忌证(三)并发症三、基本方法及技巧(一)患者体位(二)前视式内镜插入四、内镜下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一)直视下活组织检查(二)细胞学检查(三)大黏膜活检第二节 结肠镜检查术一、结直肠解剖二、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一)适应证(二)禁忌证(三)并发症三、检查方法与技巧(一)术前准备(二)肠道准备(三)结肠镜检查单人操作法(四)双人插镜方法(五)插镜的基本原则(六)插镜的基本技术与技巧四、现行简化的插镜法、技巧及注意事项(一)怎样才能掌握简化的插镜法(二)一般操作方法(三)关键部位的通过方法(四)如何判断是否到达回盲部(五)如何防止盲区及遗漏病变五、术后处理六、各部位的正常内镜图像(一)肛管和直肠(二)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三)结肠脾曲(四)横结肠(五)结肠肝曲……第二章 消化疾病内镜治疗术第三章 食管贲门疾病第四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第五章 小肠疾病第六章 结直肠疾病第七章 胆胰疾病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内镜检查基本技术与技巧第二节 结肠镜检查术一、结直肠解剖大肠由盲肠、结肠及直肠组成。长为1.0~1.5 m,直径为5~8 cm,呈“门”形围绕小肠周围,盲肠附有阑尾,充盈时内径为6~8 cm,为最粗的部位。结肠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升结肠长15~20 cm,在右髂窝内起自盲肠。横结肠除右端仅部分覆盖黏膜外,其余部分均为腹膜完全包裹形成宽大的横结肠系膜,与后腹膜相连。该系膜中间较宽,两端逐渐变窄,因此横结肠中部呈“弓”形下垂,活动度很大。当肠腔充盈时,肠管向下凸度较大,一般位于腹上部或脐部,内脏下垂者可达髂嵴水平面以下。横结肠上方与肝、胆囊、胃大弯和脾相邻,下方接触小肠襻,前方遮以大网膜,后面与十二指肠降部、胰、十二指肠空肠曲及部分小肠襻相连接。降结肠长15~20 cm,自横结肠左曲开始,沿左肾外侧缘和腰方肌的前面垂直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其位置较升结肠距离正中线稍远,管腔也较升结肠略细,位置也较深。腹膜遮盖其前面及两侧,后面借结缔组织固定于后腹壁,活动性很小。乙状结肠长约40 cm,位于降结肠与直肠之间,其大小、形状及位置常有变化,通常呈“乙’’字形弯曲。乙状结肠是腹膜内位器官,其各方面均被腹膜包裹,并形成乙状结肠系膜,将乙状结肠固定于左髂窝和小骨盆后壁。由于系膜在肠管的中段较长,向上、下两端则逐渐变短继而消失,故乙状结肠的中部活动度范围较大,两端较固定。其上端位于左髂窝部与降结肠相移行,下端于第3骶椎水平延续为直肠。大肠有3条纵形肌形成的结肠带,它们的收缩可使结肠膨起形成结肠袋。 直肠:直肠长12~15 cm,位于骶尾骨前窝内,于第3骶骨平面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和尾骨腹侧面向下延续,穿过骨盆移行于肛管。直肠的行程有数个弯曲,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部,上部延伸沿骶骨形成一个弓向后方的弯曲,称为直肠骶曲,下部绕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形成一个弓向前的弯曲,称为会阴曲。在额状面上有三个弯曲,上方侧曲突向右,中部向左,下段又形成一个突向右的弯曲。但直肠上下端均在正中线上。直肠通常分为骨盆部和肛门部。

编辑推荐

《消化内镜诊疗关键(精)》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消化内镜诊疗关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初入内镜的新手比较适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